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梨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15321800000008

第8章 梨树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6)

地下部症状:先是须根、细根变褐、坏死,依次向支根、大根蔓延,环绕坏死的小根,在较大的根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随着病斑进一步扩大融合,病根皮层腐烂变黑死亡。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病斑的四周也可能形成愈伤组织和再生新根,以致病、健组织交错,表面凹凸不平。病害由小根到大根逐渐向上发展,直至根系腐烂,植株死亡。

病原:病原有F。oxysporum 尖镰孢菌、F。solani 腐皮镰孢菌和F。camptoceras 弯角镰孢菌。这些镰刀菌均为土壤习居菌或半习居菌。

发病规律:病菌可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同时也可寄生于寄主植物上。当梨树根系生长衰弱时,病菌侵入根部发病,因此,导致根系生长衰弱的各种因素,都是诱发本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如长期干旱缺肥、土壤板结、通气不良、土壤盐害、大小年严重、结果过多、杂草丛生以及其他病虫害严重等因素,都会导致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

(1)选择无病苗木, 搞好苗木消毒。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增施有机肥,肥力差的果园,要多种绿肥压青,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钾肥。改善果园排灌设施,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合理修剪,调节树体结果量,控制大小年。生长季节及时中耕锄草和保墒。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或盐碱化,有条件的果园可进行深翻。

(3)药剂灌根。每年梨树萌芽和夏末进行两次,以根颈为中心,开挖3~5条放射状沟,深70厘米,宽30~45厘米,长到树冠外围。灌根有效的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10%双效灵水剂2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施药后覆土。

(4)病树处理。于春、秋季扒土晾根,可晾至大根,刮治病部或截除病根。晾根期间避免树****灌水或雨淋,晾7~10天,刮除病斑后用波尔多液、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也可在伤口处涂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

梨树根癌病

症状:本病主要发生在根颈部,也发生于侧根和支根,苗木多发生在接穗和砧木愈合的部位。

发病时先从根部皮孔或受冻害、机械损伤及虫伤的幼树主干发生。病部在病原细菌刺激下细胞迅速分裂形成大小不等的乳白色或略带红色瘤状物,瘤体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直径0。5~8厘米,幼嫩瘤淡褐色,光滑,柔软;后瘤体外层细胞死亡,颜色逐年加深,变为褐色,内部组织白色,坚硬,表面粗糙不平。被害植株地上部分发育显著受到阻碍,植株矮小,叶片黄。患病的苗木,早期地上部症状不明显,随病情扩展,根系发育受阻,细根少,树势衰弱,病株矮小,叶黄色,提早落叶,严重时造成全株干枯死亡。

病原: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E。F。Smith&;Townsend) Conn。称根癌土壤杆菌,属土壤野杆菌属细菌。病菌有3个生物型,Ⅰ型和Ⅱ型主要侵染蔷薇科植物,Ⅲ型寄主范围较窄,只为害葡萄和悬钩子等植物。北方导致梨、桃等果树根癌病的菌株,属生物Ⅰ型和Ⅱ型。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根癌土壤杆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在土壤能存活很长时间,依土壤类型、含水量而异,存活时间变化很大,在土壤未分解病残体中可存活2~3年,细菌单独在土壤中只能存活1年,随病残体分解而死亡。雨水和灌溉水是传播的主要媒介,地下害虫、修剪工具、病残组织及污染有病菌的土壤也可传病,带菌苗木或接穗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通过伤口侵入,修剪、嫁接、扦插、虫害、冻害或人为造成伤口,病菌都能侵入。

影响发病条件有温度、湿度和降水等,冻害与发病关系密切,温度18~26℃,降水多,田间湿度大,病害扩展快,病情严重,受冻害的梨树病害也严重,地势与发病也有关系,一般是地势较高的沙壤土发病较轻,地势低洼发病重,碱性土壤有利其发病,华北地区土壤酸度一般为pH值7~8,偏微碱性,适合根癌病发生。

防治方法:

(1)苗圃与园地的选择。不要在重茬地育苗,也不要在前茬发现有病瘤的地块种植梨树。

(2)苗木检查和处理:在调运苗木时,应该严格检查,彻底剔除病苗并进行苗木消毒。可用0。5%硫酸铜溶液或50%代森铵水剂1 000倍液、1%~2%农用链霉素100倍液等药剂浸苗10~15分钟。采用K84菌悬液浸种育苗、浸幼树根系后再定植以及切瘤浇根等也有显著效果。

(3)加强栽培管理。特别要加强清沟排水,防止积水。适当增施硫酸铵、硫酸钾等生理酸性肥,以造成不利于该菌生长的环境。耕作时最好不伤根,嫁接苗木时适当提高嫁接位置,避免接口接触土壤,定植要浅栽露砧。此外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4)初夏常检查,对刚出现白色或略带肉红色初生癌瘤植株,可在刮除癌瘤后(刮下癌瘤一定要带出园外销毁),伤口涂10%农用链霉素或1%波尔多液消毒,周围土壤用0。2%硫酸铜溶液或0。2%~0。5%农用链霉素、0。2%~0。5%抗菌剂401消毒,隔10~15天,果树周围土壤再消毒1次。也可以用10%杀菌优600~800倍液灌根。一至三年生树,每株用药量3~5千克;四至六年生树,每株用药量5~7千克;七年生以上树,每株用药量10~15千克。第一次用药时间在清明节前后,为害严重的园片于5月中下旬再灌一次药,同时要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

二、梨树主要害虫的识别与防治

(一)果实害虫

梨小食心虫

为害状:幼虫为害果实,多从果实与果实相贴处蛀入,初期入果较浅,入果孔周围凹陷,变黑腐烂,表面有细粒虫粪,俗称“黑膏药”。果实上的脱果孔较大,周围粘有虫粪。剥开虫果可见虫道直向果心,咬食种子,虫道内和心室内有细粒虫粪。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7毫米,灰黑色。前翅前缘有8~10组白色短斜纹,翅中央近外缘1/3处有1个灰白色斑。卵淡黄白色,半透明,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

幼虫。幼龄幼虫头、前胸背板黑色,体白色,老熟幼虫头褐色,前胸背板黄白色,身体梨小食心虫为害果实形成“黑膏药”状虫疤梨小食心虫喜欢并肩蛀果梨小食心虫蛀食桃梢梨小食心虫老熟幼虫桃红色,体长10~13毫米。蛹和茧。蛹长约7毫米,黄褐色,纺锤形,腹部末端有8根钩刺。茧白色,丝质,扁平椭圆形,长约10毫米。

发生规律:梨小食心虫在东北1年发生2~3代,华北大部分地区1年发生3~4代,黄河故道地区1年发生4~5代,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1年发生5~6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体翘皮裂缝中结茧越冬,少数幼虫在树干基部接近土面处以及果实仓库和果品包装器材中越冬。

在华北核果类和仁果类混栽园中,越冬成虫4月中旬至6月中旬出现,第一代幼虫于5月发生,主要为害桃梢。第二代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继续为害桃梢、梨幼果梨小食心虫成虫梨小食心虫在果实上产的卵及晚熟品种的桃、李果实,但数量不多。第三代幼虫盛发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四代幼虫盛发于8月中下旬,第三代、第四代幼虫主要为害中晚熟品种的梨果实。从桃及梨上卵量消长情况看,第一代幼虫全部为害新梢,第二代幼虫基本也是为害新梢,第三、四代幼虫只少部分为害新梢,而以为害桃及梨的果实为主。第三代为害梨果的幼虫,一部分在果实采收前脱果,一部分在采收后才脱果,脱果较早的可继续化蛹而发生第四代,脱果晚的则进入越冬状态。在安徽砀山梨区,在3月下旬桃初花期出现越冬成虫,4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高峰期,一般第一代历期约45天,第二代历期约35天,以后各代大致历期为30天。

成虫多在傍晚活动,有趋光性和趋糖醋液习性,对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趋性很强。

成虫产卵前期l~3天,成虫在傍晚时分开始产卵,散产,在梨树上以产在梨梢上部嫩梢第3~7片的叶背为多,一般老叶和新发出的叶上很少产卵,每梢产卵1粒。在梨果上卵多产在果面,尤以两果靠拢处最多。在梨的品种间产卵差异很大,以中晚熟品种上最喜产卵。李梢、杏梢和苹果梢上也能产卵,但卵数很少。成虫寿命一般3~6天,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代卵期7~10天,幼虫期15~20天,蛹期7~12天,夏季卵期3~5天,幼虫期13~15天,蛹期7~10天。

桃梢上的卵孵化后,幼虫从梢端第2~3片叶子的基部蛀入梢中,不久由蛀孔流出树胶,并有粒状虫粪排出,被害梢先端凋萎,最后干枯下垂。一般幼虫蛀入梢后,向下蛀食,当蛀到硬化部分,又从梢中爬出,转移他梢为害,1头幼虫可为害2~3个新梢。幼虫老熟后在桃树枝干翘皮裂缝等处作茧化蛹。梨果因前期较硬,幼虫难以蛀入,7月以后果实酥脆时才能为害。梨果上的卵孵化后,幼虫先在果面爬行,然后蛀入果内,多从萼洼或梗洼处蛀入,蛀孔很小,以后蛀孔周围变黑腐烂,形成一块黑疤,幼虫逐渐蛀入果心,虫粪也排在果内,一般1果只有1头幼虫。幼虫老熟后,向果外咬一个脱果孔,爬至树干基部翘皮缝隙间作茧化蛹,也有幼虫老熟后不出果,就在果内化蛹。幼虫脱果孔大,有虫粪。后期,梨小食心虫一般在梨果浅处为害。果实若采收早,梨小多随果品运出或在果库内脱果越冬,采收晚的在果园内越冬。

梨小食心虫发生轻重与果园树种配置有很大关系,在单植的桃、梨或苹果园,发生轻。在没有桃树时,梨小食心虫前期可为害苹果梢和幼果,但对苹果梢远不如对桃梢适应,因此前期梨小食心虫的发生量就受到限制。混栽园发生重,因此,根据梨小食心虫为害特性,在建园时尽量避免桃、梨果树混栽或邻栽,以减轻为害。

梨小食心虫要求高湿条件,凡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生重。梨小食心虫对梨树品种有一定选择性,以味甜、皮薄、肉质细的鸭梨、杜梨、酥梨、明月梨等受害重,质粗、石细胞多的品种受害轻。

梨小食心虫的天敌主要有梨小食心虫白茧蜂、黑青金小蜂、中国齿腿姬蜂、松毛虫赤眼蜂、白僵菌等。

防治方法:

(1)越冬防治。由于梨小食心虫发生世代多,且具有转寄主为害习性,防治更应采取综合措施。减少越冬虫源,8月上中旬在树干上束草诱集越冬幼虫,冬季刮老、翘树皮,并解束草烧毁。

(2)剪除桃梢。加强对梨园附近桃园的防治,4月下旬开始发现桃梢顶端第1、2张叶片刚变色并略萎蔫时,及时剪去被害梢,并集中销毁。连续进行两代剪梢处理,可将向梨园转移产卵的第二代成虫数量大大减低。

(3)性诱剂迷向和诱杀防治。利用性诱剂,在春季桃初花期,每公顷悬挂500个散发器,可用散发器迷向丝每根含性诱剂240毫克,均匀挂在树冠上部,持效期达到6个月,悬挂后每个果园悬挂监测诱捕器4个,每周检查诱蛾情况。当连续诱到成虫时,可以喷药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喷药即可控制。利用性诱剂诱捕法,在梨园内设性诱杀器诱杀雄虫,每亩15个诱杀器,悬挂在树冠上部,试验证明在成虫密度较低的情况下防治效果显著。诱捕法比化学防治费用低廉,且不污染环境,不影响天敌,值得推广。

(4)释放赤眼蜂。赤眼蜂目前国内已经商品化大量生产,梨园在多雨季节7、8月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代卵期放2~3次,每次每亩2万头,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5)药剂防治。从7月初开始,每3天调查一次卵果率,当卵果率达到1%时,即行施药。国家准许使用的菊酯类农药对梨小食心虫的控制效果良好,在以常规化学防治为主的果园,可使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2。5%********乳油2 000倍液等,当需要结合防治红蜘蛛时,可改用20%********乳油2 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也可选用对天敌安全、环境友好型农药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 000倍液,或5%杀铃脲乳油1 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梨大食心虫

梨大食心虫又叫梨云翅斑螟,简称梨大,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各梨区均有分布,其中以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福建等省受害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