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宋那些事儿
1573300000017

第17章 变法与反变法(4)

领导要对付某个人了,立马就有人上书说这人谋反,这叫投领导所好。话说清朝有个当官的,提倡朴素生活,并以身作则,穿的官服上也是补丁摞补丁;看到下属穿着好衣服,就是一顿批评,看到下属穿补丁衣服,就大加赞赏。日子久了,全部官员都改穿补丁衣服,成为时尚了。这一切看上去似乎也很好,有一天,一个新上任的官员来见他,穿得还不错,领导一看就不高兴了,批评他;这人就解释:现在打补丁的衣服都太贵了,属下我是新官上任,手头不富裕,实在买不起补丁衣服。领导听了,半天作不得声。善于揣测领导的心思,本来是一件好事,一种能力,但把这种能力用歪了,就会结出不好的果子来。而做领导的要是不自觉,把投其所好的下属当亲信,迟早也会被下属出卖。

阿龙记事贴

以言罪人要不得

蔡确被贬的时候,有个叫晁端彦的官员说:蔡确这个人嘛,按他以前做过的事来说,杀了也是可以的,但现在朝廷是以言罪人,限制言论,这就不好了,现在这样做的人,将来后悔都来不及。

11、 苏轼讥程颐

公元1086年,宋哲宗朝的宰相司马光去世。司马光幼时为解救伙伴毁坏过一口缸,这就是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入政府部门后,司马光先是从事文案工作,王安石变法,他死活不同意,于是被王安石踢出朝廷。这使他有时间编著《资治通鉴》——一部很有名的历史经验书。神宗死后,喜欢老顽固的高太后把司马光请回来,他立即主持了对变法派人士的大规模、大尺度的清理工作,但由于操劳政事太过,身体状况不好,很快就不甘心地离开人间。

司马光死的不是时候,因为当时政府同僚们刚集体参加完一项庆典。消息传来后,所有人都认为该去和老同事告个别,并慰问一下死者的家属,只有皇家教师(崇政殿说书)程颐不赞成。他说:“孔夫子说过,参加完人家的葬礼,这一天里就不能有娱乐活动,哭的那一天不让欢乐。”(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意思是,政府庆典是乐事,可去司马光那里哭,这有违孔夫子的话,所以不好。但有人利用逆思维反驳,说:“孔夫子并没有说,欢乐的那一天不让哭。”

这立即使人想到一个笑话。牧师在教堂里对一个正在吸烟的烟鬼说:“祈祷的时候不可以抽烟。”烟鬼问:“那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牧师很尴尬,只好说:“可以。”

程颐和牧师一样尴尬,可他什么都没说。监察官苏轼在一旁玩幽默:“这都是西汉那个死鬼叔孙通发明的怪礼。”

但程颐无法忍受这样的幽默,因为他是个严肃的人。

程颐对中国人最大的贡献与迫害都是他创造了理学。理学认为,人生应该极度严肃,严肃的目的是让自己成为真圣人。真圣人就是雕像,玩乐和幽默都被视为罪大恶极。宋哲宗十岁时,有一天上课,他折了一枝柳条玩。程老师看到了,绷起脸教训道:“春天时节,万物生长,不应该随便攀摘,那会伤害天地和气。”说得宋哲宗赶紧扔了柳条。

对一个孩子都能做到这样,程颐的严肃劲可想而知。不但严肃,程颐的理性也很扭曲,也就是没有人性。他认为,感情和灵性与最高道德不共戴天,所以他反对任何和感情灵性有关的事物,宋词是他经常批判的对象。有人对他吟诗:“梦魂惯得无拘束,又踏杨花谢娘桥。”程颐脸色大变说:“鬼语,鬼语。”

理学对人性的压抑不止于此。有人问他:“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程颐断然说:“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让宋以后的寡妇都后悔来到世界上。妇女的贞操观念被程颐绑架,可恨的是,没有人来交赎款。

对这样一个人,苏轼敢开那样的玩笑,实在是捅了马蜂窝。司马光尸骨未寒,程颐已经开始对苏轼进行报复。他命学生贾易、朱光庭弹劾苏轼,说他在主持国立图书馆官员考试时,所出的题目是故意诽谤政府。有人站在苏轼一边,有人站在苏轼的对立面,有人看热闹。程颐的报复虽然没有成功,可因为这一事件,保守派在清剿变法派后自己又开始相互撕咬,最终,分成三派。

洛派首领:程颐,洛阳(河南洛阳)人。

蜀派首领:苏轼,眉山(四川眉山)人,属于古蜀地。

朔派首领:刘挚,东光(河北东光)人,属于河朔地区。

三派相互斗——写诗、填词、弹劾,他们都一致认为自己是在跟小人斗,正义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越斗越激烈。宋政府刚把变法人士赶出朝廷,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又急忙驱赶这三派中失败的小人。高太后实在太累了!

阿龙辞典 世间“二程”

程颢和程颐两兄弟,世称“二程”,是北宋著名的学问大家,他们开创的理学学派影响深远。后人往往因为受了宋明理学太多的苦,所以连带着对二程兄弟很没好感。其实兄弟二人的性情是不同的。有个故事说两兄弟去寺庙,程颐见到佛像,作揖而过,程颢则当没看见。有人问缘由,程颢就解释:就算论年龄,佛也就比我大几岁,我向他作个揖算什么。

【阿龙看热闹】

对真诚的人真诚,对世故的人世故

看菜下单,看人说话,这是老祖宗们留下的至理名言,就是告诉人们说话时一定要看对象,心里有杆秤,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比如:和盲人说话不要讲五“颜”六“色”,和行动不便的人说话不要讲一路狂“奔”;对兄弟、同事说话可以随意些、亲近点,但对大领导说话一定要客客气气、毕恭毕敬,更不可随便就摆出一副掏心窝子的姿态……也包括,不要和太严肃的人开玩笑,不然人家会记你一辈子。

12、 章惇与苏轼

章惇比苏轼大两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跟苏轼都是好朋友。当时苏轼在凤翔府担任省长秘书(判官),章惇则担任商州县长,两人都是少年进士,同龄人又有共同语言,自然诗酒流连,相处得很好。他们经常一起出游,据说有一次同游仙潭,对面岩崖高耸,峭壁千尺,而且非常光滑。章惇便对苏轼说:何不到对面岩壁上题字?苏轼一看脚底下,发现只有一座横木搭建的小桥,下边是溪涧,深不可测。苏轼腿脚发软,只敢望天。章惇微微一笑,很平静地走过小桥,卷起衣袖,爬上峭壁,在很高的地方写了“章惇苏轼来游”一行大字,然后面不改色地走回来。苏轼被他吓坏了,半天才抚摸着他的背说,你以后肯定会杀人。“为什么?”章惇很奇怪。苏轼回答说,连自己的性命都不珍惜,怎么会珍惜别人的?

苏轼果然有知人之明。章惇性格豪爽,他虽然是进士出身,却是凭借战功获得升迁的。他曾经打过仗,带兵平定过地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很受王安石的器重,而他也积极鼓动变法,加入到变法派的小团体,因此,很快便升迁到了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

这时候他跟苏轼的关系还很不错,虽然两人政见不同,但他还是经常写信给苏轼,劝他把脾气收一收、改一改。可惜的是,不久政治局势忽然发生变化。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主持朝政。她一直记得当年科考后,仁宗皇帝回宫后喜形于色,对她说:我今天为子孙们得到了两个好宰相——这两个好宰相,指的就是苏轼兄弟。因此,她非常器重苏轼兄弟,于是,闲居黄州的苏轼被召回,而弟弟苏辙则被任命为候补宰相(中书舍人),同时司马光等一大批旧党也纷纷复用。有人欢乐有人愁,另一边,王安石被迫回到江陵闲居,章惇被降职。这回,他恨上了苏轼兄弟。

几年后,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大力起用新党人物。新党领袖王安石太老了,而且精神状态不好,于是哲宗便任命章惇为宰相。章惇大权在握,就跟当年的旧党大臣们秋后算账。司马光死了,他命人把尸体挖出来,鞭尸泄愤;苏轼被贬到惠州,不久他看到苏轼写的诗里有这么一句,“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觉得苏轼的日子过得还是太舒服了,便干脆把他贬到了海南岛;而苏轼的弟弟苏辙,则被贬到了雷州;另一个有名的作家黄庭坚被贬到了惠州……

即便这些人被贬到偏远的地方,章惇还是觉得不满意。苏辙被贬到雷州后,不允许住官家的房子,于是便买了一家民宅居住。章惇硬是从中大做文章,说苏辙是强占民屋,下令地方政府要负些责任,把这种“恶霸劣绅”抓起来绳之以法才对。直到苏辙拿出买房的房契,他才没有得逞。

不过,也是因果报应,几年后,宋徽宗即位,章惇也被贬到了雷州。这下可轮到章惇受罪了,以贬官身份来到雷州,同样不许住官宅,同样只好向老百姓买房子。可不一样的是,当地老百姓记上仇了,对他说,以前我们把房子卖给苏公,因为这事,章丞相差点让我们家破人亡,这回说什么我们也不卖了。搞得章惇特别郁闷。

世界是会变的,风水轮流转,不会总是同一批人在吃香的喝辣的,也不会总是同一批人在忍饥受冻。

阿龙辞典 章惇

章惇敢作敢为,是王安石的接班人。他与苏轼之间的故事很多。两人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耍,有一次,苏轼去找章惇,章惇正躺在床上抚摸肚子。见到苏轼,就把肚子给苏轼看:“你说我这里面都是什么?”苏轼回答:“都是谋反的事。”章惇大笑。后来他支持王安石变法,并以身犯险,在旧党眼中,这就等于是谋反了。

【阿龙看热闹】

给别人退路就是给自己退路

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为官最老到的人物之一,在做事给人留余地这一点上,很有一套。“戊戌变法”失败后,李鸿章作为主张维新的人士也受到牵连,但由于他为官老到,政敌们想拉他下水,也没有很好的借口。最后慈禧把他贬到广东做官,并让他追查维新派人士;迫于形势,李鸿章派人挖了康有为家的祖坟,但同时又遣人告诉康有为,请求他的谅解;在此之前,李鸿章就曾帮助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跑,对追查维新人士的命令也并不认真执行。基于这些原因,康梁总体上对李鸿章还是抱有好感的。与各派系人物都保持一定的联系,在政治斗争中并不赶尽杀绝,这是李鸿章能多年不倒的原因之一。很多时候,给别人退路就是给自己退路,尤其是在今天,谁和谁都没有深仇大恨的情况下,何必把一点争执看得那么重要呢。

1100年,风流皇帝宋徽宗上台。中央政府仍然沉醉在太平盛世的迷梦里,不思进取,很快,积重难返的北宋,就要走上末路了。

在崛起的金人面前,令北宋患恐惧症多年的辽和西夏,都不过是“浮云”。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宋徽宗与儿子宋钦宗双双被金军掳走,北宋以历史上从未有见过的耻辱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