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快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系(最新图文普及版)
15263400000054

第54章 附录:《历代圣贤家训》(11)

古代大将军的指挥才能,大都出自君王所授,而他们在打仗时的克敌制胜之道,都是先了解敌兵部署的虚实。以避开实力攻击其虚弱部,在此乃百战百胜之法。文人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文章立意,能出人意外则巧;写作风格,能一反平铺则奇;文章结构,能打破常规则险;用词造句,能旁搜曲引则畅。虽然古今名作很多,也断然没有写不出硬写,就事论实,平铺直叙,就能写出好文章来的!所以,一旦作文题目到手,务必静心思考题目神妙的道理和范围,从实字查到虚字,从有字句查到无字句。入得其中,再查上下四方,直到题目再没有其他意思遗漏。待到胸有成竹,贯注在手,动笔写作时,务必在别人用数十百字写不完的,我却以几个字写完,待到完篇停笔时,反而觉得有数十百字在他的笔下,呼之欲出。至于别人几个字能写完的,我则写出数十百字,排山倒海,摇曳多姿!待到完篇停笔时,又觉得纸上不多一字。这样还担忧什么文章不能顺理达意、神完气足?这就是“避实击虚”之法。大将军得此用于作战,文人得此用于作文。纵横天下,足够了!

张英诫子弟珍惜古人文集

【原文】

圃翁日:人往往于古人片纸只字,珍如拱璧,其好之者,索价千金。

观其落笔神彩,洵可宝矣,然自予观之,此特一时笔墨之趣所寄耳。若古人终身精神识见,尽在其文集中,乃其呕心刿肺而出之者。如白香山苏长公之诗数千首,陆放翁之诗八十五卷,其人自少至老,仕宦之所历,游迹之所至,悲喜之情,怫愉之色,以至容貌謦咳,饮食起居,交游酬酢,无一不寓其中,较之偶尔落笔,其可宝不且万倍哉。予怪世人,于古人诗文集不知爱,而宝其片纸只字,为大惑也。余昔在龙眠,苦于无客为伴,日则步于空潭碧涧,长松茂竹之侧,夕则掩关读苏陆诗,以二鼓为度,烧烛焚香煮茶,延两君子于坐,与之相对,如见其容貌须眉然。诗云,“架头苏陆有遗书,特地携来共索居,日与两君同卧起,人间何容得胜渠。”良非解嘲语也。

——选自《聪训斋语》卷一

【译文】

圃翁说:人们常常对古人的片纸只字,珍爱得如获至宝,那些佳品更是要索价千金。看古人的落笔如有神韵,实在也是很珍贵的,但是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古人的情趣一时寄托于笔墨而已。而古人一生的精神、见识,都倾注在他的文集中,这才是他呕心沥血写出来的。如白香山苏长公的诗数千首,陆放翁的诗八十五卷,他们从小到老,做官的经历,游览的足迹,悲喜的感情,心情的喜怒,一直到容貌谈吐,饮食起居,交游应酬,都寄寓其中,和偶然的落笔相比,不知道要珍贵多少倍了。

我常常感到奇怪,为什么世人不懂得去喜爱古人的诗文集,却把片纸只字当成宝贝,实在是糊涂。我以前住在龙眠,苦于没有人作伴,白天就漫步于山涧碧潭旁,长松茂竹之间,晚上就关起门来读苏轼陆游的诗,一直读到二鼓。读书时还要点烛梵香煮茶,好像在与这两位先贤相对而坐,能看得清他们的音容笑貌。有一首诗是这样的:“架头苏陆有遗书,特地携来共索居,日与两君同卧起,人间何容得胜渠。”这并不是读书人自我解嘲的话,实在是一种极美的境界。

姚鼐诫侄孙学做诗

【原文】

书至,具悉近社。承以对联见寄,八分殊妙。吾见未能楷书学八分者,终不佳。伯昂惟本善楷书,故进为八分,极有笔力也。所作诗则不佳,盖缘初入手,即染邪气,不能洗脱。虽天分好处,偶亦发露,然亦希矣。必欲学此事,非取古大家正矩潜心一番,不能有所成就。近体只用吾选本,其间各家,门径不周,随其天资所近,先取一家之诗熟读精思,必有所见。然后又及一家,知其所以异,又知其所以同,同者必归于雅正,不着纤豪俗气,起复转折,必有法度,不可苟且牵率,致不成章。至其神妙之境,又须于无意中忽然遇之,非可力探。然非功力之深,终身必不遇此境也。古体伯昂尤有魔气。就其才所近,可先读阮亭所选古诗内昌黎诗读之,然后上溯子美,下及子瞻,庶不至如游骑之无归也。

——选自《惜抱轩全集》

【译文】

信收到,详悉近福。承蒙寄来对联,隶书很好。我见那些没有楷书功底而去学隶书的,结果都不好。你本来有一手好楷书,再进而写隶书,所以极有笔力的。你作的诗不佳,大概一开始学诗就沾染了不良习气,不能摆脱。虽然天资优厚的地方,在诗中偶然也会流露出来,然而不多。想学做诗,不将古代名家关于作诗的法度、规矩潜心琢磨研究一番,是不能有成就的。近体诗只要用我的选本,各家的门径不同,可就自己感兴趣的先取一家的诗来熟读精思,一定会有所得的。然后再涉及别家,比较两家的异同及其所以然。那相同的地方必是典雅纯正,不带丝毫的俗气,起复转折,很有法度,不可草率马虎,以致不成章。至于那些神奇精妙的意境,是须在无意之中忽然碰上,不是光花力气就能探求到的。然而不是功力很深的话,一生都是难以入境的。对于古体诗,伯昂很有魔气。就你的才气来说,可以先读阮亭所选的韩愈诗,然后上溯到读杜甫的诗,往下读苏轼的诗,就不至于像骑马游玩那样漫无目标了。

姚鼐与从侄孙论书法

【原文】

来书云:欲于古人诗中寻究有得,然后作诗,此意极是。近人每云:

作诗不可摹拟。此似高而实欺人之言也。学诗文不摹拟,何由得入?

须专摹拟一家已得以后,再易一家。如是数番之后,自能熔铸古人,自成一体。若初学未能逼似,先求脱化,必全无成就,譬如学字,而不临帖可乎?

——选自《惜抱轩全集》

【译文】

来信说:你打算从学习古人诗中探究写作技巧,然后才学作诗。这种想法很好。现在有人常这样说:作诗不能模仿。此话看上去好像要求很高,而实际上却是欺人之谈。学作诗文不模仿,又怎样入门?不过必须专门模仿一家,等模仿有所得以后,再另外模仿一家。这样连续模仿几个人以后,自己就能把古人的作诗技巧熔化,自成一体。如果初学时不能做到逼真,就想丢开不学,这样必然全无成就,就像学字一样,不临摹字帖可以吗?

谦虚处世

范纯仁诫子弟学习宽人与律已

【原文】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译文】

虽是很愚笨的人,责备别人的时候却看得非常清楚;虽是聪明的人,宽容自己却显得很糊涂。如果能够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宽容自己的心去宽容别人,那么,就不用担心不能达到圣贤的境界了。

张英诫子弟终身忍让

【原文】

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老氏以让为宝,左氏曰:“让,德之本也。”处里之间,信世俗之言,不过曰,渐不可长,不过曰,后将更甚,是大不然。人孰无天理良心,是非公道,揆之天道,有满损虚益之义,揆之鬼神,有亏盈福谦之理,自古只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未闻忍与让,翻以酿后来之祸患也。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见天下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君子敬小慎微,凡事只从小处了。余行年五十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湾早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

——选自《聪训斋语》卷二

【译文】

古人说:“终身让路,损失不了一尺一寸”。老子以让为宝,《左传》

说:“让,德之本也。”但一些普通的人,相信世俗的话,不愿忍让,又说,忍让会使对方得寸进尺,还说,忍让会带来更严重的祸害,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人怎么能没有天理良心,是非公道,度量天道,有满招损谦受益的义理,度量鬼神,有亏盈福谦的道理,自古只听说忍让足以消去无穷的灾难、罪悔,没听说忍与让反而造成后来的祸患的。想要实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我曾在刑部办事五十天,见天下的大的诉讼官司,大多因极小的事而起。君子谨小慎微,不论什么事都从小处入手。我活到五十开外,有生以来不曾多受小人的欺侮,只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及早转弯!我经常在想,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受点小气,就不至于受大气,吃点小亏,就不至于吃大亏,这是我一生自认为最能干的地方。不论什么事,千万不能光想占便宜,孔子说:“唯利而行,取怨于己。”便宜,天下谁人不想争占?如果我占了便宜,那末众人的怨气就会聚集在我身上;如果我不占便宜,那末众人的怨气就会消失了。所以终身不占便宜,就是终身占了便宜呀!

吴汝纶谕儿凡事忍让【原文】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孟子日:“生于忧患”,“存乎疾”,皆至言也。

——选自《桐城吴先生全书》

【译文】

忍让是治家的美德。难道没有听说孟子“三自反”的名言吗?如果一定要以相争来取胜,那是一种最愚蠢的想法,结果只会自寻烦恼。

人生在世,不可能都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遇逆境都能增长学问见识。所以,孟子说:“忧患能使人勤奋,因而能得生机。”又说,“人有德性上的灵慧和才术上的巧智,大多都是从患难经历中获得的。”这些都是深切中肯的至理名言。

李世民诫皇属“克己”

【原文】

太宗尝谓皇属曰:“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着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终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选自《戒子通录》

【译文】

唐太宗曾经对皇家的子孙们告诫说:“我就位十三年了,在外断绝游览的乐趣,宫内拒绝了歌舞女色的欢娱。你们生于富贵之家,在深宫里长大。皇帝的儿女和亲王,首先必须约束克制自己。每穿一件衣裳,则要怜悯养蚕的妇女辛劳:每吃一顿饭,则要想起耕田种地的农夫的艰苦。至于处理案件,切不能凭自己的感情用事,从自己一时的喜怒出发。我每次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岂能害怕辛勤劳累?你们不要鄙视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倚仗自己的长处。唯有这样正确对待别人和自己,才可以永保富贵,善始善终。先贤曾说过:“经常反对我的人是我的老师,处处顺着我的人却是害我的贼子。”此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袁采谈觉人不善知自警

【原文】

不善人,虽人所共恶,然亦有益于人。大抵见不善人则警惧,不至自为不善。不见不善人,则放肆,或至自为不善而不觉,故家无不善人,则孝友之行不彰;乡无不善人,则诚厚之迹不着。譬如磨石,彼自销损耳,刀斧资之以为利。老子云:“不善人乃善人之资。”谓此尔。若见不善人而与之同恶相济,及与之争为长雄,则有损而已,夫何益。

——选自《袁氏世范》

【译文】

不善良的人,虽然大家都憎恶,但对人也有好处。这是因为大凡见了不善的人能够从中引以为戒,不至于自己重蹈覆辙去做不善的事。

如果看不到不善的人,就会放肆,或者发展到自己做了坏事还不觉得。

所以说,家里没有不善的人,则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行为就不会引起重视;乡里没有不善的人,则诚实厚道的事迹就不会得到发扬。不善良的人如同磨石,虽然自己被磨损了,但刀斧凭借它而锋利起来。《老子》说:“不善良的人是善良的人的反面教员。”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看到不善良的人而与他一起干坏事,甚至与他争高低,这样只会损害自己,不会有什么好处。

庞尚鹏诫子弟厚道为人

【原文】

一、骨肉天亲,同枝连气,凡利害休戚,当死生相维持。若因财产致争,便相视如仇敌,及遭死丧患难,反面不相顾,甚于路人,祖宗有灵,岂忍于见此。良心灭绝,马牛而襟裾,人祸天刑,其应如响,愿子孙以此言殷鉴。

二、处宗族、乡党、亲友,须言顺而气和。非意相干,可以理遣,人有不及,可以情恕。若子弟僮仆与人相忤,皆当反躬自责,宁人负我,无我负人。彼悻悻然怒发冲冠,讳短以求胜,是速祸也。若果横逆难堪,当思古人所遭,更有甚于此者,惟能持雅量而优容之,自足以消其狂暴之气。

三、放债切不可违例深求,或准折人子女田地,及利中展利。

四、论人惟称其所长,略其所短,切不可扬人之过。非惟自处其厚,亦所以寡怨而弭祸也。若有责善之义。则委屈道之,无为已甚。

五、雇工人及僮仔,除狡猾顽惰斥退外,其余堪用者,必须时其饮食,察其饥寒,均其劳逸。陶渊明曰:“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欲得人死力,先结其欢心,其有忠勤可托者,尤宜特加周恤,以示激励。

——选自《庞氏家训》

【译文】

一、骨肉天性,连心同气,一切利害休戚与共,应当生死相互维护。

假如因为财产而引起争斗,便是彼此之间相视如同仇敌,等到遭遇死丧患难,扭脸不相照顾,比路人还不如,祖宗如有灵验,怎么忍心看见这些惨状呢?一个人如果丧尽天良,连牛马都将取笑于他;因此谁造成的灾祸,苍天自然会给谁予惩罚,这叫天人感应啊!希望子孙以我这些话作为鉴戒。

二、和宗族、乡邻,亲友相处必须和言悦色、心平气顺。不是故意牵扯的,可以说理排解;有人不及你的,可以真心宽恕。假如自家的子弟僮仆与他人发生冲突,都应当反省自责,宁可人负我,不愿我负人。如果别人愤恨不平怒发冲冠,不肯正视自己的错误而强求制胜,那末灾祸就会很快降临到他的头上。如果他蛮横无理使你难堪,那末应当想想古人的遭遇,有比你更难堪的人。这样一想,也许你就能保持宽宏的气度,从而更加谦让他,自然也可以消除他那种狂暴的气焰。

三、放债,切不可违约而变本加厉,不许损害人家的子女和田产,不能利中滚利。

四、评论别人,最好多说他的长处,略去他的短处,切不可宣扬他的错误。这样,不但说明自己能待人诚恳,同时也能因此少结怨恨,平息祸害!如果确实要进行善意批评的,也得婉转指出,不要做得太过分。

五、雇工人及童工,除狡猾贪懒斥责退离外,其余可以用的人,平时必须供应他们的饮食,关心他们的饥寒,注意他们的劳逸。陶渊明说:

“这也是人家的儿子啊!可要好好地对待他们。”要得到他们舍死忘生地尽力,必须先取得他们的欢心,其中有忠厚勤劳可以托付的人,尤其应当给以周济,以表示激励和劝慰。

郑燮教子富有同情心

【原文】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选自《郑板桥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