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15109500000022

第22章 市县讲评(1)

凝心聚力求发展 争先创优谱新篇

2008 年7月4日在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交流会上的讲话。

首先,请允许我借此机会代表省非遗办,对杭州市的各位同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勇于进取、乐于奉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作出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强调,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总理在去年的文化遗产日指出:“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话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中央主要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深刻,认识很高,要求很明确。2006年,浙江省委召开全会,专题研究加快文化大省建设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在今年6月,浙江省委召开省委工作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关于推进浙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决定》。省委两个“决定”,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了充分强调。许多同志都知道,习近平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经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五次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在2006年的文化遗产日前夕,习书记亲自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杨建新厅长提到习书记的批示。习书记说,这么短的时间,这么高的频率,为一个专项工作,连续作出批示,好像还没有过。今年年初,******书记在省政协的一个材料上作了重要批示,其中有一句是:要把我省的非遗保护工作继续推进一步。可见,从中央到省委省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是极为重视,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保障。

我们浙江为什么如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是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一方面,我们浙江的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这个程度,有理由也有必要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全国的典范;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形势严峻。人民群众时刻关注这个问题,人民群众也在呼唤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有一方面,也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福祉的需要。

加强非遗的保护,在我省已经形成共识,形成态势。非遗保护工作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我省非遗保护形势大好,不是小好,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刚才,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和余杭、临安等县市区介绍了近年非遗保护工作和经验,市县两级的工作热情、工作干劲、工作成效,令人感慨,令人感怀,令人感动。我边听边记,边紧张思考。我把感受概括为两点:

一、认识到位是关键

我将杭州的工作态势,概括为“六个意识”:

一是文化自觉意识

这个文化自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党政领导的文化自觉,二是文化主管部门的文化自觉,三是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杭州市委、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很重视,********王国平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市长亲自主持会议专题研究“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个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文件,出台了加强非遗保护的意见、加强老字号保护的意见、加强传统工艺美术保护的意见,加强杭剧保护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起到了工作导向和政策保障的作用。经编制部门批准,杭州市本级及临安、余杭、富阳、萧山、桐庐等五个县(市、区)已经建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切实解决有机构办事的问题。同时,杭州市市、县两级文化主管部门对非遗保护工作很主动、很自觉,担当责任,不辱使命,赢得地位、赢得尊重。目前,社会各界的参与已经形成态势。余杭区建立了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首批56位志愿者宣誓上岗。刚才,临安的局长介绍,临安有个村建立了一支30多人的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而且统一服装,在运动衫上印了一句口号“非遗保护,人人有责”;这个村还建立了一个牌子很大的非遗展示馆,号称“浙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抢救、发掘和搜集了大批的民俗实物,令人感慨,令人感动。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的拥护和热情。这是我的第一点感受。

二是奋勇争先意识

杭州作为省会城市,作为副省级城市,地位特殊,做什么事情都要抢第一,都要争红旗,当仁不让。在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杭州市上榜项目,是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副省级城市第一。余杭滚灯入围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前奏演出,全国有130多个节目参与竞争,结果入选20个,余杭滚灯脱颖而出,有一席之地,不简单不容易。这是我省唯一入选的节目,为我们争得了荣誉。还有,临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交流,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近年来,临安年年有节目出访,已经有13个节目出访国外演出,到法国、捷克等多个国家演出。一个县级市成批次、成规模的非遗节目出访国外,在全省肯定是第一。杭州市率先建立了市级非遗中心,率先建立了非遗专项资金,每年500万元。这些都走在全省的前列,在全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是博采众长的意识

要高起点开展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要有开放意识,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善于借鉴学界成果和外地的先进经验。杭州市走在前列,既体现在创业创新上,也体现在善于学习借鉴上。2005年,杭州承办了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26个国家的文化官员和驻华使节以及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影响很大;2006年,杭州余杭区承办了中国非遗保护论坛,国内著名的非遗保护专家几乎都来了,许多理念和思路给我们启发很大;2007年,杭州淳安县承办了长三角非遗保护论坛,学者真知灼见,很有指导性。我们要重视运用学界、智库的研究成果,科学指导非遗保护实践。杭州市也善于借鉴吸收他人的经验,不是说我是“老大”,我就什么都靠自己创造。比如说,非遗数据库建设,怎么搞,没经验,就跑到文化部的试点湖北宜昌去取经。比如,临安市借鉴上虞的做法,发动全市中小学学生参与非遗普查,收集了非遗线索5万余条。这些线索,也许并不一定价值很高,但通过小手拉大手,动员成千上万个家庭参加,普及了非遗知识,增强了群众的抢救保护意识。杭州市与杭师大合作,准备搞七个卷本的《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借脑借力,少走弯路。这些,体现了杭州市包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气度。

四是创新创造意识

杭州的非遗工作有许多突破,有许多创新。记得2004年,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现场会就在临安召开,临安为全省制作了首个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范本,提供了科学依照,为全省普查的顺利推开作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的首个“文化遗产日”,余杭区创造性地将之延伸扩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王国平书记在杭州日报的报道上批示:“这个做法很好!”六个字,一个感叹号,话不多,分量很重。杭州市已连续五年举办西博会狂欢节,每届狂欢节分别邀请十余支国外民间艺术团队和省外民间艺术团队来杭演出,成为杭州市民领略国外民俗风情的重要窗口,成为展示国内非遗表演节目的重要平台。今年,杭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非遗传承人职称评审制度,对社会上的民间艺人评定职称,体现了对传承人的重视,对他们社会价值的认定,对他们社会地位的肯定。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举,是一个重要突破。再比如,余杭非遗成果的编纂工作,除了编纂综合性的《余杭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外,余杭还聘请了中国美院教授,把列入省名录的17个项目,每个单独成册编制连环画,公开出版发行。用连环画的形式,群众喜闻乐见,看看能够增长见识,有点情趣,还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省里将列入第一批国遗的44个项目,每个项目编一本书,省里的工作应该有点深度。县里的编纂工作,可以更加重视通俗性。我们工作要出成绩出经验,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找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创新思路和方法。对于省里来说,要善于发现基层的最新创造,集思广益。

五是服务群众意识

服务群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一个是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比如说,临安大力培育民间艺术团队,全市涌现出了300多个业余团队,形式多样,多姿多彩。临安打造两个活动品牌,一个是两年一届的“华夏一绝”全国非遗邀请赛,一个是每年一届的“吴越风”民间艺术展演,一个是全国性的,一个是临安地方性的,相互呼应,相互烘托。杭州市每年一届的西博会狂欢节,影响很大;杭州两年一届的“风雅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不断推出民间文艺精品。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大力培育国办和民办的博物馆,全市有50多个博物馆,门类众多,特色鲜明,免费开放,服务群众。星罗棋布的博物馆,成为杭州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见证,成为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场所。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保护成果人人共享,这应该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六是求真务实意识

今天会上,临安展示的非遗普查资料,层层叠叠,每个乡镇线索表厚厚一本,项目表也是厚厚一本,希望在座的每个同志,都去翻翻看看,这其中多少人多少精力的付出!多少心血多少汗水倾注其间!临安的褚局长统揽全局、领导有方,方局长呕心沥血、亲力亲为,临安广大基层的同志们、同仁们,认真尽职,勤奋努力,才有累累成果,才有精彩呈现。听了临安的典型介绍,让我深为感动,临安市不愧为全省的老典型!杭州有一批这样的先进典型!翻阅这次会议材料,我看余杭、建德、桐庐、富阳、拱墅等地一个个都做得很好,让我深有感触。这说明杭州市整个面上工作基本上齐头并进,认真扎实,说明杭州市文广新局统筹有方,指导到位,也说明了杭州市、县(市、区)两级党委政府认识充分,保障有力。

归根结底,总而言之,一言以蔽之:杭州市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很有成绩,卓有成效,走在全省的前列。

二、坚持不懈是根本

非遗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要做好这一项工作,关键在于坚持不懈、深入持久,长期的奋斗和努力。对下一步杭州市非遗工作,提几点建议。我概括为五个坚持: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转换观念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安徽的小岗村老百姓包产到户,所谓“辛辛苦苦30年,一回回到解放前”,但是他们因此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温饱问题。我们的义乌人“鸡毛换糖”,发展到小商品市场、小商品城、小商品之都。我们的温州,从所谓的“资本主义”泛滥的场所,变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前哨阵地。从曾经的“两个凡是”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提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这30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年经济增长连续26年都是10%以上。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我们浙江现在自我感觉太好,在全国各省份中经济总量排行老四,人均收入居全国第一,包括文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非遗工作也是走在全国前列。我们作为全国非遗保护的综合试点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为全国非遗保护作出了努力,作出了贡献,特别是两批国遗项目中,我省都是名列全国第一。我们不少同志因此盲目乐观,自我陶醉,而我们的工作,依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存在许多发展的瓶颈。我们仍然需要增强开拓创新、解放思想的意识。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到底用什么保护,商标保护、专利保护、版权保护呢,还是原产地保护?非遗普查即将完成,成果编纂怎么编,资源分布图怎么编,数据库怎么建?怎么解决重申报轻保护问题?文化生态保护区怎么建设?怎么处理好非遗保护与发展产业的关系?这些都是保护工作中需要深化和解决的问题,我们面临许多兄弟省市还没有涉及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开动机器。现在全国看浙江,我们的压力很大,先进不好当,响鼓要重敲,快马要加鞭。我要强调一下,我省是全国的试点,杭州及临安、余杭是省里的试点,正因为是试点,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多少模式可以参照,没有多少样板可以遵循,需要我们继续破难攻坚,需要我们继续开拓创新。

第二,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齐头并进,必须学会弹钢琴。下半年,主要的几项工作:一是迎奥运。奥运是体育的盛会,也是人文的盛会,我们相关的事情也很多。余杭的滚灯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前奏演出;在北京奥运公园,给每个省安排了一个“祥云小屋”,我省准备重点展示蚕桑丝织文化,体现浙江文化的魅力,体现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天安门广场,我们要组织七八个非遗展示队伍参加演出;还要组织参加在奥运赛区进行的“北京奥运”城市文化广场活动。文化部还将邀请我省传统戏剧到民族文化宫展演,还将选调全国“群星奖”优秀节目进京展演;另外在中华世纪坛,我们还将组织一个大型主题展览,用玻璃雕刻演绎“一个人的奥运到32块金牌”,见证中国的奥运历程。同时,省厅会同杭州市局还将搞一个“为奥运喝彩”广场演出。奥运是全国人民的奥运,我们要积极响应。二是我们把非遗普查工作当作今年的大事要事急事来抓,既要抓数量,更要抓质量,要抓到底抓彻底,抓出成效抓出成果。三是启动非遗资源地图编制、数据库建设、成果编纂工作。四是加强保护载体建设,省里公布了首批非遗传承基地、传统节日保护基地、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要加大保护力度,加大宣传。任务很重,工作很多,要统筹兼顾,张弛有度,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工作结合,整体规划与具体安排结合。

第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非遗保护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拓展了文化工作的领域。原先我们许多工作,都是系统内的,非遗工作延伸到了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我们非遗工作,从上往下层层推动,社会各界都很支持,人民群众很拥护。我们要充分运用各方参与保护的热情。去年文化遗产日,省文化厅在浙大、浙师大、杭师大建立了三个非遗研究基地,今年又在中国美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建立了三个非遗研究基地。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和研究的热情很高,在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新闻媒体对非遗保护很关注,很投入,开设专题、专栏、专版,重彩浓墨、大张旗鼓宣传,为非遗保护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社会团体参与非遗保护热情高涨:宁波市140多个团体参与非遗普查;余杭、开化、洞头等不少地方建立了非遗志愿者协会;省民间艺术研究会、省老字号协会、省婺剧促进会等团体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力量。省委宣传部正在筹备省民俗文化研究会,我厅已着手筹备省非遗保护协会,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德清有个小老板搞了个非遗奖励基金,每年评选奖励当地非遗保护传承典型人物,钱不多,意义蛮大。新昌调腔搞了个基金会,绍兴市政府、新昌县政府,各拨款100万元;同时,动员了10个企业,每个企业每年20万元,每年200万,将连续5年给予支持。有了财力支持,新昌调腔一年排三个戏,一年演了200多场。调腔去年晋京表演,获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去年年底参加第十届省戏剧节,获剧目大奖。“宋城”也是社会力量,那台《宋城千古情》,看了演出的人都说好,宋城还有手工技艺的展示,民俗的表演,成为一个经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刚刚落成通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据称是世界第一长桥,我认为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完全靠社会资金投入建造,投入120个亿,都是企业资金、民间资金。我们强调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政府要重视,文化主管部门要责无旁贷承担起主管责任,当仁不让做好保护工作,还要注重动员社会力量。《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所以我们应该拓宽社会力量参与的渠道,创造条件,创新机制,发动群众、动员群众,搞“群众运动”。

第四,坚持强化服务,深化成效

我们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传承人。非遗的传承,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人去世了,一门技艺也许就带走了。有识之士呼吁,每一分钟都有老艺人去世,每一分钟都有一门技艺消亡。说明了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迫在眉睫。所以,省里和杭州市为老艺人颁发政府津贴;杭州市给老艺人评职称;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我省在全省部署开展“服务传承人月”活动;另外,还搞传承基地建设,搞非遗展示活动等等。今年文化遗产日,我厅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仪式,省委省政府领导为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颁发奖章、证书、奖杯,给传承人披上大红绶带。这项工作还要进一步深化,通过多种措施,肯定这些传承人对社会的贡献,肯定他们的价值,承认他们的社会地位。二是服务基层。某种意义上说,机关的本质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领导就是服务。省为市服务,市为县服务,县为乡镇服务,乡镇为村里服务,一级服务一级,一级支持一级,一级帮助一级。我们工作要落实,必须重心下移,阵地前置,靠前指挥,为基层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服务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服务大局。服务大局与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应该是一致的。比如临安市做好非遗保护工作,为打造吴越文化名城服务;杭州市创“文化遗产之都”,为建设文化名城服务,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服务;省里实施文化保护工程,为文化大省和生态浙江建设服务。服务是理念,服务是宗旨,服务是责任。

第五,坚持夯实基础,落实保障

这主要讲机构和投入的问题,领导重视的问题。杭州有13个县市区,已经有5个建立了非遗保护中心,还有8个县市区没有建立保护中心,这些县市区要回去积极争取。现在国家也建了,省里也建了,杭州市也建了,而且有5个县市区也建了,没有建的完全有理由回去争取。因为这项工作不是阶段性的,不是短期的,非遗保护工作是长期性的永久性的工作。******部长说,只要人类存在,这项工作都将继续延续下去。因此,一定要有一个正式的机构、正式的队伍来从事这项工作。另外,没有建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不能再拖了。非遗保护要有一定的设施设备,要落实相应的人员经费,要落实项目保护经费,还有成果编纂需要经费,展示活动需要经费,没有钱办不好事,办不了事。省非遗保护条例强调,各级政府都要将非遗保护纳入财政预算。各级政府也包括了乡镇政府。“条例”并强调,县级以上政府应当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各地要向政府积极争取。省非遗保护条例还强调,各级政府要将非遗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各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贯彻执行,要把法规落实好,要把政策用足用好。

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号角已吹响,新一轮文化发展的春潮已经涌动。加快非遗普查,加强非遗保护,是时代的召唤,是人民的期待。作为文化主管部门,我们应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投身于这项事业。在此,也殷切地期望杭州市的非遗保护工作继续成为全省的排头兵,继续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为全省创造经验。同志们,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

奋斗的历程令人难忘 前进的道路风光无限

2010年12月6日在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宁波非遗工作在全省很有地位。我今天参加宁波的会议,一是学习,二是取经,三是进一步提些要求。你们出成绩,出经验,我来帮助概括提炼总结,来学习宣传推广。

我讲三点:

一、宁波经验的主要特点

我认为,宁波经验的主要特点就是探索创新。中央领导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认为,创新是原动力,创新是成功的关键,创新是真正优势,创新才是硬道理。宁波市在非遗保护的历程中,可以说全过程体现了创新意识,体现着创新实践。

(一)非遗普查创新方法

2008年11月,文化部在宁波的象山召开全国非遗普查现场会,这次会议真正确立了浙江非遗工作在全国的地位。《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以“非遗普查看浙江”为题,报道浙江普查经验。非遗普查看浙江,浙江普查看宁波。宁波市作为省里唯一的设区市普查试点,在实践中大胆对国家普查表式作了简化,并创造了“村报普查线索、乡查重点项目、县做申报文本”的普查工作流程和普查方法,使普查工作从提供简单的线索做起,从最基层的村落和社区做起,从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做起,打开了普查难于操作难于深入的瓶颈。我厅在宁波普查表式和项目调查表式的基础上,组织力量进一步梳理和规范,制定了一套涵盖18个门类的分门别类的非遗资源调查表。在此基础上,我厅在宁波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了“宁波试点模式”。然后,文化部在我省召开全国非遗普查工作现场会。宁波的模式成为浙江的经验,形成为全国的行动。在新世纪初掀起的风起云涌的非遗普查中,宁波的历史贡献不可忘记!宁波的贡献何其大焉!

(二)非遗传承创新思维

2009年1月,我厅下发通知,要求在第三批国遗项目申报中,把“已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已确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明确该项目保护传承责任单位”三者作为申报基本条件。宁波依照我厅的申报原则,明确提出只有具备“三位一体”的项目,才有资格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特别可贵的是,宁波市把“三位一体”运用到保护传承中,对保护模式进行深层次探索。在保护门槛设置上,允许一个项目有多个传承基地,基地分生产型、专业型和普及型三种模式,兼顾多种功能。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方式上,要求只有在传承基地中承担了传承义务的传承人才有资格成为代表性传承人。在补助方式上,采用以奖代补的办法,将补助资金委托传承基地管理,传承基地根据传承人传习授徒情况,以授课费等形式发放给传承人。宁波市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上升为政府的决策。2010年6月,市政府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位一体”项目及运行管理办法,同时要求县市区配套建立本级的“三位一体”体系。

宁波市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促进了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方有机结合,使一批非遗项目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实现了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宁波市提出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措施,是宁波继非遗普查模式之后的又一重要创新,意义很大。

(三)非遗馆建设创新举措

宁波的非遗馆建设起步早、思路宽、类型多、政策实。在2008年11月召开的全国非遗普查现场会上,宁波市非遗展示馆正式开放,这是我省第一个面向公众的、具有相当规模的整体展示非遗形态的场馆,在全省甚至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宁波市大力推进非遗展示馆建设,引人瞩目。在非遗馆建设上,官办民办并举,综合性专题性并重;有形无形结合,有围墙的没围墙的并进。特别是政策措施到位,扶持支持的力度很大,调动了传承人和收藏家的积极性,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2008年,鄞州区率先出台了鼓励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扶持政策,对于鼓励和促进区域内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壮大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推动力。今年年初,宁波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若干意见》,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市级财政每年拨付1000万元用于扶持民办博物馆建设,从场馆建设、用地保障、资金补助、规费减免、人员配备、从业人员职称评定、运行管理、服务配套等方面提出了详尽有力的扶持措施。同时,该文件明确要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基础上发展一批非遗展示馆,享受同样政策。民办馆也享受国有展示馆同等待遇。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宁波市涌现出了一大批非遗展示馆,目前已发展到40多家。宁海的“十里红妆”民俗馆、象山的根雕艺术馆、鄞州的朱金漆木雕馆、红帮裁缝技艺展示馆、甬式家具博物馆等,在区域内外、行业内外都有相当的影响力。特别是鄞州区已形成由20余家非遗馆构成的“非遗”展示馆群,形成了鄞州非遗馆建设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资产,但也要有物质来依托,有实体来支撑。博物馆与非遗馆有共性,也有不同的表现特征。文物部门和非遗部门是同盟军,工作一起做,成绩各自报。

(四)非遗生态区建设创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休戚相关。对于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特定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这体现了非遗保护的科学理念,体现了文化生态保护的理想境界。象山县海洋渔文化生态的保护,成为我省文化生态区建设的示范样本。象山已经连续举办了13届中国开渔节,由祭海典礼、开船仪式、妈祖巡安等活动组成,着力展现已延续千百年的丰富的渔文化内涵。渔村、渔港、海岛、海洋,构成整体的文化生态空间,保护好这样的生态环境不容易。象山对于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视,体现了保护海洋、敬畏自然、人海共融的生态理念。2010年6月,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十一五”时期全国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象山为我省赢得了荣誉,更为各地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宁波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上,不仅有象山经验,而且另辟蹊径,提出在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立衍生态文化保护示范区。将海曙区的南塘河历史街区,改造成为融传统戏曲曲艺展演、传统手工技艺展示、百年老店风貌和民俗风情一体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这一街区,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活态展示,营造新的生存空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原生态保护是重点,是根本;衍生态保护是非遗重回生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衍生态保护“虽由人力,却似原生”,既有利于非遗项目集聚展示,整体呈现,也有利于人民群众集中体验、生动感受;既有利于承传历史文脉,也有利于凸显城市魅力。

(五)非遗成果展示创新载体

非遗普查成果也好,非遗保护成果也好,都应该融入生活、融入群众、融入社会。

宁波市着力推进非遗成果的展示,打响了“天天演”、“月月教”、“年年办”三个品牌。民乐剧场“天天”有演出,为宁波评话、宁波走书、四明南词等濒临灭绝的民间曲艺保留了一个常态演出的舞台,以公益演出吸引人气,也培养了一批风雨无阻的观众群。市非遗中心的“群星课堂”,“月月”定期请来民间艺人,免费教市民扎彩灯、做香包、剪纸等各种传统技艺,为非遗展示宣传和保护传承提供了平台。传统节庆活动“年年”办。节庆是一种文化载体,既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新潮的娱乐休闲形式。宁波市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打造节庆品牌,中国开渔节、梁祝爱情节、“三月三,踏沙滩”旅游节、奉化弥勒文化节、东钱湖龙舟节等节庆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大大提升了宁波城市形象。

宁波的非遗展示,做到“平时不断线,节日掀高潮”,体现了珍视传统文化元素,固守民族精神家园的责任意识和主动作为,也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功能作用。

(六)调动社会力量创新途径

在非遗大普查中,宁波动员了374个民间社团参与普查,成为非遗普查的一支重要力量。宁波成立了节庆联合会,意味着传统节庆活动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最近,宁波着手筹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联合会,将广泛吸纳有志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专业性、公益性的社会团体,这是非遗保护深入人心的一个标志。这种社团化的有组织的公众参与,改变了文化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使宁波的非遗工作凝聚了合力、增添了活力、扩大了影响力。

在宁波,创新已成为一种常态;在宁波,创新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宁波创造出了多项享誉全国的成果和经验,对于全省乃至对于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二、宁波经验的精髓

宁波非遗工作为什么能够亮点纷呈,领跑全省?总结提炼宁波非遗工作的轨迹,我认为,宁波经验的精髓,就体现在一个“善”字,长袖善舞,多谋善断。

(一)善抓机遇

什么是机遇?机遇就是契机、时机或机会,通常被理解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机遇具有三大特征:一是过了这村就没了这个店,稍纵即逝;二是当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机遇的时候,这个机遇不再是机遇;三是意识到自己抓住机遇后,就应当把机遇发挥到最大值。

宁波人善抓机遇。改革开放初,宁波有位老市长说,宁波的发展,一靠机遇,二靠政策。宁波的文化人善抓机遇,汪老处长就是善抓机遇的高人。当年宁波的非遗普查试点,是市文化局汪老处长争取来的。原先省里布局普查试点,只考虑县一级层面的,宁波主动请缨,要求列入试点。宁波也非常珍惜成为唯一的设区市普查试点的机遇,视试点为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有利条件,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创造了宁波普查模式,打开了非遗普查的瓶颈,也确立了宁波在全省和全国非遗同行中的地位。在非遗项目保护的实践中,宁波继续以“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边探索边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创造了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三位一体”的经验。宁波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不断赢得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

善抓机遇,就是毛遂自荐,抢占先机,吃头口水;善抓机遇,就是乘势而上,迎接挑战,主动作为;善抓机遇,就是强化走在前列的意识,不断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有些人,机遇之鸟已经站在肩膀上,还在那里发呆,等机遇之鸟飞走了,一去不复返了,又后悔莫及追悔莫及!

(二)善动脑筋

善动脑筋就是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一变天地宽,脑筋急转弯豁然开朗。宁波市敢于直面矛盾,走近矛盾。碰到问题不回避,有的放矢解决问题;碰到矛盾不上交,立足自身化解矛盾;碰到困难不低头,迎难而上破难攻坚。因为敢于突破,突破本本、突破权威,创造了非遗普查模式;因为敢于突破,突破传统、突破常规,创造了项目保护传承“三位一体”的经验;因为敢于突破,突破观念,突破思维定势,创造了民办非遗展馆蓬勃兴起的态势。

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固定可循的模式不多,如果不去研究新情况、创造新做法,不注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工作就将缺乏生气,缺乏活力。宁波强化创新促保护,创新求发展的意识,紧紧抓住影响非遗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多项举措的实施,开全省先河。

(三)善于务实

****有句名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宁波经验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求实务实抓落实。

在理念上,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与具体工作实践结合,与发展趋势结合。并把正确理念体现在工作指导思想上,贯彻在各个方面的实际工作中,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把思想转化为具体行为,把思考转化为实践。

在措施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项目化、具体化。以项目建设作为落实任务的主要载体,作为推进工作的主要抓手,作为检验成效的重要尺度。重实际、重实干、重实效,把发展目标变成现实。

在作风上,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心思用在抓落实上,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

(四)善于借力

宁波人历来具有开放的意识。宁波在非遗保护上同样具有开放的思维。非遗工作起步不久,工作力量有限,必须凝聚和团聚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共同参与。非遗工作涉及面广,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有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宁波市积极争取各行业协会的支持,积极发挥社会团体的优势,积极调动“乡土专家”的力量,积极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才营造了今天这样生气蓬勃的景象,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局面。

人民群众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承者和传播者。只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工作广为人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参与,保护工作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卓有成效。

(五)善于造势

造势,就是要形成强大的声势,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宁波在营造声势方面,很有一套。在工作安排上,有组织、有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在宣传形式上,有节庆、有展馆、有基地、有网站;在活动开展上,有领导、有分工、有协作、有实效。宁波的非遗宣传展示,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并把宣传活动贯穿于非遗工作的每个阶段,渗透于各项工作中。宁波的非遗宣传展示,方法新、范围广、影响久、效果好。大张旗鼓、重彩浓墨的宣传,使非遗保护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宁波的非遗宣传展示,最大限度地把传承人的积极性调动出来,最大限度地把群众的热情激发出来。人民群众和有关单位积极参与,高度关注,热烈响应,真心拥护,形成了推动非遗保护的巨大社会力量。

上述五个“善”,是宁波非遗保护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非遗工作者智慧和心血的凝聚。希望宁波的非遗工作者对之倍加珍惜,使这五个“善”继续成为推动非遗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几点要求

我省非遗工作面临转型升级,宁波的非遗工作也期待新的突破,期待有新的思维引领。我认为,当前要特别注重五个方面的转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实践论的观点来讲,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质变和飞跃。非遗保护的实践,也有个知和行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宁波非遗保护的实践,有许多创造,有许多成功的实践。下一步,我认为要着重思考三个“能不能”的问题:一是能不能把以往成功的做法,及时给予归纳和总结,找准并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普遍性规律,以进一步把握规律、遵循规律;二是能不能针对当前非遗保护实践中面临的瓶颈和难点,进一步深入调研和探索实践,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开出解决疑难杂症的药方,突破发展瓶颈,突破难点;三是能不能在“十二五”新一轮的发展中把握发展趋势,理出新的思路,特别是要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引领宁波非遗事业的未来发展。要把三个“能不能”作为我们工作的兴奋点和重点,把三个“能不能”作为我们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做到了三个“能不能”,就是为全省作表率。

(二)从杂牌军到正规军

在非遗工作机构建设上,宁波很滞后。宁波11个县市区,经编制部门批准建立非遗保护工作机构的,还不足一半。有正式编制的,只有宁海和余姚,而且这两个县市都仅有一个编制。宁波市本级非遗保护中心,挂靠市群艺馆,也没有正式的编制。

非遗事业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必须有机构办差,有人办事,必须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机构正常化、规范化建设。宁波市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方面做得很好,但在文化部门非遗职能机构建设上还相当薄弱。为此,虽然宁波的非遗工作很出色,但能否可持续发展,我是还有点疑虑,还有点担心。

希望宁波市县两级文化行政部门,把非遗保护管理机构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依据有关法规政策,依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依据当地非遗保护的实际,积极与编制部门做好汇报和沟通,取得共识,取得支持。在抓紧推进非遗保护事业机构建设的同时,各地也要逐步推进文化行政部门职能处科建设。我们的非遗工作机构要逐步从“杂牌军”向“正规军”转化,逐步实现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

(三)从盆景到风景

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方法。我们要从全局着眼,从实际出发,及时发现和精心培育适应全局需要、体现时代精神的非遗保护工作典型。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做到典型有全局意义,全局要运用典型加以指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不能满足于有几个盆景,更不能以抓盆景代替面上工作,要充分发挥盆景的典型示范作用,加强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工作,以逐步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的态势和格局。

非遗保护需要有出墙的红杏,但更重要的或者说真正的目的,是要培育五彩缤纷的大花园,使全社会处处都有精神的家园。

(四)从社会共识到社会共享

每年的文化遗产日,都有一个主题。譬如“文化遗产保护,让生活更美好”,譬如“人人保护,人人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年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词,非遗保护已逐渐形成为社会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生活,应该回归生活。要发掘一批有着鲜明特色、丰富内涵和多维表达方式的项目,要打造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文化品牌,要构建一批具有生命力、具有核心竞争力、具有影响力的活动载体。要适应时代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将时尚元素、公益元素、娱乐元素、道德教育元素等有机融入,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发挥积极的和重要的作用。

以民生为本,让人民群众享受非遗保护成果,这是我们保护工作的终极目的。

(五)从前列到最前列

宁波得开放之先,顺发展之势,兴保护之业,求务实之风,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可喜可贺,可感可叹!宁波非遗工作成为了全省的典范,也令全国所瞩目,不简单,不容易,了不起!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特别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非遗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宁波能否不断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再创佳绩,再立新功,再上台阶,能否继续巩固第一方阵的地位,继续领跑全省,领先全国,我拭目以待,全省拭目以待。

有句话说得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奋斗的历程令人难忘,前进的道路无限精彩。高处不胜寒,同样,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期待着宁波勇立潮头,勇攀高峰!

发扬优良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

2010年5月14日在嘉兴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谋划“十二五”规划之际,在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前夕,嘉兴市政府今天隆重召开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很及时、很重要,意义重大。特别是刚才李卫宁市长的重要报告,系统阐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思想和观点。他强调:发展是政绩,保护也是政绩,甚至是功绩;他提出:当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发生矛盾怎么办?经济应该无条件地让步,因为GDP可以通过其他途径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而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若损毁或消亡,则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子孙后代。他指出:千百年风霜雨雪,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到今天,本身就是奇迹,我们要做历史的功臣,不能做历史的罪人。李市长的讲话,体现了嘉兴市委市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意义上的重视,体现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认知和认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理念。他的讲话,既是嘉兴市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瞻性思考,也是对“十二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部署,更可以看成是嘉兴市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份宣言,体现了政府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我认为,今天这个会议,既是回顾总结,更是谋划未来,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听了李市长的重要报告,听了各县市区的经验交流,我深受教益,也深深为之感动。等一下鲍厅长将代表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作重要讲话,提出重要指导意见,根据议程安排,这里我先就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讲点意见。

一、嘉兴非遗工作出成绩出经验

当下,嘉兴市非遗保护工作热度很高,势头很猛,亮点频现,精彩不断。我初步概括,其基本经验有五条:

(一)抓认识,强自觉

中央领导、省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认识很高,有许多精彩论述,有许多重要批示。认识属于意识形态,但是灵魂,是统帅。嘉兴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识到位,态度鲜明。嘉兴端午习俗申报第三批国遗工作,市委陈德荣书记、市政府李卫宁市长亲自关心关注;嘉兴举办全国性的端午节,********亲自到文化部争取;嘉兴端午节预算1300万元,市长如数签批。关于嘉兴蚕桑丝织文化保护工作,********、市长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这些都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高度重视。嘉兴市文化局反映,市委市政府领导三天两头说非遗,高度重视。“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只有认识到位,才有行动上的自觉。只有党政领导有了文化的自觉,才有全市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态势。

以前在科教文卫体里边,文化是小儿科。不抓科技要求人,核心技术在人家那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挺不起腰板;不抓教育要误人,误一代人,甚至误几代人;不抓卫生要死人,人命关天,耽误不起;不抓体育要丢人,没金牌不好交代;不抓文化不烦人,文化事业发展,历史欠债太多,一天到晚要钱,有点烦。以前,各行各业各系统中,除了文化,什么都重要;现在,文化是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以前是不抓经济没地位,不抓文化没品位;现在是不抓经济没地位,不抓文化既没地位更没品位。从五位一体,从全面小康,从和谐社会,从科学发展观,从文化大省目标来讲,文化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应该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抓规划,明方向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年。嘉兴市抓紧和逐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通体构思,整体设计,系统思考,谋篇布局。《嘉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颁布实施,为保护嘉兴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名城提供了依据。随后,《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0年—2015年)》应运而生,对新形势下嘉兴新一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标任务作出了部署和安排。嘉兴市政府已经草拟并即将出台《嘉兴市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保护规划(2010年—2015年)》,对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承诺,对今后的保护工作,作了总体规划和构想。这三个规划,相互衔接,成龙配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项目具体,可操作性强。规划是个纲,纲举目张。规划是个大口袋,什么都往里面装。规划不是纸上写写,墙上挂挂,规划是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我们要做好工作,就是要干今年、看明年、想后年,就是要长计划、短安排,就是要富有前瞻性、预见性,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序地推进事业的发展。

(三)抓基地,促传承

第三批国遗项目已公示,嘉兴市上榜6个(端午习俗、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灶头画艺术、掼牛、网船会、高杆船技)。嘉兴市在国遗和省遗项目的申报中,成绩突出,走在全省前列。同时,嘉兴市重申报更重保护。嘉兴的非遗传承基地工作做得好。市本级公布了一批传承基地,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公布了一批传承基地。据了解,秀洲农民画建了6个创作基地,26个后备基地,并建起了一个农民画村,建立了4个农民画家工作室。海宁市建立了15个不同项目不同类型的传承基地,市文化局与传承基地和代表性传承人,分别签订协议,明确权利和义务,明确以奖代补的措施。特别是对签约的学徒,每年补助每个学徒6000元,一定5年。这一政策,对于有志于非遗传承的学徒,很有鼓舞性。省非遗办转发了海宁的协议书,推广这一做法。各地分别依样画葫芦,海宁经验已在全省开花。平湖建立了一批非遗传承教学基地,让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延伸到中小学,滋养孩子的心灵,促进学生心智的开发。嘉善县对传承基地和传承人补贴力度很大,国家级传承人,除国家、省、市三级政府津贴外,县里每人每年补助5000元。这些举措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很强,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传承人的带徒传艺热情和艺术创造热情。随着非遗项目传承人整体迈入高龄时代、银发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嘉兴市竭尽全力采取各项抢救性保护措施,推动重要非遗项目落地传承,推动非遗项目整体传承,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四)抓节庆,打品牌

嘉兴端午搞大了,去年中央文明办参与联办中国嘉兴端午文化节,今年文化部、省政府联合举办第二届中国嘉兴端午文化节。“过端午,到嘉兴”,买嘉兴粽子,体验嘉兴端午习俗,已经成为杭嘉湖地区人民群众和江浙沪人民群众的共识。嘉兴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两个特色文化节庆活动。中国秀洲农民画艺术节、秀洲王江泾网船会、海宁硖石灯会、海宁观潮节、平湖西瓜灯节、海盐滚灯大赛、嘉善田歌节、桐乡洲泉蚕花水会等,五花八门,争奇斗艳。这说明了嘉兴各地都十分注重发挥优势,十分注重凸显特色,十分注重打出品牌。这些节庆,对于提高当地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嘉兴市领导提出了“政府办节,老百姓过节”的理念,这体现了嘉兴市领导的群众观点和一腔情怀。民俗文化就是百姓文化,就是生活文化,所以要让老百姓成为民俗节庆的主体,让老百姓来享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这是我们的宗旨,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落脚点。

(五)抓政策,重保障

今年元旦,《嘉兴市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这部行政性规章正式施行,作为整合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保护办法,使嘉兴历史文化资本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与此同时,《关于对大运河遗产提前介入保护工作的通知》、《嘉兴市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陆续出台,强调了政府责任,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强化了具体保护措施。嘉兴各县市区纷纷出台政府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强化文化遗产工作目标任务的实施,强化文化遗产工作的保障。特别是海宁市政府2008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有实货,有含金量,具有刚性和力度。省文化厅专门转发了海宁市这个政策性文件,供各地参照,推动各地政策性措施的出台。省文化厅文件指出:海宁市政府的这个意见,突出目标引导,突出政府责任,突出政策扶持,突出工作重点,突出品牌优势,突出实践特色,支持力度很大,含金量很高,为全省县域非遗保护政策的制订,提供了一个“标准”样本,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参考。今年1月,海宁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做好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硖石元宵灯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个“意见”,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相信对于硖石灯会的传承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海宁市政府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加大投入、持续投入,按人均1.5元,每年安排100万,并另外专项安排元宵灯会经费,每年40万。海宁市不少有效做法和经验,在全省引起连锁反应,墙内开花墙外也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要求,要将非遗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政绩考核目标。应该说,嘉兴市在依法行政、依法保护上已取得明显的成效,取得了突出成果。

嘉兴市这几年非遗工作发展势头很猛,进入了快车道,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这体现了一种抢滩意识,体现了一种责任担当,体现了求真务实、讲真干实的工作态度,也体现了为维护文化生态、维护文化多样化的成功实践。我们这两年来经常来嘉兴,不是因为杭州跟嘉兴比较近,而是因为嘉兴出成绩出经验,我们来学习、宣传和推广。

二、期待嘉兴非遗工作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即将举行的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真的能让生活更美好吗?回答也许是也许不是。我认为如果把世博会的口号改为: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也许更为妥切和更有现实针对性。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并不是简单地体现在有多少摩天大楼。一个真正有文化自觉和美学自觉的城市,才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才能让市民的生活更美好。嘉兴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形象,应该如何发展和建设,这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借此机会,提出几点建议:

(一)把握两个优势,塑造城市主题文化

嘉兴的优势,实际上在座的都比我清楚:一个是地理优势,或者说区位优势。嘉兴位于江浙沪的交汇处,而且位于江河湖海的交汇之处,嘉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附太湖,大运河贯穿全境,所以自然条件、社会环境非常优越。特别是进入高铁时代,沪杭同城之后嘉兴某种程度上融入了上海和杭州,可以辐射长三角。嘉兴的区位,决定了它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城市,这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很好的空间,而且对今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二是人文优势。这个人文,重点体现在农耕和稻作的文化。比如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用嘉兴的话讲,有着“江南文化主根”的历史地位。我们都说嘉兴是吴根越角,有着吴风越韵,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是有历史依据的。我们嘉兴称为“禾城”,也称“嘉禾”,什么意思?禾就是禾苗,就是稻作,就是稻作文化,包括我们这里的五芳斋粽子、端午的习俗等等。众所周知,嘉兴的历史名人资源很丰富,民俗文化资源也极为丰富。我在海宁调研时了解到,单是海宁的民间庙会就有30多个,星罗棋布,形态各异。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增添了嘉兴城市文化的积累,也为嘉兴城市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为嘉兴人民提供了无限的自信。

什么是优势?优势就是特长、特色和特点的综合体现。嘉兴不同于那些放大了的村落型城市,也不同于繁华的商业城市、工业城市,它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又具有现代特征、现代功能的城市,它的建设和发展必然具有独特性。嘉兴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城市文化发展的重点选择,要以现代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历史文化名城所具备的潜在优势为依据,寻找优势,保持优势,发展优势,这应该成为嘉兴城市文化发展的着眼点和战略重点。

嘉兴城市文化的主题应该抓什么?我与市文化局的同志们也一起共同思考和讨论过。我觉得,应该依托地理和人文这两个优势,应该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包括各个传统节庆。嘉兴端午节抓对了!一个城市一定要有主题,要有凝聚点。比如我们讲到时装,国外的马上想到法国巴黎,国内的马上想到我们浙江宁波;如果讲到音乐,国外就是维也纳,我们国内可能想到厦门;讲到童话,就想到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我省云和也在打造“童话云和”;我们讲到休闲,就会想到成都,还有我们的杭州。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打造东方休闲之都。嘉兴抓民俗文化,把端午节搞大了,但同时能否将端午之外的其他有关传统节日,也逐步加以恢复和大力弘扬?要过端午到嘉兴来,这已成为共识;要过传统节日就到嘉兴来,这还有待努力。嘉兴还在打“歌城画乡”的品牌,南湖区的合唱,秀洲区的农民画。如果围绕嘉禾文化和民俗文化做文章,我觉得这个歌城的“歌”不应该是合唱,而应该是田歌、山歌;“画乡”的立意很好,从传统的绘画“灶画”到现代的民间绘画“农民画”,这都是对民俗主题的一个烘托。和农耕有关的要做好做大,其他的可以放一放,这是一个建议。

综观全国各地,明确提出将民俗文化作为城市主题文化的,好像还没有。将民俗文化作为城市主题文化,嘉兴有历史渊源,有潜在的优势,更有先发优势。嘉兴能否担负起振兴民俗文化的历史使命,并以这种功能定位去努力完成这种使命?我们拭目以待,也充满着期待。

(二)突出两个重点,惠及百姓生活

这两个重点,一个是生态,一个是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