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林则徐(名人传记丛书)
15365700000006

第6章 地方大员(3)

一直到道光十八年,黄爵滋的“死刑禁烟”的建议加剧了两派的争执,道光也觉得这个提议有些偏激,打算听听封疆大员们的说法再作决定。于是清朝的各个封疆大臣陆陆续续抵达京城。盛京将军和山东巡抚5月7日就到了,紧接着山西巡抚抵京,其他人也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中赶到,综合考虑到各官员的路程,林则徐是反应最快的一个,他第一个响应黄爵滋的“死刑禁烟”的提议,于5月19日抵京。就连在京师附近的直隶总督琦善,还比林则徐晚了将近十天。

身为湖广总督,林则徐时刻关注着朝中关于鸦片的讨论,通过京师的朋友们和长子林汝舟了解京城的形势。除了黄爵滋,禁烟派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张际亮,此人以禁烟为终身事业,此时特地由京师至湖北,要与林则徐当面商谈禁烟之事。

张际亮于5月14日到达武昌,林则徐马上将他迎至督署。原本就对禁烟一事有过透彻思考的林则徐,经过了和张际亮的一番长谈后,心中已经初步拟定了禁烟的步骤和做法:先对那些吸食鸦片的人进行劝导,尽量允许他们改过自新,这样可以尽量减少死刑的发生;然后要对那些开设烟馆、贩卖烟具的人判以重刑,允许他们自首,但是要将所有的鸦片销毁;开馆的雇主及保甲长如果知情不报的话,将承担连带的责任。

林则徐禁烟的决心很大,办起事来雷厉风行,但是他总是心怀仁义,尽量为别人留生路。而且他早就认识到鸦片的危害,多年来费尽心思四处搜罗戒药的方法,此次也在奏议上写明了。林则徐做事谨慎细心,他写出来的药方都是经过多次的试验,证明有效无害才敢提出。

到10月时,道光已经收到了28份奏章,其中,23份表达了自己反对禁烟的意见,而在这23人中,满人有13人。持赞成意见的8人中,只有两人是满人。在这个紧要的关头,军机大臣穆彰阿也站出来反对,一时间弛禁派占了极大的优势,而禁烟派则势单力薄,处于不利的地位。

林则徐早就意科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的心中也早有打算,在道光还没有收齐所有奏章的几个月里,先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湖北、湖南两个省份展开行动,包括查封鸦片贩子,收缴烟具,而且早在著名的虎门销烟之前,林则徐就已经开始了销毁鸦片的行动,在湖南地区,林则徐收缴了2300支烟枪,尽数焚毁,在湖北也焚毁了1200支烟枪,用桐油烧毁烟土和烟青,然后把灰烬投入江心。林则徐还自掏腰包,让人配制了许多帮助人摆脱烟瘾的药,然后四处散发。湖南、湖北在林则徐的努力下成为了“禁烟的模范省”,林则徐希望借此能够做出表率,争取大家对禁烟派的支持。

林则徐在湖南和湖北的努力,不仅证明了禁烟的可行性,让大家明白民情不畏法,风俗可转移的道理,更让道光皇帝对禁烟产生了很大的信心,让他坚信事在人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

林则徐在两湖禁烟的成绩斐然,确实起到了很大的带头作用,两江总督陶澍也开始行动起来,两广总督邓廷桢也不甘落后,纷纷效仿林则徐的做法。此后,禁烟派的总督们都开始行动起来,查封烟馆,就连平时一向对烟贩放任不管的直隶总督琦善,也开始着手缉拿烟贩。看到禁烟行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林则徐觉得时机大好,连忙向道光皇帝上奏。后来魏源把这篇奏章进行浓缩改写,文章变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成为了留传至今的千古名句:

厘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年之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

文章直言鸦片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危害,道光帝看过之后终于下了决心,一定要实行禁烟,于是立刻下令召见林则徐,打算委以重任。

肩负重任

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于初冬时节进京。到达京城的第二天,道光皇帝一大清早就召见了他,而且一连八天,每天都要和林则徐商讨事情,道光一心想要提高林则徐的威信,对他礼遇有加,恩宠的程度让其他的官员望尘莫及。这是林则徐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进京,也是他最后一次见道光皇帝。

经过了一连几天的商榷,11月15日,道光颁布了一道诏谕:

谕内阁:湖广总督兼兵部尚书林则徐,颁给钦差大臣关防,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并节制。

钦差大臣是皇帝特命的官员,权力很大,是皇帝派遣专办某件专案的人。关防是指大印,是专门给特派官员临时执掌的,普通的印信是正方形,而关防却是长方形。

大家都对道光的这项决定感到意外,连黄爵滋都不例外。这样隆重的任命,整个清朝都不常见,过去清朝只派过三次钦差大臣,颁发关防,而且好像还都不如这次郑重。道光皇帝把对内的行动上升到了对外层次。

道光的器重让林则徐受宠若惊,他万万没有想到道光会把钦差大臣的重责交给他。林则徐一再推辞,但是道光皇帝却不肯收回成命。在他心目中,只有林则徐这种一心为国为人民着想的人才能承担起这项重任,除此之外别无他选。

身为水利专家的林则徐这样形容当时的感觉:“鸦片之来,如黄水然,唯有严堤防以御之。” 林则徐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性,不仅要和举国上下企图以鸦片获利的人为敌,还要和那些外国政府支持下的外国商人作斗争,前方的道路艰险异常,有重重阻碍在等待着他,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稍有不慎也许就会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但他也明白这是深深关系到国家前途的一项任务,为此只好不计个人生死、祸福荣辱,承担下这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重担。林则徐的心中涌起一股背水一战的悲壮,沉重不堪。

当时一般的统治阶层都对外国人有或多或少的恐惧,西洋人的船坚炮利,四处横行,有识之士纷纷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不已。林则徐事先已预测到此举很可能会开启战端,为此做好了心理准备,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他只能不惜一战。

暂且除去外国人不谈,光是道光最宠幸的那两个朝臣,军机大臣首席穆彰阿和直隶总督琦善就时常让林则徐感到不安。穆彰阿向来都与林则徐意见不和,对林则徐十分嫉恨,而且他很仇视汉人官员,很害怕汉人权势太大。而琦善是林则徐在提出《畿辅水利议》时无意中得罪的,他认为林则徐越俎代庖,管了他直隶总督的事,心中为此而记恨林则徐。这两个人位高权重,党羽众多,他们要想牵制林则徐的话,林则徐恐怕寸步难行。

身居高位的汉人官员中,有一位叫王鼎的向来仗义执言,但是辩论起来往往不是穆彰阿的对手。这位王鼎是林则徐的至交好友。林则徐的最后一次京师之行持续了13天,一朝成为道光倚重的钦差大臣,应酬就变得比以往还多,但在林则徐的日记中,只记录了至王鼎家吃饭的事,可见他们交情绝非泛泛。而朝中另一位汉人官员——大学士潘世恩则是完全帮不上什么忙,此人毫无主见,只知道明哲保身,在整个道光一朝中都不敢为林则徐出头。

清朝的官场腐败至极,从一封英国商人布利斯特致外相的信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官场收受贿赂的严重程度,不但许多总督巡抚拿过红包,甚至连军机处的要员也私下收了鸦片商人的好处。那些达官贵人口中虽不便说,心中对断了他们财路的林则徐痛恨至极。这一池污水深不见底,林则徐深陷其中,步履维艰。

广东官场的贪污之风更甚。甚至有英国商人说,有些中国的官船也转运鸦片,这些船上还公然挂着海关监督和总督的旗帜。中国政府一面口口声声禁烟,一面又让这种监守自盗的龌龊行为发生,那些外国商人当然看不起中国法令,继续嚣张在中国附近的海域,完全不把中国的官员放在眼里,这就是所谓“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最腐败就是清朝的海军了。水师派出的巡船对于那些走私船和海盗船统统不敢招惹,谁都不敢惹,甚至还为走私船大开方便之门,厚颜无耻地要求英商,每万箱鸦片就要交给他们数十箱到百箱,充做是水师查获鸦片的成果,以便他们交差。最先这样做的就是韩肇庆,在一段时间内简直是名利双收,一边大发国难财,一边还因功升官,为自己的做法而暗自得意。在这种海关人员个个贪污的情形下,中国每年输入的鸦片总量上升到了4万箱。这其中,两广总督邓廷桢自然要承担失察之责。

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南下禁烟,自然让这些贪官污吏咬牙切齿,这样大面积的官商勾结,真要认真追究起来,彻查鸦片入境责任的话,实在是难以想象会牵扯多少人。真要是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又难免与朝中权臣沆瀣一气,进谗言陷害林则徐。这一层层的中国官员,远比外国商人和政府势力可怕得多,但是林则徐别无选择,他唯一的信念就是彻底铲除烟祸。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林则徐也立下了誓言,要不惜一切代价斗争到底,绝不退缩。临行前,林则徐对沈鼎甫说:

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

城外的朔风重重地打在脸上,衣袖在大风中翻飞,林则徐告别了同僚好友,踏上了征途,这一去,就再也没能返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