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无论是迅速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还是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都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从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来看,特别是同沿海等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较,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且差距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表明,我省的非公有制经济虽然有了明显的发展,且发展速度也上升到全国第6位,其中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增长率分别为15.3%、44.9%,比全国的平均增长率高5.85个百分点和19.89个百分点。但由于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类基数太小,总体上缺乏实质性的大发展。截至1998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达到3120万户,我们省只有49万户,仅占全国的1.6%;而浙江有190万户,占全国的6%;广东有150万户,占全国的4.8%;山东有288万户,占全国的9.2%。全国私营企业达到120万户,我们省只有1.2万户,仅占全国的1%;而浙江、广东、山东分别占全国的10.4%、14.7%和10.2%。从总量上看,我们省的个体工商户数量只排在全国第22位,私营企业排在全国第27位。这些数据表明,我们省的非公有制经济从一开始就比较薄弱,无论是数量上、规模上都与沿海地区和发达省份,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不少专家学者估计,甘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差距在10年以上,与发达省份相比较差距在30年左右。甘肃经济的发展何时才能真正驶向快车道,甘肃人民何时才能真正在经济生活中扬眉吐气,这不能不令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我们深深地思考。
一、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我省更具有特殊意义
我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激活经济大环境,开辟和增加新财源都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具有特殊意义。主要表现为:首先,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培植和扩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在“一五”期间把156个重点项目中的11个建设项目放在我省,我们曾经为拥有“摇篮工业”、“共和国的长子”等美誉而自豪,可以说过去我们的确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哪里有石化企业,哪里就有两兰人”,这是历史的证明。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冷漠残酷的,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加之当今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目前,我省的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虽经技术改造和投入、更新,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在困境中挣扎徘徊。非公有制经济是通过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灵活方式来运行的,具有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机制。况且,又有沿海等经济发达省份成功的模式经验,可供我们进行认真学习和借鉴。因此,大力发展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大大改善、调整我省经济成分和产业结构,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潜力十分可观,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
其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保持社会政治的长期稳定。实践证明,经济繁荣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经济发展萧条,经济秩序混乱,必然会导致人心不稳和社会政治的不安定。从改革开放的实践可以证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失为一条弥补国有企业效益不佳、妥善安置待业青年、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两劳”人员基本上都走上了个体私营经济的道路,生活有了着落,减少了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板。可以说,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也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改造人、教育人、锻炼人的社会大课堂。
再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人民,有纯真、善良、厚道、朴实的优秀品格,但与发达省份,特别是与沿海地区相比较,人们明显地存在着墨守陈规、安于现状的精神心态。在广大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甘肃人民越来越体会到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正确,越来越体会到了迫切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体味、搏击和锻炼。我们真正缺乏的不是资源,也不完全是资金和人才,缺乏的是咬定发展不放松、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缺乏的是对经济建设的大胆探索、苦苦追求的拼搏精神,缺乏的是以四海为家、闯荡天涯的奋斗精神,缺乏的是一批锐意改革、具有勇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干部。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除在我省具有以上极为特殊的意义外,还有着较为普遍的意义,就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也有利于繁荣市场,推动城市建设,方便人民群众生活。
二、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
制约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因素无论从客观上讲,还是从主观上看,乃至从体制上去分析,我认为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思维方式陈旧,“左”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这是制约我省非公有制经济难以快速发展的思想根源。由于受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多年来“左”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和落后封闭地域的限制,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尽管形式各异,但实质内容基本雷同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惟书、惟上的教条主义意识框架,始终步人后尘,不能够大胆地用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实践正视现实,思考问题,积极探索,放手工作,致使我省真正开始起步走向开放的时间相对较晚。在对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始终是观望或墨守陈规的被动式直线思维,对机遇的把握屡屡迟缓,很长时间内在姓“资”姓“社”的问题上始终兜圈子,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心存疑虑,没有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识。在实际工作中,不是自觉而主动地坚持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评判是非,理清思路,而是习惯于生搬硬套地按文件去办事,机械地按领导意图去工作。不少领导干部常常凭主观想象发号施令,结果导致经济损失、工作失误。比如,前几年兴起的外出考察热,结果往往是看起来感动,讲起来激动,干起来不动。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错位,延误和错过了短缺经济时期我省在经济的原始积累、扩张和发展上的大好机会,从而使我省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步伐始终踏不上全国发展的节拍。
二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相对偏好、倾斜和重视。这是制约我省非公有制经济难以快速发展的经济根源。建国初期,甘肃靠国家的大量投资建立起了有一定规模的国有工业,这些大中型企业在我省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绝对支配着全省的财政税收,起着其他经济成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正是由于多年来国有经济显赫地位和对财政收入的巨大作用,使得政府全身心地扶持保障国有企业的发展,而对量小、分散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潜力、发展优势、发展前景缺乏认真的研究、分析和论证,把振兴甘肃经济的希望寄托在了规模庞大且包袱沉重的国有企业方面。无论是在政策的操作上,还是在税收、信贷资金的减免和扶持上,乃至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土地使用等方面都优先保障国有企业,却没有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较为完备的、正常的保障发展渠道。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相对偏好倾斜和重视的观念若不从根本上转变,要在我省掀起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热潮,也是难乎其难。
三是政策不活,管理体制滞后。这是制约我省非公有制经济难以快速发展的社会根源。近年来,我们省在鼓励、支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确实也做了不少工作,制定了不少政策,但从现实生活中来看,总让人有“雷声大,雨点小”、“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感觉,整个社会始终没有形成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浓厚氛围和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政出多门,交叉管理,重复收费,条款繁多,关卡林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还难以彻底根治。对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了管收费的多,管服务的少;管证件的多,管保护的少;管制约限制的多,管扶持发展的少这样一个缺乏宽松氛围的发展空间。
四是缺乏名牌意识和管理技术人才。这是制约我省非公有制经济难以快速发展的基础根源。实施名牌战略,发展名牌产品是适应市场竞争,迎接科技挑战,振兴经济的最佳选择和有效途径。不仅国有企业要坚持这一主导思想,非公有制经济也同样需要实施名牌战略,才能使其产品占领市场的最大份额。比如大家熟知的“百士特”,以它驰名的优质品牌占领市场,当它那数额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公布于众时,我们许多人都在吃惊,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名牌意识在市场经济中潜在的巨大作用和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要推动我省非公有制经济上档次、上水平、创名牌,就必须彻底摒弃缺乏远见的懦夫思想,要真正树立起坚定不移,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攻坚,敢于创名牌的超常规发展思想,要让“百士特”式的陇货精品不断产出,让甘肃名牌叫响市场。另外,我省非公有制经济普遍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这已成为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的阻力之一。据有关部门最新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22%。调查还显示,从企业领导到一般员工,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企业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加快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
多年来,我省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许多政策规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落实到位率不高,可操作性不强,优惠条件兑现难度大,与政策法规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等等。总之,问题的症结是“落实”二字比较难。这给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要推动和加快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好思想认识的问题,解决好执行政策的问题,解决好树立服务意识的问题,解决好集中全力抓发展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28个字,即:“不换脑子动班子,不活政策挪位子,规范管理重服务,突出优势抓发展。”
具体来讲,“不换脑子动班子”。就是要求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地反复地联系实际学好邓小平理论,牢固树立“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观点,并把这一观点付诸于实践,借着西部大开发即将到来的历史性机遇,再来一次思想大解放,再来一次观念大转变,切实认清在我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
“不活政策挪位子”,就是要求我们的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既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又要做到从本地实际出发,正确而灵活地加以贯彻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少职能部门对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大打折扣,对政策法规随心所欲,不仅降低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而且延误了时机,影响了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要保障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正确落实,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打破不必要的条条框框限制,清除不利于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清规戒律,在政策的把握上一定要注重和强调一个“活”字,要在“活”字上下功夫,在“活”字上出成绩。同时,要狠抓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作风问题,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行吃、拿、卡、要,百般刁难和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国家工作人员,只要发现其苗头,就要及时地从重要岗位上撤换下来,对那些群众反映强烈,查证基本属实的要严肃处理。建议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成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督查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下设专门办公室,负责督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其目的就是通过检查督促,把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足,把政策用活,为加快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断创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社会环境。
所谓“规范管理重服务”,就是要彻底杜绝对非公有制经济多头管理,多方插手,交叉收费,有利就干,无利不管,服务意识淡薄等不良现象和问题的存在。管理的规范化问题已是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要求,市场经济可以说是法制经济,因而迫切呼唤和需要一切管理行为必须逐步纳入规范化的轨道。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怨声载道,指责抱怨“婆婆”太多,不堪重负,应接不暇,致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步履沉重,困难重重。对此,建议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尽快解决好对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设置一个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具有权威性的专门机构,在级别的设置上一定要与政府一级职能部门平行,专门行使对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与服务职能,实行“政务公示,限时承诺,程序化作业,一枚公章定音,一个文件拍板”的一条龙服务工作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排忧解难,壮胆撑腰,热情服务。
“突出优势抓发展”,就是要面对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加快其发展步伐,除思想上要切实加以重视外,还必须从我省实际出发,正确分析、把握和找准我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和工作切入点,本着“先放开后规范,先发展后完善”的工作原则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奇制胜”的发展思路,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
第一,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大张旗鼓地宣传、动员、引导和帮助省内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资于各类经济实体。
第二,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使之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早日使我省广大农村甩掉贫困的帽子,彻底解决温饱问题,奔向小康。
第三,以开发挖掘我省历史古文化遗产为重点,突出以西线敦煌为背景的古丝绸之路文化的舆论宣传和投资开发力度,并使之带动省会兰州,东线天水、平凉,南线夏河、九寨沟旅游业的振兴,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特色招牌、重点资源来开发。
作者单位:兰州市建筑工程二公司
省委党校97级经济管理专业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