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你最喜爱的智慧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15264200000017

第17章 人生智慧篇(7)

正当他沉浸在荣华富贵、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突然觉得枕头被人撤走了,于是立即从梦中醒来,睁开眼睛一看,店主人煮的那锅黄米饭还没熟呢。他感到非常惊异,几十年的富贵荣华,竟是短短的一枕黄粱。

姓吕的老头看见卢生有些醒悟,一边把枕头装在口袋里一边笑着说:“年轻后生,请记住,人生的荣华富贵就是一场梦。“富贵荣华全是假,平平淡淡才是真。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梦,不值得羡慕。

万物一体有一群儒家学者聚在一处,高谈”万物一体“的人生哲理,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化为一体。

有个不识相的迂老夫子忽然插进来问:“人要是碰见一只大老虎,怎样同它化为一体呢?””好愚蠢的问题,“另一个儒者打断他的话说,”告诉你,一个得道的人有降龙伏虎的本领,骑在虎背上,不就是化为一体了吗?”众人听了,连连点头。旁边有一个叫周海门的笑着说:“骑在虎背上,还是两体,必须让老虎吃进肚皮里,才叫做一体。“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万物一体“是根本不存在的。荣辱各半周朝时期,有一个姓尹的财主家大业大,在他家劳动的奴役,从早到晚得不到休息。

有个在尹家已经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仆人,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是尹家对他奴役得一直非常严重,苦活累活都让他去干,并且还经常挨打受骂。他白天呻吟着去劳动,到了夜间拖着疲劳的身体,躺下就呼呼睡着了。他精神恍惚,夜夜做梦当了国王,高踞于民众之上,总揽全国政事,在离宫别院宴饮游乐,任意满足自己的欲望,无比快乐。但是每次醒来以后,仍然是个奴仆,从事艰苦的劳动,但是他从来都不觉得苦、累。

有人问及他的劳苦,他说:“人活百年,昼夜各占一半。我白天当奴仆,劳苦是劳苦,但是夜间当国王,快乐无比。我还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姓尹的财主苦心经营世间之事,时时都在思虑积累家业,心理、身体都很疲劳,每日夜间也昏沉沉地入睡。他夜夜做梦给别人当奴仆,奔波劳碌,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还经常遭受斥骂毒打,什么侮辱都尝遍了。在梦中他呻吟,说梦话,求饶,直到天亮才解脱,又去苦苦经营他的家业了。

姓尹的财主对这种情形很担心,害怕日久天长身体坚持不住,便去询问朋友,讨寻解决的办法。

他的朋友听他述说了梦中的痛苦,便对他说:“你的地位很高,可以使得自身无比荣耀,家大业大,钱财多得用不完,远远胜过其他的人。到了夜间,你梦见当奴仆,也不奇怪。因为安逸和劳苦是循环往复,互相转化的,这也是自然的常理。你想要睡梦和白天都富贵尊荣,快乐无比,这怎么可能呢?”姓尹的财主听了朋友的开导,顿时豁然开朗,觉得很有道理。这番话就像一副治病的药方,于是他就放宽了奴仆们的劳动要求,不再那么刻薄狠毒,减少了自己心中思虑的事情。天长日久,由于心理压力减少了,梦中的痛苦也逐渐减轻了。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无论什么事情,做得过分,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守株待兔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民,以种田为生。有一天,他下地干活,阳光太强烈,不一会的工夫就大汗淋漓,于是就靠在田里的一棵大树下乘凉、休息。可能是干活太累了,没一会的工夫他就进入了梦乡。

等他醒来准备再次到田里耕作时,突然看见一只兔子飞快地跑过去,正好撞上了刚才他睡觉的那株树下,结果把脖颈给折断了,死在树下。

那个农民跑到树下,把撞死的兔子捡起来一看,又肥又大,足有四五斤重。没有费丝毫气力就逮着一只兔子,农民心里就别提有多兴奋了,于是就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拿回家了。晚上,全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顿兔子肉,还剩下一张兔子皮。他开始异想天开:如果天天都能如此就不用再辛辛苦苦地劳动了,既有兔子肉吃,又可以把兔子皮攒起来,卖到集市上,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想到这,他就忍不住心里的兴奋睡着了。

到了第二天,他又去到了田里,不过这次他可不是于活,而是等兔子。等来到了地里,在大树下等了一整天都没见兔子的影子,便悻悻地回家了。

到了第三天,他还不死心,又到大树下等,结果又没等着。

就这样,从这以后,这个农民就不想再干活了,他只一心一意想得现成的兔子。于是,放下了锄头,每天坐在那大树下,老是等待着。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可是再也看不见第二只兔子来碰树了。转眼到了秋天,他再也没有捡到撞死的兔子,可是田地却荒芜了,庄稼颗粒无收。

不能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规律。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的心理,是十分愚蠢的。所树非人春秋时期,魏文侯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叫子质的人因为做官犯了罪,文侯罚他永世不得踏入魏国半步。

于是,他不得不离开魏国北上谋生,辗转来到了赵国。

他进见赵简子并说:“我算是看明白了,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对别人施恩德了。“简子说:“为什么呢?”子质愤愤不平地说:“魏国殿堂上的士、卿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半,朝廷里的大夫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半,边境守卫的人由我培养提拔的也占一半。谁料到如今殿堂上的士在君主面前说我的坏话,朝廷里的大夫用法律威吓我,边境守卫人拿着武器拦击我,我已经心灰意冷了,所以我不再对别人施德了。“赵简子说:“噫!您的话错了。打个比方吧,如果春天栽种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桃李树下乘凉,秋天就可以吃到桃李树的果实。但是如果春天栽种蒺藜,夏天就不可以采摘它的叶子,秋天也只能得到它长成的刺啊。由此看来,结什么样的果实在于栽种什么树。现在您所培养提拔的人不对啊。所以君子应该事先选准对象再培养提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人才的培养提拔应该慎重,就像种树一样,应该先择后种。一鸣惊人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他就想劝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触犯楚庄王的禁令,去直接劝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使楚庄王清醒过来的办法。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做猜谜游戏,楚庄王玩得十分高兴。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

第二天上朝,楚庄王还是一言不发,这位右司马陪侍在旁。就在庄王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奏王上,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呜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没飞翔,但是一旦飞翔起来就能高冲云天;虽然没呜叫,但是一旦呜叫起来,那声音一定惊人。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楚庄王觉得大臣们要求富国强兵的心情十分迫切,自己整顿朝纲,重振君威的时机已经到来,半个月以后,楚庄王上朝,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物,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

国内政局好转,于是便发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又出兵讨伐晋国,在河雍地区,同晋军交战,楚军取得胜利。

最后,在宋国召集诸侯国开会,于是楚国便代替了齐、晋两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不是非要滔滔不绝才能显出自己的本事,那些平时不露声色、大智若愚的人在关键时刻却能做出惊人之举。

囊萤和映雪晋朝的时候,有个穷书生名叫车胤,家贫买不起灯油,夜里读书,就捉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照明。还有一个人名叫孙康,冬天常常站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读书。

于是,这两个人苦学的名声被人们到处传颂,大家都把囊萤和映雪作为学习的典范。

有一天,孙康去拜访车胤,正好车胤不在。

孙康问家人:“主人到哪儿去了?”家人回答:“到河边捉萤火虫去了。“过了几天,车胤回拜孙康,只见孙康背着双手闲站在庭院中。车胤问:“你怎么不读书呢?”孙康仰头看天说:“我看今日这个天色,不像要下雪的光景。“名和实应该是统一的。但有些人做出了某种成绩以后,在名誉面前飘飘然,变得只图虚名,不务实际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偷金从前齐国有一个人,由于从小家里就很穷,所以整天想着能够得到一块金子。

一天清早起来,他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欲望,就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赶到集市上,看到一家金店,于是就走了进去,伸手拿了一块金子回头就跑。

店里的老板见到他光天化日并且有很多人围观的情况下,竟敢伸手拿金,便喊了起来,店铺里的人很多,所以没费什么劲就把他给拿下了。

把他捉住后,店铺老板责问他说:“当着这么许多人,你竟敢偷的金子?你的胆子可真够大的。“那个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只看见金子,没有看见人!“头脑里充满了极端的个人主义,看问题总是片面的,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方法和他的立场、观点是分不开的。一叶障目楚国有个人家境破落,生活贫困。妻妾都劝他读书考取功名,但是他嫌读书太累,不想读;妻妾又劝他去地里干活,秋后丰收也可以用来赚钱,可是他又害怕辛苦,不去好好劳动,整天就躺在床上想着能发一笔横财。

有一天,他闲来无事,就拿起一本叫《淮南子》的书看。据说那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它可以让人成仙。他翻着翻着,就在书里翻到这样一段话:螳螂捕蝉,全靠有树叶给它遮身,人要是得到那片树叶,就可以用来隐蔽身形,谁都看不见你。

这短短几句话就很让他心动,他心想:如果真的让我找到这片树叶的话,那我就可以去偷银子,而且别人也发现不了我,到时候,我就能发大财了。

于是,他丢下书,跑到树林里仰头张望,想要找到一个螳螂隐身的树叶。找了好半天,总算给他发现有一只大螳螂躲在一片树叶背后,举起双臂朝蝉扑去。他急忙攀上树权,伸手去摘那片树叶。可是由于心慌,树叶落到地上。地上原来就铺着厚厚一层落叶,他无法分辨,只好干脆把地上的树叶统统扫回家,竟装了满满几大斗。

他回到家以后一片一片地试验。他举起一片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的妻子说:“你看得见我吗?”妻子正忙着织布,回头说:“看得见。你这是干吗?”妻子被他这奇怪的举动搞得莫名其妙。

“不要你多管。“他换了一片树叶又问,”还看得见我吗?””看得见。“从正午一直到日头偏西,楚人不停地拣起树叶问妻子。到最后,妻子实在厌倦不堪了,只好随口回答:“看不见了。“这一下,楚人信以为真,认为自己真的找到了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高兴极了,连忙拿着这片树叶,径直朝市场跑去。市场上车水马龙,十分热闹,各种各样的货物,应有尽有。他一手举着树叶挡住自己的眼睛,一手在店铺上挑好东西,伸手就抓。手还没有来得及缩回来,别人就怒喊着朝他扑来,将他扭送到县衙门去了。

人的目光如果为眼前细小的事物所遮蔽,就会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安知鱼乐战国时期,庄子是一个很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有一天,庄子和惠施二人外出散步,走到潦水的一座桥上。俯身向水里望去,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你看,鱼在里面游来游去,多么快乐!“惠施回答说:“真奇怪,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回答:“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庄子微微地笑了笑,解释说:“让我们把道理详细地谈一谈吧。刚才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可见你已经知道我是晓得鱼的快乐的。至于我为什么会知道?那是因为我到了潦水桥上,看见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自由自在,所以觉得鱼很快乐。“人的认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世界上有些事物暂时还没有被认识,但是却决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齿亡舌存相传老子的恩师叫常楸。

有一年,常楸老了快病死了,老子赶去探望。老子扶着常楸的手问:“先生怕快要归天了,有没有遗教可以告诉学生呢?”常楸缓缓回答:“你就是不问,我也要告诉你的。“他歇了口气问:“经过故乡要下车,你知道吗?””知道了,“老子回答,”过故乡而下车,不就是说不要忘记故旧吗?”常楸微笑着说:“对了。那么,经过高大的乔木要小步而行,你知道吗?””知道了,“老子回答,”过乔木小步而行,不就是说要敬老尊贤吗?””对呀,“常楸又微笑着点点头。想了一会儿,常楸张开嘴问老子:“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啊。“老子回答道:“您为什么这样问?”常楸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又继续问道:“那你看我的牙齿还在不?””一颗也没有了。“常楸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老子想了想,答道:“知道了,舌头还能存在,不就是因为它柔软吗?牙齿所以全掉了,不就是因为它太刚强了吗?”常楸摸着老子的手背,感慨地说:“对啊,天下的事情,处世待人的道理都在里面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告诉你了。“如果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则新生的幼弱的东西能战胜陈旧的强大的东西。同时,还包含着以退为进、后发制人和”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等军事战略思想。惠施善譬有人到魏王面前进谗言说:“惠施说话爱用比喻,假使不让他用比喻,他就什么事情都说不清楚。“楚王说:“寡人不信,你明天把他叫来,寡人好好地出一次他的洋相。“第二天,魏王看见惠施说:“请你以后说话直截了当,不要再用什么比喻。“惠施说:“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是怎样一种东西,如果他问你’弹‘的形状是怎样的?而你告诉他’弹‘的形状就像’弹‘。他能听得明白吗?”魏王摇摇头:“听不明白。对呀,“惠子说,”如果告诉他:’弹的形状像把弓,它的弦用竹子做成,是一种弹射工具。‘他听得明白吗?”魏主点点头:“可以明白。“惠子接着说:“所以,比喻的作用,就是用别人已经知道的事物来启发他,使他易于了解还不知道的事物。现在,你叫我不用比喻,那怎能行呢?”魏王想了想说:“你说得很对。“使用比喻的目的,是为了使比较深奥的道理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调动形象思维,能使抽象的道理免于枯燥乏味。鞭背敷屎从前,乡下有一个小财主,一辈子没出过门,也从来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所以他总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到外面的大郡里见识见识,可是这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自己是一个财主,但是他舍不得。

后来终于抵不住诱惑就来到京城,这京城果然繁华,大街上人多得摩肩接踵,卖什么的都有,一时间,看得眼睛都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