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教孩子最有效
15082500000034

第34章 学习——成就一生的人生事业(2)

观察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因此,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十分重视观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在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实验大楼正面上,用大字写着他题的警句“观察,观察再观察。”他还指出:“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人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由于机遇而发现了青霉素。他对此曾说过:“我的唯一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要让自己做个有心人,我们周围常见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观察的对象,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观察和研究,你的观察能力就会提高,甚至会发现一些不平常的科学规律。

所以,在面对学习中的失误时,不要太在乎,更不要气馁,找出失误的原因,进一步掌握好学习方法。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智慧和经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智慧存在于大众之间,不分高低贵贱。学问学问,有学就有问,有学才要问。我们都知道,我们亲身体验和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非常有限,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呢?多向别人请教无疑是个明智的办法,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从别人的身上能够学到更多的智慧和经验,虚心向人请教对我们有很大的裨益。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是一种求知的最高境界,也是求学最基本的态度。我们不仅不应该感到难堪,反而应该为我们得到了真知而高兴。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三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孔了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

有些人觉得向别人请教,尤其是向职位、地位低下的人请教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其实这只是个人的主观想法。大多数人都是很爱面子,甚至绝对有着为了面子宁可舍弃一切的劲头,他们将面子和尊严紧紧联系到一起了。为了面子而不敢发问,可以说是蒙脸面,露屁股的做法,得不偿失。这种举动无疑是一叶障目的做法,自欺欺人,蒙蔽不了别人,只是为了使自己找到心理安慰,欺骗自己罢了。

因此,求知的重点应该在于得到没有得到学问的结果上,而不应注重方式,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学问也是一样,仅拥有一颗求知的心远远不够,更要敢于放下面子。

许多著名的学者、科学家都依靠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来寻求和积累知识。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作出了科学结论。

俄国学者、诗人罗蒙诺索夫徒步两千公里到莫斯科求学,因为不是贵族子弟而被拒之于学校门外。后来他装成外城贵族的儿子混进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学习。因为不懂拉丁文,老师让他坐在最后一排。班上的学生大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笑他:“二十来岁的大傻瓜来学拉丁文!”但罗蒙诺索夫对老师的冷淡、同学的讥笑佯作不知,只是专心听讲,虚心求教,学习拉丁文造句。后来,他以卓越的才能和优良的拉丁文水平被派往德国学习。终于由一个打鱼的青年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这些成功者的成就,与他们的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分不开的。

学与问相辅相成。一个人的智慧、精力、时间毕竟很有限,知识无涯,学习中总会碰到许多疑难问题。我们提倡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这样才能获得知识。北京某名牌大学,一位教授在谈及自己这么多年的研究成果时说道:“这都要归功于平时问得多,遇到疑难问题向与此相关的人请教,不管这个人是做什么的,在路上、公园里、书店里都可以找到我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数以千计。有一次,自己为一个建筑学问题烦心不已,在路过一处工地的时候便顺便向正在施工的工人师傅们求教,师傅们几句话就使我茅塞顿开,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一两句话,有时候竟能解决理论上长时间以来争论,无法得到结果的难题。”教授告诉我们: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获得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如果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境,会怎么来解决呢?是问老师,还是与别的同学一起探讨?在学习中,我们都经常与和自己同水平的人竞争,接触。事实上,这样会缩小你的知识圈子,不妨多问同学,包括那些不如你的同学,说不定你会有异常的收获。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他可能是整体成绩不如你,但是绝对会在某一方面比你优秀。所谓的不如你的同学,那些平日在班里吊儿郎当的同学,说不定你解不出来的难题,他们不但解得出来,而且解题方式也比你灵活、简单百倍。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多问问别人,能得到很多种解答问题的方式,对于你来讲,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千万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面,使自己的视野变得狭隘。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不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能不时给你惊喜。学习,或者求知,最怕的就是知识的枯竭。因此,我们不仅要问,还要向身边的任何人发问,无论他是谁,哪怕不如我们,都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知识是要学以致用的

从古到今,读书人之大忌就是: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一些人,虽然爱读书却不能很好地利用,尤其是在走入实际生活中时,平时不注意接近现实,对书本之外的事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的读书人,几乎要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

有些读书人,自己学问或者理论水平不低,却拙于实际操作,不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

学习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要拼命地充电,也要拼命地放电。培根就曾说过:一个人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

生活中有不少人也经常在读书,甚至有的人读的书还很多。但是,有的人能做到活学活用,有的人则读了同没有读差不多。要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就必须找到造成读书人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并在实践中努力克服。造成读书人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一味埋头读书而疏于与实际结合,只顾沉浸在书中所描绘的神奇世界而不愿知道屋外都发生了什么,久而久之便脱离了丰富火热的实际生活,而像一只蚕一样把自己紧紧地包裹了起来。二是清高自傲,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总以精神贵族自居,而不愿与更多的普通人接近,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闭目塞听,孤陋寡闻,自以为是。三是热衷清谈,却不善动手,所谓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就是说的这样一种情况。作为读书人,要避免与实际脱离、不能致用的读书倾向,就要把学以致用作为必须遵守的一条原则。

其实,做到学以致用并不难,如果能够从下列几方面去做,就会大致避免读书与实际脱节的倾向。在广泛涉猎的同时,要经常注意读报,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新闻,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要在读书的同时注意思考,尤其要重视联系实际问题,要注意读那些现实性、指导性强的书籍,把书本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学以致用,就要经常跳出书外,同社会接触,了解大众的喜怒哀乐,掌握时代的脉搏动向,融知识于生活中。要在掌握理论的同时,注意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知识于现实生活的习惯,通过亲自实践来印证或修正、补充和完善理论,使理论知识化为实际工作效果。

学以致用,就要经常检查、反省自己的读书学习,是否紧扣实际需要,是否真正增加了知识,增长了见识,防止为读书而读书,以至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

现在在校就读的学生通常表现在,能简单操作,而不能细心操作;能模仿照做,而很少设计思路。一些学校甚至从来没有开设过实验课,还有相当一些学校,实验项目极少,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照着实验说明“照方抓药”,根本没有机会自己设计方案。这充分说明,我国相当一部分青年人缺乏实践知识的能力,不能从知到做,学以致用。不难推断,如果不及时得以纠正,这样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其动手能力仍然是弱项。

事实上,现代社会正是一个呼唤实践能力的社会。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将会一事无成。新的学习观在谈到人才智商的时候,提出了智力新概念。这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实践知识还是实践能力,在获得高智商、高能力的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离开了实践能力,书本知识也只能使人获得暂时的小聪明,很难帮助人成就大事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这一结果正好印证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倡议,学会做事就是:“如何教会学生实践他所学的知识?还有在不能完全预计到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理解学会做事的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使他参加生产某种东西。”

21世纪是一个崇尚能力的社会,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多种才能。而培养多种才能的好方法,又往往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基础。这种能力的具体表现又恰恰是习惯和意识。只有具备了学以致用的好习惯,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大展身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而只有那些善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他的生活才会过得快乐、安全、自由。当具备了学以致用的好习惯以后,就会在生活中积极地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以学习促进实践,以实践带动学习。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谁不希望成为时代的强者呢?既然有这样的美好愿望,不如及早行动起来,尽快把自己锻炼成为既有知识又能够做事的多面手。

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我们这一生,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自学。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郭涛最早的身份是修车工,律师是他从小的梦想。

18岁时,郭涛揣着打工赚来的200元钱,坐火车上北京。对此,他一半是憧憬,一半是顾虑重重。不久,郭涛凭借自己不错的修车手艺,在北京勉强站稳了脚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别人说,参加自考,毕业后国家承认学历,毕业证书是由北京大学颁发的,还可以参加律师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