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2年级,激活孩子能力的关键期
15074000000027

第27章 做最称职的爸爸妈妈(1)

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每位父母都能明白其中的责任。但是,如何才能做好最称职的爸爸妈妈?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考题。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成就孩子,还是毁掉孩子,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影响最大。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做一个乐观的家长

信任孩子,是对他最好的帮助

孩子的自信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由父母帮助建立的。回想孩子一岁左右学步时,是不是孩子晃晃悠悠站起来时,父母总是在一旁不断肯定地鼓励:宝宝真棒,宝宝能走路啦,宝宝加油……这些肯定的话语在那时在父母口中由衷地说出,孩子大受鼓励,很快学会走路。但是在学步之后,孩子的很多动手的权利逐渐被剥夺了。例如,两三岁的孩子想用勺子自己吃饭,父母肯定不允许,理由是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四五岁的孩子希望自己穿鞋子和衣服,父母还是不允许,理由是孩子穿得太慢,诸如此类的,孩子越长大,父母越开始怀疑孩子的能力。越是怀疑,越是否定,孩子本来就没有建立起的自信工厂轰然崩塌。所以等到可以独立做事情的时候,他却失去做好的信心。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一些七八岁的孩子,他们在学校里,或者在大集体里,都表现得很不自信的样子,但明明他们身怀绝技,却不肯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一个二年级的老师说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是班上成绩很好的学生之一,这还不是他最出彩的地方。他有一个独特的本领——玩魔方,这是我在家访的时候发现的。这个孩子可以在3分钟内把魔方的六面颜色还原。有一次,我建议他参加文化宫组织的魔方还原比赛,他居然拒绝了。于是我打电话给他父母动员他参加,但他们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我的孩子不行的,在人多的场合他会紧张,一紧张就会出错的。结果孩子就错过了这个比赛。

这是典型的孩子的不自信源自家长不信任,事实上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家长硬要说孩子做不到。为什么家长会有这样的心态?

其实这首先一个原因是家长不信任自己,不信任自己能教育出这么棒的孩子。不少家长总认为孩子年纪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当孩子迈出独立生活的步伐,要求自己吃饭时,大人往往怕孩子弄脏、浪费而喂他;当孩子满心欢喜地自己穿衣服时,大人却为了赶时间而麻利地给孩子穿上了;当孩子和小伙伴为抢玩具而发生争吵时,大人总会怕自己的孩子吃亏而挺身而出。父母的出发点自然是爱孩子的,但这种不信任的爱却让孩子丧失学会照顾自己,学会与人交往,甚至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并造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人格的不自信孩子。

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有时候为孩子着想的行为,最终是在损伤他的自信,令孩子也感觉到父母并不信任自己。有的妈妈经常对孩子说:“妈妈相信你。”可是,没过多久,却又质问孩子:“昨天放学你到哪里去了?”孩子说在学校玩了一会儿才回来。妈妈半信半疑地沉默了。可见嘴上说“相信”,心里却持着怀疑的态度,这让孩子如何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

人与人之间,信字当先,没有信任,两个人的沟通全然白费,相互间的误解会逐渐扩大化,直到丧失沟通为止。1-2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正处于建立阶段,如果家长缺乏对他的信任,经常对他说:让我来帮你吧,你肯定不行;你脑子转得真慢;你的发音很难听……孩子就能明显地感觉到父母并不相信他能做好这些事情,接下来,孩子理所当然地遵循父母的观念,认为自己不行。

实际上,亲子间的信任是相互的。有时候你不信任孩子,孩子也不会信任你的。

“信赖”的“赖”,是指“依赖”的行为。只要你不断地做出“依赖”孩子的举动,孩子就会认为“我被相信”、“我被认同”。

不过,做妈妈的总认为孩子还小,难免会左右他的一举一动,结果在不知不觉中,说话时就有了命令口吻。另一方面,孩子老是听父母指挥他做这或禁止他做那,心里就会想:“我不被信赖。”在这点上,不光是孩子,连大人也是一样。所以,做父母的必须改掉下达命令的习惯,说“帮帮我”、“教教我”或“这下你比较行嘛”等,让孩子觉得他被重视,而乐意帮忙做家事,跑跑腿。而且,原本大人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也要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帮妈妈的忙?”像这样问他,孩子即使正在玩,也会出手相助。只要他帮了忙,你就向他道谢:“谢谢,你真能干!”哪怕孩子越帮越忙,你也应该向他道谢。如果他一做错事,你就说:“你不会做得更好吗?”这样就前功尽弃了。孩子做错的地方,以后你得自己再修正过来,你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这么一来,孩子心里会想:“我只不过是帮了一点忙而已,可是妈妈却向我道谢。”这种想法使孩子产生很大的喜悦感。

为孩子的错误感到庆幸

1-2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时期,因为好奇而不断探索,又不断犯错的情况并不少见。在许多亲子矛盾中,大部分问题的症结在于孩子犯了错误。为此许多家长抱怨:要是孩子永远都不犯错误多好啊,就不用不停地帮他收拾烂摊子。但是,如果不犯错误,他就不能很快地成长。

错误是什么?错误就是不能正确完成任务的那个结果,就是获得成功的经验。为什么说犯了错误孩子才能成长?我们先来举一个成人非常熟悉的例子。

在练车场经常听到“平时练那么好的人竟然没考过,平时练得不好的人反而通过了”。其实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平时练的时候屡犯错误的,到考场上全都是经验了,对临时犯的各种错误或突发情况也都会做出正确的预料,及时调整,考过也在情理之中;而那些始终按照教练说的方法去操作的,平时很少犯错或几乎不犯错的,到了真正考试时,如果心理素质不够好或遇到预料外的情况,一旦出现反常,很可能会不知所措不会应对,考不过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在此还可以给错误下另一个定义:错误就是经验。对于人生经验尚浅的七八岁孩子,他们很自然地就是通过犯错误来积累经验。但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

中国许多家长喜欢监督孩子不犯错误,有时候一出现犯错的苗头,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错误的火苗扑灭。他们不让孩子动这儿,不让孩子摸那儿的,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什么都要按照父母的安排去做,当然就无错误可犯,也无从谈起获得什么经验。

但是有一部分很具犯错经验的父母,就非常能理解孩子犯错的需求,并能为此感到庆幸。

一位学者谈过这样的事情:

一天,我去一位朋友家做客,无意中看见他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拿着一把笨重的钥匙,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中,想打开大门复杂的锁,可怎么也打不开。我主动过去想帮助他一下,谁知朋友马上阻止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一阵子,终于如愿以偿。

对此我陷入了沉思,并想起了女儿小时候的事情。

有一次她因好奇心发作,想“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竟当着我的面拿了一只碗往地上摔。面对满地的碎片,她自知犯了大错,以为将受到训斥和惩罚,但我只是让她自己扫去碎片,让她记住瓷器易碎的常识。后来,女儿从易碎的瓷器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镜子、瓶子、眼镜等,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它们,再也没有弄碎过任何东西。

由这两个小故事可以得知,对于孩子的错误,大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必须立即纠正的,如乱丢垃圾、欺侮弱小等。这类错误,一旦放任,就难以收拾。而另一种,即孩子能够自行纠正的那一类错误。这类错误,应该允许犯一犯。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正是不断改正错误、学习技能的过程。假如不给他这类机会,轻易地帮助他顺利完成,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方法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养成依赖父母的坏习惯。

一个孩子就是这样描述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事的:

他小时候,有一回尝试着自己洗衣服,用去不少洗衣粉,还是弄得一塌糊涂,结果招来妈妈的一顿埋怨,父亲还差点打了他。从此,他对洗衣服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抵触和恐惧,洗洗涮涮类的活儿一直由妈妈代劳。后来,他离家上学,每星期都把脏衣服带回来交给妈妈。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尤其对于刚刚踏入人生和学习生涯的一、二年级的孩子,如果,家长总是将孩子的错误当做教育的负担,那么教育过程很容易陷入“孩子犯错误→家长责骂→孩子反抗→家长再责骂”的恶性循环当中,严重的会致使孩子形成叛逆、自卑等心理。

面对孩子已发生的错误,我们应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多给孩子“尝试——错误——完善”的机会。家长过分地照顾帮助、太多的言传身教、一味地指责惩罚,恰恰牵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最终反倒有碍于他健康成长。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英国著名科学家戴维也曾经说过:“我那些最宝贵的经历都是失败后得来的。”

其实,人就是在一个又一个错误中成熟的,孩子尤其如此。所以,家长要乐观一点,不要认为错误就是失败,而是将错误看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机会!

给孩子最乐观的评价

听过很多家长和老师说这样的一个现象:一、二年级的孩子总是受别人的评价影响,别人说他哪个方面好,他就会在哪个方面特别使劲,直至再次得到认同。

这种情况是因为儿童的自我认同感水平过低,他在得到好评价的基础上才能最大程度激发自身的潜能。美国一位社会学家认为:孩子掌握知识、发展人格的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镜中我”的过程,即孩子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然后按照这面镜子设计自己的人生轨迹。如果总说他学得不好,他自然会觉得学得没劲,干脆就不学了。这个道理跟赏识教育的原理是一样的。世界上大部分人的成功都是源自于被赏识的动力。

英国女首相撒切尔夫人,一个出身平民的女子,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连续三次当选。是什么力量使她能够登上政治生涯的巅峰?撒切尔夫人绝非政治天才,她的性格、气质、兴趣等都深受父亲的影响,她的人生之路的成就都源于父亲培养起来的高度自信!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十分热衷于政治。他虽不认为撒切尔夫人是个学政治的料,但是他十分自信地鼓励撒切尔夫人学习政治和历史,而且从不给她批评和抨击,他不允许女儿说“我干不了”或“太难了”的话。每当女儿取得一定的成绩,他都由衷地夸奖她,在这样高度自信的环境里,铸造了撒切尔夫人高度自信的性格。上学的时候,撒切尔夫人就是学校辩论俱乐部的成员,演讲从不怯场。但老实说当时撒切尔夫人的演讲技巧一点也不高超,用她同学的话说是根本不能振奋人心,这自然不受同学欢迎。撒切尔夫人却毫不顾忌,一有机会就滔滔不绝上台演讲。有一次,因为她讲的内容大家不感兴趣,而且她又讲了很长时间,那时尽管台下时有嘘声,讽刺嘲笑随之而起,撒切尔夫人自信好强的个性却使她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依然毫不脸红地演讲下去。

甚至到后来,听她演讲的人都跑光了,她却仍然坦然地把自己想讲的话讲完才停止。许多同学对她这种突出个性不理解,但她对别人的议论也毫不在意,一直维持着独立自信、我行我素的个性。

这说明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得到了一种力量,他便可以学会自信。因此说,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鼓励,这种鼓励就是一种乐观的评价。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儿童脑神经外科专家,自幼患了一种学习障碍症,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老师从未在他的作业本上打过对号。看到满本的错号,他的头胀得很大,可无论怎样努力,还是做不对。四年级换了一位数学老师,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新老师拿起他的作业本,亲切地说:“你太大意了,咱们再写一遍。”第二遍还是没对,可老师却在本子上打了几个对号。他激动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这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竟迷上了数学。

如果从追求真实的角度讲,这位老师的评价是不真实的,但教育更是一门艺术,应该求善求美。对于一个从未独立完成过作业的孩子,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使他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反之如果期望过高,孩子会因达不到要求而苦恼,家长也会因孩子的裹足不前而失望。

家长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利用孩子心理特点。抓住他点滴的进步和成功,对他做出的努力给予赞赏和鼓励。给予鼓励就等于积累一些积极的情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可以的。积极的性格都是在家长一次一次努力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妈妈要给孩子最科学的爱

妈妈的爱是无条件的,但要有原则

天下间最伟大的莫过于母爱了,一个母亲能够历尽千辛万苦生下孩子,她必然也会不顾一切地给予孩子全部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