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梁伯学临床经验集(脾胃病专辑)
15125000000014

第14章 常用方剂(2)

9.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功用】益气升陷。

【主治】大气下陷证。

10.生脉散《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二)补血

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2.归脾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白术、黄芪、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两虚证,脾不统血证。

(三)补阴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

八、理气剂

(一)行气

1.越鞠丸《丹溪心法》

【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2.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

3.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录自《袖珍方》

【组成】金铃子、延胡索。

【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

4.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厚朴、陈皮、茯苓、草豆蔻仁、木香、干姜、甘草。

【功用】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主治】寒湿中阻气滞证。

5.良附丸《良方集腋》

【组成】高良姜、香附子。

【功用】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肝胃气滞寒凝证。

(二)降气

1.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生姜。

【功用】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主治】痰饮呕吐。

2.大半夏汤《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人参、白蜜。

【功用】和胃降逆,益气润燥。

【主治】胃反证。

3.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组成】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

4.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竹茹、人参、大枣、生姜、甘草。

【功用】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

5.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

【组成】丁香、柿蒂、人参、生姜。

【功用】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主治】胃气虚寒证。

九、理血剂

(一)活血祛瘀

1.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五灵脂、蒲黄。

【功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瘀血停滞证。

2.丹参饮《时方歌括》

【组成】丹参、檀香、砂仁。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血瘀气滞,而致心胃诸痛。

(二)止血

1.槐花散《普济本事方》

【组成】槐花、侧柏叶、荆芥穗、枳壳。

【功用】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主治】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所致肠风、脏毒。

2.黄土汤《金匮要略》

【组成】生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心黄土、甘草。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十、治燥剂(滋阴润燥)

1.增液汤《温病条辨》

【组成】玄参、麦冬、生地黄。

【功用】增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2.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组成】玄参、麦冬、生地黄、大黄、芒硝。

【功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主治】热结阴亏证。

3.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组成】麦门冬、半夏、人参、粳米、大枣、甘草。

【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主治】胃阴不足,虚热肺痿。

4.益胃汤《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麦冬、冰糖、生地黄、玉竹。

【功用】养阴益胃。

【主治】胃阴损伤证。

十一、祛湿剂

(一)燥湿和胃

1.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陈皮、厚朴、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2.不换金正气散《易简方》

【组成】藿香、半夏、苍术、陈皮、厚朴、生姜、甘草。

【功用】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证。

3.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藿香、大腹皮、紫苏、桔梗、陈皮、茯苓、厚朴、白芷、半夏曲、白术、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4.六和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砂仁、半夏、杏仁、人参、赤茯苓、藿香叶、扁豆、木瓜、香薷、厚朴、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祛暑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湿伤脾胃,暑湿外袭证。

(二)清热祛湿

1.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蒿、栀子、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2.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组成】黄柏、栀子、甘草。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热重于湿之黄疸。

3.茵陈四逆汤《伤寒微旨论》

【组成】茵陈蒿、干姜、附子、甘草。

【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

4.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通草、滑石、半夏、竹叶。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湿重于热证。

5.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组成】黄芩、滑石、茯苓皮、大腹皮、白蔻仁、通草、猪苓。

【功用】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邪在中焦。

6.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组成】藿香、白蔻仁、茵陈蒿、滑石、木通、石菖蒲、黄芩、连翘、川贝、射干、薄荷。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证。

7.连朴饮《霍乱论》

【组成】厚朴、黄连、半夏、石菖蒲、栀子、淡豆豉、芦根。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

(三)利水渗湿

1.四苓散《丹溪心法》

【组成】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功用】健脾渗湿。

【主治】脾胃虚弱,水湿内停证。

2.胃苓汤《世医得效方》

【组成】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苍术、陈皮、厚朴、甘草。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而致泄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

3.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组成】茯苓皮、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

【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

(四)温化寒湿

1.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2.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茯苓、白术、附子、生姜、干姜、大腹皮、厚朴、木香、木瓜、草果仁、大枣、甘草。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十二、祛痰剂

(一)燥湿化痰

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症。

2.温胆汤《三因极—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竹茹、枳实、茯苓、陈皮、甘草。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二)温化寒痰

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功用】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十三、消食剂

(一)消食化滞

1.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滞胃脘证。

2.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

【功用】消导化积,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食积证。

(二)健脾消食

1.健脾丸《证治准绳》

【组成】白术、木香、黄连、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甘草。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食积证。

2.枳术丸《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枳实、白术。

【功用】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证。

3.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组成】麦芽曲、茯苓、白术、生姜、半夏曲、人参、厚朴、枳实、黄连、炙甘草。

【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

4.葛花解酲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葛花、木香、人参、猪苓、茯苓、陈皮、白术、生姜、神曲、泽泻、青皮,砂仁、白豆蔻。

【功用】分消酒湿,理气健脾。

【主治】酒积伤脾证。

十四、固涩剂(涩肠固脱)

1.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当归、木香、诃子、肉豆蔻、罂粟壳、白芍、白术、肉桂、甘草。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

2.桃花汤《伤寒论》

【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

【功用】温中涩肠止痢。

【主治】虚寒血痢证。

3.四神丸《内科摘要》

【组成】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

十五、驱虫剂

1.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

2.理中安蛔汤《类证治裁》

【组成】乌梅、干姜、白术、川椒、茯苓、人参。

【功用】温中安蛔。

【主治】中阳不振,虫扰腹痛。

3.连梅安蛔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乌梅、黄连、黄柏、川椒、雷丸、槟榔。

【功用】清热安蛔。

【主治】虫积腹痛。

十六、涌吐剂

瓜蒂散《伤寒论》

【组成】瓜蒂、赤小豆。

【功用】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