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和比,按说都是亲密、密切的意思,但范围所指不同。周,周全,密切范围广,兼顾。比,《说文解字》:密,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形容二个人关系很紧密、很亲密、很密切。朱熹的解释:偏党也。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师徒都肯定和赞扬人要交朋友、有朋友,而且朋友之间以诚信为主。
但孔子指出,君子之间交朋友,不能“比而不周”,也就是交朋友不能把排他性作为基础,二人可以亲密无间,但不能搞二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损害第三方甚或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搞小团体,排斥大集体;不能搞小山头,脱离大山岳。
孔子用“周而不比”来要求和界定君子,用“比而不周”来鞭挞和警示小人。
子曰为什么被奉为文化经典,就是因为孔子很多话虽然是针对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事情有感而发,但几千年来,在任何时代、很多时候仍有其现实意义。人作为人,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及人类走向文明、完善,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人及人类的文明、完善,不是必然随着时间推移一直向前进步,如果教育跟不上,或者因为人文灾难、自然灾难等原因,还会出现退化倒退,重回丛林状态。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虽然孔子对礼崩乐坏很有看法和意见,但对华夏族的文化还是很有自信的,是时蛮夷戎狄还处于野蛮或半野蛮状态。当时,没有文化的崇洋媚外状况。如今呢,孔子靠边儿站了,有些中国的读书人,蔑视、甚至痛恨自己的传统文化,数外典忘己祖,宣扬从国外进口道德、进口文化,恨不能全盘洋化、全盘外化。问题是,我们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徜徉在洋化、外化的幸福大道上的时间和距离也足够久、远了,解决了我们决定“离经叛道”那时候存在的问题了吗?如果没解决,是不是因为我们离叛的不够彻底、不够坚决,对自身文化和代表人物批得不够臭,打的不够倒,踏上的脚太少,永世不得翻身的时间还是太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