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林果飘香
15358000000013

第13章 硕果累累(7)

很快,葡萄女长大了,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一次,葡萄女喜欢上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小伙子来到了地狱,看见墙上有一种水果,一串一串的,是黑色的,那是葡萄,他很好奇这种水果的味道。于是,就摘了一串来吃,刚吃了一颗,便中毒身亡了。葡萄女见此情景,很伤心,抱着小伙子的尸体痛哭。她那纯洁的眼泪,滴在了葡萄上,葡萄立刻变成了紫色,毒素也没有了。

2)葡萄酒的传说:葡萄酒一直被视为世界上最健康、最性感的饮品,关于葡萄酒的传说也一样美丽动人。

从前一位波斯国王很爱吃葡萄,但是储存久了冒泡的葡萄认为是“毒药”。一位失宠的妃子寻死,打开“毒药”,发现里面是冒泡的液体,果然很像毒药,于是她喝了几口,结果不但没死,反而带来一股安乐陶醉的感觉。她把这个伟大的发现呈报给国王,从而再度获得宠爱,从此,两人过着有葡萄酒相伴的恩爱生活。

据《圣经》传说,亚当初见夏娃,以一个葡萄藤环相赠。当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时,他们带走的唯有腰间那一个葡萄藤环……。从此,葡萄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幸福和吉祥的象征。也就是从那时起,葡萄就被上帝赋予了彻骨的浪漫,注定离不开痴迷与救赎的轮回。

3)诺亚醉酒的传说:《圣经》记载,上帝在创造了宇宙、世界、光明与黑暗以后的第三天,开始在地球上创造有生命的植物,其中也包括葡萄。第五天则创造了各种动物。第六天,他用泥土创造了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然后,取亚当的肋骨创造了第一个女人——夏娃,他们就是人类的祖先。

亚当与夏娃的子孙中,有一个名叫诺亚的男人,十分虔诚地信奉上帝,而且十分善良。当上帝发现世上出现了邪恶和贪婪后,决定要用洪水淹没世界,但愿意赦免诺亚一家。诺亚遵循上帝的旨意,挑选世上洁净的植物和配对的动物,带着他的三个儿子,登上了漆过松脂的柏木大船,即著名的诺亚方舟。上帝连降了四十昼夜的滂沱大雨,洪水泛滥,水位比大地上最高的山峰还高出7米。一百五十天以后,洪水渐渐退去,世上就剩下诺亚一家和方舟里的动植物。此后,诺亚开始耕作土地,开辟了一个葡萄园,并种下了第一株葡萄。后来,他又着手酿造葡萄酒。一天,他喝了园中的酒,赤身裸体地醉倒在帐篷里。他第二个儿子可汗看见后,去告诉兄弟西姆和雅弗,后两人拿着长袍,倒退着进帐篷背着面给父亲盖上,没有看父亲裸露的身体。诺亚酒醒后,就诅咒可汗,要神让可汗的儿子迦南一族做雅弗家族的奴隶。自己酒后失礼,却迁怒于儿子,更有甚者,还要罚自己的孙子为奴。“酒后无德”,看来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4)葡萄酒是“洋酒”还是中国“土酒”:有人说,葡萄酒是外来文化,因而它长期被列入“洋酒”之列。最原始的“酒”是野生浆果经过附在其表皮上的野生酵母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称为“猿酒”,这样的酒是由我们的祖先发现并“造”出来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在我国应是“古已有之”了。

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姚”“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作“蒲萄酒”等。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饮之,则然而醉,故有是名。”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而醉。

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有30多种(包括变种),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葡萄,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

我国最早的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南有蓼木,葛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周南·蓼木)“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诗·王风·葛)“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风·七月)从以上三首诗,可以了解到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搜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并融入了儒家政治理想。文繁事富,体大思精,学术治术无所不包,历来为学者所重。古文经学家认为《周礼》为周公所作,近人则将其认定为战国时期的作品。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汇通今古文之说作《周礼注》,精当博洽;学者靡然从之。

《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蓏,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批把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枇杷等物,按时收敛储藏。”这样,在约3000年前的周朝,我国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园,并且已知道怎样储藏葡萄,在当时,葡萄是作为皇室果园的珍异果品的。

不过,中国葡萄和葡萄酒业的开始还是在汉武帝时期(前140年—前88年)。从汉武帝建元年间张骞从西域引进欧亚种葡萄,到清末民国初的两千年间,我国的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汉武帝时期,出现葡萄酒业,并有了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是葡萄酒业的恢复、发展与葡萄酒文化的兴起的时期;唐太宗和盛唐时期,发展了灿烂的葡萄酒文化;元世祖时期至元朝末期,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繁荣期;清末民国初期,是萄萄酒业的转折期。

因此,葡萄酒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葡萄酒应是中国“土酒”,而不是“洋酒”。

5)龙眼葡萄的美丽传说:龙眼葡萄之所以叫龙眼,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南下,直取西京长安。虽稳稳地夺得了江山,但太原之地却连遭到突厥兵的侵扰,土地荒芜,瘟疫流行。李世民知道后,便日夜焚香祷告,求助于上苍。

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感念李世民一片赤诚,便派赤龙秃尾下凡,救黎民于水火。当赤龙秃尾奉令离开天庭下降到汾河之畔时,还未施法,便被一阵悠扬的琴声所吸引。仔细凝听,或喜或悲的琴音,竟然让它忘记了此行的目的。徇声望去,在一间茅屋里,赤龙秃尾发现了一位老者,贪恋琴音的秃尾竟拜老翁为师学起了奏琴。

时隔数日,秃尾的琴技大长。正当他得意之时,某日,忽然狂风大作,晴空乌云翻滚,茅屋上空连响几声霹雳。秃尾一惊,一股痴念顿时化作冷汗,将琴一放,化作轻风升腾到了空中。原来,玉帝知他不遵法旨,便派六丁神将擒他回天宫。赤龙秃尾知自己违犯天律,不可饶恕,便趁六丁神将不注意,抠出双目抛向了西山,将身体化作一块大木,摔向东山。

秃尾的双目抛往白石沟迎南风村坪儿里,一阵清风细雨过后,坪儿里长出了两株葡萄树,树上结出的串串葡萄在秋风过后,粉红透明、鲜艳而水灵,犹如几百颗龙目聚在一起。摘下一个,放在嘴里,甘甜可口。熟透时,糖分饱满,还能拉出一条条细细的糖丝,这就是龙眼葡萄。龙眼葡萄不仅有健胃去火之功,最为可贵的是,此品种还利于储放,成为边山一带的救命食物。味纯、皮脆、耐储存的优点一被人们知道,家家就争着移植。可是,无论别人怎么辛苦,长出的果实总不如迎南风村坪儿里结出的可口。后来,边山一带的人们梦到了六丁神将,才知这葡萄是赤龙为驱除这一带的瘟疫将自己的眼睛化成的,便起名为“龙眼”,并在边山一带建起了赤龙庙,四时享祭。

2.3.5珍异之物——枇杷

枇杷,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其果肉柔软多汁,酸甜适度,味道鲜美,被誉为“果中之皇”。

(1)枇杷记

枇杷中文古名叫芦橘,又名金丸、芦枝、琵琶果,是蔷薇科中的枇杷属的一种植物。枇杷因果子形状似琵琶乐器而名,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宋朝著名词人苏东坡有诗句“客来茶罢空无有,芦橘杨梅尚带酸”,在这里芦橘指的就是枇杷。枇杷味道甘酸,吃了可以润肺止咳,清热解毒。

枇杷属常绿小乔木,树皮灰褐色粗糙,小枝、叶背及花絮均密被锈色绒毛。叶粗大革质,常为倒披针状椭圆形。花白色,芳香,10~12月开花,翌年初夏果熟,果近球形或梨形,黄色或橙黄色。

枇杷与大部分果树不同,在秋天或初冬开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他水果都早,因此被称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枇杷的花为白色或淡黄色,有5块花瓣,直径约2厘米,以5~10朵成一束,可以作为蜜源作物。成熟的枇杷果子亦成束挂在树上,每个果子长3~5厘米,呈圆形、椭圆或长状“琵琶形”。枇杷表面被有绒毛,未熟时青绿色,较硬实,芳香气味较浓。成熟后外皮一般为淡黄色,亦有颜色较深,接近橙红色的。果肉软而多汁,主要可分为白色及橙色两种,称白沙(白枇杷)和红沙。白沙甜,果型较小;红沙较酸或颇酸,果型相对较大。每个枇杷果子内有5个子房,当中1~5颗发育成棕色的种子,人工开发的无籽品种则无种子。

(2)枇杷仙子的传说

枇杷仙子是天宫王母娘娘幺女,是七仙女中最为乖巧、漂亮的仙女,因其喜欢枇杷,常吃枇杷,长得尤如出水奇葩,美丽至极,更因其为人间带来了枇杷种子,使人类分享到了这一色黄、味甜可口仙果,因而,人们称之为枇杷仙子。

这还得从远古时代说起,传说上万年前,蟹螺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枇杷仙子经常下界来到海边嬉水,久而久之便沾上了一些海的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