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为研究对象的“农村金融”的理论界定
这是一个被大多数研究者忽略的问题。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它是否存在?如何界定?似乎大家都已达成了广泛的认识,其实远非如此。关于农村金融的界定,至少有以下几种分析维度:第一,地域维度,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相对而言;第二,系统维度,基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农村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系统是宏观经济系统的两个基本的子系统,而在农村经济系统中,农村金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从部门角度出发,国家整个金融体系是宏观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同样由于经济的二元特征所带来的金融二元性导致了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的分割,农村金融又成为整个金融系统的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在宏观经济系统中,农村金融处于农村经济子系统与金融子系统的交集之中。第三,功能维度,农村金融所具有的功能;第四,机构维度,农村金融体系中运行的金融机构;第五,产品维度,农村金融市场所交易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在研究中国农村金融问题时,必须对农村金融的基本范畴进一步把握和界定,只有研究对象明确了,我们的研究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误入歧途。
(二)关于现实的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状况的描述
这是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前提和初始步骤,而恰好是农村金融研究最薄弱的环节。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缺乏连续的实证数据或调查材料,它们的出发点往往是一些来自西方的抽象假定,并用这些假定推理和诠释中国农村金融问题。咋一看,这些研究所得出的观点和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说理性,但实际上这样的研究结论是有漏洞的,是禁不住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实践检验的,因为它们的逻辑出发点就有问题。比如,有的研究就单纯地借鉴西方“理性小农”或“道义小农”的假定来评判和解析中国农户的金融行为及相应的金融制度安排,然而中国的农户根据地域、民族和经济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完全依据西方假定出发必然会产生前提条件错误。正确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全面了解“现实的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到底是什么样子”,这种了解理应建立在翔实的统计数据、切身的实地调查、深入的访谈交流,以及多方的取证论断基础之上。
(三)“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是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太少”
这是一个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广为流传的观点,但是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很多人是从一种社会道义而非经济逻辑出发来讨论此问题,这就使问题的思路和结论在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边缘游离和挣扎。
该问题可以分解为两方面的判断:首先,金融资金交易量未能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这个判断从逻辑上是有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关于农村金融需求的估计方法,是农村金融研究者们争议很大的问题,因为这个方法直接决定问题的结论;而在实际部门,却采取了一种毫无科学依据的方法,即以人口数乘上一个主观确定的人均资金需要量来加以计算,这是目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一个方法,这种方法带有明显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其漏洞和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此其一。其二,在忽略资金价格的前提下谈交易量没有实质意义,因为交易的多少必须与资金价格相联系;资金价格是交易风险和收益均衡的结果,如果采取利率管制导致价格过低,从而不能利用利率覆盖风险升水,金融供给当然会减少,从而影响金融交易量的提高,这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商品短缺是同样的情形:即名义价格很低,但实际需求很大而实际供给很少,存在一个无法弥补的名义需求缺口。
其次,金融资源从农村大量退出,具体包括大量资金流出农村和金融网点撤并两点含义。为什么大量资金会从农村流向城市?为什么金融机构在农村采取网点收缩战略?问题的实质,不是金融机构缺乏阶级感情,而是我国长期缺乏对金融资本的正向激励机制。如果农村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不比城市更宽,农贷担保机制缺失,农村金融机构继续不断地产生大量的风险资产而难以存活,那么,金融资本为了追逐利润、规避风险,退出农村的趋势将无法逆转,这是客观经济规律。在这个问题上,仅靠满腔热情和政府干预是无济于事的。
(四)“农村金融资金应该依靠市场定价和农民不应该承受高利率之争”
这是又一个争议广泛、备受关注的话题,但这种争议同样混淆了两个问题,前者是定价机制问题,后者是社会公平问题;前者是经济学问题,后者是社会学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资金价格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在风险和收益的综合均衡上实现利率市场定价,只有放开利率管制,农村金融才能获得正向激励机制,农村金融业务才能逐步扩大,从而也才能使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但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扶持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是题中应有之义。“三农”问题在我国当前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贸然实施农村利率自由化,利率必然大幅度提高,“三农”利息负担将加重,那么“三农”问题会不会进一步恶化?因此得出农民不应该承受高利率也是合情合理。问题在于,维护社会公平,应该依靠公共财政,而非金融企业。一个可行的设想是,农村金融主要依靠市场定价,如果区域利率偏高,由政府对贷款农民进行利率直补。换句话说,不能依靠扭曲利率定价机制、破坏农村金融市场、危害农村金融可持续运行来维护社会公平,这是对金融职能的不正当使用,其结果,必然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资源的大量外逃(不管我们是否承认,这就是现在的现实)。
(五)农村金融改革的主体和动力
这是又一个被大多数研究者忽略(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问题,因为每一个热衷于农村金融的研究者似乎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救世主”情怀,他们研究的终点,都是制定出一套“理性的”改革方案,然后“恩赐”给生活在中国农村的芸芸众生。因此,农村金融领域的很多争论往往表现为一个“救世主”反对另外一个“救世主”的方案。然而,无论是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还是按照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或者是中国农村已经取得成效的改革实践,“救世主”心态都是有问题的。农村金融改革的主体和动力来自农村的亿万农民,应该尊重农民的选择权和创造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而不是把那些少数人从抽象原则出发主观设计的改革方案强加给农民,好像他们是一群一无所知的人,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农村金融是农民和农村其他经济主体自己的金融行为实践,他们比任何理论家更有发言权。
三、关于农村金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向
(一)研究中国农村金融的基本原则
第一,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任何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必须基于中国的国情,研究农村金融问题也不例外。为了能够准确的描述和界定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必须运用科学的调查和统计方法,在现实中国农村、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实践中,持续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这才是我们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逻辑起点。
第二,辨证地认识我国农村金融问题。我国农村金融问题极为复杂,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辨证思考。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对立统一的思维来研究现实,防止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和抽象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取向,并遵循现代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经济体制的基本性质。农村经济、农村金融都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任何研究都不能脱离这个基本的前提和基础。除此之外,农村金融毫无疑问应该遵循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任何研究都应该注意这个基本的判断。
第四,在两个大局中研究农村金融创新。一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中研究农村金融创新。2005年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而开始了中国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建设。基于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性和共生性关系,建立一个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当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将会对我国未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方向产生决定性影响;二是在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大局中推动农村金融创新。《****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此外,外资银行在今年年底也将全面进入中国,这既给国内金融业带来了压力,又增添了动力。因此,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之际,在中国金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大局中研究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将是我们研究农村金融的又一基本立足点。
(二)农村金融领域重要而基本的研究方向
从当前农村金融实际和农村金融研究的实际出发,我国农村金融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方向应该包括:
1、农村金融监测体系。为了合理判断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状况,有必要研究采取何种方法和体制,对农村金融特别是农村经济主体进行持续的监测,从而为农村金融其他领域研究提供可以被广泛接受的实证素材。
2、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规划。比较金融体制的研究表明,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尽管差异很大,但其履行的功能大体相近;从金融发展史的角度看,金融机构的变化较快,而金融体系的功能相对稳定。因此,比现在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机构改革更重要的问题,是对中国整个金融体系功能的研究,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决定机构改革的研究方向。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显然是这个研究的一部分。
3、农村金融体系的合理结构。在功能规划的基础上,应该研究农村金融体系的合理结构,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包括:机构与市场的关系、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社区合作性金融的关系、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的关系、农村金融中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的相互关系等等。
4、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农村金融资本的形成。迄今为止的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主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都没有实现商业可持续。一方面,向国内民间资本和国外金融资本适度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引入新机构、新产品、新的服务模式,一句话,引入竞争机制,这恐怕是农村金融急待研究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如何建立有利于农村金融资本形成的新机制,这对于解决很多人关心的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非常关键,因为银行业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要贷款就得有资本!中国农村金融乃至中国金融最大的问题不是资金短缺,而是资本短缺!是缺乏促进资本形成、保护资本权益、推动资本积累的机制。这是最重要但恰恰是研究最薄弱的环节。
5、农村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这是农村金融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上面提到的农村金融资本的形成机制,而且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资源配置效率问题,还与广受关注的社会公平相关。单纯的利率自由化或利率管制可能都会遇到困难,既要符合利率市场化的方向,又要结合农村实际,这是一个急需研究也是急需实践探索的问题。
6、农村金融与农村财政的协调。关键问题是合理确定财政与金融的界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在此基础上研究两者如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特别是要研究如何通过公共财政来维护社会公平,如何对农民或农村企业实施贴息(包括保险费补贴)而又不扭曲市场利率(费率)机制,如何对在农村经营的企业进行合理补贴而又不导致道德风险,如何引导建立农村担保机制。
7、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这是农村金融中研究最多的问题,但也是错误、片面和主观臆断最多的领域,只有前面几个问题有了正确的解答,才有可能正确地研究机构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8、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主要问题是如何建立有利于金融机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如何与农村经济社会最新实践相结合实施创新,如何促进银行、保险、期货、证券相结合的金融创新、如何推动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社区合作性金融的联合创新等等。
9、农村金融的监管体制。如何在全国统一的监管框架内,确立适合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和稳健运行的监管原则和机制。随着中小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的不断出现,是否有必要对基于巴塞尔协议的监管框架进行反思,基于“关系型融资理论”的新理念能否对抗“巴塞尔霸权”;如何构建适应农村实际的金融安全网等等。
10、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支付结算系统、征信系统等基础设施如何为农村金融体系、机构和产品的创新提供基础条件,以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反假币网络的建设等基础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