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大国隐士
15351200000085

第85章 天门说三国

天门经一场大火,身上原是受了烧伤的。伤虽不重,却要脱一层皮,脸上也险些留下疤痕。

多亏了段小中。

段小中在涿州衙门混事,为人随和,处事周全,涿州地界的三教九流,七行八作,没有不熟悉的。

邵家在江宅住下后,天门照了镜子,见自己面部烧脱了皮,以为要毁容,十分的闷闷不乐。

段小中笑道:“无妨,我给你请个郎中,用了他的药,保你比先前还要光彩照人。”

天门不信,知理也不信,他们知道烧伤最难治,从没听说谁烧坏了皮肤,可以恢复如初的。

段小中出去半日,果真带回一个专治烧伤的郎中。那郎中用祖传秘方,调制药膏,替天门疗伤,涂抹七日,天门竟真的容光焕发,丝毫看不出被火烧过。

知理忍不住惊叹:“老话说得真好,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有这一手绝活,可解世间多少人的痛苦啊!”

天门持镜端详,喜不自禁,说:“树活皮,人活脸,有脸才好见人。”

天门算又躲过一劫。更奇的是,经火这样一烧,他身上换了新皮肤,整个人也似脱胎换骨一般,说话行事,立刻便老成持重了,完全不见十几岁少年的痕迹。

他自己没有发觉,知理却看得真切,只是不便明说,独自在心里纳闷。

吃一堑,长一智。经一事,长一岁。原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且说天门随曾国藩进京,三人坐在车里,谈古论今,追史讲道,不亦乐乎。曾文二人满腹经纶,开口闭口引经据典,甚是风光。

哪知,他们说的事,用的典故,天门无一不晓,甚至有些见解,超出曾文二人的想像。

文祥喜欢读三国,尤为推崇诸葛孔明。

天门不以为然,说:“你要说《三国志》,我不和你争论,你要说《三国通俗演义》这本书,我劝你还是不看罢,那是一本污人耳目的荒谬之作。”

文祥有些不快,心里说他也太狂傲了,不过十几岁的少年,或许有些天赋,强记硬背几本书,竟敢能前人著作指手画脚。

文祥道:“呃,我倒要请教。”

天门笑说:“一本三国演义,讲得全是背信弃义,尔诈我虞;宣扬的全是流氓文化,草菅人命。”

“何出此言?刘备孔明惺惺相惜,关羽张飞义薄云天,哪儿有你说那般不堪?”

“刘备孔明借荆州,赖着不还,便是天下第一背信弃义。关羽张飞杀人如麻,便是世间少有的草菅人命。如今人人拿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称他勇猛,却没看到他滥杀无辜,一路背负多少血债。这不是流氓行为吗?”

“两军交战,不是你死便是我活,不叫滥杀无辜。”

“关羽为报答曹操不杀之恩,斩颜良诛文丑,为借道逃跑,过五关杀六将,全是滥杀无辜。义和德俱失,不知后世因何尊崇关羽。”

曾国藩道:“这是说书的手法,有一扬必有一抑,为突显关羽,自然要如此表现,不能说他是流氓行为。”

文祥道:“不和你说这些,你来说说孔明的智慧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孔明或许有些智慧,三国里的他却是荒唐可笑至极。他那些智慧,顶多算是小把戏,连小聪明都算不上。”

“为何有这种评价?”

“既然孔明有大智慧,马稷是何种人他岂能不知?为何要马稷去守街亭?”

文祥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以此表明孔明非完人。”

“还有七擒孟获,你也说两军交战,你死我活。他竟有闲心拿战事当游戏,捉了放,放了捉,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粮草军心全不顾,这是兵家大忌,真打起仗来,这样玩法,不等收服孟获,先把自己玩死了!”

曾国藩和文祥面面相觑,仔细推敲,天门所言似乎并非没有道理。

文祥知道天门颇有神通,以为仅是先天的才具,并无后天之功。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能读多少书呢。没想到他对三国研究得这般透彻。

虽说天门的话颇值得商榷,但是像他这般年纪,不循规蹈矩,能有如此见解,已十分难得。

文祥道:“如今的大清国,虽然鸿学大儒蔚为壮观,但皆是死读书,八股文,放眼看去,一派暮气沉沉,全无蓬勃气象。大清国要想振兴,还得有像天门这样不守陈规,敢于突破之人。天门,你去参加科考吧,将来为国家出一份力。”

天门摇头:“我也是小聪明,登不了大雅之堂。将来的大清国,有曾大人和文大人足矣。”

文祥对天门相知不深,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曾国藩则不然,他听见天门如此说,心里一动,紧盯着天门看了半天。

三人进了京城,曾国藩推说惠亲王闭门谢客,他和王爷不熟,不便打扰,请文祥将天门送入王府。

文祥道:“涤生兄与王爷不熟,王爷对你可是仰慕已久。只因你是穆大人的门生,他不便结交而已。如今朝中空缺颇多,王爷又如日中天,涤生兄何不借此机会见一面?”

文祥心底无私,全然为曾国藩着想,倒让曾国藩有些脸红。

他道:“文山既然如此说,我岂敢不识趣,多谢贤弟美意啦。”

天门说:“满人汉人有别,一个敢说,一个敢想,二位大人不分伯仲。”

曾国藩不免又多心起来,怕文祥猜疑,忙道:“天门,满汉早已成为一家,在王爷面前千万不可说这种话。”

文祥没有听说天门话中有话,只对满汉有别深有同感,道:“涤生兄不用言不由衷,天门说得是,满汉有别正是大清国的弊端所在。”

曾国藩忙道:“文山,莫议国事。”

“我说我的,你不必紧张。休看如今朝廷口口声声说重用汉臣,其实谁都知道,全不是那么回事……”

“文山,不是我有顾虑,这话可不能乱说,朝廷很倚重汉臣的……”

文祥冷笑道:“倚重汉臣?如今旗人把持朝政,不在旗的满人都难有出头之日,我不知道他们倚重哪个汉臣了!要真做到满汉一家,不分你我,哪有虎门一败,哪有城下盟之耻!坏就坏在亦山、琦善那帮自诩旗人精英手里,要是由着林则徐打到底,岂容英夷那些洋鬼子嚣张!”

“文山,越说越不像话。天门不过随口一说,竟招出你这许多荒诞的话出来。快别说了,前面便是惠亲王府了。”

“我偏要说,不能说满人全不好,至少有些地方是不及汉人的,大清国如此大的疆域,光靠满人旗人,怎能不出乱子……”

“文山,你今儿是怎么啦?这么多的牢骚。”

文祥被曾国藩打断,正在不快,见马车已在王爷府前停下来,便忍了火气,道:“涤生兄,大清国这种样子,我瞧着心急,在你面前发发牢骚你竟不许。无怪乎你是穆彰阿的门生,果然和他一样,顾着头上的顶戴却全无忧国忧民之心!”

曾国藩只是苦笑,并不解释,下车走到王爷府门前,递上名贴,等门房去通报。

不多时,门房出来,请他们三人进去。

惠亲王倒是平易近人,亲近降阶相迎。

曾国藩受宠若惊,紧走两步,施重礼请安。文祥冷眼瞧着,见他一副拘谨涩然的样子,对他的误解越发的深了。

文祥也请了安,天门紧随其后,落落大方,施礼道:“晚生代邵家老小谢过王爷的救命之恩。”

惠亲王哈哈大笑道:“你这娃娃,可比几年前会说话多了。”

天门说:“天门是在上书房读过书的,若还不懂礼数,岂不要怪皇上给阿哥们选错了师傅?”

惠亲王一愣,旋即又大笑起来:“好,说得好,这话若让皇上听见,少不了你的赏。”

曾国藩拭了一下额头的汗,不由有些自惭形秽,心道,这个天门可真不简单,在王爷面前竟谈笑风生,全无惧意。

天门不是个话多的人,此时不知为何,偏有许多调皮话冒出来。

“谢王爷给天门请赏,只是天门无功不受禄,皇上的赏不敢领受,只求王爷能打赏天门就心满意足了。”

“哦,你要本王如何赏你?”

“求王爷赏天门见一见若兰姐姐。”

曾国藩和文祥见天门向惠亲王求赏,都担心他提出无礼要求,惹王爷不快,没想到却求得是这事。都不由在心中暗自赞叹天门会讨喜。

惠亲王已经喜得不行,却故意捉弄天门,笑道:“你若要别的赏,本王即刻便可满足你,想见若兰,本王偏不答应,你要如何是好?”

天门不假思索说:“我便赖在王府不走了。”

惠亲王和曾文二人乐不可支,全都笑弯了腰。

惠亲王早就闻知曾国藩才华横溢,是可树之才,有意拉拢,却因不满穆彰阿,多少对他的门生有些顾虑。今日见文祥带了曾国藩登门求见,正不知如何开场,不料天门一番调皮,让气氛刹时轻松下来,正解了彼此的生疏尴尬。

宾主会客厅里落坐,品茶闲聊,有天门在中间调和,曾国藩便不像先前那般拘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