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视野知识文库(插图)史前生命
15082600000029

第29章 幕后的英雄

一提起恐龙,同学们一定特别感兴趣。大家肯定通过电影、电视、书籍、网络等多种媒体知道了好多神奇的恐龙。最早的发现自然界把有限的生命放置到旷野之中,让其历经沧桑,又以另外一种方式记录了这些生命的存大,这种方式便是成为历史遗迹的化石,它们是远古的留声机,期待着向人类诉说漫漫的历史变迁。那么又是谁打开了这天籁之音呢?他们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探索者——从事考古、生物等方面的科学家,没有他们的不懈努力就不会有今天我们见到的各种恐龙;没有他们的执着追求,我们就不可能对这群爬行动物栖息地和生活习性了解得如此深入,如此广泛。还是让我们用钦佩的目光,追随这些幕后英雄的身影,重温一下化石从发现、挖掘、研究、整理到复原展览的全过程。石板上的禽龙很早以前,恐龙化石就被人类发现过。可惜人们并不知道它属于什么生物,有的还将发现的恐龙蛋壳作装饰品。1824年在英格兰南部发现了最早被确认的恐龙骨骼,牛津大学的一位地质学教授迪安·威廉·巴克兰德凭借一块有牙齿的颚骨化石,确认这是一只巨大的肉食恐龙。而英国人希德翁·曼特尔以大半生精力研究禽龙。他的朋友花了25英镑为曼特尔买下了一块厚石板,这个厚石板上有大量的禽龙骨头,禽龙是世界上第一种被详细记述的恐龙。实际上,第一具恐龙化石的正式描述是从1676年英国博物馆馆长罗伯特·普罗特那是发现的。19世纪初,在牛津郡的采石场发现了更多动物的化石。一位勘察地质的科学家威廉姆巴克对这些化石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化石属于某类食肉爬行动物,并给它命名“斑龙”。第二年,另一位地质学家戈登·曼代尔确认了禽龙化石,再次正确地推测出它是爬行动物而非哺乳动物。1841年,动物解剖专家理查德·欧文描述过几百种古代动物,他在研究了上述怪异的化石后,认为它属于一个“新的类群”并称这一类动物为恐龙。阿根廷龙中生代中叶以前,南美洲还是南部大陆冈瓦纳的一部分,这说明今天非洲和印度所拥有的恐龙物种在南美洲同样多。只是在恐龙灭绝之后,南美洲变成了孤岛,近代又和北美洲连在一起。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几乎人人皆知。当他乘坐“贝格尔号”舰做环球旅行,在南美洲游览时,他发现了一些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化石,如巨大的地上树懒,它埋在靠近河岸的砂石中,对达尔文来说挖掘化石的过程有重大意义,这有助于他认识到一个事实:“生物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对进化论具有重要作用。

阿根廷和智利的交界处是一片丘陵地带,这就是南美洲的“恐龙之乡”。这个地方气候干燥,引人注目,从20世纪50年代起,阿根廷西部的伊西加拉司托国家公园一直是主要的恐龙化石发现地,那里的悬崖奇形怪状,高原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无数的古生物学家。著名的阿根廷龙化石就是从阿根廷卡尔广场遗址上发掘出来的,你或许会奇怪,恐龙的名字是怎样来的呢?这里面仿佛有个不成文的习惯,恐龙的名字一般以发现者、发现地的名字命名,或者由发现者命名。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就是由两位最主要的古生物学家命名的,他们是约瑟夫·F·波拿巴和鲁道夫·卡里亚。玛丽·安妮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欧洲,这里是古生物学的发源地。许多化石的发现使科学家们更有理由怀疑原来的所说的地球历史,人们所认识的地球要比我们想像得古老许多。许多动物曾在这个地球上繁衍生息,只不过现在已灭绝了。我们的科学家发现并探索着这一切。在众多发现者中,有位女中豪杰,她是世界上第一位女化石收藏家,也是第一位靠收集化石谋生的人,她的名字叫玛丽·安妮。她的故乡,英国莱姆里吉斯两侧围绕着侏罗纪时期的页岩和泥岩构成的海洋峭壁,虽然玛丽·安尼没有接受过考古的专业培训,但她依靠在父亲身边学的考古知识以及聪颖的悟性与执着的投入,使她将海岸线上发现的一些残骸化石拼凑在一起,并以惊人的准确性,将史前生物骨架按基本面目复原在人们面前。她对工作的忘我投入,使很多最为有名的收藏家和地质学家都特别钦佩,钦佩玛丽为科学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对于化石搜寻者来说,英国南海岸利莫利基斯崩解的悬崖,是化石搜寻者的天堂,那一层层的岩层是由侏罗纪时期的沉积物形成的。而德国南部的索伦霍芬采石场的石灰岩有非常好的质地纹理,这些岩石是由侏罗纪后期泻湖珊瑚礁的沉淀物形成,这些采石场以始祖鸟和十几种翼龙的发源地而著名,欧洲的古生物学家,大踏步地前进着。

恐龙化石的搜寻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和吃苦的精神的。每一具化石的发现都凝聚着化石搜寻者的汗水、古生物学家的智慧。事实上,恐龙化石的发掘者之间不仅充满了竞争,有时甚至会大动干戈。

北美古生物学家的先驱爱得华·德比克·科普和奥斯尼尔·查尔斯·马什,他们冒着被印第安人袭击的危险,搜寻化石,甚至花钱收买“偷化石贼”偷窃对方标本,这种公开的竞争使他们争吵不休。两人比赛谁找到的恐龙化石最多,他们的争吵始于1868年,那时已知恐龙有9只,到1896年,他们共发现了136只“新的恐龙”,并搜集了异常多样的化石遗骸,其中包括大型蜥脚亚目植食性恐龙——阿普吐龙的第一具骨骼以及大量骨骼化石,他们还帮助人们了解动物进化的历程,证明这些动物是如何慢慢适应北美的旷野生活。

亚洲是世界上最好的化石搜寻地,古生物学家发掘出了大量壮观的恐龙遗迹。20世纪西方国家的专家在亚洲的出入受到了限制,但这并不能阻挡研究的脚步,位于亚洲中心的戈壁沙漠,荒芜人烟吸引着许多寻找化石的人,要发现化石,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献身精神。在蒙古国南部有一处有名的遗址叫巴音得扎克,即火烧崖,一支探险队在这儿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蛋化石,还有快盗龙、窃蛋龙的遗骸。蒙古国有一件国宝为世人瞩目,那就是从戈壁发掘出来的两只决斗的恐龙化石,它是恐龙时代非同寻常的遗物。

中国辐员辽阔,在很多地方都曾发现过恐龙骨片和牙齿的化石。发现于四川省大山铺采石场的气龙,身长是霸王龙的三分之一,有强劲的前爪,深长有力的颚部和匕首一般锋利锯齿状的牙,它的名字是中国著名的恐龙学家董枝明先生为了纪念慷慨捐资支持其发掘工作的石油工业界人士而命名的。沱江龙则是张奕宏和他的同事们最先发现并命名的。

中国和北美发现的恐龙残骸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许多著名的中国考古学家与海外专家一起,不断在中国领土上发现多种恐龙骨架和恐龙蛋,研究人员还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

以上只是对世界各地发现的化石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事实上发掘、整理、复原、展览更是一个庞大、复杂、繁琐的工程。发掘化石是一项棘手的工作,那些古生物学家、科学家、化石搜集者往往在恶劣的环境下(诸如炎热的天气、干燥的空气、弥漫的风沙)工作,挖掘是一项枯燥的工作,由于恐龙骨骼化石容易碎,所以须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来移动,在这之前先要考察地形确定方位,再用小型推土机和挖土机把埋在骨骼岩床上的石头清理走。接近骨骼后,撤走机器,用手小心清除化石上面的岩石,然后用榔头、凿子、铁锹清除骨骼周围的化石泥土,当每一部分骨骼发掘出来后,骨骼复原图就立即测量、绘画、拍摄,并在骨骼表面包上湿纸,然后把浸过石膏的粗麻布覆盖在上面,形成保护层,搬动较大的埋在岩石里的骨骼,要把岩床切割成大块,在骨骼外面包上石膏保护层,再用滑轮吊起,放到卡车上运到博物馆去。当这些化石运到博物馆或者实验室后,就需要进一步加工清理,才能完全揭示真面目。如果是小一点的化石比如昆虫、三叶虫标本,就须用金属探针、刷子以及牙医用的钻一类仪器,易碎的骨头用可塑性材料加工,固定住松动的碎片。化石清洁加工后,就开始研究,对任何异常之处都要仔细观察,有时还用显微镜辨别牙齿骨裂等,以弄清动物的死因,研究人员也用扫描器观察内部骨结构,供专家进行研究。

而那些大块的骨骼化石运到博物馆要用化学品来溶解岩石,特别是使用酸液来腐蚀骨头四周的岩石,把石膏脱去,用刷子和滴管小心地滴上酸液,有时用超声波把骨头振脱出来,进行细致的研究。

化石样本的制作更是精工细活,制作难度颇高,进展也相当缓慢。当我们欣赏某个复原的恐龙时,总是啧啧称奇。实际上每一个展览恐龙的工程浩大得就像建一座摩天大楼。先要建造一个钢铁支架,以支撑整个恐龙骨骼。如果有些骨骼过于脆弱,就得制作复制品。在支架上做成恐龙活着时的姿态。最早的骨骼复原恐龙是1968年在费城自然科学院内,由沃特维斯·霍健士在约瑟夫·利德指导下,用石膏模制搭起来的鸭嘴龙骨骼。

2000年5月17日,在岩层中沉睡了6600万年的恐龙“苏”首次在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公开亮相。它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龙骨骼标本,当络绎不绝的欣赏者仰望这神奇的庞然大物时,那些执着的追寻者又踏上了新的征途。化石无语,揭开史前生命帷幕的“英雄”们,用这历史的证据向人类诉说着地球家园曾经发生的故事,请记住这些可爱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