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谁写的论语
15354600000124

第124章 雍也6.22

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樊迟问孔子两个大概念,知(智)和仁。孔子给出的答案是针对樊迟量身定做的,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呢?

“务民之义”,务,劳务,服务,即可以理解为主动语态“为民服务”,也可以理解为被动语态“使民劳务”。民,人民。义,适宜。前面说过“使民以时”,这里“务民之义”,有语义相通之处。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统治奴役人民云云。因为即使历史发展到今天,仍存在官民关系,不论旧时代衙门口写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还是如今的政府照壁书写的“为人民服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铁律一直都在牌匾后窥探蹲守。

“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自汉代确立孔子尊位以来,中华民族的读书人就开始心智成熟发达起来,“敬鬼神”,不否认“鬼神”的存在,而且强调“敬”,“祭神如神在,不祭如不在”,但落脚点却在“而远之”上,不沉迷于、沉溺于已经故去的“鬼神之事”,而是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活着的人身上“务民之义”。在没有电灯和现代科学文明的二千多年前,有如此清醒发达的民智,真的很不容易。在同时代的地球上其他人类文明进程中,“有神论”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最终发展为各式各类宗教信仰。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在这块沃土上,从来没有成就典型意义上的宗教信仰,重祭祀但不寄托来世,而是更多的关注“活在当下”,这些与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等思想有着深刻的因果关系。为什么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更容易接受“无神论”,和孔子的思想关系也巨大。孔子的思想是解决现实“活着的”问题,不描绘梦想和来世蓝图,天上只有“故人在”,没有温暖的“圣母之怀”。面对人世间的苦难,怎么办?宗教的答案是“人生本就苦,来世变美好”。孔子的答案是: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扮演好你的人生角色,为人子有孝,为人父有慈,为朋友有信,为政以德,为民以义…勇敢面对,勇往直前,舍生取义,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的思想是充满力量的,但却是很“悲壮的”,要担当,就必须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心脏。

“仁者先难而后获”,孔子这话“先难而后获”,先难没问题,万一没有“后获”咋办?呵呵。是一直等,继续面对“困难与苦难”,直到达到“理想的彼岸”,还是选择知难而退,放弃“仁”道?《孟子.告子下》中,孟子阐发了孔子的“先难而后获”思想。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为啥孟子文章开头不写成这样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让其为官二代,富二代,出其国留学之,然后…”看来孔孟后来被打倒,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说了假话,哈哈。

《论语集注》中朱熹说: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此必因樊迟之失而告之(朱熹认为孔子这是因樊迟之材而施教,不是泛泛而谈)。程颐说:“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又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

《论语注疏》中,邢昺说:此章明仁、知之用也。“樊迟问知”者,弟子樊须问于孔子,何为可谓之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者,孔子答其为知也。言当务所以化道民之义,恭敬鬼神而疏远之,不亵黩,能行如此,可谓为知矣。“问仁”者,樊迟又问何为可谓之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者,此答其为仁也。获,犹得也。言为仁者先受劳苦之难,而后乃得功,此所以为仁也。

何谓知(智)与仁,如果有人问到你,你如何回答呢?想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