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15047400000088

第88章 特别收藏:文化博物馆(3)

其盐,西南通徽、成、阶、文、礼县、汉中,东通秦陇。凡舟车所至,人力所通,靡远弗济。又为国助边储有所赖,通商贷利无不盐。余旁搜博访,遍考史册,秦之陇西,汉之天水,宋之汉阳,皆此地也。肇启于此,迄今千载余矣。诸父老慨然兴怀,见旧碑脱落颓坏,恐后世盐井源流久而失传,佥诸屠今为记。予乃镌磨旧碑之迹,搦管一述之云,仍备录事实于碑,后之人永世相传,庶知其所由来矣。则后之视今,非犹今之视昔也哉!

因勒石以志不朽。乡进士知西和县事文林郎太原杨典撰。

嘉靖丁未正月吉旦立石。(《礼县志》1999年5月第1版)

【张果老及张果老登真洞、八仙文化】

《唐书》有“张果,两当人”的记载。今两当张果老登真洞,即为传说中八仙之—的张果老修行之地,该洞坐落在两当县杨店乡灵官峡谷中。洞外千峰竞秀,并有全国面积最大的珍惜树种白皮松林,总面积1800多公顷,约52万株。洞内塑有张果老神像,面色红润,仙风道骨,栩栩如生,气度非凡。

传说,两当鸑鷟山脚下住着一户叫袁定山的人,在上山砍柴中看见一位老道和一位老头正在岩洞中下棋,后来才知那位老道名叫张果老,于是“张果老洞”由此而得名。张果老修行地登真洞及“琵琶秋水”、“天门锁云”、“乳洞飞雨”、“故道松涛”、“镜峰捧日”、“香泉映月”等已成为两当县著名的八大景观了。

【武都五凤山、西和岷郡山道教文化】

武都五凤山和西和岷郡山均为陇南的道教名山。由于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等因素,陇南民间道教往往与民间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五凤山记》里就有类似文化现象。

附:《五凤山记》

焦红原

按风水先生的说法,五凤山是武都城的主山,南山是客山。

从武都县城翘首北望,不远处那座势如屏障,高峻巍峨,苍松如冠的山峰,就是五凤山。

传说,古时候有五只凤凰落于山巅,故名。而凤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羽毛美丽,雄为凤,雌曰凰,常常用来象征祥瑞。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W·爱伯哈德在《中国文化象征词典》中,揭密了四百多个隐藏在中国人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关于“凤”这一词条,他说:“有的文献上提到,一只生于南极朱红洞中的朱红色凤凰,人们称它为‘朱山凤’。朱即是红——南方的颜色,它是道士们炼丹的基本物质。”他又说:“‘五’是中国神秘数字中最重要的一个。由于它是奇数,所以也是阳数。它与五方(东西南北中)、五味(咸苦酸辣甜)、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毒(蜈蚣蛇蝎子壁虎蟾蜍)、五兽(麒麟凤凰乌龟龙人)相联系。五兽里,走兽类之长为麒麟;飞禽类之长为凤凰;甲壳类之长为乌龟;鳞虫类之长为龙;赤裸类之长为人。”

先前我曾思忖,这山上古时候到底曾落过几只凤凰,人们不说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十,为啥偏要说成五只呢?原来,生活中看似不经意的东西,却常常潜藏着某种玄机,更何况这座山,原本就是陇南的一座道教名山呢!

唐人刘禹锡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五凤山亦确乎并无多高,海拔2265米,与武都城的垂直高度仅1200米。山上有无仙人驻足,此事估计无考。不过,中国汉字里的仙,古时曾写作“仚”,意思就是山顶上生活着的人。目前,我所了解的文字记载是大清道光四、五、六年(公元1824—1826年)于山巅修建“道教真武观”时的碑记;另有一通石碑《名山老殿护栽树木碑记》系清道光十年(1830年)所立,碑文记载了自嘉庆八年(1803年)在此山植树绿化山坡的过程和情况。这至少说明,早在200多年前,这山上已有道士在修行了。

清光绪朝叶恩沛修、吕震南纂之《阶州直隶州续志·山川》里查不到关于五凤山的记载,但在“凤凰山”条引《通志》又说:“(凤凰山),在州治北。拱若仪凤,山麓与城相接,为州之主山。”又“真武山”条,“(真武山)在州西北五里,高出群峰(山,侧有水帘洞悬崖瀑布)”因之我想,这真武山与凤凰山大抵一回事,说的就是我们今人所言之五凤山了罢。

据老人们讲,五凤山从山脚到山顶曾有10座道观与庙宇,分别是:净手殿、一天门、新殿、风伯殿、二天门、坪塄龛、三天门、土地殿、灵官殿、老殿。这些建筑,大多在“文革”中被毁。1984年,我和同学贾力、蔡满科首登此山时,记忆中只有山顶老殿几间破败的房子里仍香烟缭绕,其余古迹荡然无存。1999年5月29日,与苏永刚等一些朋友再次游历此山时,按原址重建或修葺的10座道观与庙宇已是或翼然欲飞、或虎踞龙盘,雕梁画栋、气势非凡。大殿里的各路神仙,虽胎泥未干,但多已初具雏形,或慈眉善目、或仙风道骨、神采飞扬,令人肃然而生敬仰之情,不敢妄为与造次。

五凤山与武都城的相对高度虽说只有1000多米,但登游亦并非易事。正如王安石先生所言:“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五凤山山路崎岖,宛如羊肠,山坡陡峭险峻,刀削斧劈。虽说近年来,经众道士及信徒们的大力改造,大多数路段均加宽到一米左右了,但由于山势耸立,山坡如削,山上植被又少,有的路段,脚下沟深涧长,游人神经紧张,两腿颤颤,毛骨悚然之时,谁也不敢斜视,或动用浪漫的念头,去体验“一失足成千古恨”这话到底意味着什么了!于是,就有“谨慎”者“无奈何望着天,叹叹气把头摇”地退了回来。

第二次登游时,我们一起就有两位朋友,一位“力不足者”,一位“有志与力”,而又并非“不随以怠”,未能“会当凌绝顶”。——这世间值得遗憾的事多了。

是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及至山顶,你非但能够真切而又深刻地体味一把李太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感觉,而且,在阵阵松涛声中,与朋友把酒临风,或高歌一曲,及至明目四顾,可西眺两水云,北瞰马街路,东望安化田,南视武都城。那辽远的视野,骤然间开阔了你的胸怀,舒展了你往日紧锁的眉头。在这高山之巅、无尘世界,坦坦荡荡地纳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光华,倏忽间,你觉得自己亦已具有某种仙风道骨了。

言归正传。前文已述及,毫无疑问,五凤山是陇南武都的一座道教名山,然而,世俗宗教在这里却近乎有点“世界人民大团结”的味道了。在五凤山的许多殿堂里,我们不仅能见到无量祖师、天官、地官、水官、八仙、元始天宗及太上老君的塑像,还常常会在同一殿堂里遇见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以及送子娘娘和美髯公或曰圣帝关云长的身影。——这又是文化了。

武都历史悠久,是古氐羌民族的发样地。在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由于自然灾害、军事战争、及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等诸种因素造成的人口迁徙、民族融合,使这里的地域文化逐渐变得“多元”了。这次登山,在坪塄龛,我就遇到一位身穿道袍的中年男子,手里却拿着一本大乘佛教的忏悔经书向我讨问那上面几个他不认识的繁体汉字呢。

我知道,这里的“道士”大多数是当地农民,他们一如我以及生活在这片山地的土著居民一样,都是古白马氐羌的后裔,性情纯朴、笃厚而又善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由于连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加之“政治气候”的影响,谁也不敢侈望精神领域的追求。如今,时代不同了,人们对“活着”的理解及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知已有机会以其它方式进行衡量并体现了,因之,宗教已不仅仅是他们精神的避难所,而更多的是他们灵魂及生命的长寿与再生之地。

五凤山的道士,他们内心平和,待人谦恭,胸怀善意,与世无争。

真武观老殿一道士居室里的一幅画引起了我的注意:画上一个人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其后一人骑一头瘦驴,再其后是一壮汉卖力地推动一载重很大的小车,他们仨行进在同一条道路上。画面右上方配有一首打油诗:

你骑骏马我骑驴,

纷纷世事看不齐;

想想后面推车汉,

比上不足下有余。

我亦见该殿过堂的门柱上,贴着一幅饱含哲学意味的对联。文曰:

品德端正见吾不拜有何妨

心怀恶意任尔烧香也枉然

语言极为朴素,奥义却少有人知。

若干年前,诗人北岛曾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享誉诗坛,据说,北岛亦因之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实,五凤山上这幅楹联,所反应的岂不是同一种思想道德呢?

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姓李名耳叫老子的人曾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他又说:“地久天长”。

是啊是啊!——苍天是长存的,大地是永久的。

(原发《万象》文艺杂志199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