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178

第178章 附录二中国画论研究论文录目典(10)

关山月:《实践真知鼓向前——试谈中国画的继往开来》,《美术》,1998年第11期。

陈永怡:《近现代中国画改造中的“中西融合”取向——探索轨迹与相关问题研究》,《新美术》,1998年第04期。

宫鸿友:《形似·神似·不似之似——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说略》,《东疆学刊》,1998年第04期。

周红:《论中国画的墨色美》,《美术大观》,1998年第11期。

毕建勋:《中国画色彩与墨色关系——中国画色彩理论现状》,《国画家》,1998年第06期。

黄思源:《中国画忧患之异想》,《国画家》,1998年第06期。

苗延荣:《中国画构图形式中的散点透视运用》,《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第02期。

李艳丽:《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四题》,《临沂师专学报》,1998年第05期。

华其敏:《谈中国画的形象创作特征》,《美术》,1998年第10期。

《色彩:中国画变革的一个突破口——“中国画色彩问题研讨会”发言摘要》,《美术观察》,1998年第10期。

方立业:《中国画的现代发展趋势》,《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05期。

王志明:《谈中国画之五字诀》,《书法艺术》,1998年第05期。

朱汉功:《中国画山石皴法演变浅述》,《美术向导》,1998年第05期。

薛永年:《理深思密,万象之根——简评栀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枛》,《美术之友》,1998年第05期。

侯昊:《浅谈中国画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北方美术》,1998年第03期。

赵雨灏:《论中国画的形象艺术》,《北方美术》,1998年第03期。

张启锋:《试论中国画的“程式”特征及其创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04期。

刘星:《中国画语言与内涵结构简论》,《美术研究》,1998年第03期。

冯斌:《从材料到观念——关于中国画创作的新思路与实践》,《美苑》,1998年第04期。

尚可:《立意的着眼点——对中国画创作现状的观察与思考》,《艺苑》(美术版),1998年第03期。

刘曦林:《水墨色彩两相宜——关于中国画语言的通信》,《美术观察》,1998年第07期。

冯斌:《非“笔墨中心”论——中国画问题思考之一》,《美术观察》,1998年第07期。

洪惠镇:《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我的中国画色墨观》,《美术观察》,1998年第07期。

李黎,李广元:《当代中国画色彩系统的重建》,《美术观察》,1998年第07期。

潘志亮:《本土语境与民族品性——中国画色彩摭谈》,《美术观察》,1998年第07期。

杨振熙:《中国画用线的思考》,《国画家》,1998年第04期。

侯军:《中国画与世纪现代潮——兼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与再认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02期。

徐义生:《中国画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02期。

应受庚:《空白里面大有文章——浅析中国画中空白的内涵》,《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年第02期。

李祥林:《中国画以“简”为贵的文化底蕴》,《文史杂志》,1998年第03期。

王俊松:《平面构成与近现代中国画初探(一)》,《美术向导》,1998年第03期。

洪惠镇:《走向未来的中国画》,《文艺研究》,1998年第03期。

陈滞冬:《中国画的哲学色彩论与五原色体系》,《文艺研究》,1998年第03期。

徐书城:《中国画走向现代之路——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文艺研究》,1998年第03期。

张干元:《中国画之变革刍议》,《文艺研究》,1998年第03期。

洪惠镇:《试论中国画笔墨传统及其现代化》,《新美术》,1998年第02期。

陈滞冬:《我们能否回忆明天——中国画的传统与当代语境》,《美术观察》,1998年第05期。

邓军:《试论中国画的朦胧表现手法》,《艺术探索》,1998年第02期。

王仕平:《试论中国画的“势”》,《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02期。

黄培杰:《中国画色彩试析》,《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02期。

蒋世国:《演化与碰撞——论中国画文化精神与当代学院教育的内在矛盾》,《美术》,1998年第04期。

方楚乔:《论中国画的“写意”》,《粤海风》,1998年第02期。

郎绍君:《新世纪中国画的创造者》,《国画家》,1998年第02期。

范迪安:《学养为本——关于中国画现状的一点思考》,《国画家》,1998年第12期。

桂小径:《从“一笔画”看中国画的美学精神》,《海南师院学报》,1998年第01期。

李迎春:《天人合一与中国画刍议》,《北方美术》,1998年第01期。

张峰:《简析中国画写意理论的形成》,《北方美术》,1998年第01期。

沈廷镇:《试论“气韵”与中国画的形式美》,《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01期。

陈晶:《二十世纪中国画问题论争回顾》,《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8年第01期。

黄艾,陈丽香:《简说中国画的线条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01期。

邱浒:《中国画与中国化》,《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8年第01期。

李金成:《浅谈中国画的意象造型》,《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01期。

洪惠镇:《论中国画对外传播的若干问题》,《美苑》,1998年第01期。

王志明:《仿、写、思、博、德:学习中国画之五诀》,《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01期。

张峰:《简谈中国画——线条的功能》,《张掖师专学报》(综合版),1998年第01期。

李毅峰:《当代中国画的民族性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九十年代中国画整体格局现状考察》,《国画家》,1998年第01期。

冯斌:《面向新纪元的中国画——中国画:世纪交替的抉择和任重道远的行途》,《国画家》,1998年第01期。

吴松:《文化历史情景下的中国画》,《国画家》,1998年第01期。

李毅峰:《从八大山人的水墨语境谈中国画民族性发展——栀八大山人书画集枛读后》,《美术之友》,1998年第01期。

张仃:《关于中国画写生》,《美术》,1998年第01期。

薛永年:《喜读栀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枛》,《美术》,1998年第01期。

1999年

郎绍君:《论笔墨》,《美术研究》,1999年第01期。

张国珍:《“意”的美学范畴与发展》,《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01期。

鲍弘达:《黄宾虹晚年画学思想窥微》,《美术》,1999年第09期。

李鸿照:《论“六法”之“传模”辩正》,《西北美术》,1999年第01期。

谢磊:《观道畅神——宗炳栀画山水序枛正读》,《美术研究》,1999年第02期。

张学干:《略谈顾恺之的“传神”论——兼与叶朗、李泽厚、刘纲纪诸先生商榷》,《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2期。

李欣:《顾恺之“传神论”新探》,《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01期。

李锦胜:《栀二十四画品枛刍议》,《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年第02期。

宋力:《由栀林泉高致枛谈对郭熙审美关照的理解》,《美苑》,1999年第03期。

朱良志:《论董其昌画学的心学色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1期。

章平:《苏轼画论的功过辨正》,《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5期。

焦泉:《石涛画论的哲学基础——评“一画论”与“不似似之”说》,《艺术百家》,1999年第04期。

张灵聪:《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与石涛画论之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5期。

胡达生:《石涛栀画语录枛中“一画论”美学概念的内涵》,《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2期。

王黎明:《不趋时流,别出心机——金农画跋中的美学思想浅论》,《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01期。

张锡杰:《谛观“计白当黑”》,《美术观察》,1999年第07期。

陈三思:《一部求真务实的文献——栀中国画学着作考录枛》,《美术之友》,1999年第04期。

康有为:《万木草堂论画》,《艺术探索》,1999年第02期。

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美术》,1999年第01期。

韩小蕙:《我为什么说“笔墨等于零”——访吴冠中》,《光明日报》,1999年第04期。

关山月:《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光明日报》,1999年第04期。

邵洛羊:《摒弃“笔墨”,何异于泯灭“中国画”》,《美术》,1999年第11期。

袁牧:《中国画笔墨刍议》,《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06期。

闻玉智:《中国画花卉题材的意涵溯源》,《北方论丛》,1999年第06期。

濮毅:《浅谈中国画中的“空白”问题》,《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4期。

刘能强:《回溯传统——为现代中国画呼唤一种精神》,《书画艺术》,1999年第05期。

赵胜利:《试论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学术界》,1999年第05期。

王鹏飞:《浅谈中国画的布局》,《三明师专学报》,1999年第03期。

刘珉:《走向世界不是走向西方——关于中国画创新的思考》,《美术向导》,1999年第05期。

陈瑞林:《守住底线发展传统——张仃再谈中国画的笔墨问题》,《美术观察》,1999年第09期。

蔡涛:《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访关山月先生》,《美术观察》,1999年第09期。

孙江宁:《如何看待中国画及其笔墨——访姚有多先生》,《美术观察》,1999年第09期。

刘海青:《从中国画教学看笔墨——访张立辰先生》,《美术观察》,1999年第09期。

崔晓东:《关于中国画用笔——读书随感》,《美术观察》,1999年第09期。

刘波:《关于中国画创作品位的思考》,《齐鲁艺苑》,1999年第03期。

吴越滨:《笔墨即中国画》,《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04期。

张洪波:《试论中国画与诗的融合》,《艺苑》(美术版),1999年第03期。

秦汝文:《中国画线的内涵与特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3期。

于水生:《论线条在中国画中的特殊功用》,《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03期。

刘能强:《回到汉唐——为中国画召唤一种精神》,《国画家》,1999年第04期。

关山月:《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美术》,1999年第07期。

刘维民:《墨华与空灵——中国画黑白形式刍议》,《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1期。

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艺术探索》,1999年第02期。

小东森林:《会心得意成墨象——中国画以墨当彩观念析》,《艺术探索》,1999年第02期。

周晚峰,才青禾:《简论中国画的品评与创作》,《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2期。

程明震:《中国画:交融、偏离、个性定位》,《美苑》,1999年第03期。

唐勇力:《关于中国画的思考》,《国画家》,1999年第03期。

王西军:《拓宽中国画色彩的表现空间》,《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03期。

赵曙光:《浅谈中国画的空白美》,《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03期。

潘风全:《论西画东渐与中国画的拓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2期。

林树祥:《中国画经营位置的空白类型及其意蕴》,《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9年第02期。

徐建融:《中国画的传统五题》,《美苑》,1999年第02期。

张廷禄:《中国画的装饰性》,《美术大观》,1999年第04期。

单桂福:《略论中国画与书法、诗歌、音乐、戏曲的关系》,《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02期。

余少石:《中国画诗画语境审美初探》,《景德镇高专学报》,1999年第01期。

小东森林:《法中道行——中国画透视法中之文明》,《艺术探索》,1999年第01期。

郭钟永:《论中国画的多元呼应——谈绘画构成中的辩证法》,《美术向导》,1999年第02期。

黄朋:《中国画的金石气》,《美术大观》,1999年第03期。

于秋笠:《清泉洗心,清正自得——中国画临摹的价值取向》,《齐鲁艺苑》,1999年第01期。

吴毅:《中国画发展的现代思考——节录自栀二十世纪中国画要略枛》,《中国艺术》,1999年第01期。

郑俭:《从传统中国画再认识形式构成的整体性》,《美术观察》,1999年第02期。

刘怡涛:《漫谈中国画之理》,《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