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教孩子最有效
15082500000037

第37章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2)

我们可以向父母多敞开一些相互交流的大门,经常地听他们讲一讲成年人所遭遇的苦恼、家务事的繁琐、工作上的困惑,从而懂得父母是不容易、生活是艰辛的,会产生为他们分担一些忧虑的念头。同时让他们多听听我们的意见,充分采纳我们有价值的建议,欣赏我们的任何想帮助父母的举动,这些都能很好地激发我们的责任心和能对家庭有所助益的自豪感。我们对于父母的工作经历及家庭里的日常事物进行了解与分析,也是我们洞察世事、了解社会的好途径,可以锻炼我们分析、判断与处理事务的能力,为我们将来有一天走上社会打好应有的基础。

现代家庭中许多青少年依赖心太强,对日常生活的应变能力和处事能力也比较弱,不仅不能替父母分担一些事情,就连自己日常生活的事,如起床、洗漱、上学、做功课、收拾房间、穿脱衣服等,也需要父母帮助、催促、督导,否则就容易误事。其实,这都是由于我们没有注意培养自己的责任心所致。古代有个年轻人,胸怀大志,发奋读书,立志将来安邦治国平天下,扫除纷乱。但是,他自己住的屋子又脏又乱,从来都不肯打扫整理一下。他的一位长辈看了后责备他,他却振振有词,说自己将来是要“扫天下”的,长辈严肃地说:“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呀,责任心如果不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进行培养,将来又如何会真正具有治国安邦的责任心呢。

为了培养责任心,可以多参与管理事务,使我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很重要,也很有价值,同时也培养我们战胜自己的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为此,可以让父母有意识地分派给我们一些力所能及且与我们年龄相当的劳动任务,比如分担适度的家务、打扫卫生、负责为花草浇水等等。

责任感的培养是我们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部分,很多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知道一味地任性、撒娇,而不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责任心。

多参与管理事务,这有利于培养责任心。为了使自己富有责任心,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占据有利位置,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给自己安排一些劳动任务。在家庭中从事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打扫卫生、长期取报、取牛奶、负责给花草浇水等有利于责任心养成的事情。

(2)多听听父母的烦恼。不仅要了解父母的所思所想,你也要经常听听他们自己的内心感受与社会体验,不要总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也不要因此而拒绝父母向你坦露心扉。如果父母总是对你报喜不报忧,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这个家庭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只要自己不捣乱,不惹祸就可以了。

(3)向父母提出对家庭生活的建议。你可以向父母了解家里的花销添置、人事来往,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出主意想办法,当你的意见和建议被采纳的时候,甚至当一段家之后,你就会在心中油然而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4)学会自我服务。不要总是对自己说“我还小”、“我不懂”、“我不行”,而要给自己一定的锻炼机会,青少年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像。有时候认为自己不能做的事,可能完全有能力驾驭。因此,要尽量给自己一些锻炼的机会和勇气,这样便可以在自我服务中增强责任心。

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

时时反思,检查自己的责任,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件好事。而遇到问题先找别人的毛病,把自己的那份责任推给别人,便在理智的进程中倒退了一步。如果我们遇到问题先找自己的毛病,就可能是另外一种精神面貌。想想自己应负的那份责任,怨气就会消失,心态不再起伏,而且受到一次心灵的锤炼。

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12.5美元是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

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从此,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

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要想成就事业,责任心是必不可少的。凡事推卸责任,找人代过,这种人我们是避而远之的,更别说委以重任。勇于承担责任,并用自己的劳动来补偿,不仅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和锻炼。

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感的人,因为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惘,而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容易为其他一些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所吸引,沉溺其中。我们今天的新一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等一切便利条件,独生子女的优越的生活条件使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加重。虽然我们不断地告诉自己,自己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长盛不衰,要为祖国而学,为人类进步而学,但由于没有用更现实可能的目标来鼓舞、激励自己,这些长远的目标就显得空洞,缺乏实际意义,需要我们和父母及社会教育工作者一同找出途径与手段,来弥补我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所缺乏的重要一课,找出对成长有根本意义的家庭社会因素。

一个人如果经常抱怨别人,那他可能是缺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

有个两岁的小孩不小心摔倒了。他妈妈赶紧过来抱起他,一边哄他不要哭,一边用手打地:“都怨地不好,让宝宝摔倒了。妈妈使劲打它,看它还敢不敢再摔宝宝!”小孩被有效地哄住了。像这样找个替罪羊的方法成了许多父母哄幼儿的法宝。

一位美国人看到这个举动,觉得很可笑。本来摔倒是孩子自己不小心,并非是地的错,为什么母亲要把孩子的责任归到与之无关的“地”上?而这种教育无法使孩子懂得,自己的错误应该由自己负责的道理。

生活中许许多多这样的现象,其实和“打地”一样可笑。放学时淋雨了,都怪妈妈早上没给准备好伞;身体长得不结实,因为家里做饭不会调剂营养;物理学习成绩不太好,因为物理老师教得不好;和同学关系搞不好,因为那些同学特没劲;没找到好工作,因为朋友不给帮忙;结婚没房子,因为父母不是大款……

许多人不敢于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21世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健全行为责任的观念。这一观念不是天生的,需要教育与培养,特别是从小就从点滴的事情做起,逐渐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长期依赖别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在遇到没有人能为他负责时,他就喜欢哀叹自己的“不幸”,抱怨别人的“无情”,在诉苦中历数自己做出的努力,以及受到的不公。其实,所有的抱怨都是在做理智的减法。以解剖他人的精神来寻找自己的责任,才是做加法。否则就会像两岁孩子“自己摔倒是地的错”那样荒诞可笑。

有个初中生,在开完“我有什么责任”的班会之后,开始想这个过去很少想的问题。是啊,数学没考好,不能怪爸爸没有辅导、妈妈没叫我起床、同学弄断了我的铅笔、老师偏心,而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改正作业中的错题,结果考试又做错了。后来,他经常用“我有什么责任”这句话问自己,不仅各方面都很有起色,而且学会了促使自己进步的一种思想方法。

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其职业、文化和消费活动中,应该承担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因此,我们要为尽早地发挥这种作用做好准备。不仅懂得自己可以享受的权利,而且还应明白并善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中国古代提倡闻过则喜、屈己从善,认为祸由内起、心正事盛。思想家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说,我若爱人而人不亲我,应反思自己的仁有未至之处;我欲管理人而人不服管,应反思自己有不够合理之处;我以礼待人而人不答,应反思自己有不敬之处。凡有不能如愿的事,都反思自己的过失。自己行得正,天下人则会听从而归顺。

不忘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出了问题先找自己的毛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错!

要知道,一个人即使非常聪明,有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如果缺乏责任心,那他也是一个不健全的人。

教你敢于对自己行为负责,从而形成责任意识。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善于向好的榜样学习。责任心和其他道德准则一样,都不能单单靠口头说教,而只能从外界的吸收中取得。我们在生活的各种环境中,对自己喜欢的人进行模仿,从而塑造自己的品质。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对我们而言,父母具有绝对权威的作用,父母的言行会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以身教创造了和谐的气氛,那我们就要在自己的行动体验中巩固对父母的学习,这样才能使责任心不断增强。

(2)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由于年幼,缺乏知识经验,经常会造成一些过失,这并不奇怪。譬如,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烦等。发生这类过失的时候,我们要勇敢地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哪怕这样做给自己带来惩罚,也要敢于面对。

(3)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不能由父母包办代替。只有对自己切身的种种事情都能负责到底的时候,才能进一步要求自己对其他的事情负起责任。你应该有意识地找一些事情做,而且要认真去做,善始善终,不能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只要对自己信心,一点一点地培养,你就会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