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15047400000071

第71章 玉垒花灯戏

一、玉垒花灯戏的源流

玉垒花灯戏流行于甘肃陇南文县玉垒、碧口一带,群众称为“赛社火”。由于当地历来就有“耍灯”的风俗,因此,“花灯戏”成了每年春节期间“社火”中不可缺少的节目。

玉垒花灯戏创始时间已无考证。花灯由农民自制,造型美观,形式多样,灯中置一油窝子(一种瓷制的小油壶)。耍灯时,花灯手(均为男性)穿红着绿,一手执花灯,一手执折扇,随着社火队伍进行,边走边扭边唱,有时停在挂灯设礼接待社火队的庭院前或空场中表演。

据说明代有一袁氏家族,原籍本系湖北,其中一支移居四川酉阳,生活多年,后又移居文县玉垒。据《袁氏家谱》载:明万历时,袁氏家族中一位叫袁应登的,中了武举,为感谢神灵,在玉垒坪重修三官庙并建戏楼,酬神唱戏。

当时本地既无戏又无戏班,由袁氏家族中人出面,将四川酉阳一带流行的秀山花灯和本地的耍灯结合一起,配以唱词和简单情节,载歌载舞地表演,并流传了下来,成为农村每年春节闹社火中的重要内容。

文县玉垒、碧口与四川北部的青川、广元毗邻,民俗民风和语言都与川北相似。文县自古就是阴平古道上的重镇,文县碧口镇又是甘、陕商贾云集之处,自清代中叶,四川高腔戏班到碧口演出就不绝如缕。玉垒花灯戏在四川高腔的影响下,有了一些发展。但当时并无职业戏班,又无专人指导,故进展缓慢。

据当地老人讲,早期的玉垒花灯戏戏剧情节都较简单,人物不多,唱腔较少,场面不大。武场仅有大锣、大鼓、大钹;文场仅有自制的木筒、大胡琴;表演还没有脱离载歌载舞的社火耍灯动作,特别是旦角更是如此。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从四川来了一位罗画匠(名不详),为玉垒花灯戏制作了蟒靠头帽,添置了头面、口条,帮助改进了化妆方法,净角开始勾脸,还传授了一些川剧高腔的表演技巧,“串”出了《封官》、《龙凤配》、《白天院》、《棘阳关》、《万寿山》、《迎贤店》、《莲台收妃》等大戏。

民国十二年,陕西秦腔演员田班长、赵花脸(名不详)流落到文县玉垒落户,除曾演出过《高平关借头》、《张连卖布》等剧目外,帮助花灯戏排练了《青石岭》、《过桃园》、《蝴蝶杯》、《火焰驹》、《双富贵》、《二龙山》、《三回头》、《柜中缘》、《虎口缘》、《拾玉镯》、《三上殿》、《黄鹤楼》等大、小新戏,传授技艺。这样,玉垒花灯戏在四川高腔和陕西秦腔的双重影响下,终于摆脱了原来闹社火耍灯的原始形态,向戏曲剧种过渡,出现了文小生、武小生、须生、老生、花脸、小旦、青衣、丑等行当,各行当的唱腔、各行当的表演程式,都有了极大的丰富,至此终于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小戏新剧种——玉垒花灯戏。

二、玉垒花灯戏的发展

1959年,玉垒花灯戏以《松林解带》、《打面缸》、《柜中缘》三个折戏参加文县业余文艺调演后,又参加了天水地区的文艺调演,同年又以《尕女婿》一剧参加了全省艺术表演团体汇报演出大会,首次走出山区,进入大城市,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1964年,武都地区文教局派专人深入文县玉垒坪,对花灯戏进行调查,搜集花灯戏曲调38首,并汇编成册。

1966年,文县以创作剧目《春满人间》、《茶山新春》等剧,先后参加了地区和省的戏剧调演,从而正式确立了这一民间小戏的剧种地位。

玉垒花灯戏从孕育到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没有职业戏班,每年春节期间,演出的组织者均为当地头面人物,群众称之为“能人”。1959年以前,演员都是男性。

玉垒花灯戏的演出剧目,无固定的文字本,一般都由“戏母子”在演出前,将演出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道白、唱段,向演员传授,由演员自由发挥。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活跃在当地的著名“戏母子”有袁义昌(82岁,),袁俊德(73岁),以及袁怀寿、袁汉鼎、张荣华等。

玉垒花灯戏演出的传统剧目有近50本,其中文戏有《白天院》、《双赶子》、《万寿山》等13本;武戏有《棘阳关》、《石门关》等12本;折子戏有《杜捅子接妹》、《小上坟》、《打面缸》、《三看亲》等17折。这些戏中,有的是据当地民间故事编写,有的是从四川高腔和秦腔中移植来的,如《阴阳扇》、《青石岭》、《莲台收妃》等。

原武都地区和文县的戏剧工作者先后为玉垒花灯戏编写了许多反映现代生活的现代戏,丰富了玉垒花灯戏反映生活的能力。

三、玉垒花灯戏音乐

玉垒花灯戏的音乐属高腔系统,曲调主要为五声音阶徵调式,唱段由上、下两句构成,多为四至六句为一段落,最后一句用“搂腔”(即帮腔,俗称满台吼)。旦角定调为1——D,男角定调为1——G,男女对唱时,男角服从旦脚,唱腔共有七十余首,可分为三类:一是脚色唱腔,有文小生唱腔、武小生唱腔、小旦唱腔、青衣唱腔、老生唱腔、丑脚唱腔、花脸唱腔、须生唱腔。唱腔中有三拍子唱腔,如花脸唱腔中的[高平]调;二是情绪唱腔;三是民歌小曲调,此类唱腔不用[搂腔]。乐队配制主要是自制的大筒子,配以笛子、四胡等;打击乐有边鼓、豆锣子、马锣子、大钹、大钗、田锣(京锣)等。

玉垒花灯音乐是在四川秀山花灯音乐基础上,兼收当地民歌小调形式,音乐结构为民歌联缀体。分脚色唱腔、情绪唱腔、民歌小调三类。

NO.1脚色唱腔

脚色唱腔是以行当归类的专用唱腔。例如:[花音](《二姑娘做梦》二姑娘[旦]唱腔)、[青衣唱腔](《赶坡》王宝钏[青衣]唱腔)、[老旦唱腔](《拾玉镯》刘妈[老旦]唱腔)、[小生唱腔](《松林解带》谢文清[小生]唱腔)、[武小生唱腔](《黄鹤楼》周瑜[武小生]唱腔)、[老生唱腔](《审土地》周有道[老生]唱腔)、[花脸唱腔](《打鸾驾》包拯[花脸]唱腔)、[丑脚唱腔](《柜中缘》淘气[丑]唱腔)、[高腔](《王贵与李香香》合唱唱腔)等。

NO.2情绪唱腔

情绪唱腔是以表现各种感情的专用唱腔。如表显忧伤难过心情的[哭板调](《杜桶子接妹》杜莲莲[旦]唱腔)、[哭音平调](《庙廊认母》柳迎春[旦]唱腔)、[阴板调](《双赶子》安志成[老生]唱腔)、[男阴板](《黄鹤楼》刘备[老生]唱腔);还有[紧调],[连八句]系快板唱腔,字多腔急,长于叙事和表现紧急之情,唱词少则一句、多则几十句不等。如《五台会兄》杨五郎[花脸]唱腔等。

NO.3民歌小调

民歌小调,主要配合绣花、赶路、渡船、饮酒等表演时演唱,常用的曲调有:[闹元宵]、[怀胎歌]、[闹五更]、[换小脚]、[雪花飘]、[十二月]、[下茶园]、[开财门]等。均系2/4节拍,二句体或四句体结构,速度中庸,情绪多样。如花旦闺房绣花缝衣,往往用活泼风趣的[小换脚]配合。

玉垒花灯戏唱腔基本是以五声音阶为主的徵调式,同时也存在着七声音阶的综合调式。一般旦脚、丑脚、小生演唱定调为1=C(或1=D),老生、花脸定调为1=F(或1=G)。玉垒花灯戏的伴奏曲牌全系弦乐曲牌,有[开场曲]、[大过板]、[过板]、[万年花]、[过门曲]等。其中[万年花]是扫地、洗脸、挂门帘时用的。玉垒花灯戏的打击乐谱比较简单,常用的有开场锣鼓。玉垒花灯戏的乐队分文、武场面,特色乐器是筒子胡。

【插入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