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葡萄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15322800000005

第5章 葡萄侵染性病害的(3)

防治方法:

(1)清园:秋冬季节剪除病虫枝,带出园外集中烧毁,减少病源。

(2)加强管理:种植绿肥或施有机肥,增加果园有机质含量;适当增施钾肥;及时铲除杂草;合理修剪与雨季及时排水,降低果园湿度。

(3)提倡采取果穗套袋、避雨栽培及“套袋+避雨”等新技术。

(4)药剂防治:在初果期,选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预防病害的发生。在发病初期开始喷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4%农抗120水剂600~8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药剂应交替使用,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或视病害情况而定。

葡萄黑腐病

症状:葡萄黑腐病主要为害果实、叶片、叶柄和新梢等部位。

(1)果实发病:幼果受害后开始出现稍带白色的斑点, 很快变为紫褐色, 边缘为黑色, 病斑稍凹陷,并软腐,失水后干缩为有明显棱角的黑色或灰蓝色僵果,僵果不易脱落,病果上布满许多黑色小粒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

(2)叶片发病:初期叶脉间产生分散的红褐色近圆形小斑点,扩大后为近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色,外围黑褐色,上生许多环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

(3)新梢、叶柄、叶脉、花柄及卷须:病斑呈紫黑色,多纵向扩展成长椭圆形, 病斑稍凹陷,上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病原:

(1)无性世代:葡萄黑腐茎点霉Phoma uvicola Berk.,属半知菌亚门茎点霉属真菌。

(2)有性世代:葡萄球座菌Guignardia bidwellii Viala et Ravaz,属子囊菌亚门球座菌属真菌,少见。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子囊壳或菌丝体在病果、僵果、病蔓、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末气温升高,遇雨或潮湿天气即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靠雨溅散或昆虫及气流传播。随苗木远距离传播,孢子遇适宜的水分和湿度即可萌发侵入寄主。在果实上潜育期为8~10天,在枝蔓或叶片上为20~21天。发病后在病组织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一般6月下旬至采收期都能发病,果实着色至近成熟期发病加重。

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及流行。在南方果粒成熟期气温26.5℃,湿润时间持续6小时以上,易发病。管理粗放、肥水不足、虫害发生严重的葡萄园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黏重、通风排水不良果园发病重。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欧洲系统品种较易感病,美洲系统品种较抗病。康拜尔、新美露、北醇、卡白等品种高抗,红富士、金皇后、黑罕、吉丰13号等品种中抗,大宝、奈加拉、金玫瑰等品种感病,乐选7号、白香蕉、巨峰等品种高度感病。

防治方法:

(1)检疫:病菌可随苗木远距离传播,可从无病区引进苗木。

(2)苗木消毒。

(3)选用抗病品种:在病害流行区,可选用抗病品种栽培。

(4)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秋冬季和发病季节,及时摘除并销毁病果,剪除病枝梢,清除病残体,冬前翻耕果园土壤,压低土壤中病残体数量。

(5)加强栽培管理:雨季及时排水,降低园内湿度,增施有机肥,铲除行间杂草,控制结果量,增强树势。

(6)幼果期果实套袋或采用避雨栽培技术,阻隔病菌侵染。

(7)药剂防治:

1)萌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0~30倍液。

2)开花前后: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等。

3)果实膨大期及以后:可结合防治炭疽病、白腐病、霜霉病等喷1∶(0.5~0.7)∶200波尔多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16%氟硅唑水剂2 000~2 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进行防治,每隔10~15天喷1次。

葡萄酸腐病,主要症状:本病发病初期在病果粒表面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扩大后致果粒变软腐烂, 病部流出大量汁液侵蚀健粒,导致葡萄整串腐烂或仅剩下种子和果皮, 并发出明显的酸臭味。

病原:本病是先由多种原因造成果实伤口,再由醋酸细菌、酵母菌和果蝇等多种生物再次侵袭为害,发生二次感染。

发病规律:葡萄发育中后期,因果粒膨大形成的挤压伤口以及不合理使用激素、天气异常、鸟害等原因造成的多种伤口,为细菌、酵母菌等提供了存活场所和繁殖条件,腐败的果实气味会吸引果蝇到伤口处产卵并大量反复繁殖。果蝇所携带的病菌酸腐病果穗在健粒上发病蔓延,致使健粒生活力降低、腐烂,继续吸引果蝇迅速大量繁殖,引起病害大流行。葡萄着色至采收期为发病的主要时期。早、中、晚熟品种混合种植,赤霉素使用浓度不合理,天气异常造成裂果或严重影响树势的条件,均易引起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在酸腐病严重地区,一般不提倡在同一果园种植不同成熟期的品种。

(2)合理密植和及时修剪,增加果园通透性,降低湿度。

(3)正确掌握激素类药物使用的时期和准确用量。

(4)认真搞好疏花疏果, 保持果穗疏松, 防止果实膨大不匀, 相互挤压,造成裂果,也可以采用美国奇宝拉长花序,保持果穗疏松状态。

(5)及时清除病果。

(6)药剂防治:从果实着色前开始至采收期,可喷7 7 %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80%必备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另加歼灭3 000~4 000倍液、敌敌畏1 000倍液或功夫3 000倍液杀灭果蝇。

二、叶部病害

葡萄霜霉病

主要症状:本病为害地上部幼嫩组织,如叶片、新梢、花穗和果实等。

(1)叶片染病:叶片正面开始出现失绿黄化斑点,后扩展成黄色至褐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湿度大时,叶片背面产生大量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最后叶片变褐干枯死亡脱落。新梢、卷须染病,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呈黄褐色至褐色,表面也生白色霉层。

(2)花穗染病:病部也产生白色霉层,致花穗枯萎。

(3)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幼果期和果实膨大初期,病部变硬,切开表皮,可见皮下发暗或变黑,病斑下陷干缩。

病原:葡萄生单轴霉菌Plasmopara viticola (Berk.dt Curtis) Berl.Et de Toni.,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单轴霉属真菌。该菌为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葡萄。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芽中或以卵孢子在病变组织中越冬,病菌也霜霉病发病初期叶片正面的失绿黄化病斑霜霉病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的黄化坏死斑点霜霉病叶背面发病状霜霉病发病中期叶正面形成大的失绿黄化斑可以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当气温达11℃时, 卵孢子可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发芽, 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遇水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借雨水冲溅或由风携带传播到果穗和叶片等组织,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或果穗上的皮孔侵入。侵入后菌丝在细胞间隙蔓延,长出圆锥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然后从气孔伸出孢囊梗,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脱落,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秋末病菌在病组织中形成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芽内越冬。病菌在整个生长期遇合适条件均可侵染发病。

霜霉病发病后期叶正面病斑多愈合霜霉病发病后期叶背现大量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霜霉病后期造成叶片干枯死亡霜霉病后期叶片脱落,蔓开始枯死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与田间湿度和水分含量关系最密切。一般降雨或浇水频繁,多雾、多露,田间湿度大,果园易积水均有利于病害发生与流行。

病害的发生也与植株的幼嫩程度有关,组织幼嫩易被侵染。

此外,地势低洼、浇水频繁、果园通风不良、修剪不当也有利于发病;南北架比东西架发病重,棚架比立架发病重,低架比高架的发病重;偏施氮肥,植株易徒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清园:在生长季节和秋季修剪时都要彻底清除病枝、病叶、病果、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2)选用抗病品种。

(3)加强栽培管理:尤其注意雨季及时排水,在生长期间及时剪除多余的副梢枝叶,创造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中后期增施磷、钾肥,适当控制速效氮肥。此外,抬高棚架高度,提高结果部位,清除园中杂草等。

(4)采用避雨栽培新技术。

(5)药剂防治:抓住病菌初侵染期的关键时期喷药,可用1∶(0.5~0.7)∶200倍式波尔霜霉病造成葡萄园大面积落叶霜霉病致果穗发病状,多液、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68.75%唑铜·锰锌800~1 200 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500~3 0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粉剂600倍液、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2.5%抑快净2 000倍液、25%烯肟·霜脲氰可湿性粉剂100~200克/公顷、25%凯润1 500~2 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 000倍液、68.75% 唑菌酮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66.8%缬霉威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以后根据病害发生情况,继续使用上述药剂,提倡保护剂与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一般间隔10天左右喷一遍药。对保护地,也可改用15%霜疫清烟剂,每亩用量250克熏一夜,或喷撒防霜霉病的粉尘剂,隔10天左右施药1次,施药次数根据病害发病情况灵活掌握。

葡萄白粉病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葡萄的叶片、新梢、果穗等绿色幼嫩部分。

(1)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或黄色退绿斑,以后病斑变为灰白色或褐色,表面长出大量灰白色霉粉层,即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严重时遍及全叶,使叶片卷缩或干枯。有时部分地区病斑上产生小黑点,为病菌的闭囊壳,最后导致全叶枯焦。

(2)果梗和新梢染病:初期表面呈灰白色粉斑,后期粉斑变暗,下面形成雪花状或霜霉病致小穗轴及果粒干枯不规则的褐色花斑,使穗轴、果梗变脆。

(3)果实发病:出现黑色星芒状花纹, 上覆一层****, 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后期病果表面细胞坏死,呈现网状花纹。局部发育停滞,易形成裂果,且果实色泽发暗,影响外观品质,储藏性差。

病原:

(1)无性世代:托氏葡萄粉孢霉Oidium tuckeri,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真菌。

(2)有性世代:葡萄钩丝壳菌Uncinula necator,属子囊菌亚门钩丝壳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或芽鳞片间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从寄主叶片、果实等表皮表面萌发侵入。菌丝在寄主表皮表面蔓延,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温度在29~35℃适宜病害发展,一般病害从6月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达田间发病高峰,10月以后逐渐停止。干旱、温暖而潮湿、闷热或干湿交替的气候有利于病害发生。光照强度对病害发生也有明显影响,避雨棚因光照强度减弱发病明显重于露地,内膛叶片或果穗发病也明显重于外围叶片或果穗。葡萄栽植过密,枝叶过多, 通风不良时有利于发病。葡萄品种间感病程度也有明显差异,如早金黄、苏珊玫瑰、黑汉、洋白蜜等高度感病,巨峰、早玫瑰、无核白、无核白粉病发病初期叶面退绿斑白粉病叶面开始出现少量分散的分生孢子团白粉病发病中期叶面分生孢子堆部分连片白粉病发病后期叶面布满白色霉层白粉病树下部局部叶片发病状白粉病树可造成树上多个叶片发病白粉病病果穗白粉病为害穗轴红、白比诺、黑比诺、贝达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清除病原:冬夏季修剪时注意收集病枝、病叶、病果,集中烧毁。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摘心、绑蔓、除副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轻病害发生;雨季注意排水防涝;生长期喷磷酸二氢钾和根施复合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在葡萄芽膨大期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彻底消灭越冬病原。展叶后直到生长后期,一般间隔10~15天喷一次药,可选用下述药剂: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25%乙嘧酚悬浮剂800~1 000倍液、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6 000~8 000倍液,中后期也可改用25%丙环唑油剂2 000~3 000倍液防治,注意在果实幼嫩阶段,使用丙环唑对一些品种可能存在药害风险,应进行试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