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15109500000010

第10章 会议讲话(1)

推广科学普查模式 探索科学保护方法

2007 年8月13日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宁波试点模式推广会上的讲话。

一、关于本次会议的主要收获

本次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又很有特点的会议。大家普遍认为,这次会议,通过学习宁波经验,交流各地工作,收获很大。我想这次会议的主要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这是一句套话,但不是空话。思想意识是形而上的,但它是统帅,是灵魂。从会上交流的情况看,各地和各位同志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它的意义,它的重要性,都有很高的认识。概括地讲,做好当前的普查,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的重要举措,是真实了解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迫切需要,是调查文化国情国力的重要途径,是科学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全面和深入的普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维系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对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对于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从世界眼光、人类发展来看,对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化,对于推进人类的文明进步,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认识的到位,才有行动的自觉。这一点既是肯定,也是重申。

二是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查什么?国家普查手册、省普查实施方案,都很明确,共分十八个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问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活动,民问传统知识等等。怎么查?按照国家普查手册,有些很繁琐,如民间戏曲要填13张表,民间曲艺要填8张表;有些又太笼统,如民间手工技艺和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岁时节令等许多民俗项目又没有表式,很不一致,缺少规范,缺少统筹。如果一个项目要填10多张表,限于专业水平,限于工作力量、工作经费,基层做不动,做不了。没有表格的门类,普查员又难于操作。我是老革命碰到新问题,心中也没数。为此,厅里在各市确定了普查试点,先行实践,摸索经验。宁波市从实际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提出了“村报普查线索、乡查重点项目、县做申报文本”的普查思路,这一做法有很强的实践性,打开了普查无从下手无所适从的僵局,让我们眼前一亮,让我们豁然开朗!我厅在此基础上,组织宁波、余杭等一些试点地区的同志再次召开“诸葛亮会”,研究和解决普查表式问题,确定了“一个门类一张表”的思路,进行表式再设计,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混乱的事情规范化。“村报普查线索,乡查重点项目,县做规范文本”,这是普查工作方法问题;“一个门类一张表”,这是普查内容规范问题。这两个突破,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化繁为简,是科学地“偷工减料”,是普查工作顺利进行的捷径,是确保普查成功的“法宝”。应该讲,我省非遗普查工作的思路已经清晰,方法已经明确,要求已经清楚。宁波等地的试点实践,为全省各地结合实际扎实做好普查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是激发了活力,引发了思考

会上,宁波以及余杭等地作了交流发言,各有好的做法和经验体会。这些发言很精彩,这些经验很宝贵。集中浓缩了我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抢救保护工作以来的新探索、新实践,新经验、新思想,对各地相互借鉴、促进工作非常有用,无论是对当前工作还是长远工作,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宁波模式的意义,我认为主要在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已经习惯于上搬下套,照搬照抄。宁波敢于突破条条框框,走自己的路。而且,宁波不唯上、不唯书,得到了省厅的肯定和鼓励。而且,省厅以“宁波模式”来定名,并组织现场会予以推广。我想,此事的意义,必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理论,我概括为三论,“摸论、猫论、不争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宁波是******理论的忠实践行者。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不能挂在口头上,要落在行动上!

四是取得了真经,增强了信心

宁波的经验,我概括为“多、快、好、省”四个字。多,讲数量。宁波全市村一级普查出了30多万条线索;快,讲速度。宁波在两个月内完成了第一步村级普查任务;好,讲质量。在村级普查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每个乡镇搞100个项目,重点调查,填报项目表,可以集中力量做好重点项目;省,讲成本。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省经费。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和考虑问题,来研究如何把我们要办的事情办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

总之,这次会议求真务实,解决疑难,质量高,效果好,是一次成功的会议。

二、关于宁波试点模式的基本精神

宁波试点模式的经验可贵,宁波创新实践的精神更可贵。有句话,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认为,宁波试点模式的具体精神,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走在前列意识

常言说“笨鸟先飞”,宁波是九头鸟先飞。宁波这个试点,是宁波市文化局主动向省里争来的。原先普查试点布点,省里只考虑县一级层面的,汪志铭处长要求把宁波全市作为试点,这种主动请缨的可贵精神,勇桃重担的使命意识,感动了我们。走在前列,意味着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而是积极、自觉地进取,这是一种精神状态;走在前列,需要胆识和勇气,在奋勇争先之前,就要作好承担风险、承担压力、承担无限付出的思想准备。宁波珍惜成为唯一的设区市普查试点的机遇,抢占先机,抢占了制高点,赢得了主动,也赢得了荣誉。

二是敢于创新意识

中央领导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著名学者指出,如果说我们过去二十几年的实践是“改革的岁月”,那么在新世纪里,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步入“创新的时代”。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创新,就是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冲破旧的框框。新的发明,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是创新;革新思想观念,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也是创新。宁波制订了一套简便易行的普查表式,是创新;宁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普查信息交流,是创新;宁波建立一支覆盖全市每个村落和社区的庞大的业务普查员队伍,颁发普查员证,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待遇,是创新;宁波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普查热线电话,向市民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搜宝大行动”,是创新。宁波市积极探索非遗普查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体视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固定可循的模式不多,如果我们不去研究新情况、创造新做法,不注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的工作将缺乏生气,缺乏活力,将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能和职责。行政层面上有一句话很流行:各项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句话也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指针。通过创新促保护,通过创新求发展。

三是务求实效意识

这次会议,宁波准备得很充分,从市里到县里到乡镇到村,各级都安排了典型经验介绍,层次很清楚,参照性很强。听了宁波市、县、乡、村四级典型经验介绍,我觉得他们普查工作之所以取得实效,一在于从提高普查员业务能力上下功夫。多数的县(市、区),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培训到村普查员,让普查员搞清楚干什么,怎么干。二在于从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三在于从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宁波层层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工作协调;分级配套普查经费,加强财力保障;制订保护规划,加强统筹推进;动员社会参与,加强宣传发动。做好一件工作,做好任何工作,都要立足长远,立足长效。

四是勇担责任意识

什么是责任意识?英国王子查尔斯有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宁波有个工作群体,很值得高度评价,值得各地学习。这个群体核心有三个人:一个是汪志铭处长,他是宁波市文化局老处长,“老中医”、“老甲鱼”,有丰富的行政经验,有很强的工作荣誉感。汪老处长在普查中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他在深入调研、填密思考的基础上,开出了解决普查疑难杂症的“药方”,并具体统揽普查工作的破难攻坚。还有两个是宁波群艺馆的孔燕副馆长和非遗保护中心竺蓉主任,她们既是具体实施者,又是“自学成才”的专家。她们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正视矛盾,承担了繁杂的具体普查业务,承担了繁重的基层普查工作指导任务,不怕苦、不畏难,挑起重担。当然,还有宁波基层的一大批同志,他们是“聚精会神搞普查,一心一意谋保护”,把心思用在抓落实上,把精力投到干事业上,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

责任心是一种基本政治素质,是一种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一种思想境界,也体现了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不管任务有多重,困难有多大,情况有多复杂,只要我们都有这样的事业心、责任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我们完全能够把普查工作做得更好,完全能够把非遗保护事业推上新的台阶。

五是动员群众意识

发动群众,动员群众,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群众是真正英雄,群众有丰富多彩的创造,如果群众动员起来了,群众的热情调动起来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起来了,没有做不好的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活在民间,人民群众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传播者,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宁波通过媒体,通过宣传资料,通过座谈会等,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为知晓,家喻户晓。宁波市的人民群众或打电话,或来信来访,积极向文化部门反映,或向新闻媒体反映,踊跃提供普查线索,提出保护工作建议。宁波市普查办专门配置了6个小灵通,配合非遗大搜宝行动,听说小灵通都快被打爆了。这说明了我们的宣传发动很到位,群众都发动起来了。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的探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且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为全省推开面上的普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喝下去。”有宁波的经验先导,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干劲,把这项历史性任务完成好。

三、关于具体普查业务要处理好的十个关系

非遗普查纷繁复杂,错综复杂。非遗普查,是我们面临的新领域,是个新生事物。昨天晚上的分组讨论会上,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面临许多疑难杂症,要破难攻坚。我对大家反映的问题,认真做了梳理,就一些共性的普遍性的问题,作一解答。我概括为要具体处理好十个关系:

一是民间艺术普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关系

我省花3年多时间进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第一阶段,它着重是对民间表演艺术和民间造型艺术进行调查,基本上属于文化部门传统业务范围的工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涉及18个门类,除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造型艺术之外,还包括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民间知识等,涉及面更广,内容更庞杂,任务更繁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管部门,要肩负责任,全面统筹,扎实推进第二阶段的、更广泛层面的普查工作。

二是民间艺术普查新与老的关系

所谓“老”,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的民间文学和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志书的编纂。当时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我省有重点地进行了分类调查。那次调查至今已经有20多年了。民间文学方面,当时基本上每个县都编纂了集成,这次对民间文学部分的调查,以前集成有记载的,不要简单重复,我们重点查以前集成没有收录记载的。民间艺术方面,八十年代的调查,国家与省两级编纂了集成,当时市县两级主要是配合提供一些重要项目的概要性材料。2003年开始铺开的全省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基本告一段落,但要按照文化部界定的内容和有关新要求,抓紧查漏补缺,把它查彻底,取得扎实成效。

三是省里普查表式与国家普查表式的关系

全国统编的普查参考表式,荟萃了国家专家学者多年的经验积累,体现了他们宝贵的学识,对我们普查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由于时间仓促,没有经过实践,表式设计过于专业、过于复杂,而且各门类表式之间也不一致,缺少规范,缺少统一,缺乏操作性,不够“傻瓜”,基层做不动,做不了。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的基本框架,我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先行试点,然后对宁波、余杭等试点地区设计的普查表式进行综合分析,重新研究和设计出了一套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表。按省里统一规范,村一级填报“普查线索表”,力求简明扼要,简便易行,简单可操作;乡镇填报“项目调查表”,重点抓代表性的、有特色的或濒危的、传承人年事已高的项目。要按照我厅制定的18个门类分类表,分门别类做好填报;县级抓重点项目,要求立体记录。我省重新设计的普查表式,既对国家普查手册的要求有所遵循,也有自己的创造。

四是项目普查与传承人调查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来承载的,因此,项目普查与传承人调查必须结合。我厅在“项目调查表”中,突出了传承人这个主体,先讲人,再讲项目。各地在普查中,要注重对老艺人、老工匠、老师傅的调查,做好相关记录。同时,对于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艺术特征、主要价值等诸多方面,几个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要深挖细查,全面记录。

五是生产技术与生产习俗的关系

生产技术,包括“农林牧副渔”等,是劳动人民传统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很重要。但生产技术的普查,专业性、技术性很强,如果不能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共同组织,不是文化部门能承担得了的。如果政府牵头,相关部门有共识,条件许可,当地可以组织对生产技术方面进行相对全面的调查和记录。就面上来讲,要求重点落脚于与生产技术有关的习俗,包括相关信仰、仪式和禁忌等。相关习俗调查为主,生产技术调查为辅。

六是现成资料与实地调查的关系

我们这次普查,不是全新的普查。以往或专题或局部曾经进行过调查和资料整理,这些成果要心中有数。当前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很关注,政协文史委、地方文献编纂部门、党史办、民族宗教部门、文联系统、有关高校、艺术研究部门和新闻媒体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项工作,有些调查成果很有价值。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要充分运用前人的调查研究成果,充分运用各有关方面的调查研究成果。不了解和掌握这些成果,简单重复调查,将是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同时,还要强调,对既有调研成果,不能盲从,不能迷信,要结合实地调查,结合第一手调查材料,进一步充实和完整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是存活于民间、存活于生活的,田野调查,始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根本,甚至可以说,是生命所在。

七是文字记录与音像、图片、图记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斑斓多姿,仅用文字记录,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它的面貌。村里查线索,留个线索就行了,但乡镇查项目,要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要录音、录像、拍照等多管齐下,力求立体记录。对表演类的项目和民俗相关实物,还要采用图记方式,作为补充调查资料记录在案。

八是普查与名录的关系

普查,是抢救保护的基础,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只有做好普查,摸清家底,才能明确方向,进行重点保护。现在有一种偏向,重名录、轻普查,对于普查走过场,搞形式,应付了事,敷衍了事,有点急功近利。这种现象必须警惕,必须纠正。普查工作,是当前的阶段性重点,是指令性工作,必须无条件做好。对于做不好普查的地方,我们将采取一票否决制,申请经费、申报项目都免谈。在做好普查的同时,各地要按照分级建立名录的要求,逐步健全名录制度,并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名录。建立名录体系是为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加强保护,要切实落实保护措施。

九是本地与外地的关系

对于查什么,有些地方有一些误区。譬如永嘉也有鼓词,但认为瑞安鼓词的品牌已很响,我县就没有必要查了。实际上他还是应该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动态的,流传到一方以后,在一方水土的滋养下,在不同文化群体的传承和发展中,将会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流派。所以,人无我有的要记,人有我特的也要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断地流播,各地在普查中,可以只管脚下、不管天下,把自己的项目调查记录好,在人家地盘的生长生存情况,由人家记录。

十是文物普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关系

当前文物普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几乎同时进行,不少同志对二者的概念和区别有点模糊。文物是具象的,非物质是表现形式,文物是“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东西”,譬如房子是物质的,造房子的技术及相关习俗是非物质的。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侧重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着重记录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但对相关的历史遗迹和实物资料,也应该作相应记载,以体现普查记录的完整性。

四、关于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的几点要求

非遗保护热潮,给了我们历史性的机遇;非遗大普查,给了我们用武之地;非遗普查试点,给了我们施展才能的机会。有了舞台就要唱好戏,有了机会就要乘势而上,认准的事就要一抓到底。这里我再强调几点:

一是珍惜机遇,加快推进普查试点工作

什么是试点?试点就是机遇。因为你受到特殊的关注,因为你比人家领先一步,因为你有机会出成绩、出经验。

机遇,就是加快发展的机会。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历来是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申赢得主动、脱颖而出的关键。抓住机遇就海阔天空。丧失机遇则步履艰难。联系到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抢救保护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宁波抓住了机遇,因此脱颖而出。

同样为试点单位,面临同样的机遇,但进展有快慢,力度有大小,成效有差距,有些已出成绩、出经验,有些还没有实质性启动。这有客观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于各试点单位领导捕捉机遇和利用机遇的能力,在于试点地区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行动。

既然你是试点,你必须不辜负重托,不辱使命。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督促检查、一抓到底。在座的各试点单位的分管领导要身先士卒,靠前指挥,抓紧抓好,真正把试点机遇变成推动当地普查和保护工作取得突破的动力和实际成效。

二是做好汇报,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专业性强,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具有紧迫性和突击性,各地要把它作为一项阶段性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来抓。要做好这项工作,没有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不行,没有各地文广局主要领导的重视不行。我们要做好汇报,争取领导的共识,争取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争取政府出台文件,召开部署会,形成声势;要组建普查工作机构,落实人员和经费,加强人、财、物的保障;要理顺关系,明确部门分工和工作任务,加强协调协作。做好这次普查工作,必须体现行政推动、政府作为。

三是参照宁波,有计划分步骤抓好实施

模式就是样板,就是参照。宁波、余杭等地各显神通,创造了普查模式。各地要参照先行经验,抓好当地的试点,做好以点带面。我对普查工作概括为3+1,“3”是普查三个步骤,“1”是要抓好一个试点,在点上突破。

普查三个步骤:第一步,村级找线索。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要不漏线索,摸清家底。宁波要求每个村提供100条线索、社区50条线索,实践证明适当压任务的做法是可行的。第二步,乡查项目。在村级充分提供线索的基础上,乡有选择地、有重点地抓项目调查。着重抓有典型性的、抓有价值的、抓有特色的、抓濒危的、抓老艺人年事已高的项目。县文化部门要与乡镇一起分析,确定着重抓的项目。按宁波做法,每个乡镇抓50到100项重点调查项目,以文字记录为主,配照片,有条件的配套进行录音、录像。第三步,县做规范文本。县级在乡镇抓好重点项目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遴选确定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项目和急需抢救的项目,直接组织力量,进行专题和深入的调查,把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价值所在等进行全面、真实的记录整理,并提出保护计划、保障措施等建议。同时,各地要有计划地公布代表作名录,有重点、有序地做好抢救保护工作。

这里特别要强调,各地首先要抓点实验。每个市必须要落实一个县搞点,每个县必须要落实一个乡镇搞点,把以上三个步骤贯穿其中。通过抓点,摸索经验;通过抓点,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培养和培训干部;通过抓点,显示成果,扩大影响,引起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抓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示范引导。

四是结合实际,着力寻找破难攻坚的新途径新办法

工作越是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同时也说明我们在工作内容的拓展、工作方法的创新上,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我们要既善于继承前人,又勇于开拓创新。各市、县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要主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与基层的同志一起研究办法,不断寻求履行职能的新途径、新形式、新举措,努力形成具有独创性、突破性、超前性的工作思路,积极打开工作局面。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下基层,解难题,办实事,边调研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总会面对各种挑战,而解决一个个难点的积累就是成功。

五是注重示范,努力扩大工作成果

试点不是目的,试点是先导,抓试点是为了以点带面,示范引导。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要通过试点,典型引路,推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宁波的村报线索、乡抓项目经验,余杭的抓点示范,三门重视对乡镇普查设备的配置,临安建立志愿者队伍,东阳借助多种媒介宣传,景宁重视实物资料收集,还有不少地方建立非遗保护中心,落实编制,强化专门工作力量,等等。各地的好的做法,要相互参照,相互促进。有些情况不一定有可比性,但更多的工作可以类比。人家能做你也能做。三门为相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为每个乡镇配置电脑、照相机、录音笔等普查装备,三门能做,台州各县也都应该能做到,全省应该三分之二以上的地方都能做到。一个地方的工作能否出成绩、出经验,关键在于能否争取领导重视,关键在于局领导是否有开拓进取的意识,关键在于我们各位同志有没有求实务实抓落实的精神和作风。

六是围绕规划,加快推进相关保护载体建设

现阶段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思路,如果概括讲,就是以省人大颁布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法律依据,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浙江省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为指导框架,以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印发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为阶段性工作目标,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工作方针,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工作原则,以提高履行职能的能力为基础,以推进相关保护载体建设为途径,以创新工作机制为着力点,以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为方向,要融会贯通,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当前非遗普查工作是中心、是重点,但普查不是目的,做好普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好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我们在工作中,要注重普查与抢救保护的结合,要始终有这根弦,要不断推出保护载体,不断深化保护措施,把已经看准的事先做起来,把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推广开来。《浙江省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规划发展一批重点项目,提出了“八个一批”,这里我不展开了,大家要把这个实施方案作为纲,贯彻到整个工作进程中去。

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正肩负着前所未有的繁重任务。希望同志们把握好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大干快上,真正把所有的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全部本领用在促保护发展上,把最大功夫下到抓落实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坚定信心 振奋精神 破解难题 务求实效

2008 年1月8日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2008年,对于我们国家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今年,我国将承办北京奥运会,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今年的意义和影响将极为深远。对于我们非遗工作来说,今年同样是个极为重要的年份。根据文化部部署,今年年底全国将基本完成非遗普查任务,我省作为全国非遗保护的综合试点,应当率先在全国完成普查工作,并加大抢救保护力度,推进保护工作进程。在2008年刚刚开年之际,我厅就在武义召开全省非遗普查试点工作交流会,体现了厅领导对这项工作的充分重视。这是今年我厅召开的第一个全省性会议。

在昨天的会议上,金庚初副厅长作了重要讲话,对我们一些有效的做法,一些基本的经验,进行了提炼概括,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个“红脸”他唱,“白脸”我来唱。我们的成绩很大,问题也不小,主流要肯定,支流也要正视。这次会议,既要总结经验,也要找出问题、找准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推进工作。

一、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试点工作中还有许多的问题,许多的不足之处,存在着不少疏漏的环节。根据会上交流的情况,根据平常的了解,我把有关问题归纳了一下。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保障不足

一方面是经费保障不足。不少县(市、区)、乡镇(街道)普查经费不落实,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缺少经费,举步维艰。第二个是人员保障不足。有些乡镇单靠文化站一两个人在干,还有不少市、县的群艺馆、文化馆置身事外,社会各界也没有发动起来,村一级也没有动员起来。搞普查就是要搞“群众运动”,就是要动员千军万马。非遗普查涉及面这么广,没有一批骨干力量投入精力,没有多行业的人参与,有些工作开展不了。三是普查设备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斑斓多姿,它的特性决定了这项普查要用立体的方式记录,不能纯粹靠文字记录,还需要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手段全面记录,形象生动地记录。不少地方没有为普查机构配备必要的普查设备,造成项目采录不完整,普查效果不理想。四是政府重视不够。非遗普查与同期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相比较,保障力度不够。在不少地方还没有成为政府行为,还停留在职能部门上,也就是只有文化部门在做。

(二)普查范围不广

一是普查区域不宽,不少试点县还没有做到“不漏村镇”,特别是村一级、社区一级还远没有全覆盖,没有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二是普查门类不全,对非遗普查的范围把握还不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查重点是民间文学,前几年组织的普查以民间艺术为主,这次非遗普查涉及18个门类,几乎是包罗万象,但是一些地方还是走老路,不断简单重复,依然集中在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范围,对于生产商贸习俗、民间风俗、民间信仰、民间知识等方面涉及远远不够。

(三)普查深度不够

一是田野调查做得不透。从试点单位上报的材料看,有些表格栏目还空在那里,有些记录非常简单,有些表述很混乱,项目的历史渊源说不清,它的表现形式道不明,不能体现它的特征,不能体现它的价值。二是项目的归类上有点乱,张冠李戴。原因在于普查业务学得不够,缺乏一种基本的把握。三是任务观点,应付思想,凑数。为了完成上报指标,一些地方不是深入排查,而是下面报什么,就往上报什么,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都报上来了。四是在项目名称上没有把握非遗的特点,上报的项目还是文物的名称。房子是物质的,造房的技艺才是非遗,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四)普查工作不平衡

一是总体进度不平衡。有些地方已经基本完成普查工作,进入成果编纂阶段,但也有不止个别的试点,工作很滞后,总体工作缺少一种思路、构想,缺少主动性,走一步看一步,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申报试点时很积极,公布为试点后又没有作为,做事还没有进入状态。二是有些市对当地的普查试点关心不够,指导不到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游离于普查这个中心工作之外。三是成效差异很大,有些试点普查卓有成效,面广量大,有些试点网上没有几条鱼,丢东拉西,缺斤少两,不知道成天在干什么!

我把当前存在的问题作了归类,作了罗列,在于向大家作一提醒。希望大家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对有关问题作一对照。这些问题,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我们要在客观上积极争取改善工作条件,更要从主观上担当责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抓好试点工作。

二、下一步试点工作要求

试点引路,示范引导,是我党传统的工作方法,也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智慧来自民间,办法来自实践,经验来自试点。我们对试点单位、试点经验充满期待。对深入推进试点工作,强调六点: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试点很重要,对于省里来讲,它起到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和积累经验的作用。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模式可以参照,没有样板可以遵循,普查和保护工作怎么做,必须通过试点探索,取得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盘。对于市里来讲,试点也很重要,因为各设区的市都只有一两个试点,试点工作做得好,将对周边县(市、区)提供好的做法和参照,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试点县来讲,实际上这是省厅给你的一个机遇,这是对你资源比较丰富,对你抢救保护工作做得好的一种认可,而且试点将得到省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所以,试点单位要把握试点这一机遇,各市也要关心试点的实践,给予指导与支持。对于试点的意义和作用,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认识到位,才有行动的自觉,工作不到位,关键还是认识不到位,做的好的地方,都是认识高的地方。

(二)进一步强化责任

目前,全省各地普查试点工作进展不一,有的地方很重视,有些地方重视不够;有的很认真,有的浮光掠影;有高质量,有低水平;时间节奏上有快、有慢;试点中也有好、中、差。试点单位要加快普查进度,发挥先导作用;还要讲究质量,发挥示范作用。武义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普查工作责任书,对于普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工作进度和工作成效的检验,都作了明确。做好一项工作,关键在于明确责任,关键在于责任心。只要尽心、尽力、尽责,没有做不好的事情。试点工作必须在2008年3月底前完成,不能影响全局。

(三)进一步破解难题

会上试点单位交流中,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难点,譬如没有形成政府行为,没有形成部门合力;非遗涉及面太广,普查人员不可能样样能、件件会;缺少有关政策措施支撑,专项资金不落实。要争取政策,研究措施,为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作为试点单位,完全可以争取地方政府来部署和统筹这项工作,完全可以通过政府来协调有关部门。这次会议上,有几个地方介绍了好的做法,值得参照和借鉴。譬如,刚才讲到的武义县政府给各乡镇下达了普查工作任务书,列入县政府对乡镇的年度考核;还有,景宁县由县委办、县府办出面督查各乡镇普查工作;衢州市衢江区采取区直各部门与乡镇挂钩的方式,落实包干责任。怎么解决难题,靠各地共同创造。全省已有15个县建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各试点单位中还没有建立保护中心的,要争取把中心建起来,争取把普查机构提升为常设机构,把突击性工作转化为常规性工作。试点单位还没有建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要抓紧和争取建立专项资金。机构和钱是瓶颈,试点单位应先行一步,争取突破,使普查工作和可持续保护有可靠保障。

(四)进一步创新方法

创新方法,我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各地有丰富多彩的创造,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可以相互学习,可以拿来主义,可以站在人家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二是要大胆探索。我们要高举******理论伟大旗帜,******理论的精髓体现在解放思想,体现在“三论”——“摸论”、“猫论”、“不争论”。摸论,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争论,就是不管姓资姓社,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强调以******理论为指导,讲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特别是试点单位,为什么叫你搞试点,试点就是要搞探索,你要帮我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帮我们创新实践、积累经验,探索规律。宁波没有按照上面的普查方案做,我们没有批评,我们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在宁波召开了宁波模式的推广会,就是鼓励这种大胆探索的精神,鼓励拓展思路,鼓励求真务实。

(五)进一步巩固成果

已基本完成普查的试点单位,下一步要及时建立非遗资料库、数据库,要绘制非遗分布图,要编辑出版非遗大观。这些普查之后的后继工作,有一定的复杂性,省里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指导性意见,但这些工作有一定的紧迫性,普查资料不能束之高阁,不能零零散散,不能局限在圈内人看,要抓紧数据化,要条理分明,要提供给社会共享。各试点单位抓好普查之后,抓紧普查成果的梳理,也是题中之义,这些工作要抓紧研究起来,开展起来。我们现在暂时不定时间表,将在各地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方案,进行规范。

(六)进一步传承发展

普查不是最终目的,普查是为了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明确方向,加强管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我们要依照这一精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各地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上,有进展、有突破、有成效。譬如,新昌调腔的保护和传承做得很好,20年没排剧目了,去年一年排了5个剧目,20年没演出了,这一年已经演了200多场,而且到北京去演出,而且在刚结束的省第十届戏剧节上获剧目大奖。再如,长兴百叶龙,从一条龙变成了12条龙,搞了12个百叶龙传承基地,现在又搞百龙计划,搞大了。传承人的保护上,在政策上也有突破。我省率先对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每年颁发政府津贴,这是制度性的安排,将管到传承人百年以后。希望各市县也有相应的举措。钱不在多,在于意义,在于肯定传承人的贡献,承认他的价值,给予应有的社会地位。对于非遗的传承发展,省里将推出一系列举措,试点单位要带头做好衔接,带头做好这些工作。

对各综合试点和普查试点,提这么六个“进一步”的要求。各试点单位已经有良好的基础,希望更上台阶。

三、关于面上推进的要求

这次会议,既是试点工作交流,也是普查工作面上铺开的动员和部署。就面上推进,强调五点:

(一)列为年度大事

各地的文化主管部门,要将普查工作列入年度大事,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既然作为大事,主要领导要集中精力,分管领导要全神贯注,要作为当务之急,要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尤其在人财物方面要加强保障,队伍的组织、人员的调配、相关经费的安排、相关设备设施的配置,要全面配套。既然作为大事,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汇报,争取重视。省非遗保护条例强调非遗保护工作要体现政府主导,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将非遗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并设立非遗专项资金。各地要贯彻好“条例”精神,争取政策,争取人财物的落实,争取重视。强调作为年度大事,一个自己要重视,第二个要争取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抓紧工作部署

普查工作时不我待,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各地要强化使命感、紧迫感,要抓紧按照省里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制订方案、明确目标、阶段推进,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序地铺开面上普查工作。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在推出典型的基础上,要及时召开协调会、推进会、现场会,做好以点带面。这项工作希望各市近期能够有所安排。我们的普查工作,不能光靠我们文化部门来做,要做好宣传发动,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上面热下面冷的地方有,下面热上面冷的地方也有,实际上社会各界热情是很高的,人民群众的热情也很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组织和引导,关键在于我们动员群众的能力。要抓紧工作部署和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参与普查和保护工作。

(三)实施有效指导

一方面,要应用试点单位好的做法,推广先进经验;第二个是组织专家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加强业务指导。普查业务的培训,至关重要。但培训工作不能依赖省里,省里的涉及面太广,僧多粥少,照应不过来。可以市为单位组织,各地在普查的实践中已经涌现了许多颇有真知灼见的土专家,实践出真知,历练长才干,要注重发挥好这些乡土专家的作用。宁波市动员了上百个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参与普查工作,成为了普查工作的重要力量。这一做法很好,解决了专业人手不足的问题。第三个是我们大家都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非遗博大精深,必须静下心来、沉下心去学习和领悟,要了解非遗的ABC,要努力成为内行,否则无从实施有效的指导。第四个要强调工作作风问题,各市、县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在这个工作方面不能太超脱,不能浮在上面,要重心下移,要阵地前置,要靠前指挥,要沉下去,要帮助基层解决问题。

(四)强化督促检查

要协调解决县(市、区)、乡镇(街道)在普查工作中的人财物问题,强化工作保障;要解决好面上进展不平衡的问题,抓两头带中间;要力求保质保量完成普查任务,在普查的面和重点项目调查的量上都要有所突破;要把握好工作节奏,不拖后腿,不影响全局。没有监督的工作,难免产生懈怠。宁波、武义等地在推进非遗普查中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对工作的进展情况强化督促检查。督促针对的是工作过程,检查针对的是工作结果。一项工作部署了、做完了,就要按照事先制定的工作要求和标准,按照责任书来进行严格验收,一是一,二是二,不走过场,不循私情,不打折扣,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和结论。同时,根据工作到位情况,奖罚分明。我厅也将研究出台普查验收标准和考核办法,将组织阶段督查,并将在资金补助等政策上体现奖优罚懒。

(五)提升保护成效

省委办、省政府办在2005年9月印发了《浙江省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谋篇布局,对全省今后若干年的非遗保护工作明确了目标任务,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形成共识,要结合各地的实际,制定相应的专项实施规划,要立足长远,通体构思,推进各种保护载体建设,要总结推广不同类型的经验,要注重理论指导实践,要研究和落实保障措施,切实抓好省规划方案落到实处。

前不久,有记者问文化部******副部长,非遗保护工作还要抓多少年?周部长指出,只要人类存在,我们这项工作都将继续下去!周部长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非遗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非遗保护工作也是一个长征。我们要着力抓好当前,还要着眼长远。

各位同仁,在我们近5年来的非遗保护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极为宝贵的浙江非遗保护工作精神,这一精神我概括为:力争上游、奋勇争先的赶超精神,不怕困难、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脚踏实地的认真精神,上下齐心、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希望同志们继续履行好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进一步振奋精神,进一步弘扬这五种精神,把我们的非遗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推向新的高潮。

让我们共同努力!

狠抓“四基” 求实创新

2009 年3月10日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段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这次会议在遂昌召开,一是因为遂昌非遗普查工作做得好,很深入,很扎实;二是因为遂昌抢救、保护、传承工作做得好,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在遂昌开会,既有现场会性质,更有标识意义。这次会议,标志着我省非遗大普查工作的基本结束,标志着全面推进非遗保护发展新阶段的开始。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经过五六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我省非遗普查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取得了丰硕成果,取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去年11月,文化部在我省象山召开了全国非遗普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部长对我省普查模式和工作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就在全国推广我省非遗普查模式作了部署。周部长殷切希望我省继续在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深化上为全国做出表率。上个月,省委******书记对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深入抓好非遗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我省非遗事业在第一阶段有了很好的态势和气势,热潮已经形成。这次会议,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会议。这次会议上,厅领导对贯彻落实赵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和全国非遗普查现场会精神做了强调,对我省全面转入非遗保护发展新阶段作了部署,对2009年的全省非遗工作作了要求。我就贯彻落实好上级指示精神,深入扎实地推进非遗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基本思路,我把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概括为抓好“四基”。

我国思想政治方针上有个“四基”,叫做四项基本原则。以往社会文化工作,也有个“四基”,叫做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非遗普查工作全面完成的基础上,将面临全面的工作转型,将转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的新阶段。我将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也概括为“四基”。这四个基,第一个是抓基层,第二是打基础,第三是抓基地,第四个是练基本功。

一、抓基层

基层扎实,坚如磐石。

抓基层是一个老话题,但是永远是一个新问题。因为基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七大精神要落实到基层。“十七大”提出来要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要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三个“更加”,要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提出要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我们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十七大的这些精神,同样要在基层落实。

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这个方针也要靠基层去落实。

关于抓基层,主要体现在三句话:一是思想上要重视基层;二是作风上要深入基层;三是行动上要真抓基层。要切实树立“基层第一、为基层服务”的思想,不但要进行宏观指导,也要进行具体环节、措施、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要及时总结基层的许多创造和工作经验,要着力帮助基层解决疑难杂症问题,帮助基层排忧解难,为基层优化非遗保护发展的环境。

我老是强调要培养一支求真务实抓落实的队伍、培养一种求真务实抓落实的作风。大到方针政策,小到一项工作、一项活动,有没有良好效果,关键是能否在基层抓好落实。希望各位能够重心下移,阵地前置,靠前指挥,要求真务实抓落实。

二、打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础工作历来很重要,基础是我们推进事业发展的必要的条件。我概括了一下,有这么几个基础:

(一)机构的基础

这项工作不是阶段性的、突击性的,而是长期性的工作,要一以贯之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要薪火相传,要继承发展。这项工作只要人类存在,肯定都要继续抓下去。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机构来办差,要有人来办事。

一个是领导小组的问题。现在省里文化遗产保护有两个领导协调机构。一个是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这是作为省政府的一个议事机构设立的,由分管省长担任主任,有20多个相关部门为成员。有关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等相关重要事项,需要统筹和协调的,由这个委员会研究议决。再一个机构就是由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建立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我省非遗保护工程是由文化、财政两家共同来推进的。不少市县已参照省里,由文化、财政两家共同建立了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有的地方由政府领导牵头建立了非遗保护工作领导机构。还没有建立非遗保护领导机构或议事机构的地方,要争取把它建立起来。这项工作的推进,这项工作的深入深化,要争取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这个机构的建立,是比较有效果,比较有效率的。

另外,作为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来说,要争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职能处室;还有一个就是要建立事业性质的承担具体业务事项的工作机构。文化部的非遗司已经从社文司单列出来,非遗司有15个编制,还建立了国家非遗保护中心,有40个编制在干这个事了。我们厅里设了一个非遗办,作为省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已经从社文处单列出来,在厅里作为一个独立的处室运作。现在各市文化局社文处的摊子和工作量实在太大了,既要管群文,又要管图书馆事业,还要管非物质遗产。各市文化局要争取把非遗保护的职能从社文处单列出来,并且要抓紧建立市非遗保护中心,还要积极推进县市区非遗保护中心建设。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强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机构,相关精神和依据也是有的。我们要加大推进机构建设的力度,以适应非遗保护工作形势的发展。

(二)队伍的基础

文物是正规军,我说我们目前的非遗工作队伍是土八路、是游击队、是预备役、是民兵,但是这支队伍也是能打硬仗的。虽然许多同志,特别是年轻同志新参加这项工作不久,但充满着热情,充满着朝气,有着昂扬的精神风貌。今天上午,我们省非遗办的3个小组长把今年各组的工作安排作了介绍之后,一个局长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说:“王处长,你不但为非遗事业作出贡献,而且带出了一支年轻的、富有生机的队伍。”感谢勉励!我们一定要培养一支年轻的但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

目前,由于非遗工作缺少机构和编制,由于非遗工作是一项新时期新产生的工作,由于非遗还没有专门专业,我们这项工作严重缺乏工作力量,缺乏相对专业的工作队伍。我们面临的不单是传承人后继乏人问题,我们的工作队伍、专家队伍同样是青黄不接。我们要通过丰富的工作实践,锤炼出一支专业化的、职业化的队伍,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设想搞个中青年非遗干部培养的“百人计划”,要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逐渐让他们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发挥核心的中枢和骨干作用,发挥主力军作用。

另外一个就是专家队伍建设。许多老专家、老前辈,经验很丰富,造诣很高,但也年事已高。也由于这些老专家较长时间离开工作一线,在某种程度上有些方面跟我们现实工作还是有一些脱节的。各地要逐步健全专家队伍,要建立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要建立非遗保护专家储备库。专家库人员,要尽量的扩展,不要局限于传统的文化系统的领域,局限于文化艺术领域。非遗的涵盖面实在是太广了,门类太繁杂了,所以要调度社会上的各方面力量、各相关力量,要网罗各方人才,为我所用,为非遗事业所用。

(三)群众基础

金厅长上午讲了一句:“文化繁荣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参与,我们的非遗工作必须依靠群众。”这次非遗大普查中,有23万多普查员参与,说明我们的普查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真心的拥护和真切的欢迎。我们千万不要在普查工作结束以后,就把这批队伍解散了,要动点脑筋,把他们凝聚起来。

有几个市县建立了非遗志愿者组织,余杭建立了非遗志愿者协会,有56个志愿者,披红戴绿、宣誓上岗;开化、洞头也建立了非遗志愿者协会。我们厅里正在筹备建立省非遗保护协会,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现在的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童芍素主任,正在牵头筹备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童主任对非遗保护是一腔情怀,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另外,省粮食局原局长、现在是省政协文体卫委员会主任李林访主任,牵头建立了省婺剧文化促进会,在他的策动之下,金衢丽地区及各县市分别建立了婺剧文化促进会。李林访主任时任省粮食局长,我问他:你抓婺剧,班子里的意见是不是一致?他说:局班子对此高度一致,粮食局以前是抓物质食粮的,现在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文化生活还不丰富,所以我们也要抓精神食粮。粮食局的职能因此也“扩大”了。

有关领导对非遗保护很关心很重视,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很高涨,我们应顺势而为,可以建立一些诸如非遗保护协会、民俗文化促进会、老字号协会等机构,把构架搭起来,成为我们延伸的一个手臂、左右臂膀,共同把非遗保护事业做大,把非遗保护的态势做大。

(四)物质基础

我想物质基础一个是钱的问题,一个是场所的问题。省非遗保护条例要求很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都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很明确地强调要建立专项资金,而且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将非遗工作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去。这个各级政府,包括省、市、县级政府,也包括乡镇政府。海宁市政府出台了一个文件,明确提出了非遗专项资金的经费额度为每人每年1.5元,海宁60多万人口,每年差不多就有100万了。我省经济发达市县,这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参照。余杭的非遗经费一年就有500万,大手笔、大投入,体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务必要把专项资金搞起来,资金的额度也要尽量做大,非遗事业逐步铺开,必要的保障是需要的。办公场所的问题,要解决好,这里我就不展开了。

(五)保护的基础

非遗保护的基础,是建立非遗名录体系。我们已经下了一个文件,要求市县两级要抓紧公布第二批、第三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上级名录要在下级名录中产生,国遗要在省遗中产生,省遗要在市遗中产生,市遗要在县级名录中产生。理论上说,文化部接受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申报的时候,省、市、县肯定已经公布三批名录了。但是,据了解,我省有些市县还没有公布第三批名录,甚至还有个别的还没有公布第二批名录,这项工作各地务请务必抓紧去做。在第4个文化遗产日前,也就是今年6月份之前,各地都必须把第二批、第三批名录都公布了。这个事情,不能再耽误,省厅将进行第二批、第三批省市县三级名录项目的汇编,如果还有没有政府公布文件的,我们将采取包括不予安排补助资金等相应措施。分级建立名录体系,这是保护工作的基础,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采取保护措施。

(六)开发利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