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真君十一年(443年)获封为吴王,后于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正平二年(公元452年),中常待宗爱弑太武帝,矫皇太后令,杀东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余,改元承平(或作永平)。即位后厚待群下,但彻夜畅饮,夜夜笙歌,很快即令国库空虚,又多次出猎,即使边境有事,亦不加理会,百姓皆愤怒,而他不作改变。另外,宗爱自拓跋余登位后掌权日久,朝野内外皆忌惮他,而拓跋余则怀疑宗爱另有所图,密谋削夺宗爱权力,宗爱于是杀拓跋余。
拓跋余是太武帝拓跋焘最小的一个儿子,初封吴王,后改封为南安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 拓跋余即位后,封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并视之为靠山,他怕自己以幼弟继位,群臣不服,将国库财物赐给朝中大臣,不到一月,库藏耗尽,他又沉湎于酒色,醉生梦死,不久,拓跋余对宗爱的专横跋扈难以忍受,决意设法削夺宗爱的权柄,宗爱得知消息,决定先下手除掉拓跋余。
虽然拓跋余仅在皇帝宝座上待了八个月,但他在从政期间也有点作为,基本上尽到了皇帝的职责。对内他稳定了政局,对外曾打退了南宋刘义隆的进攻,很好地延续了其父亲拓跋焘的政策。
据史书记载,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太武帝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等人谋杀。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吴兴公和疋、侍中太原公薛提等人主持朝政,打算秘不发丧,先把继承人安排下来。兰延、和疋认为原定的接班人拓跋浚(拓跋焘长孙)年纪幼小,打算找一位年纪大一点的王储继位,于是把拓跋焘儿子中年纪较大的秦王拓跋翰接进宫内置之密室,做好政权更替的准备工作。但薛提认为拓跋浚“皇孙有世嫡之重,民望所系。春秋虽少,令问闻天下,成王、孝昭所以隆周汉。废所宜立,而更求者,必不可”。这让兰延、和疋等人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进退。
而把持皇宫的宦官宗爱,平时与拓跋焘的小儿子拓跋余有些交往,当他得知大臣们的动向后,不愿政权落入曾与他结怨的拓跋翰手中,于是赶快假传皇太后旨令,秘密从中宫便门迎入拓跋余。同时,宗爱又以皇太后的名义,杀了**********的内阁大臣兰延、和疋、薛提等人,继而又将大臣们打算拥立的秦王拓跋翰杀掉,为拓跋余登上宝座扫清了障碍。
拓跋余继承皇位之后,将正平二年改元为永平元年,并大赦天下,尊称皇后赫连氏为皇太后。三月辛卯这一天,拓跋余主持了隆重的丧葬仪式,尊谥父亲曰太武大帝,庙号世祖,将拓跋焘遗体埋葬于云中金陵(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虽然拓跋余的皇位来得不光明正大,但他也并不是一个纨绔子弟,十多年前就被封为吴王的他还是有比较丰富的从政经验的。据记载,早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太武帝拓跋焘率领大军南伐之时,拓跋余曾被安排留守京都平城。名为留守,实际上行使着国家代总理的权力。所以,当拓跋余执掌大政后,他基本上尽到了皇帝的职责。为稳定政局,他任命大臣古弼为司徒,张黎为太尉,使北魏王朝的国家机器有效地运转起来。而且,对外他也很好地顶住了南朝的进攻。当时,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趁太武帝拓跋焘丧乱之机乘势出兵北伐,以雪拓跋焘南伐之耻。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拓跋余和大臣们果断决策,从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函谷关城)几个方向狠狠地打击了来犯之敌。
不过,即使这样,在朝廷内部顽固思想的影响下,拓跋余总觉得自己不是论资排辈登基的,害怕人们不真心拥护他。于是,为了笼络人心、取悦部众,他拿出府库的金银财宝加大了各级官员的赏赐,同时带领大臣们整日整夜地吃喝玩乐,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就把国库的财富挥霍一空。边城上报战争灾难,拓跋余却拿不出钱来赈恤。同时,他特别喜欢到处游猎,经常出入皇宫,影响了传统的宫廷制度。老百姓对朝政表示愤懑,而他仍旧我行我素。
拓跋余的失败还不仅仅是这些,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及时除掉宗爱,成了这个小人的又一个牺牲品。史书记载,宗爱被拓跋余提拔为首辅后,“权恣日甚,内外惮之”,大家都说宗爱很快就会成为谋害秦王的赵高。拓跋余也担心宗爱会发生叛乱,计划削夺他的权力。不料,让他没想到的是,最后却被宗爱先下手为强。十月初一晚上,拓跋余前往东庙祭祀,宗爱暗中派遣小黄门贾周等人趁夜色将其谋杀。
至此,在位仅八个月的拓跋余结束了自己的统治。之后,他的侄子拓跋浚即位,宣布降级以亲王待遇安葬了他,谥曰隐。
拓跋余史称南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