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
15814200000001

第1章 自序

十五年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读到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说句实话,那次阅读体验并没有给我带来愉悦,只读得昏头涨脑,磕磕绊绊。也正是那次阅读,严重挫伤了自己对于历史书籍的阅读积极性。因为当时刚刚走出校园不久,对于历史知识的认知度,还是源于教科书上那些没心没肺的文字干货。书没有读透只好暂时放下,谁知道一放就放了十年。等到我再度拾起这本书的时候,人已经过了而立之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发现,曾经让自己迷恋的那些历史幻象或者真相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已经不具有吸引力了。历史的真实度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唯有人心的真实才是打开那扇大门的钥匙。

诚如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的开头中所说,“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一年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真相值得我们去追根溯源?黄仁宇先生让我懂得了,历史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也是可以这样读的。历史是人的历史,并不是几个概念,几个观点堆砌起来的历史。近年来,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分析和解构中国历史上各大利益集团的生存竞争与博弈规律,这本书也不例外,我再一次将目光锁定在了明朝的官场上。

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从它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征讨杀代开始,到亡国皇帝崇祯上吊结束。其中的每一场局都是一个长期持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官场游戏贯穿始终,无休无止,看不见尽头的君臣博弈,就像是一场一个人对付百人千人的车轮大战。在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前,有一次他在听说自己的对手张士诚住在深宫里养尊处优,懒得管事,就发了一通感慨。这个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草根皇帝说:“我诸事无不经心,法不轻恕,尚且有人瞒我。张九四(士诚)终岁不出门,不理政事,岂不着人瞒!”言下之意,老子天天像防贼一样防着这些官员,还是被当成冤大头忽悠。

这句话为三百年的帝国官场奠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皇帝与官员的权力博弈成为明王朝的主旋律。朱元璋扫平四方,他在自己的帝国布满了无所不在的特务网络,用铁血手段努力维持着处罚贪官污吏的概率和力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处罚,不断地屠杀。尽管如此,这局棋似乎总也没个了结。朱元璋说:“我想清除贪官污吏,奈何早上杀了晚上又有犯的。今后犯赃的,不分轻重都杀了!” 朱元璋大量诛杀官员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真的想要净化帝国官场生态,而是为自己的继任者“拔刺”。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就决定了明朝的权力博弈不可能达到真正有效的“拨乱反正”结果。

草根阶层出身的朱元璋创建了大明帝国,创业的艰辛是其他权贵出身的皇帝所不能体会的。也正因为如此,他对这份家业的继承和延续有着更为谨慎的布局。无论是他杀戮开国功臣,还是废除丞相,让诸藩王离京,还是明令禁止后宫和太监干政等等。皇权的专制,被他运用到了极致,也正因为如此,明朝才会成为中国两千年帝王政治和官场权力博弈的集大成者。可是整个大明政权机器,并没有按照开国者所预定的想法或轨迹往前发展,明朝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的皇帝只有洪武、永乐两代,尽管这趟帝国列车一再跑偏,可它却能够保持不脱轨,延续276年国祚,这让人实在难以理解。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朱元璋从一开始布下的局,已经为后来的文官斗权、阉党乱国埋下了伏笔,而每一场局都是帝国权力链条上的重要一环,环环相扣,直到将帝国和他的末代皇帝崇祯扣成一道死亡结。

宗承灏 于淮南家中

2011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