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15047400000080

第80章 《诗经》唱中歌与征战的秦先祖

《诗经》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它是我国第一部民间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地方乐调,收录了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又分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风》、《雅》、《颂》都因音乐得名。《诗经》记载了从周公东征(前1114年《豳风》)到陈灵公淫夏姬事(前600年左右《诗经·株林》)之间的事情,当然也包括秦先祖的诸多轶事。

《秦风》是秦先祖在陇南唱给世界的第一组歌谣。包括《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等共计十篇。

《诗经·秦风·车邻》说: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

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xi)有栗。

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今者不乐,逝者其耋(die)。

阪有桑,隰有杨。

既见君子,并坐鼓簧。

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这首诗说的是俩朋友聚会,感言时光短暂,要及时为乐之事的。大意为:“车声辚辚跑个不停,我的马儿额头白到了头顶。去拜访朋友还没见面,侍者说了声有请。山坡上有块漆树园,窪地的栗树连成了一片。见到朋友后,两人并坐在一起,弹起古瑟,现在不享受快乐,转眼间就都变老了。山坡上有块桑树园,窪地里长满了白杨树。见到朋友后,两人并坐在一起,吹响了竹簧,现在还不尽情享受快乐,转眼间我们就都会亡故了。”《诗序》认为,这首诗是“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

先秦(公元前221年以前)之前,陇南境内主要居民为戎、秦、氐、羌等部族。今陇南礼县大堡子山一带的古西犬丘地区,曾是秦人早期的都邑所在地。

《史记·秦本纪》记载:商末周初,居住于东方齐鲁一带嬴姓西迁至西犬丘(今礼县大堡子山东),秦先祖大骆及其子非子在这里为周孝王养马,繁衍生息,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非子得到周孝王赏识,赐姓嬴,封秦地为周朝的附庸,建邑秦亭(今张家川县境),专门为周朝牧马。又以大骆另一妻申侯女所生之子成为大骆适嗣,居住在西犬丘地区。

公元前842年,西戎攻灭西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命非子后秦仲征伐西戎,秦仲又于公元前824年被西戎所杀。周宣王召秦仲长子庄公兄弟5人,统兵7000,攻破西戎,于是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居西犬丘故地。(参见焦红原撰稿之电视专题片《发现秦先祖》)所谓《秦风》,就是秦先祖在秦地所唱的歌谣。

如:《诗经·秦风·驷驖(tiě)》: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you)鸾镳,载猃(xian)歇骄。

这首诗是赞美秦襄公受封为诸侯以后,去园囿打猎游乐时的盛况的。

《史记·秦本纪·正义》说:公元前766年,西戎又围攻西犬丘,秦襄公长兄世父率兵抵抗,被西戎俘虏。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周幽王于骊山下。秦襄公因拥兵护送周平王东迁骆邑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给陕西岐山以西土地,秦正式成为诸侯国。

襄公之子文公继位后,于公元前763年东出行猎,至宝鸡附近汧(千)河与渭河回合处营建新邑,由西犬丘迁往新邑。数百年中,秦人在陇南的都邑西犬丘,先后有犬丘、西垂、西垂宫等不同称谓,但地址未变。(焦红原:《发现秦先祖》)

又如:《诗经·秦风·小戎》:

小戎俴(jiàn)收,五楘(mù)梁輈(zhōu)。

游环胁驱,阴靷(yǐn)鋈(wù)续。

文茵畅毂,驾我骐馵(zhù)。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

骐駵(liú)是中,騧(guā)骊是骖(can)。

龙盾之合,鋈以觼(jué)軜(na)。

言念君子,温其在邑。

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jian)驷孔群,厹(qiú)矛鋈錞(duì)。

蒙伐有苑,虎韔(chang)镂膺。

交韔(chang)二弓,竹闭绲(kun)縢(teng)。

言念君子,载寝载兴。

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这首诗说的是襄公讨伐西戎时,一位妇人对驾驭兵车随襄公出征的丈夫的思念之情的。诗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所言之“板屋”,是当时西戎所居房屋的基本特征,也是陇南氐族房屋建筑的基本特征。

《诗经·秦风·终南》说: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wo)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fu)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这首诗说的是秦襄公入朝觐见周天子,被封为诸侯,西归途中,穿着周天子所赐五彩斑斓的诸侯礼服,精神焕发,路径终南山,随行的秦大夫唱赞自己的王侯像雄伟高大的山峰一样,气度不凡的。

《左传》(文公六年)和《史记·秦世家》里,都记载了这样一件大事:春秋时代,秦穆公死后,将子车氏的三位大夫:奄息、仲行、鍼虎殉葬了。当时的秦人称奄息、仲行、鍼虎为“三良”。《诗经·秦风·黄鸟》这首诗就是秦人怀念与哀悼“三良”的英雄挽歌。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慄。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慄。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

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慄。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诗经·秦风·黄鸟》)

诗作以黄鸟起兴,诗句重叠回环,一咏三叹,气氛哀怨悲凉,令人感喟不已。

《诗经·秦风·晨风》这样唱道:

鴥(yu)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驕。未见君子,忧心靡乐。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晨风》一诗,有几种解读。

《诗序》的解释是:《晨风》是讽刺秦康公,说他忘记了秦穆公的事业,抛弃贤臣的。《毛传》和《郑笺》均持此观点进行解释。朱熹《诗集传》认为,这是一首妇女怀念丈夫的思念之作。刘锋晋先生认为,从诗的内容与情调来看,朱熹的说法比较可信。因为,诗中看不出任何与穆公、康公相联系的地方。郑玄把“忘我实多”一句解释为,以穆公的口吻责备康公,尤为不妥。

《诗经·秦风·无衣》说: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序》云:“《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殊与诗意不符。一说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吴入郢,秦哀公同意楚臣申包胥的请求,决定派兵救楚时,曾“赋《无衣》”以示意;以为此诗为秦哀公所作,古时作诗叫赋,诵诗亦可叫赋,故“赋《无衣》”当是诵此诗。这段记载只说明此诗在春秋时就有很大影响,秦哀公引用得体,以满足申包胥的愿望,成为历史上的美谈。又据诗意明明是战士口气,更可见非秦哀公所作。又,“王于兴师”之“王”,一说指秦王,疑非是。此处当指周天子。既然秦哀公曾引用过此诗,则此诗写作时间及背景当在哀公以前。一般来说,三代时唯最高统治者称王。虽诸侯在本国内亦自称王,但多在周哀之后。秦哀公以前约当春秋末期以前。其时,西戎经常侵扰边境,华夏族的反侵略斗争,一直伴随着西周王朝以及春秋时代的历史,周王朝及诸侯国都卷入到这场几百年的持久战中,而毗邻戎的秦国则更是首当其冲。据《史记·秦本纪》载,秦与西戎战事甚多,从“西戎反王室”,“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起,历经庄公、襄公、文公,直至秦穆公三十七年“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为止。可见秦的这些斗争都与周王朝的命运联系着,秦人伐戎必然以“王命”为旗号,正如《诗集传》说:“王于兴师,以天子之命而兴师也。”可见此诗是春秋前期秦人助周抵抗外族入侵的一首著名的军中歌谣。(见《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3月版,P-332页,蓉生赏析)

《诗经·秦风·渭阳》说: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这是一首外甥送舅父的送别诗。因诗已言明,所送之物(礼品)为“路车”、“乘黄”(黄:黄颜色的马匹;乘:古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为一乘)、“琼瑰玉佩”等当时的诸侯、贵族们所用的东西,故历代说《诗》的人们大多认为,这是秦穆公的儿子康公送别舅父晋文公重耳回国时所作的诗。康公当时是太子,其母秦穆夫人是晋文公重耳的姐姐。晋文公重耳遭骊姬(重耳之父晋献公的宠姬)之难,在外流亡十几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作了国君,是为晋文公。此为一说,但证据不足。

《诗经·秦风·权舆》说: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馀。

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gui),今也每食不饱。

于嗟乎,不承权舆。

这是一首描写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感叹昔日奢华的生活不复存在的诗。“权舆”一词当开始,当初讲。全诗大意为:唉!我呀,从前住的是大厦高屋,如今每餐也仅够吃,没有剩余。唉呀呀!现在的生活怎能和当初相比啊!/唉!我呀,从前每餐都有四簋之多的食物,(簋:古代食器,圈足,两耳,也有四耳方座、带盖的。青铜或陶器。能容一斗四升。近年来,在陇南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了许多青铜簋。此处“每食四簋”,类似于现代人们常说的“每顿饭都要四菜一汤”。)唉呀呀!现在的生活怎能和当初相比啊!

《诗经·秦风》大多是表现秦先祖粗狂豪放、慷慨激昂的精神风貌的。而《蒹葭》却与众不同,它一改“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秦风·无衣》)的铁剑之气,把依水而居的青年男女的思念及爱慕之情表现得凄楚动人:

蒹葭(jia)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i)。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e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诗经·秦风·蒹葭》)

也许,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更多年轻人打开《诗经》,重读这首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歌(情歌),还要归功于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呢!

当时,根据琼瑶小说《在水一方》拍摄的同名电影,正在中国大陆热播。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个体生命的真实感受开始关注起来,放弃了崇高的革命理想的人们,他们的精神需求大多处于饥渴状态,而《在水一方》里那首由《诗经·蒹葭》改编的歌曲,适时地满足了青年男女对理想与爱情追求的迷茫感受: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溯流而上,找寻她的踪迹;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扑朔迷离。

我愿顺流而下,依偎在她身旁;

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那个年代,不知有多少寻求“宛在水中央”“她”或“他”的青年男女,正是在那种迷蒙的追寻中,度过了“为伊销得人憔悴”的初恋。

二十一世纪初,还是这位琼瑶阿姨,在《还珠格格》里,以一首“感谢风,感谢雨,感谢阳光,照射着大地。自从有了你,世界变得好美丽。一起漂泊,一起流浪,岁月里只剩下动人的甜蜜。海可枯,石可烂,天可崩,地可裂,我们肩并着肩手牵着手。踏遍夕阳,走遍云和月。”的歌,同样,唤醒了人们对汉乐府《上邪》的极大兴趣: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古典文学留给后人的精神文化遗存是极为宝贵的。陇南是秦先祖的故乡,《秦风》是秦先祖在陇南唱给世界的第一组歌谣。前面我曾讲过,《诗经·秦风·蒹葭》中所说的“在水一方”之“水”,就是陇南流经西和、礼县、最后汇入嘉陵江、长江的西汉水。而所谓的“蒹葭”,就是芦苇,在陇南,有的地方称其为“玉竹杆”或“玉枝(读zi音)杆”,如武都下山区琵琶、洛塘一带。其枝条(杆)柔韧性及强,劈开后,当地人用其编织成席,可晾晒粮食,旧时多用做床席。现在,西汉水流域仍随处可见成片的“蒹葭”,或苍苍、或萋萋、或采采,茂盛生长。只是现如今能躺在“蒹葭”做的床席上会唱《秦风》的人却确实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