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黄金荣全传
15481400000044

第44章 惯于躲在幕后伸魔爪(5)

到腊月十五这天,黄金荣穿着丝绵老羊皮袍,由钩培里出发,四个大汉在后面紧紧相随,再后面就是挑棉衣和抬银角子的队伍。施赈地点在八仙桥。只见八仙桥的空地上已是人山人海。有不少是衣衫槛楼、抖颤瑟缩的叫花子。

黄金荣一到,便有手下人拿来一张靠椅,待黄金荣刚坐定,受赈队伍便开始往前拥去,他们一个个亲热地叫声黄老板,道声发财,便可以得到一套棉衣和四角洋钱。拿到棉衣的欢天喜地,还没有排到的,正焦急地往前挤着。领到钱、衣者还要走入宏国寺,原来过去有些瘪三贪心不足,领到钱物后又排到队伍的后面,再领一回,因此,马祥生便负责将领到冬赈的人送入寺内,直到赈济结束,才准回家。

在三大亨中,黄金荣虽然是较为吝啬的,但为顾及面子,每当国内有水火洪旱之灾时,黄金荣等总要登高而呼,带头捐款。

1922年浙江杭县、嵊县、金华三县发生水灾时,黄金荣等便组织京剧名伶进行“九班合串”,筹款救灾,在报纸上刊登巨幅戏目广告,以署有“发起人黄金荣等谨启”相号召。

1924年,江浙战争时,黄金荣、张啸林和杜月笙等发起成立“江浙善后义赈会”,事务所设在八仙桥钧福里杜月笙家中。在报纸的首版刊登巨幅广告,再次以“九班合演”相号召。1925年,黄、张、杜等又组织“联义善会”。

1928年6月,黄金荣与杜月笙、张啸林、王晓籁为广东水灾而在共舞台举行义演。共募得大洋五千三百五十元。1938年因农村灾祸连连,沪上难民剧增,黄金荣与虞洽卿、袁履登等特发起慈善演剧,聘请名角程砚秋、王少楼、姜妙香等在黄金大戏院义唱三天,所得票房收入悉数移交难民救济协会。抗战时期,黄金荣将大世界辟为难民收容所,停止营业达一年余。

20年代,黄金荣等又创办了“上海乞丐收容所”。1932年11月,闵行广慈苦儿院校舍落成,黄金荣领衔发起举行典礼。

1931年苏北发生水灾,时江淮旅沪同乡会会长是徒弟顾竹轩,黄金荣自然要出力,于是捐出大洋五千元,不过,三大亨中杜月笙捐棉衣五千套和大洋一万元,张啸林捐棉衣三千套和大洋六千元,算来还是黄金荣捐得最少。

1930年12月6日,黄金荣特制一百套棉衣裤,送至漕河泾江苏第二监狱,接济那些没有家属的囚犯。监狱特致专函以表谢意。黄金荣在与狱警交谈中,获悉漕河泾第二监狱关押囚犯达一千六百多人,所施一百套棉衣裤尚粥少僧多,缺额尚多,于是再度解囊,又施送了一批囚衣。1931年12月,黄金荣再度施给该监狱的囚犯棉衣二百套。

对新店开张、高楼落成、医院改建等,黄金荣有时也会凑个热闹。如1930年11月徐重道国药总号开幕,黄金荣亲题“补偏救弊”。

1931年中央国术馆拟筹募国术专门学校,设立募集机构,由杜月笙担任募捐基金队总队长,张啸林为总参谋长,而黄金荣担任名誉委员长。是年冬天,黄金荣在黄家花园落成之际,又为漕泾医院筹款。

12月9日,他在《申报》上刊登启事,称马连良和梅兰芳于10日联袂在天蟾舞台演戏,“瑜亮并生,相得益彰,良机好戏,幸勿交臂失之”。

此外,只要他高兴,随时都会捐金以博得乐善好施的名声。1931年12月,黄金荣64岁寿辰,上海滩上军政警商等各界人物如王一亭、虞洽卿、陈希曾、陈群、杨虎等亲至祝贺,最后得寿仪五万多元,黄金荣将其悉数捐赈给了灾民。

当然,黄金荣本质仍是个爱财如命的人,认为做好事不张扬,如衣锦夜行。于是,他照例让人在报刊登鸣谢启事,以便让整个上海甚至全国都知晓,黄金荣是个大善人。

当然,他办“收容所”等事都是后话了。

情色里的杀身之祸

却说黄金荣自退休后,生活逍遥了许多。

平时,在家喝酒打牌抽大烟,寂寞时,上街吃茶会友睡妓女。林桂生看不惯麻皮金荣所作所为,干脆又搬回以前的房子,过着独居生活。

老婆一走,麻皮更加放肆,以前和儿媳妇李志清勾勾搭搭都是暗地里的事,而现在可以明目张胆了,大白天门一关,就可以和儿媳上床热络了。

就在黄金荣诸事得意之时,想不到从横路里又钻出一个色鬼来,想从麻皮的嘴里分食。这个色鬼便是他的得意门生、大世界游乐场的经理唐嘉鹏。

唐嘉鹏经常出入黄家,看到李志清容貌妖妍动人,年华正值晓露春情,便有意在她眼前故弄轻浮。那李志清看到唐西装革履,神情飘逸,眉目倒也端正,也早有此意。但碍于黄金荣的淫威,终有银河相隔,可望不可及。

唐嘉鹏,绰号“小二子”,苏北如皋人,自幼来上海,流浪在老西门唐家湾斜桥一带。他叔父唐麻子在打浦桥开设车行,是青帮中有名的流氓,在当地也很有势力。

唐嘉鹏20几岁就依仗他叔父的势力,为非作歹,横行不法。这唐麻子与苏北大亨顾竹轩因有亲戚关系,经常到顾家走动。因此顾竹轩开设天蟾舞台时,就任用唐嘉鹏为稽查作为自己的爪牙。

当年,顾竹轩开设的天蟾舞台,虽然地处英租界,但为了张园中心的洋房,开上海华人欧化运动之风气,其餐厅、舞池、电气屋、照相室,吸引了大批上海的新派人物,颇像同时期日本东京的鹿呜馆经营顺利,还是托人找关系,拜倒在黄金荣门下为门生。但黄金荣在离顾的舞台不远,也有戏院,这无异于抢他的生意。于是嫉妒胜过了门生的情义,黄从此对顾竹轩有些不悦。

其实,顾竹轩开天蟾舞台也不容易。

顾竹轩,苏北盐城人,排行老四,由于他的鼻子长,上海人给了他一个名号——“顾四鼻子”。

顾竹轩是清末民初时逃荒到上海来的。他当过工部局的巡捕,也给人拉过黄包车。积攒了一点钱以后,他便买了几辆黄包车,开了一家车行。把车子租给别人拉,自己从中收取租金。

为了能在流氓地痞横行霸道的十里洋场混下去,顾竹轩以同乡关系拜了法租界“大”字辈人物曹幼珊为老头子。几年之后,他自己也收徒弟,开香堂,成了“顾四爷”,在上海滩上作威作福,称王称霸,人称“江北大亨”。

不久,顾竹轩结识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寡妇王月花。王月花的原籍是江苏扬州,说起话来一口苏北腔。两人经常聚在一起叙谈乡情,一来二去,你有情,我有意,成了相好。

顾竹轩和王月花经常一起到湖北路的丹桂舞台去看戏。那时候,京剧在上海十分走红,人们对《打渔杀家》、《霸王别姬》、《空城计》、《鸿门宴》这些戏如痴如醉,像丹桂舞台这样的戏院几乎天天客满。

坐在戏院里,顾竹轩心里想,开车行后,他虽然也发了一些“小财”,但这个行当的档次毕竟低,打交道的尽是一些“人下人”——黄包车夫,而戏馆不仅可以赚大钱,还可以和上流人物攀攀辈份。

这天,曾经和顾竹轩一起在英租界巡捕房混过饭吃的乌小六子来看他。交谈中,顾竹轩知道小六子已经“高升”,当了巡官,专门管南京路到福州路一带的妓院、茶楼、戏馆。顾竹轩眼睛一亮,留下小六子吃饭。

几杯酒下肚以后,小六子说:“老四,开戏馆是桩好生意,很赚钱。你如有意思的话,也开它一家。”

顾竹轩听罢,哈哈一笑:“小六子,你喝醉了吧?”

“醉?醉个屁!”小六子一仰脖子,把一杯酒一饮而尽。

顾竹轩试探着说:“要开一家戏院,有那么容易?买地皮、造房子,烦着呢,我找谁去?你别瞎说了!”

小六子摇晃着脑袋说:“我不是酒后胡说,我说的是正经话。湖北路南京路口有块空地,地段不错,想不想把它‘吃’下来?”

顾竹轩将信将疑地听着。

小六子继续说:“这块地是工部局圈下来的,现在想标价卖掉。如果花几千块钱买下来,造个戏馆是没话可说的了!”

顾竹轩依然默不做声。

小六子把酒杯往桌上一放,带了几分醉意说:“老四,我对你是一片真心,你以为我在开玩笑?”

顾竹轩把手一摊:“钱呢?”

“你说钱不够,我指点你一条路。”

“找谁?”

小六子眨眨眼,神秘地一笑:“找你的心上人嘛!”

顾竹轩先是一愣,随后便哈哈大笑起来。不错,王月花的丈夫死时曾给她留下过一笔财产。

当天晚上,顾竹轩便在床上把白天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王月花。

“你怎么想?”王月花问他。

“卖掉车行,开戏园。”顾竹轩回答。

王月花连连摇头:“多经营一样,多一条财路。你看,黄金荣、杜月笙他们样样都干,你为什么偏走一条道?难道苏北人比他们差?争口气,我帮你弄出点名堂来。”

顾竹轩一听,正中下怀,他故作为难地说:“我何尝不这样想,不过,我财力不够。你有,可这是寡妇人家的活命钱,如果有什么闪失,我怎么对得起你?”

王月花用手指头在他的额上一戳:“你我还分什么?快去张罗吧,要开戏园就大大地干它一番!”

第二天,顾竹轩到巡捕房去找小六子,请他帮忙吃下公董局那块地皮。接着顾竹轩又去找了这一地盘的流氓头子季云卿,打通关节,把他摆得服服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