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企业创新
15332000000015

第15章 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

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问,创新是管理科学的精髓。科学、技术、管理是现代文明三鼎足,科技与管理是经济起飞的两个车轮,人才是轴心。任何企业都必须致力于管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到来的要求。

一、管理创新的涵义与意义

(一)管理创新的涵义

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管理创新是管理者用系统理论,用创新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组织等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率、效益的不断提高,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具有持续动态创新机制和动态反馈机制的全过程管理。保罗·罗默(Paulo Romer)认为:管理创新是在创造和掌握新的管理知识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外部环境,提高组织整体效能,推动生产要素在质和量上发生新的变化和新的组合的过程。为此,管理创新一般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1)提出一种新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新经营思路如果是可行的,这便是管理方面的一种创新。但这种新经营思路并非只针对一个企业而言是新的,而应对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新的。

(2)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组织机构是企业管理活动及其他活动有序化的支撑体系。一个新的组织机构的诞生是一种创新,但如果不能有效运转则成为空想,不是实实在在的创新。

论企业创新第六章企业管理创新(3)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能提高生产效率,或使人际关系更加协调,或能更好地激励员工等等,这些都将有助于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企业既定目标和责任。

(4)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所谓管理模式是指企业综合性的管理范式,这么一个范式如果对所有企业的综合管理而言是新的,则自然是一种创新。

(5)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资源整合行为的规范,既是企业行为的规范,也是员工行为的规范。制度的变革会给企业行为带来变化,进而有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使企业更上一层楼。因此,制度创新也是管理创新之一。

(二)管理创新的意义

(1)管理创新是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管理创新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管理创新的目标在于提高企业有限资源配置效率以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没有管理创新,也就没有效益,管理创新出效益;管理是生产力,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出生产力,管理创新出生产力。

(2)管理创新是深化我国企业改革的内在需要。进入新世纪,我国企业面临国际竞争的压力更大更强烈,我国的企业改革也进入了攻坚阶段,建立真正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依靠管理创新,才能建立崭新的体制、制度、机制,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3)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的需要。

(4)管理创新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

二、管理创新的类型、特点和原则

(一)管理创新的类型

1.渐进式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随着管理理论的演变,随着管理变革的进程,随着不断学习引进新的理念、方法、技术、模式而进行管理创新积集,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模仿型的、学习型的创新,点滴积集由量的积聚到质的飞跃。

2.突变式管理创新

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企业内部条件的重大变化,原有的管理组织、方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要求,必须作重大的改变,从而出现突变式管理创新。例如企业改制成中外合资企业等。

(二)管理创新的特点

1.全员性管理创新

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到来,管理创新将以企业家为核心、经营管理为骨干、企业全体员工为基础的创新群体,各自进入知识型企业知识劳动者的不同角色。

2.全方位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是全方位的,企业管理创新也是全方位的,既涉及不同的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职能、管理流程、管理环节、管理岗位,又涉及不同的管理内容如战略、组织、制度、方式方法、机制、机构、文化等,还涉及管理的对象:人、事、物、信息、知识。因此,必须进行全方位管理创新,才能实现管理整体最优化。

3.全过程管理创新

这是从管理的过程来促进全过程管理创新,如经营过程包括:市场调研及环境分析→制定经营指导思想、方针、目标、战略→科学技术开发→产品制造、提供服务→市场开拓及营销→财务成本、会计、审计等。

4.全动态反馈管理创新

一方面,创新具有持续动态创新的特征与客观要求,管理也是一种全方位、全时空、全网络的管理,也是一种动态管理;另一方面,管理创新必须要求动态反馈,通过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形成信息动态传输与反馈网络,要求全动态反馈管理创新。

5.全面效益管理创新

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兼顾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文化效益、企业形象与声誉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保效益、用户效益、合作者与协作效益等。为此,管理创新必须是全效益的。

(三)管理创新原则

(1)创造性原则。没有创造就没有创新。管理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只有不断根据环境、条件变化,不断采取管理行动,才能求得企业经营目标、经营环境、经营条件的动态协调。

(2)有效性原则。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生产力,说明管理创新必须有效率、效益,力求通过有限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实现企业目标。

(3)新颖性原则。创新的魅力在于“新”、在于“创”,推陈出新,通过不断的管理理论、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等的创新,健全管理创新系统,求得管理创新整体最优化。

(4)群众性原则。管理的全员性特征,要求管理创新必须体现群众性原则。

(5)开放性原则。管理创新是世界潮流,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学习、引进全球新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结合企业实际予以创新。市场无国界、经营无国界,管理创新也无国界,管理创新必须是开放性的。

(6)集成性原则。管理集成要求管理创新体现集成性原则。

三、管理创新的思维方法

创新性思维是指直接引发出创新性设想的思维形式,主要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性思维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一般人的意想不到,在于破除形式逻辑限制,以非逻辑思维突出创新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创新性思维是创新活动中思维方式的一个主要方面。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掌握创新性思维的诀窍,即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去看待和处理事物、问题、过程。为此,管理创新必须掌握创新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理论思维

恩格斯十分强调人脑的主导作用,发挥人脑的思维活动功能。世界上不少的科学家、发明家、哲学家也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人的理论思维在科学发现与创新活动中的主导性和关键性作用。要把握创新规律就必须认真研究理论思维活动的规律,特别是创新性理论思维的规律。

理论思维是指理性认识系统化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在许多实践中都有很好的应用,如系统工程就是运用系统理论思维来处理一个系统内和各个有关问题的一种方法。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成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管理创新必须既善于分析,又善于综合。管理创新要发挥理论思维的作用,善于把一些管理创新活动通过分析、综合、总结,上升为理论以指导新的创新实践。

(二)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也叫发散思维、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考过程,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而不受已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等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一文中提出,发散性思维即多向思维,它是从既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的特点有四: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多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式各样的结论;二是“灵活”,对一个问题操作能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三是“精细”,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四是“新颖”,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其后,人们又提出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发散性思维的流畅度(指发散的量)、变通度(指发散的灵活性)和独创度(指发散的新奇成分)。

为此,在管理创新中,一要敢想,遇事要大胆地敞开思路,突破框框,不要先考虑行不行、能不能、实际不实际,其实,考虑的可能性越多,也就越容易找到真正的诀窍。二要多想、好想,努力提高管理创新多向思维的质量。三要新,坚持思维的独特性是提高多向思维质量的前提,要善于创新,从新奇的角度想人之未想、思人之未思、创人之未创。四要活,突出变字,以变应变,管理创新就是变革,要灵活,善变通;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创、人创我廉、人廉我转。

(三)侧向思维

(1)侧向移入。一是将其他行业、领域已成熟的好技术、方法、原理直接移植过来加以利用;二是从其他事物的特征、属性、机理中得到启发,导致对原来思考问题的创新设想;三是跳出本专业、本行业的范围,摆脱习惯思维,从另一个侧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将注意力引向更广阔的领域。

(2)侧向移出。摆脱现有的设想、发明、方法、技术,从现有的使用对象、范围、领域跳出来,把它应用到别的事物上去。如拉链的发明人贾德森是为解除鞋带的麻烦而想到的,19年后****研制出拉链机,却无人对拉链替代鞋带感兴趣,后来一个服装店老板将它应用到服装、钱袋上才打开销路。

(3)侧向转换。这是不按最初的设想或常规去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转换成侧面的其他问题,求得管理创新的突破。

(四)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在各种领域、各种创新活动中都普遍存在,对立统一规律的适用性,使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形式就有一种对立统一的逆向思维角度。所以,逆向思维也有无限多种的形式。如软与硬、高与低、大与小、上与下、左与右、宽与狭、厚与薄、新与旧,等等。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独辟蹊径,就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管理创新中,可推陈出新、破旧立新、不破不立;创新事物之间,既可相辅相成,也可相反相成,都是矛盾的统一。想不通了,反过来一想,就可迎刃而解。

(五)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是指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而产生认识的心理过程,即由感知或所思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刺激而想到其他的与之有关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思维过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三个联想定律:接近律、相似律与矛盾律,可把联想分为相近、相似与相反的三种类型,其他类型的联想都是这三类的组合或展开。

相近联想指由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刺激想到与它在时间相伴或空间相接近的事物或现象的联想。相似联想指由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刺激联想到与它在外形、颜色、声音、结构、功能和原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其他事物与现象的联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这些联系不仅仅是与时间和空间有关联,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属性的联系。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人们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认识越来越多,极大地扩展了科学技术的探索领域,解决了大量过去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利用相似联想,首先要在头脑中储存大量事物的“相似块”,然后在相似事物之间进行启发、模仿和借鉴。由于相似关系可以把两个表面上看相差很远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普通人一般不容易想到,所以相似联想易于导致创新性较高的设想。相反联想是由一个事物、现象的刺激而想到与它在时间、空间或各种属性相反的事物与现象的联想,如由黑暗想到光明、由放大想到缩小等。

(六)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就是依据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加以选择、分析、综合,然后加以艺术塑造的思维方式。它也可以被归纳为与传统形式逻辑有别的非逻辑思维。严格地说,联想只完成了从一类表象过渡到另一表象,它本身并不包括对表象进行加工制作的处理过程,而只有当联想导致创新性的形象活动时,才会产生创新性的成果。实际上,联想与形象的界限是不好划分的,有人认为可以把形象看成是一种更积极、更活跃、更主动的联想。形象思维通过以下类型与创新相关:

1.再造性形象

它是根据对事物的描述或既定的图像,在头脑中筑起一种自己未曾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它不用于记忆,它不是调用原有的记忆表象,而是凭自己的经验再现于文字、声音、动作或图画所揭示的形象,它具有一定的创新。管理创新有时会通过再造性形象创新。

2.创新性形象

它是由再造性形象过渡而来,基于某种目标在头脑塑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狭义的创新性形象是指不依据现象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原先并不存在的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的新形象;广义的创新性既包括狭义性创新形象,又包括幻想,它更能体现个人创新愿望或指向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

3.有意形象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自觉控制的想象活动,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如设计方案、拟定战略等管理创新,大都属于有意形象。

4.无意形象

是无目的、无计划,不为人的自觉意志所控制的想象活动。如高度激情或灵感状态下的想象,它具有更自由、更活跃的性质,对管理创新有巨大作用。

四、企业的管理创新

(一)创新是企业管理的主旋律

新世纪、新形势迫使企业进行持续动态创新,使管理创新成为管理的灵魂,管理的主旋律。在管理思想上,企业经营理念已逐渐升华与社会进步相吻合;企业文化呈现出东西方文化合璧之势,天、地、人相融合,个体、组织、社会、自然相融合,是管理创新的主课题。在组织结构上,柔性模式替代了刚性模式。虚拟型、学习型企业组织方兴未艾。在管理方式上,以人为中心的革命——“人本主义”、“人格主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在知识创新中发挥更大的积极性与效能。21世纪的管理是创新的管理和管理的持续创新。管理创新既是企业加快信息化最佳的切入点,也是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必由之路。

(二)人是管理创新的主体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人是经济活动中的最本源、最重要的资源。但长期以来,人一直被排斥在资本研究范围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才逐渐成为企业中最具经济增长潜力、最具创新实力的资源。创新、掌握和运用科技生产力的人才资源已逐渐取代金融资本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新世纪,面临大变革、大竞争,企业只有在战略上将人才资源的能量聚焦于扩大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应变速度、开发企业的独特能力、创新能力和追求经营领域的专而深方面,才有前途,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把管理集成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最佳模式

管理集成的核心是知识和知识创新。它是一种理念,是构成管理系统的最佳方式,也是解决复杂系统管理的综合方法。管理集成一是追求整体优化,按照系统论的要求,对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搭配,取长补短,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系统协调,或减负增正、或补短增长以发挥整体效应。二是连锁互动,利用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力量,相互作用以发生连锁反应;相互推动,以形成综合而又巨大的能量,推动企业发展。

(四)管理创新的最高境界是“没有管理的管理”

理查德·科克和伊恩·戈登在《无治而治》一书中指出,当今“困扰大公司的根本性问题在于,一言以蔽之:管理。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四个字:无治而治”。无治而治(Managing Without Management)又可译为“没有管理的管理”。他们预言今日的大公司将全面进化成“后管理的公司”,即“摒弃管理阶层(因而后管理公司经常费用减至今日公司的1/5)又云集社会的最佳才俊”的公司。未来公司将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形胜有形”的至高境界,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这也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和谐”、“无为而治”观一脉相承。“没有管理的管理”将使人性得到充分尊重、个人自主性和创新性得以充分发挥,企业也得到可持续发展,它作为未来管理的最高境界既是东西方文化合流的结果,也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社会而致力于管理创新面临的重大而又有深远意义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