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百家姓、三字经、颜氏家训、朱子家训
15069200000097

第97章 名贤集(1)

[原文]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注释]

见《冯道诗》:“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但——只要。莫——不要。

[译文]

只要多给反动统治阶级做好事(符合礼的是好事)就行了,至于个人的前途、穷富、生死,你就不要过问了,那是命里注定的。

[原文]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注释]

见《事林广记》:“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天上人间方便第一。”

[原文]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注释]

见《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①善与人交,久而敬之②。”①晏平仲——齐国的大夫,名婴。②久而敬之——这儿的“之”字是指“善与人交”的人。

[译文]

孔丘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朋友,相交越久,别人对他越发恭敬。”

[译文]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注释]

唐朝张族鸟撰《朝野佥载》中有“人贫则志短,马瘦则毛长”之句。

[原文]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注释]

见《事林广记》

[译文]

即使人心如铁石,也要熔化于如炉的官法之中。

[原文]

谏之双美毁之两伤

[注释]

谏——规劝的意思。毁——说别人的坏话。

[译文]

用好言指出对方的过失,则双方都好;如果诽谤、败坏别人,双方都受亏损。

[原文]

赞叹福生作念祸生

[注释]

赞叹——称赞美好的东西。念——常思。作念——心里产生坏的念头。

[原文]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注释]

见《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

积善之家一定有很多喜庆之事,而积恶之家一定会遭到大祸。

[原文]

休争闲气日有平西

[注释]

日有平西——太阳西下。

[译文]

无谓的是非不必去争论,太阳还有落山的时候。这是宣扬“与世无争”的颓废没落的人生哲学。

[原文]

来之不善去之亦易

[译文]

来得不正,就很容易失掉它。

[译文]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注释]

见《五灯会元》

[译文]

人心平气和就不说了。人有不平的事,才有意见,就象水不平才流动一样。

[原文]

得荣思辱身安思危

[注释]

语出《列子·杨朱篇》

[译文]

得到荣誉要想到羞辱,身处安宁要想到危险。这是在对剥削阶级进行忠告,要他们为了长治久安,对可能来到的厄运预作防范。

[原文]

羊羔虽美众口难调

[注释]

羊羔——小羊。这里指用小羊肉做出的鲜美的莱。又据《酒小史》记载为山西的一种美酒。

[译文]

用羊羔做出的菜固然鲜美,但还不能适应众人的口味。《名贤集》把旧制度加以美化,比作美味的酒菜,把人们对旧制度的不满和反抗说成是众口难调,这纯粹是为统治阶级的罪恶辩护,为腐朽的旧制度唱赞歌。

[原文]

事要三思免劳后悔

[注释]

见《论语·公冶长》: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②可矣。”①季文子——即季孙行文,鲁成公、鲁哀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②斯——就这句话的意思是: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丘听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译文]

做一件事以前,要多考虑,免得以后懊悔,也徒劳无益。

[原文]

太子入学庶民同例官至一品万法依条

[注释]

太子——皇太子。庶民——普通人民。例——规定。一品——一品官,最高的官职。条——规条。

[译文]

皇太子入学和普通人民一样,都要遵守学规。最高的官也得受法律约束。

[原文]

得之有本失之无本[批判]《名贤集》鼓吹什么谁能得到孔孟的“克己复礼”之道,谁就是抓住了根本,就可以得到整个天下。否则,就会丧失一切。

[原文]

凡事从实积福自厚

[注释]

从实——采取老实态度。

[译文]

遇事采取老实态度,福分就会越积越厚。反动阶级以此愚弄劳动人民,企图使劳动人民去追求所谓的“福分”,而做任凭剥削压迫的老实人。

[原文]

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译文]

没有什么功劳,得到了高官厚禄,吃饭睡觉都会感到不安。

[原文]

财高语壮力大欺人

[注释]

财高语壮——财势高了说话气粗。这是剥削阶级骄横本性的自我暴露。

[原文]

言多语失食多伤心

[注释]

失——出差错。这是规劝人们遇事少说为佳,要谨慎从事。

[原文]

送朋友酒日食三餐

[译文]

送给朋友好酒,朋友就会回敬你三顿美餐。这里反映了剥削阶级礼尚交往的庸俗作风,同时也是他们利己主义的大暴露。

[原文]

酒要少吃事要多知

[注释]

这是规劝剥削阶级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因酒失事。

[原文]

相争告人万种无益

[译文]

与人相争打官司,一点好处也没有。

[原文]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注释]

《左传昭二十五年》中有:“将求于人,则先下之,礼之善物也”之句。

[译文]

恭维人和给地位低下的人送礼,一定是对别人有所要求。

[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注释]

见《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②他为‘文’?”孔丘说:“他聪敏灵活,勤勉好学,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①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孔圉(音余)。

②谥——我

国古时候,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

[译文]

要勤勉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求教而为耻。

[原文]

居必择邻交必良友

[注释]

居——居住。

交——交朋友。

上句出自孟母三迁的故事。

这里说明统治阶级居处交友都有明确的阶级标准。

[原文]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注释]

见《孟子·离娄》

逆——违背。

[译文]

顺从“天”的就生存,违背“天”的就灭亡。

[原文]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注释]

这是典型的反动剥削阶级唯利是图腐朽人生观的大暴露。

[原文]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

[注释]

语出唐《太公家教》,原文为:“得人一牛,还人一马,往而不来,非成礼也。”

这里宣扬“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剥削阶级虚伪的处世哲学。

[原文]

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注释]

脱空——没有根据,说话不算数。

[译文]

老实人能站得住。说话不算数,则常会败坏事情。

[原文]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注释]

见《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丘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作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看出他们的缺点(如果我也有)自己就改掉。”

[原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注释]

见《论语·卫灵公》

[译文]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不久就来到的忧患。

[原文]

寸心不昧万法皆明

[注释]

寸心——方寸之心,即是人心。

昧——欺瞒,糊涂。

[译文]

只要不昧良心,各项法律都能明白遵守。统治阶级把人民触犯他们的法律,叫做人心不良,以此为镇压人民制造借口。

[原文]

明中施舍暗里填还

[注释]

施舍——指旧社会给予东西而不取代价,多指剥削阶级的伪善行为。

[原文]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肚里跷踦神道先知

[注释]

见《事林广记》:“人间私语,天闻如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跷——违背常理的打算。

[原文]

人离乡贱物离乡贵

[注释]

见《事林广记》

[原文]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注释]

见《五灯会元》:“杀人可恕,无礼难容。”

恕——宽恕。情理——指情况,天理。

容——容忍、宽容。

[译文]

杀人是最坏的事,但有时因种种原因还可以宽恕。可是,不合情理(封建礼教)的事,是不能容忍的。

[原文]

人欲可断天理可循

[注释]

人欲——指人的嗜好和欲望。这里是指人们违反“三纲五常”的想法和要求。断——戒除。天理——朱熹说过:“只是人之一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的是人欲。”(《语类》卷七十八)朱熹认为,明确了天理人欲之辨,战胜了人欲反动谬论。循——遵守、依照。

[译文]

人民中违反“三纲五常”的想法和要求必须除掉,符合“天理”的“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必须遵循。

[原文]

黄金浮世在白发故人稀

[注释]

浮世——在世上浮动,这里指世态。故人——老人。稀——少。

[译文]

以黄金为贵的世态常在,而白发的老人却少见。

[原文]

黄金非为贵安乐值钱多

[注释]

元曲《迷青琐倩女离魂》中有:“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

[译文]

黄金并不可贵,安逸快乐才有价值。前一句是虚假的,后一句却道出了剥削阶级追求安逸享乐的人生目的。

[原文]

休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

百年随时过万事转头空

[注释]

三寸气——意思指人的元气。

转头——转眼之间。

[译文]

前两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和别人争斗,以免伤了元气,年轻轻的就白了头发。后两句话是说人生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就过去了,就象许许多多的事情转眼之间就变成了一场空一样。

以上四句宣扬的是剥削阶级的活命哲学。

[原文]

耕牛无宿草仓鼠有余粮

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

[注释]

高则诚《琵琶记》中有:“人生都是命安排”之句。宿草——隔夜的草。分——分数,指命运。浮生——剥削阶级认为人生在世,飘浮不定,所以叫浮生。这是道家的虚无思想。

[译文]

耕牛没有隔夜的草,仓鼠倒总是有吃不完的粮食。一

切事情命运早已决定,一辈子忙忙碌碌,飘浮不定,都是空忙。

[原文]

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译文]

结交有道德的朋友,与不讲仁义道德的人断绝往来。

[原文]

常怀克己心法度要谨守

[注释]

怀——胸怀,怀抱。克己——克制自己。法度——法律和制度。谨——慎重,小心。

[原文]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注释]

见《论语·述而》

[译文]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见事知长短人面识高低

[注释]

《元曲选》王子一误入桃园曲中有:“人面逐高低”之句。

[译文]

见一件事物就能分辨是非,衡量利弊,决定自己的行动。与人接触,能察言观色,识别对方对自己的看法,以见机行事。

[原文]

心高遮甚事地高偃水流

[注释]

遮——掩盖。偃——通“堰”,挡水。

[译文]

心宽想得远的人甚么事都能对付得了,好比地高了就能挡住水流一样。

[原文]

水深流去慢贵人语话迟

[译文]

水深了水流就慢。至贵的人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原文]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注释]

见《事林广记》

[译文]

道法高的人能够降龙伏虎,德高望重的人,鬼神也会钦佩。

[原文]

人高谈今古物高价出头

[译文]

才学高的人,古往今来的事都知道,可以高谈阔论,就象东西贵重,价钱就高。

[原文]

休倚时来势提防时去年

藤萝绕树生树倒藤萝死

[译文]

不要仗势欺人,要提防时运不好倒霉的时候,就象藤萝是绕着树生长,树一倒藤萝也就死了。

[原文]

官满如花谢势败奴欺主

命强人欺鬼运衰鬼欺人

[注释]

见《杜荀鹤诗》:“势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花谢——指花落。势败——势力衰败。

[译文]

当官期满时和花谢一样,财势衰败时,奴才也会欺侮你。命强时人可以压住鬼,时运不好时鬼也来欺弄人。

[原文]

但得一步地何须不为人

[注释]

但得——只要得到。一步地——一点立足之地。何须——为什么。

[译文]

只要能得到一点立脚的地方,能让人就让人,为什么不这样为人呢?

[原文]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注释]

《谷子敬城南柳曲》《谭概》载:钱兼山等酒令举谚语云:“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原文]

人有十年壮鬼神不敢傍

[注释]

傍——靠近。

[译文]

人在健壮的时候,鬼神都不敢欺负。这里是统治阶级对自己力量的自我吹嘘,认为他们得势之时无人敢于反抗。

[原文]

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

[注释]

这是宣扬贫富存在的合理性。

[原文]

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

[注释]

饶——宽容。饶人——让人。痴——傻。《西溪丛语》记载:蔡州有一道人碁慕(棋),凡对局辄(总是)饶人一先。有诗云:“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原文]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注释]

量——气量。毒——狠毒,毒辣。丈夫——统治者所谓的有才能的男子。

[译文]

气量狭小算不上君子,不敢下毒手不能称为男子汉大丈夫。这一语道破了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他们对人民从来都是心毒手辣的。

[原文]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注释]

见《事林广记》:“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译文]

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久了,才可以看出人心的好坏。

[原文]

长存君子道须有称心时

[注释]

存——保留。称——合适。须——等待。

[译文]

只要坚持按照孔孟之道办事,那末,总会有称心的时候(实指克己复礼之日)。

[原文]

雁飞不到处人被利名牵

[注释]

见《古今诗话》

回雁峰——在湖南省衡阳县南,衡山七十二峰之首也。峰山有雁峰寺。峰势如雁之回旋,故名。按世俗相传,雁飞到此,不过,遇春而回。(见《滕王阁序》)

[译文]

大雁都飞不过去的地方,但是如果那里有名有利的

话,有人也会去。

[原文]

地有三江水人无四海心

[注释]

三江——古时各地有三江之名的水道很多,解说不一。这里是众多水道之称,用来比喻大地的广阔。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四海犹言天下,全国各处。这里泛指大地广阔。

[译文]

大地广阔得能容下无数水道,人却没有包容四海的宽广的心地。这里道出了剥削者自私自利的阶级本性。孙氏之徒鼓吹:“四海之内皆兄弟”,纯属虚伪的说教。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己最后得到解放”的无产阶级才具有心怀全球。放眼世界的广阔胸怀。

[原文]

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

[注释]

这是公开宣扬剥削阶级的腐朽的人生观。

[原文]

为仁不富矣为富不仁矣

[注释]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见《孟子·滕文公上》。

阳虎——鲁国正卿季氏的总管,一度挟持季氏,专鲁国国政,失败而亡。其人与孔老二同时,字货。

[译文]

要仁爱就不能发财致富,要发财就不能仁爱。

[原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见《论语·里仁》

喻——明白、知道。

[译文]

统治者明白大义,劳动人民只知道小利。

[原文]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注释]

见《论语·宪问》

[译文]

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贵而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原文]

百年还在命半点不由人

[注释]

百年——指人的一生。这里宣扬一切听天由命,不要有所作为的宿命论观点。

[原文]

在家敬父母何须烧远香

[注释]

烧远香——到远处烧香求佛。比喻在外积德行善做好

事。

[译文]

这话是说到远处去积德行善不如在家孝敬父母。《名贤集》把孝敬父母作为封建道德中极重要的内容,是对儒家“首孝悌”伦理纲常的具体化。

[原文]

家贫和也好不义富何如

[注释]

见《论语·述而》:“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象浮云一般。

[译文]

家庭和睦即使贫穷也是好的,干不正当的事,富又怎么样呢?

[原文]

晴干开水道须防暴雨时

[注释]

干——枯渴,干旱。

[译文]

晴天干旱的时候要开好水道,以防备暴雨的来临。比喻平时做事要留出将来退却的后路。这是明哲保身的剥削阶级人生观。它与我们所讲的“有备无患”,“留有余地”完全是两回事。

[原文]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

[注释]

寒门——贫寒人家。白屋——穷苦人住的茅草屋。

白屋出三公——《汉书主父偃传》士或起白屋而致三公。

[原文]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注释]

本五种——《史记·陈涉世家》卷四十八中陈涉(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说,王侯将相是没有种的。

[译文]

王侯将相并不是天生的,有志气的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奋发图强。

[原文]

欲要夫子行无可一日清

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①

成人②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注释]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中有:“谚云:成人不自在,自

在不成人”之句。

①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这句话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意思是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学生,他的学生有三千,身通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有七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