书城工业技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
1502500000009

第9章 科技赈灾的内涵与层次 (4)

2008年5月23日,四川环境监测中心向科技部提出了关于生物多胺、致病菌、粪大肠菌群等毒物快速检测分析技术以及对其他非常规检测、不明危险物等复杂疑难问题的检测分析的紧急援助需求。科技部当天紧急组织国家应急分析测试平台中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等单位共同研究,迅速提出了检测分析方案,并决定派出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张泽院士为组长,以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计量科学院、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3支检测分析服务队伍为核心的一行10人专家组赶赴灾区开展有关工作。除了检测分析外,专家组还将承担培训检测人员、提供检测标准等任务,同时将带去检测设备捐赠给灾区,帮助当地科技检测部门恢复重建。

2.3.4编制手册,指导救援

地震发生后,科技部立即牵头组织卫生防疫和心理康复专业人员编制出《抗震救灾实用知识、技术与产品手册》系列手册,为救援工作提供科技支撑。2008年5月15日,陆续颁布了十几批科技抗震减灾手册:

1《抗震救灾减灾实用技术--公共卫生》

2《抗震救灾减灾实用技术--食品安全》

3《震后卫生防病知识问答》

4《农村地区抗震救灾应急技术及科技产品(第一批)》

5《农村地区抗震救灾应急技术及科技产品(第二批)》

6《农村地区抗震救灾应急技术手册(第三批)》

7《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分册

8《安全饮水与供水》分册

9《食品营养与安全》分册

10《地震次生灾害应急实用技术》分册

11《建筑安全诊断与重建》分册

12《震后生活知识问答》

13《地震灾区食品贮藏技术要点》

14《地震灾区人畜共患病防控要点》

15《地震灾害地区易发食物中毒诊断及处理原则》

实用技术手册系统汇集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科技计划研究成果,针对构筑物加固修复、大坝安全诊断与重建、地下管线快速修复、堰塞湖应急处置、泥石流监测预警、供水设施的恢复和稳定运行、遇难者遗体和动物尸体处置、震后心理康复干预等提供了系列实用技术和产品的介绍。这些知识不仅适用于灾区居民、救援人员,同时也适用于建设、农业、卫生防疫部门和食品安全执法监督部门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和监督地震灾区的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等问题。此外,科技部还组织专家编制了一批灾区群众震后生活知识挂图、短信等,为灾区政府和人民群众提供实用、可靠和多样化的技术、产品与服务。

2.3.5组织调运救灾物资

在科技部党组于2008年5月13日召开的党组扩大会议上,提出要根据灾区的紧迫需求,组织一批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应急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装备),尽快送到一线,服务抗震救灾工作。科技部各有关司局、中心等紧急行动起来,在汶川特大地震后1周的时间里,就紧急组织了两批、共计39类抗震救灾物资支援灾区。这些物资主要包括救灾中急需的多功能半导体(LED)聚光灯、便携式太阳能光伏电源、太阳能灯具、净水器、药品、医疗装备、交警用数字集群终端、卫星移动应急指挥系统、灾区抗震装配式快装应急安置用房等。

由科技部主持的众多高科技产品在抗震救灾实践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在2008年5月12日地震后,震源中心汶川县及周围多个县市受灾严重,电力设施、通信设施全部中断,大部分震区电网架、输变电设备损毁严重,短期内无法恢复,给救援工作、灾后重建工作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在科技部的号召下,成都钟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钟顺公司")捐献了多套"灾区跟踪式太阳能卫星电视及应急照明系统"产品,为灾区人民提供应急电力。钟顺公司自主研发的"灾区跟踪式太阳能卫星电视及应急照明系统"产品,配置了节能照明灯及电视卫星接收机、液晶电视等设备,集照明、看电视、为大量救灾工作者手机充电等功能于一体。2008年5月18日,两套"灾区跟踪式太阳能卫星电视及应急照明系统"分别安装在了离震中汶川较近、破坏损毁较严重的都江堰地区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和都江堰科技局。2008年5月23日,1套"灾区跟踪式太阳能卫星电视及应急照明系统"安装到了受灾最严重的绵阳市北川县羌族自治县在擂鼓镇的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同时还将7套设备送往成都军区部队,为部队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帮助。

科技部提供的高科技救灾产品涉及各个方面,许多与灾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直接相关。应汶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要求,国家863计划环境监测的最新科研成果--多类水源化学品污染综合监控和预警水质在线生物安全预警系统(biological early warning system-BEWs)被成功应用于成都市区饮用水源安全监控与预警。近年来,国家各科技计划逐步加大了对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开发的支持力度,对于提高我国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及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

这次应用于成都市自来水水源水质监测的BEWs系统,是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前沿探索课题资助下开发研制的,具有水质数据监测可靠、实时、远程控制报警等功能。该技术采用八通道的生物传感器监测受试生物行为的生态变化信号来判断水质的污染状况,并根据系统的分析预警软件,对水体污染事件进行细化分析,通过受试生物的1~6个不同运动状态作为指标指示突发性污染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污染程度。该系统还能通过GSM、网络传输等方式实现仪器信号的远程传输和仪器运行的远程控制。一旦发生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仪器能够自动将水质分析结果发送到定制的联系方式上,并提醒根据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该系统与设备在成都自来水厂运行状况良好,全部监测数据已通过网络实时传回相关研究人员与地方操作人员手中,有效地提高了地方政府和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对灾后次生水污染事件的监控能力及对灾后城市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能力。

经过对灾区情况的分析,科技部第一时间提出了灾民住房的建设方案。经过多方面协调,最后由武汉长丰赛博思钢结构有限公司提供的方案被选中。方案确定后,武汉科技局直接进行协调工作,武汉长丰赛博思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蔡玉春博士率所有公司领导亲临一线,从中午开始,组织所有的采购人员,紧急采购装配所需的材料和元器件,同时组织了一批设计人员,按照抗震和当地条件的需要进行精心设计,开动所有的生产设备,连夜组织生产。经过24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汶川地震后第8天,将1 000平方米的钢结构住宅的所有配件准备齐全并起运四川省绵阳灾区。该类房屋结构简单,可建成简易平房或2~3层楼房,也可以建成单排或联排,使用寿命可达3~5年,特别适合于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

科技产品支持可以满足灾后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大灾以后防大疫,随着汶川特大地震后当地气温的升高,遇难者遗体和死亡牲畜尸体腐烂,导致病原微生物、蚊蝇孳生,成为性疾病传播的媒介,灾区水源和食品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同时,空气、水源等环境污染,对生存者、救援人员的身心也会造成严重影响。为尽快解决上述严重问题,科技部提供了多批科技产品应急。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紧急调拨了由科技部、总后勤部联合研制,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环境医学研究所生产的特效除臭剂150 t(可处理7.5×105平方米),迅速运送抗震救灾前线。该种特效除臭剂可用于尸体、垃圾、污物的除臭。

在科技部农村司的协调组织下,江苏省科技厅赠送的200套纳米级碳基高价银晶体电池净水器紧急运抵四川地震灾区广元市。纳米级碳基高价银晶体电池净水器,性能良好,适用于灾区群众集中安置点、山区小学和小型企业。该设备具有去除水体中有机物、色度、嗅味、悬浮物、胶体、病原菌等功效。同样与保证饮水安全有关的是,由科技部863计划资助、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产的"食源致病微生物检测芯片"能有效地快速鉴定水源、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灾情发生后,在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支持下,该公司当即决定给予大力协助,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加班加点赶制生物芯片及相关仪器设备发往灾区,其中包括向灾区赠送总价值45万元的微阵列激光扫描仪和样品分子提取仪各1台;同时立即派出专业小组奔赴灾区一线为当地技术人员提供该芯片平台的技术培训。

2.4科学重建--科技赈灾在灾后的行动

在科技救灾告一段落后,科技赈灾随即表现为科学重建,即为灾后重建工作切实提供科技支撑,使重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先进科学理念指导、先进技术手段渗透,尽可能降低灾害损失并预防次生灾害和新生灾害。

汶川特大地震的特点之一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其严重。地震造成了多处山体滑坡,形成了几十个堰塞湖;水系、耕地遭到破坏;上千条公路遭到不同程度损毁。生态环境是人类居住的支撑,因此,灾后重建规划应建立在对整个生态环境进行重新科学评估的基础上。

在灾区重建中务必要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变化趋势,重点加强灾后重建的生态环境评估,开展灾区重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全面掌握地震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与受损情况;明确并重视恢复灾区各城市、乡镇、村庄的生态环境特色;对重建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在科学评估的指导下,可以实现灾区的趋利避害,科学选址、科学规划、科学设计,宜荒则荒、宜居则居、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以原生植物为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花植草;合理确定城镇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布局,避免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农村建设过程中产生新的生态问题,尽快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地震、滑坡频发地区,应以适应当地灾害环境为基础,而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或建造相应的"人工生态系统"。从长远看,应当恢复原先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呈现卧龙等熊猫基地的天然景色;在滑坡体上覆盖固砂石植被,建设抗震的主干道路,合理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