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15046000000024

第24章 对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问题的探讨(1)

王纯禄

“能源特别是石油问题,是资源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石油开发和生产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千方百计节约和替代石油,加快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并尽快建立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储备制度。”可见,在新的世纪里,努力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肩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现实依据

(一)石油资源的战略特性。石油、煤炭、电力被称为世界三大能源,石油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更由于它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消耗能源,被世界公认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工业、农业、国防以及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血液”,是支持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就目前而言,还没有适当的代用品能取代石油。石油被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地位日显重要。由于石油的蕴藏量在全世界分布极不平衡,各国的开采和生产能力又差距很大,因此,为争夺石油资源而爆发的战争和争端不少。

(二)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关系。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石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原煤的一次性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逐渐降低,1950年全世界原煤消费量为57.7亿吨,1960年为46亿吨,1990年为30.5亿吨,1980年为28.3亿吨,1990年为27.3亿吨;而石油的一次性能源消费量却在不断上升,1950年全世界石油消费量为31亿吨,1960年为37.8亿吨,1970年为48.7亿吨,1980年为48.6亿吨,1990年为38.6亿吨。这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原油消费已代替原煤消费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要位置。而从世界能源需求来看,则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据有关统计,1979——1985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增长率为3.4%,世界平均为0.9%,发达国家为0.1%;1985—1990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增长率为4.6%,世界平均为2.2%,发达国家为1.3%。据1992年世界能源大会所提供的资料显示,1990年—2020年,世界探明原油储量为135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140亿吨,原煤储量为5200亿吨,而原油需求量为1000亿吨,天然气需求量为680亿吨,原煤需求量为850亿吨;1990年世界石油、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8%,1999年上升到32.9%,而1990年石油天然气生产总量仅占19%,1999年上升到20.9%。石油需求非常严峻,供需缺口大。另外,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世界上煤炭的年产量达到44.7亿吨,可供开采231年,而石油的年产量为6亿桶,可供开采44年。由此可以看出,石油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也是非常脆弱的。

(三)我国石油资源的生产与消费状况。从我国石油资源的生产、消费来看,形势也是相当严峻的。在20世纪,经过60至70年代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石油生产一直处于相对稳定上升的阶段。整个90年代,我国原油产量的平均增长率为1.7%,年均增加量近250万吨。但石油消费量却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其年均增长速度高达7.3%,年均增加量1180万吨,这一“高”(消费的高幅增长)和一“低”(产量的低幅增加),造成我国国内石油供应十分短缺。和世界经济发展一样,石油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1996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中原煤占75%,石油占17.5%,天然气占1.6%,水电占5.9%,随着经济的发展,石油所占的比重还在不断上升。据预测,2005年至2015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超过2.6亿吨和3.1亿吨,年均需求量分别为550和500万吨,而这期间原油的年均增加量最多能达到300——400万吨,2005年和2015年国内石油供应缺口量将分别在8000万吨和1亿吨左右。我国从1963年开始产油,到1993年前,在基本满足国内需要的情况下还可有部分原油用于出口。1993年以后,我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近年来净进口量以不少于1000万吨的速度增加,1999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65亿吨,需求量为1.95亿吨,需进口3000万吨。根据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公布的资料,预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1亿吨左右,占全国石油消费的1/3,石油消费量增长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速度,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

(四)世界各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概况。正是由于石油资源的有限性、脆弱性、供应不稳定性以及需求的扩大性,为应付石油供给中断对经济的冲击,世界各国从20世纪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过几次石油危机之后,纷纷建立起庞大的石油储备体系,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各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国际、国内石油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石油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石油储备的建立是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后开始的。当时由于运河的关闭和通往地中海输油管的破坏,使缺石油的欧洲交通几乎瘫痪,油价猛涨,所以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建立石油储备,以防不测。1973年发生阿以战争,中东地区产油国对石油采取限产、提价并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世界上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恐慌和动荡,由此西方各国才真正开始建立石油储备。1974年国际能源机构成立,该机构的宗旨是改变和制定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和战略措施,规定各国有义务保存相当于三个月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或相当于100天的国内消费量。美国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占40%,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约为60%,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也是最大的储油国之一,到1992年底石油储备高达2.17亿吨。日本是世界上四大石油消费国之一,现有石油储备量高达8000多万吨,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储油国。而我国由于六十年代大庆油田开发以来,石油基本上实现自给自足,世界上两次较大的石油危机对我国冲击不大,因此一直未采取有效措施来建立起战略意义上的石油储备,目前由国家物资储备局管理的仅有的成品油储备也是微不足道的,原油战略储备为空白。但我国的石油消费持续增长,净进口量逐年增加,2000年已超过了7000万吨。因此,解决我国石油供应短缺问题,确保石油供应安全的最佳途径是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现实意义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非常重视国家物资储备工作,建立了一些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国在战略石油储备上非常薄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的情况下,在我国加入WTO新的条件下,石油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其供给的脆弱性和过分的依赖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对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障国家安全,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显得十分重要。

(一)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有缺陷的。要解决市场的缺陷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主要包括金融调控手段、财政调控手段和计划调控手段,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作为计划调控中的实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蓄水池”和“减压阀”的重要作用。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在调控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例如,国家建立粮食储备,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稳定了粮食价格,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1992年我国粮价全面放开后,到1993年11月,粮食市场价格猛涨,通过动用50亿斤国家储备粮调控,很快平抑了粮价,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是应付国际市场石油危机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条件较差,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建立过程中,市场体制还很不完善,石油供求总体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随时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洪所说的:“石油不仅是重要的一次性能源,而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对国际收支平衡有着重要影响,石油供少于求的矛盾有可能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70年代石油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对于石油进口高依赖性国家而言,供应中断不但造成巨额国际收支逆差,而且会造成国家经济活动的混乱。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使美国等16个发达国家因油价暴涨多付出石油开支约1.02万亿美元。据美国能源委员会的估计,1973年和1979年石油供应短缺对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分别占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和3.5%。二战以来,世界上发生的多次经济危机,大部分都是石油危机造成的。发生经济危机固然有其内在的因素,但就触发的快,影响面广来说,除了1992年7月2日始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外,莫过于1973年和1979年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1973年10月16日,海湾六国决定石油提价70%,12月22日,欧佩克决定从1974年1月1日起再提价1倍多,导致英、美、法、日先后陷入经济危机;1979年,欧佩克决定分四次石油提价14.5%,导致西方大国连续四年(1979—1982)的经济危机,不少依赖石油进口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长期摆脱不了经济衰退的阴影。石油,是经济发展的一把双刃剑。这在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尤为明显。战后重建时期,低价的石油是他们经济起飞的动力;而石油危机又使其高速增长严重受挫。50年代初的日本,石油消费占全部新能源的7%,到60年代末,石油已占全部能源消费的70%,日本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石油消费年增长18%。日本经济的奇迹,石油立了大功。然而,也正是由于石油危机,使日本1974年出现了战后首次负增长。油价的暴涨暴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我国国民经济面临来自石油供给方面的风险与日俱增。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屡遭冲击。1993年,由于受到进口油的冲击,我国部分石油石化企业曾一度憋罐停产,造成上百万吨原油损失;1996年国际油价上涨,又抑制了我国的石油进口,石油库存不足,造成国内不少地区成品油脱销;1998年国际油价暴跌,导致走私猖獗,使我国石油行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中国最大的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从1997年的全国盈利大户一下子跌入亏损行列;2000年9月由于国际油价过高,造成国内石油供应十分紧张,加油站纷纷告急,不得不限量加油,各加油站前出现了排队的长龙奇观,对汽车运输业造成了很大损失。而西方发达国家,在石油供给矛盾突出时,则通过石油战略储备来调控,如1998年国际油价大跌,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进口原油和成品油,增加库存。美国决定提高石油储备,把国家战略性原油储备量提高到最高极限,增加原油储备1.82亿桶。1992年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投放原油储备1730万桶,保证了国际原油价格的稳定,没有发生像1973年那样由于第三次中东战争所引发的石油危机,证明了发达国家石油储备的成功。同样,在2000年9月国际油价暴涨,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美国动用3000万桶储备原油以缓解油价过高对国内造成的压力。这充分说明了战略石油储备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是优化我国对外经济环境与秩序的有效对策。我国目前的石油供应犹如一根绷紧的“琴弦”,风险防范能力不足,利用储备调节市场的回旋余地很小。2000年进口石油已经占石油总消费量的30%,但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尚属空白。一旦供求失衡,或因突发事件进口中断,既不能“吞”,又不能“吐”。这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分不利。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化程度越高,宏观调控的任务越艰巨,世界经济的变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也越明显。石油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是经济变化最敏感的标志。如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在经济领域反映最快的是石油价格的波动和股市。据报道,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由于担心美国采取报复行动会影响石油生产国的出口,国际油价曾急剧上涨至每桶29美元以上。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步人工业化进程,石油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已探明石油资源储量(2:6吨/人)仅为世界的(24吨/人)10%,进口依赖度越来越大。必须通过建立完备的战略石油储备来增强国民经济的风险防范能力。当国际油价处于低价位时,我们可以大量进口石油,增加战略石油储备量,节约国内石油资源;当国际石油价格暴涨或进口中断对我国经济带来风险时,可以动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化解和缓解风险,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比如1992年国内石油价格暴涨和继后出现的市场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掌握足够的石油储备,就可以实施调节,减轻市场波动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样也可以利用战略石油储备来减少因国际石油价格波动而多作的支付,有利于保持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宏观上要求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