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15045100000010

第10章 总论(9)

2.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服务体系有较多关注,他们的研究,主要涉及:(1)合理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分析(Goldsmith,1994);(2)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对未来农村信贷市场发展、农户融资所带来的障碍和机遇(Barkema,Alan D.and Mark Drabenstot,2000);(3)经济转型国家农村金融所面临的特殊问题,经济转型与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转换、农业部门结构调整对农村金融商品供给的影响(Gertrud and Franz Heidhues,1998);(4)经济转型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农业部门(特别是农户)融资所面临的挑战(Pederson,Glenn and Tamar Khitarishvili,1997;Safavian/Breitschopf/Nagarajan/Meyer,1998);(5)在对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转型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活动带来的影响和所带来的问题(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2001)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农村金融政策调整(Coffey,1998)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Yaron,Jacob and Stephanie Charitonenko,1999;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2001)的具体思路。并认为,由于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机构不健全、金融制度设计与其经济体制的适应性较差,为了满足金融转型时期农村经济活动主体即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应采取金融约束政策,即政府部门通过控制利率、市场准入和竞争等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从而激励和诱导民间部门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商品与服务,推动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在政府主导下,围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三农”问题,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一直没有停顿。2003年6月20日国发〔2003〕15号文件和2004年8月17日国发〔2004〕66号文件,完善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中心的确立,把以农村信用社为重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尽管如此,有关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诸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总体格局怎么安排?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怎么设定?农业银行怎么改革?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怎么规划?怎么整合县域金融?合作金融在中国金融产业中的地位怎样界定?民间金融(非正规金融)在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怎么界定?非正规金融发展与规范?怎么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等等,基于各种研究的角度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是大相径庭。

然而,就现有的研究而言,呈现下面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停留在农村金融服务的某一个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从农村信用社的研究出发来讨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以农村信用社的模式选择替代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模式的选择(曾康霖,2001;王自力,2002),更多的人似乎都认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就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的全部,农村信用社问题解决了,金融支农问题也就解决了;二是尽管也提出要通盘考虑农村金融服务制度改革,应该一揽子规划农村金融体制构建(谢平,2001),并且也有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综合考虑(曾康霖、蒙宇、刘楹,2003),但是并没有见到从宏观角度对农村金融体制构建一揽子规划的深入探讨;更多的研究仅是就事论事,就农村信用社谈农村信用社、就农业银行谈农业银行、就农业发展银行谈农业发展银行,没有考虑各种农村金融供给机制的协调和整合;三是尽管也提出了要处理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要从需求出发探讨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的构建(何广文,2001;高帆,2002),但是将农村金融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从经济系统论角度展开的研究还不多见;四是没能从整体和全局角度提出适应经济国际化发展要求且有利于促进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改善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

现有研究的缺陷与不足,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也构成本课题研究的现实基础。

三、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的主要路径分析

1.研究的终极目标:在对中国农村经济现实及其农村金融需求特征的深刻理解和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和完善面临的初始条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和制度变迁的路径做深入探讨,并从理论上提出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性选择及可操作性措施。

2.研究的阶段性目标:(1)提出分析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体系;(2)分清楚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归纳中国农村经济现实及其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征;(4)认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历程及其改革的初始条件;(5)讨论政府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发展和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中的作用;(6)从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体系结构,以及相应的运作机制。

3.研究的主要专题和内容:

(1)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其研究方法体系;在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研究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适合研究中国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体系。

(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分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并剖析各构成要素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3)中国农村经济现实及其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征;从宏观角度考察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金融服务需求特征,并从微观角度考察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征。微观角度的考察主要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供求调研方式实现。在研究中,将通过模型估计农村金融供求缺口(失衡)状况。

(4)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发展和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历程及其改革的初始条件研究;从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制度的建立、发展、改革与创新角度,考察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发展和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历程,廓清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制度创新的初始条件。

(5)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供求均衡特征研究;将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考察农村金融服务的供求均衡问题。宏观角度的考察,主要分析评估农村金融服务供求形式和总量是否均衡,并考察不均衡的成因。微观角度的考察,将要分析正规和非正规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安排在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方面的功能及其运作机制,利用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供求调研资料,估计各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方式对农户、农村中小企业收入、福利和农村社会的影响。

(6)政府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发展、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研究;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出发,讨论中国政府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制度安排中的作用。并就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划分层次,讨论政府在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中的作用。

(7)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路径研究;将在上述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即从理论角度讨论有效率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标准、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所应该具有的特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目标模式,并在综合分析国外成功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的基础上,从有效配置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组织资源和制度资源、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出发,运用机制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提出改革和完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4.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如何构建分析农户、农村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特征、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初始条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体系;(2)如何选择计量模型和工具变量,以估计农村金融供求缺口(失衡)状况;(3)怎样估计各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方式对农户、农村中小企业收入、福利和农村社会的影响;(4)如何确立有效率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评价标准;(5)如何构建改革和完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

5.研究的创新之处

在农村中小型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突出和县域金融相对萎缩的情况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入战略性调整、农村工业化、新农村建设阶段对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需求进一步高涨,农村金融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结构、体制与政策约束。在制约中国农村金融深化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滞后所带来的约束。因此,完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需要从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入手。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实际上涉及到农村金融的制度安排问题。制度变迁理论认为,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和创新的关键。一个组织体系是否有效率,一要看其是否是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之上的;二要看其是否能够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的产权制度;三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金融增长的关系。制度创新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从现行制度安排的研究中,设计出新的制度安排,为改革提供制度创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四川省农户金融供求现状调查,《农村经济文稿》2005年第5期,P43-60。

2.高帆,2002,中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12)。

3.何广文、李莉莉,2004,“从系统论视角看农村金融改革”,《农业现代化研究》专刊。

4.何广文,2001,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10)。

5.何广文,1999,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中国农村经济》第10期。

6.朱守银,2003,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学术研讨会。

7.王自力,2002,试论农村金融改革的新思路,《金融时报》3月7日。

8.谢平,2001,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1)。

9.曾康霖,2001,中国农村金融模式的选择[J],《金融研究》(10)。

10.曾康霖、蒙宇、刘楹,2003,论县域金融制度变迁与创新[J],《金融研究》(1)。

11.Coffey,Elizabeth,“Agricultural Finance:Getting the Policies Right”,FAO/GTZ,AFR No.2,June 1998。

12.Coleman,Brett E.,1999,“The impact of Group Lending in Northeast Thailand”,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60(1999)105-141。

13.Besley,Timothy and Stephen Coate,1995,“Group Lending,repayment incentives and social collateral”,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46(1995)1-18。

14.Ghatak,Maitreesh,1999,“Group lending,local information and peer selection”,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60(1999)27-50。

15.Heney,Jennifer,“Enhancing Farmer's Financial Management Skills”,FAO/GTZ,AFR No.6,August 2000。

16.Tassel,Eric Van,1999,“Group Lending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60(199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