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15045100000016

第16章 农村金融与“三农”问题(6)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持续(sustai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sustenere,意思是“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单的讲就是发展问题与持续性的问题。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向42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定义指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因此世界各国……解释可以不一,但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必须从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上和实现持续发展的大战略上的共同认识出发。发展就是经济和社会循序渐进的变革……虽然狭义的自然持续性意味着对各代人之间社会公正的关注,但必须合理地将其延伸到对每一代人内部的公正的关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发表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将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述为:“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1994年联合国开发署(UNDP)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可持续的人类发展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地位,把经济增长看成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人类的当代和子孙后代留下生活发展的余地和机会,并且珍惜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体系……归根到底,可持续的人类发展乃是人类优先、就业优先和自然优先的发展。”

根据中外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鉴定和阐释,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可持续发展需要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可持续发展又是为了人,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以增进人类社会的共同福祉为归宿。正是由于人类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提高,导致了生产开发、消费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才使发展能否持续最终成为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最后解决也同样需要人类不断克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以生态、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稳定、健康的发展,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人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和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环境是人类活动的空间;人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没有资源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生态、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促进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相互协调和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永恒发展。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一个全球性的宏观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以现实为出发点,着眼于永久的未来,在时间上表现为连续发展的一维性;在空间上它强调持续发展的广延性,既不是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而是人类社会的全体,又不是指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国家,而是既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需要全体参与和科技的保证。

第四、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能力、发展水平等的全面提升而不是“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报告中所倡导的“零增长”。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发展的基础和水平不同,因此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只能具有共同的理念、目标和原则,而无固定的模式和不变的方法。

2、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的前沿课题。农业是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资料的特殊生产部门,“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因此,农业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居于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正像Smith指出的那样,“如果考虑到农业是人类食物、住所的最终提供者,则没有哪个部门在保证发展向着可持续性方向方面能比农业起到更大的作用。”由于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大范围地在农业中应用,一方面为农产品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率提高创造了奇迹,使得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一样具有了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特点,显著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另一方面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和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年卡逊发表其划时代的著作卡《寂静的春天》(The Silent Spring),强有力地指控了农业化学化的弊端,首次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198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年布朗出版了名著布《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对可持续发展作了系统阐述,并尖锐地指出“我们现在不是在从前辈手中继承地球,而是在向子孙借用和预支地球。”这两部著作分别在不同时期对推进西方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农业发展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登博斯宣言和行动纲领》。其不仅给予可持续农业以新的完整定义,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战略,即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简称SARD)的概念,把持续农业(SAD)和农村发展(SRD)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同年9月,联合国总部正式成立了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Worl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ssociation,简称WSAA),这对于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观念的普遍形成和深入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写入议程的第14章,从而使可持续农业从一种战略构想逐步转向世界各国具体的实践。1997年6月,在德国的布朗瑞格专门召开了国际可持续农业会议,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而且从实践的角度,论述了可持续农业中的植物育种、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生物学、生态学和有机的农业系统在不同环境及投入情况下对土地、水和作物资源的管理,以及植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保存等。会议通过的“布朗瑞格宣言”对全球可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发展。提出农业是文化、经济进步和人类尊严的基础。2002年8月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明确了世界各国在今后20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指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与能源等五个方面。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可操作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今天,如何发展现代科学技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理论界、学术界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顺应结构转型工业化趋势、体制转轨市场化趋势和对外开放国际化趋势,保证完成农产品稳定增长和有效供给、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和实现小康、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三大任务,迎接人口增长与农产品需求增加的挑战、资源约束与生产发展的挑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挑战的需要。”1994年3月25日,******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二、金融约束问题在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表征、成因及其制约作用

1、农业资金及其构成

一般认为,“农业资金是农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投入的总价值量。”按照农业资金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按照农业资金来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自由资金和借入资金、国内资金和国外资金等等。本文根据农业资金投放主体的不同将农业资金构成划分为:国家财政投资、金融信贷资金、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自有资金、国外资金和其它形式的农业投资等五个部分。其中,国家财政投资是指国家财政根据国家预算安排用于农业发展的资金,在我国习惯上称之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它主要通过财政拨款、财政信用和贴息三种形式向农业投放。金融信贷资金是金融机构以贷款的方式投入农业的资金。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自有资金是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积累追加和提留。国外资金主要是指向外国政府的农业借款和国际金融组织给予的农业借贷与援助。

2、金融约束问题在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表征

(1)、资金缺乏、投入不足是影响甘肃农业持续发展的直接因素。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当前不论从那一种资金存在形态来看,都不能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不足的问题。首先,财政资金困难。一方面,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情况来看,国家财政投入水平严重偏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大大低于同等发展程度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六五”期间的9.5%下降到“九五”期间的8.66%,1999-2001年又连续三年下降,分别为8.23%、7.75%和7.71%。而目前,美、加、英、澳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大都在25%以上,日本、以色列等国甚至高达45%-95%。就连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也达到10%,而我国这一比例则仅为5%-6%之间。另一方面从甘肃省的情况来看,甘肃省1997年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共完成95.12亿元,从中拿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含农业综合开发支出)4.2亿元,已感全省财政是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度过的。在2000年到2002年三年中,甘肃省地方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分别是232361万元、314790万元、423187万元,占同期地方财政支出的12.34%、13.37%和15.44%,而且在这些支出中事业费占了很大的比重,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只占地方财政支出的3.69%、5.50%和6.05%。其次,企业资金投入不足。甘肃省农业企业和支农企业,起步晚、数量少、规模小,资本积累不高,再加上农业资本周转慢,一次性投入成本高,很多企业不愿在农业领域内涉足。要么是刚开始主营农业兼营它业,到后来就变成了兼营农业主营它业,出现了资金抽逃。农业企业不论从数量和规模上来看都十分有限,例如2002年甘肃省企业集团按主营行业分,农、林、牧、渔业企业集团数仅为2个,年末资产总计467664万元,年末负债合计224801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12227万元。再次,金融信贷投资缺乏力度。对农业的金融信贷资金主要由国有银行资金和农业合作资金组成,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贷款方式发放给农场、集体和农户用于农业生产的资金。但近年来随着银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开始独立核算,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因此贷款首先考虑能不能按时回收的问题,不断滋生了贷富不贷贫的现象。所以农业信贷资金在农业投入中所占比重较小。甘肃省1999年农业信贷资金仅有270739万元。最后,农户个人投资不足。自78年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依法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理当成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投资者,但农民投资又谈何容易。据《200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2001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仅1508.61元,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农民负担占农业收入比例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5%的限额。显然,在农业投资方面农民不能自己拯救自己。2002年甘肃省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按投资方向分,农业74725.96万元,占本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40510.85万元的21.95%,和2001年相比还下降了1.6%。因此,在甘肃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不足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