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23

第23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3)

八卦图

【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南朝宋王微《叙画》载颜延之论画。《易》象:即八卦,指《周易》中的八种图形,用“”和“”符号组成;以“”为阳,“”为阴。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其意是说绘画不仅是一种技艺,当由技而进乎道。而《易》之象,所言天道、人道,故画与《易》象同为一体。(周积寅)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是气的运化及其运化的规律。是说阴气和阳气的运化及其规律就是道。世界上虽然有万事万物,看起来纷繁复杂,但总的来讲,无非是一阴一阳的运化而已,阴阳的运化产生万物。“续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之”指的是道,就是阴阳运气。“继”是继承。“成”是铸成、凝化成。对人来说,把这种阴阳运化之道继承在自己身上就是善,因为阴阳运化产生万物普利众生,它本身就是善的。阴阳运化铸成不同的个体,那就是各个个性的本性。

“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周易》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宗白华《艺境》)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吾所谓隐显者非独为山水而言也,大凡天下之物莫不各有隐显。显者阳也,隐者阴也。显者外案也,隐者内象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清代丁皋《写真秘诀》:“凡天下之事事物物,总不外乎阴阳,以光而论,明曰阳,暗曰阴;以舍宇论,外曰阳,内曰阴;以物而论,高曰阳,低曰阴;以培塿论,凸曰阳,凹曰隐惟其有阴有阳,故笔有虚实。”(周积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易·乾卦象传》。唐代孔颖达疏云:“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意谓天刚健强壮、运动不息,人应该效法天象,发奋图强,有所作为。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说:“《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做人之道,亦治学作画之道。”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说:“谢赫的‘六法’以‘气韵生动’为首目,确系说明中国画的特点,而中国哲学如《易经》以‘动’说明宇宙人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与中国艺术精神相表里。”(周积寅)

【画之变生于破】清代华琳《南宗抉秘》:“天上浮云如白衣,须臾变化成苍狗,苍狗万变图,固宇宙间第一大奇观也。《易》云:‘穷则变,变则通。’程子曰:‘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则又通于道矣。道既变通不居,则天下无一物一事不载乎道,何独至于画而不然?画之变生于破,当画之间架初立,于加皴时,见势有不可合者,审其势以分之,以离为奇也。势有不可整者,度其势以碎之,化板为活也,此谓破中之变。若乃圆者方之,方者圆之,又或分一圆为二方,破一方为数圆,亦即变中之破。”“白衣”“苍狗”:喻事物变化无常。唐代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苍狗”:天狗。“穷则变,变则通”:穷困就会变化,变化才能通达。程子:对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尊称。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变态:指事物变化的各种形态。变动不居(见《易·系辞下》):变动而不会静止不动。破:劈开;冲开;打破。势:形势。离:分开。整:整齐。

碎:完整的破成零块,破碎。所谓“画之变生于破”,指画家在作画时,要善于变化,在于随机应变,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化呆板为灵活。(周积寅)

【介于石,臭如兰,坚多节,皆《易》之理】清代郑燮《题画·兰竹石》:“介于石,臭如兰,坚多节,皆《易》之理,君子以之。”又云:“有兰有竹有石,有香有节有骨。”介于石:《周易·豫》卷二:“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狷介,孤高的意思。

臭如兰:《周易·系辞上》卷七:“同心之言,真臭如兰。”臭:香气。《疏》:“臭,气香馥如兰也。”坚多节:《周易·说卦传》卷九:“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疏》:“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取其山之所生,其坚劲,故多节也。”(周积寅)

【乾为马,坤为牛】《周易·说卦》:“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指出八卦分别代表八种动物。《周易》之“乾卦”象征天,天体运行不息谓之健,所以是马象。“坤卦”象征地,地任重而顺,所以是牛象。运用到中国画论中,最早见于《周易》将牛、马赋予了特定的哲学道德内涵。北宋《宣和画谱·畜兽叙论》卷十三:“马与牛,畜兽也,而乾坤之大取以为象。若夫所以任重致远者,则复见取于《易》之《随》。于是画史所以状马、牛而得名者为多。”

《易》之《随》:即《周易》中的《随卦》。《系辞下传》:“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随卦》下震上兑,象征随从。由于下震为“动”象,上兑为“悦”象,犹如马、牛在下奔驰,乘骑者在上而欣悦。古今以画马、牛而出名的画家甚众,如画马大家有唐代张萱、曹霸、陈闳、韩干、韦偃,五代赵嵓、李赞华、胡瓌,北宋李公麟,南宋龚开,元代赵孟頫、赵雍、任仁发,清代郎世宁、王致诚,现代徐悲鸿等;画牛大家有唐代韩滉、戴嵩、戴峄,南宋阎次平,清代杨晋,现代李可染等。(周积寅)

【鱼龙之作亦《诗》、《易》之相为表里】北宋《宣和画谱·龙鱼叙论》卷九:“《易》之《乾》,龙有所谓在田、在渊、在天,以言其变化超然,不见利畜,以比夫利见大人。《诗》之《鱼藻》,有所谓颁其首,莘其尾,依其蒲,以言其游深泳广,相忘江湖,以比夫难致之贤者。曰龙,曰鱼,作《易》删诗,前圣不废,则画虽小道,故有可观。其鱼龙之作,亦《诗》、《易》之相为表里者也。”《周易》中的《乾卦》中龙有所谓在地上,在渊潭,在天上,说明它的变化迅速,不受控驭驯养,以比喻有利于见圣人(德才超群、地位尊贵的人);《诗经》的《鱼藻》诗中,有所谓鱼头多么大,尾多么长,而依恋在蒲草旁,以说明它游泳深广,相忘于江湖,以比喻难以招致的贤人(德才兼备的人)。所以说鱼龙,古代圣人作《易经》删《诗经》时,尚未被废弃,而画虽小道,所作鱼龙,与《诗经》、《易经》当是互为补充、呼应。(周积寅)

【梅花取象十法】梅花取象十法出自宋代释仲仁着《华光梅谱》。作者总结梅花取象之法如下:一丁、二体、三点、四向、五出、六枝、七须、八结、九变、十种,并就梅花取象十法的依据按照奇偶分别解释为,“梅之有象,由制气也。花属阳而象天,木属阴而象地,而其故各有五,所以别奇偶而成变化。蒂者花之所自出,象以太极,故有一丁;房者花之所自彰,象以三才(天、地与人,谓之‘三才’——编者注),故有三点;萼者花之所自出,象以五行,故有五叶;须者花之所自成,象以七政,故有七茎;谢者花之所自究,复以极数,故有九变,此花之所自出皆阳而成数皆奇也;根者梅之所自始,象以二仪,故有二体;木者梅之所自放,象以四时,故有四向;枝者梅之所自成,象以六爻,故有六成;梢者梅之所自备,象以八卦,故有八结;树者梅之所自全,象以足敷,故有十种,此木之所自皆阴而成数皆偶也。”(耿剑)

【画与老庄之道】“道家”在传统文化中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哲学体系;二是以老庄思想为依据,结合传统神仙观念产生的宗教信仰,既可称之为“道家”,也可称之为“道教”。这里所谓的“道”指的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道家哲学思想。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本质的影响。首先,从传统绘画的功能来看,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绘画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统治服务的,它强调“成教化,助人伦”的劝诫功能,这一点在唐宋以前的绘画,以及后来的院体绘画中体现的十分明显。而随着老庄思想与儒、释思想的融合,个人价值开始逐渐从社会价值中凸显出来,个人对艺术的需要,尤其是作为统治阶级的文人阶层的审美需要开始逐渐成为绘画的主要功能,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宋代以后逐渐形成的文人画运动。

对于文人画而言,艺术的主要功能就不再是“成教化,助人伦”了,它满足的是文人自我愉悦、自我修养的艺术价值取向,元代文人画大家倪瓒明确地说绘画就是为了“聊写胸中逸气”,“聊以自娱耳”。

明代文人画宗师董其昌也讲绘画是“云烟供养”。

其次,绘画功能的转变引发了绘画行为方式的巨大变化,对于文人画而言,绘画的创作不再是一个满足社会需求的简单的艺术产品的生产过程,它更多地需要满足画家自身的审美需求,这种需求必然使绘画作品欣赏这种单一的产品消费模式发生变化,在绘画过程中画家主体的心理体验变得至关重要。在文人画的创作过程中能否达到一种“解衣般礴”的绝对自由的状态,是画家能否得到与“道”冥合的心理体验的关键之处,做到这一点,画家便能在“忘我”的境界中表现“真我”。不难看出文人画这种独特的修炼模式深受老庄之道的启发。自我愉悦的功能是否实现只能通过自我评价来完成。表现在品评的理论上最为典型的就是“逸品论”和“人品论”。“逸品”这一概念的出现,从一开始就显示出画家主体张扬的个性特征,“不拘常法”为文人画家在绘画活动中的实践活动另辟蹊径,并为画家自我个性在绘画中的表达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逸品”置于“神品”之上,不仅仅是品评格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审美观念的深刻变化。“逸品”的出现打破了绘画评价的外在的、客观的标准,使绘画的价值判断更具主观性。在这种情况下“人品如画品”的品评方法是必然的理论模式。既然绘画的价值实现主要取决于画家自身,那么,对绘画的评价自然地演化为对画家的评价,而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老庄的“出世”思想与儒、释思想的合流,对传统文人的文化人格塑造以及价值判断影响日渐深入,二者之间构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使文人画的理论与实践获得了有效的统一。在传统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儒、释、道三家思想都起到重要作用,但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老庄思想与传统绘画之间紧密的关系,尤其是在文人画的审美理念与价值取向上,老庄思想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它是传统艺术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刘亚璋)

【画虽一艺,其中有道】清代王昱《东庄论画》:“画虽一艺,其中有道。”中国古代的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都将绘画视为体验“道”的一种手段。所谓“得意忘言”、“得鱼忘筌”,通过“艺”的实践来达到对“道”的体验,是道家思想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道”的本身了。因之,虽然“道”无处不在,但对道的把握却只能于具体的情况之中了。王昱亦云:“试观古人真迹。何等章法,何等骨力,何等神味,学者能深造自得,便可左右逢源。否则纸成堆,笔成冢,终无见道之日耳。”在他看来,画家只有在学习古人精髓的基础上“深造自得”才能体会“道”的存在。传统中包含了古代画家对“道”的理解与实践,但仅仅是模仿学习还不够,还必须有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只有通过这一过程,才能真正了解“道”的意义。(刘亚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