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151095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在工作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思考

近十多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成绩显著。无疑,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作为保护工作的主体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会各个方面齐心协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共同支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也是我们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原因。在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中,有一批承担保护工作的管理干部和专家、学者,在制定政策法规、保护工作的规划,建立保护机制,落实保护措施和动员、宣传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这支队伍的努力和付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很难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的王淼同志,就是这支优秀的队伍中的一员。王淼同志是最早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干部。我在北京和外地的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和工作会议上,都会看到王淼同志的身影。浙江省委、省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省文化厅思路开阔,工作主动,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文化部曾在浙江象山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宁波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总结和推广浙江保护工作经验。在这些会上及在基层的调研中,更看到王淼同志组织会议和安排工作忙碌的情形。几次会上会下听王淼同志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和保护工作思路,以及他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理论思考,都觉得言之有物,使我很受启发。

最近,接到王淼同志整理的他2006年以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稿合集,名为《风生水起——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要我为之作序。文稿有理论文章,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辅导报告等,但多是他出席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和到市、县调研及指导工作的讲话稿。从这些文稿可以看到,王淼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了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程。这些文稿的价值不在学术性,而在它对实际保护工作的指导和推动。这些文稿谓之“讲话”,还不如说是“对话”更恰当。王淼的讲话不是泛泛而谈的空论,很实际,有针对性,是一位站在保护工作第一线的实践者的有感而发,这些内容对具体保护工作的指导性不言而喻,我相信与他对座听讲的人一定会有共鸣并会受到启发。像王淼同志这样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前沿的管理者,与保护工作实践有最紧密的联系,保护工作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们都会最早也最直接地感受和发现,总结这些经验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也就成为了这些管理者的一种工作责任。看王淼同志的这些文字,大多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文字的价值也正体现在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同时,当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过十多个年头的时候,从这些文字中,也可以看到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及其保护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没有止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仍然需要在保护实践中不断探索,王淼同志的这些文字,从这一方面也会给我们以启示。

与王淼同志相识已有多年,他的工作热情、敬业精神和踏实、刻苦的工作态度,以及很强的专业能力,都给我很深的印象。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都有一批有很强专业能力的处级干部,他们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任职于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处室,工作兢兢业业,学习刻苦勤奋,对文化艺术规律有深入的把握。应当说,这是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工作必备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来自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水过地皮湿式的工作方式是不会在认识事物规律方面有所收获的。我国十多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没有走歪路,就是首先在保护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即它的演变的相对恒定性和活态流变性,并在尊重其特性的基础上提出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的基本保护原则与方式。同时,总结和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可以说,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规律,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卓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我希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同志们要像王淼同志一样,从多元的视角,以科学的方式,在深入实践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总结,在把握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对保护工作进行更有力的指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