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农业科技
15358300000013

第13章 土壤肥力与化肥的发展(4)

不同地区的不同作物施用微肥都有非常明显的增产效果。一般可达到5%~50%,尤其是中、低产田效果最为显著。在一些微量元素严重缺乏的地区,针对性的在果树、蔬菜上使用微量元素,最高增产幅度可达100%。

(2)改善作物品质

大量全元复合肥料的施用,大大改善了作物的无机营养平衡,不仅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使农产品的品质大为改善,一些地方性缺素造成的病害可以得到有效防治。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蔬菜、水果等的蛋白质、糖、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含量升高,风味更好,对棉花、红麻等经济类作物还可增强纤维强度。

(3)减轻作物病虫害

微肥的施用,使农作物所需的各种元素得到了平衡合理的供应,这就大大增强了作物的抗病、抗寒、抗高温、抗干旱能力。

2.6从测土到平衡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2.6.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原理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养分归还(补偿)学说、最小养分律、同等重要律、不可代替律、肥料效应报酬递减律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等为理论依据,以确定养分的施肥总量和配比为主要内容。为了补充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施肥必须和选用良种、肥水管理、种植密度、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等影响肥效的诸因素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施肥技术体系。

(1)养分归还(补偿)学说

作物产量的形成有40%~80%的养分来自土壤,但不能把土壤看作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库”。为保证土壤有足够的养分供应容量和强度,保持土壤养分的携出与输入间的平衡,必须通过施肥这一措施来实现。依靠施肥,可以把作物吸收的养分“归还”土壤,确保土壤肥力。

(2)最小养分律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严重影响作物生长,限制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那种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因素,也就是最缺的那种养分(最小养分)。如果忽视这个最小养分,即使继续增加其他养分,作物产量也难以再提高。只有增加最小养分的量,产量才能相应提高。经济合理的施肥方案,是将作物所缺的各种养分同时按作物所需比例相应提高,作物才会高产。

(3)同等重要律

对农作物来讲,不论大量元素或微量元素,都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的,即缺少某一种微量元素,尽管它的需要量很少,仍会影响某种生理功能而导致减产,如玉米缺锌导致植株矮小而出现花白苗,水稻苗期缺锌造成僵苗,棉花缺硼使得蕾而不花。微量元素与大量元素同等重要,不能因为需要量少而忽略。

(4)不可代替律

作物需要的各营养元素,在作物内都有一定功效,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如缺磷不能用氮代替,缺钾不能用氮、磷配合代替。缺少什么营养元素,就必须施用含有该元素的肥料进行补充。

(5)报酬递减律

从一定土地上所得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步减少。当施肥量超过适量时,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曲线模式,而呈抛物线模式了,单位施肥量的增产会呈递减趋势。

(6)因子综合作用律

作物产量高低是由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诸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必有一个起主导作用,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限制因子的制约。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和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发挥生产体系的综合功能;另一方面,各种养分之间的配合作用,也是提高肥效不可忽视的问题。

2.6.2测土配方施肥

(1)协调营养平衡的原则

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既要求所需的各种养分有充足的供应量,又要求各种养分的供应量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因而通过野外调查、取样测试、配方施肥等系列工作以协调营养平衡,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适量且按比例供给。

(2)增加产量与改善农产品品质相统一的原则无论是化肥还是有机肥,对作物的增产作用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农产品的品质主要决定于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也受施肥的影响,尤其在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施肥的反应不同步时,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根据需要实现产量和品质相统一。

(3)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原则

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各种养分的配合施用,如氮、磷、钾的配合施肥,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配合施用,不仅为作物生长发育平衡供应各种养分,还可以充分发挥各养分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从而提高施肥效果和肥料利用率。

(4)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肥料施入土壤后,一些肥料的成分或肥料与土壤发生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可避免地进入与土壤圈密切相关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而合理施肥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物质进入环境产生污染。

(5)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培肥地力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地力水平及变化趋势不仅取决于土地本身,更受外部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尤其是施肥,不仅直接影响着地力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速度,还决定着农业生产的水平和发展趋势。测土配方施肥的最根本原则,就是维持并提高地力以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6.3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

基于田块的肥料配方设计,首先要确定氮、磷、钾养分的用量,然后确定相应的肥料组合,通过提供配方肥料或发放配肥通知单,指导农民使用。肥料用量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土壤与植株测试推荐施肥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和养分平衡法。

(1)养分平衡法

1)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根据作物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计算公式为施肥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养分平衡法涉及目标产量、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五大参数。目标产量确定后因土壤供肥量的确定方法不同,形成了地力差减法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两种。

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来计算施肥量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施肥量=目标产量-基础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是通过测定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来计算施肥量。其计算公式为施肥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测试值×0.15×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2)有关参数的确定A.目标产量:目标产量可采用平均单产法来确定。平均单产法是利用施肥区前三年平均单产和年递增率为基础确定目标产量,其计算公式是目标产量(千克/亩)=(1+递增率)×前3年平均单产(千克/亩)一般粮食作物的递增率为10%~15%为宜,露地蔬菜一般为20%左右,设施蔬菜为30%左右。

B.作物需肥量:通过对正常成熟的农作物全株养分的分析,测定各种作物每千克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乘以目标常量即可获得作物需肥量。

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千克)=目标产量(千克)100×百千克产量所需养分量(千克)C.土壤供肥量:土壤供肥量可以通过测定基础产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两种方法估算:

通过基础产量估算:不施肥区作物所吸收的养分量作为土壤供肥量。

土壤供肥量(千克)=不施养分区作物产量(千克)100×百千克产量所需养分量(千克)通过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估算:将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乘一个校正系数,以表达土壤“真实”供肥量。该系数称为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缺素区作物地上部分吸收元素量(千克/亩)该元素土壤测定值(毫克/千克)×0.15D.肥料利用率:一般通过差减法来计算。利用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减去不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其差值视为肥料供应的养分量,再除以所用肥料养分量就是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

施肥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千克/亩)-缺素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千克/亩)肥料施用量(千克/亩)×肥料中养分含量(%)×100E.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包括无机肥料与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商品有机肥料含量按其标明量,不明养分含量的有机肥料养分含量可参照当地不同类型有机肥养分平均含量获得。

(2)肥料效应函数法

根据“3414”(氮、磷、钾3个因素,4个施肥水平,14个处理)方案田间试验结果建立当地主要作物的肥料效应函数。直接获得某一区域、某种作物的氮、磷、钾肥料的最佳施用量,为肥料配方和施肥推荐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