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静生活
15828200000010

第10章 静者达远——非宁静无以致远

华中师范大学的刘中兴先生在其散文《淡泊与宁静》里有这样一段话:

人,站起来,便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山;倒下去,便成了世界上最宽的路;弯下来,便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桥;可一倾斜,便成了世界上最险的悬崖。生活中充满喜悦,喜悦的背后有时候却是深深的诱惑。诱惑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牢牢地网住每一个靠近他的人,等到那人蟠然悔悟要离开时,却已力不从心。诱惑又像毒品,吞噬人的灵魂,扭曲人的性格,腐蚀人的心灵。千万不要在诱惑面前停滞,也许只是一瞬间,人生将从此改变。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给心灵一种宁静,给胸怀一种桀然,古人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天舒。”在这份淡泊宁静中,诱惑大概只能大逃亡了。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现代人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鲜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多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

可是,人是自然之子,我们仍然会向往在喧嚣繁复的尘世中拥有一片宁静的天空,让浮躁的心绪得到休憩,在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的更迭交替中感受自然之美,使沾满世俗尘埃的心灵重新得以净化和升华。

泰戈尔曾说,“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你也将错过星星。”宁静是难得的洒脱,也是智慧的感悟。宁静就是快乐。

淡泊不是平庸,宁静孕育辉煌。一时的大红大紫、突如其来的尘世喧嚣,只是留不住的景观,不变的淡泊宁静才是永久的圣殿。

古今历史昭示,只有在淡泊宁静的磨砺中,人之心胸才能豁达宽广,人之猛志才能长存不溺。淡泊宁静给人以抚慰、净化,令人潜下心来,腾出时间,埋头苦干,心无旁骛地去登攀。

古今中外无数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都是在淡泊宁静中实现其伟大志向和奋斗目标的。大科学家苏步青、黄昆逝世后,很多人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正是由于人们不知道他们是谁,才愈发衬托出他们淡泊宁静孕育辉煌之伟岸。写过3000多首歌词的“词坛泰斗”乔羽,以“百年心事归平淡”抒怀明志,一生严守淡泊宁静之道,精心创作,不为金钱粗制滥造,所以作品魅力无穷,久唱不衰。

当今之日,行淡泊宁静须抵御各种物欲的诱惑。正所谓“欲淡则心静,心静则理见”、“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

许多年前,看过有关比尔·盖茨闭关修炼的报道,说他从80年代起,每年有两次,每次为一个星期的闭关修炼,在修炼的这一个星期里,比尔·盖茨拒绝和任何人见面,包括他自己的家人,谁都不知道他在这七天做了些什么,但他每次出关,微软总有惊人之举。

闭关,在佛家简单说成不与外事接触,摒绝一切,自己进行长时间的静坐和入定,我想,比尔·盖茨的所谓闭关,一定是他想在绝对安静的情况下处理工作之事,由此可见,宁静对人是多么的重要。当然,闭关后面还有两个字:修炼,静由心生,心静则宁。

如今的成功人事多数是忙人,来去匆匆,应酬繁多,别说闭关修炼,恐怕连看书的耐心和时间都没有。滚滚红尘,人世繁杂,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清净的心境,那么,得就是失,失,就会忧生于心,心不静则事事乱心,何来的快乐?

世间到处充斥着欲望和诱惑,我们时常为世间的繁杂之事而烦恼,唯有淡泊名利才能明志,才能树立远大目标,唯有静才能看得真,才能走得踏实,我们不妨时常从繁忙的工作思维中抽离出来,把自己处于一种心无杂念的那种宁静而宽阔的境界,静心的反观自己的行为,那么,原来许多很模糊的事情会清晰起来,曾经一直困惑的问题也会有了答案,所以,宁静足以致远!

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其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做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雄才大略的刘备生出“犹鱼之有水”之感;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生对“致远”的执着。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孔子曾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老子也明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它同欲取之必先予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宁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实则“占先”。有人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说的似乎只是“文化界”和“读书人”的事,其实不然。哲理的境界是最高境界,它所阐述的道理是带有普遍性的。

有人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离我们太遥远了,缺乏时代感。其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悟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中所蕴含的真理性。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曾有许多名言,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历经千年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所谓真理,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毛泽东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由此,我们考察古今中外,凡成功者,莫不遵循了这一真理法则;凡失败者,莫不违背了这一真理法则。尽管真理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之分,但经过千余年检验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证明了它是真理。所以,它也是没有时限的。

有一个小孩寻找金表的故事,从中受到许多启示。

故事说的是一个农场主在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块名贵的金表遗失在谷仓里了。他遍寻不获,便在农场门口贴了一张告示:谁帮忙寻到了,便赏给100美元。人们面对重赏的诱惑,无不卖力地四处寻找。无奈谷仓内谷粒堆积如山,还堆有大量的稻草,要想在其中寻找一块金表,如同大海捞针。人们忙到太阳下山仍未找到金表,他们不是抱怨金表太小,就是抱怨谷仓太大,稻草太多,便一个个地放弃了100美元的诱惑。只有一个小孩仍不死心,还在坚持继续寻找。天越来越黑了,他突然发现待一切喧闹平静下来后,有一个奇特的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地响着,小孩立即停止了寻找,谷仓内更加安静,“滴答”声更加清晰,小孩循声找到了金表,最终得到了100美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孩之所以能找到金表,关键在于他有一种宁静的心境。

宁静的心境能使人耐得住寂寞。“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干成一番事业,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埋头苦干。如果没有宁静的心境,就会耐不住寂寞,坐不得冷板凳,不愿付出艰苦的努力,心浮气躁,总想走捷径,甚至投机取巧,这种人是绝对干不成事业的。《心理人生》中对此讲得十分透彻:“唯有埋头,才能出头。一个人如果急于出人头地,除了自寻烦恼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人只有埋头苦干,才能有所作为,出人头地。”

宁静的心境能使人守得住清贫。大千世界,物欲横流。面对金钱和物资的诱惑,有的人心境宁静,安贫乐道,不为金钱所动。而有的人缺乏宁静的心境,守不住清贫,在花花世界里往往心理失衡,丢失自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成克杰、胡长清、刘守仁等一些高官之所以走上贪污受贿的犯罪道路,无一不是如此。因此,只有保持宁静的心境,才能经得住各种诱惑,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宁静的心境能使人经得住失败。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挫折,遭受失败。有的人心境宁静,在遭受挫折和失败时,坦然面对,毫不气馁,愈挫弥坚,最后获得了成败。而有的人一遇挫折和失败,就悲观失望,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最后一事无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都应该从中受到一些启示。

宁静的心境能使人冷静处事。心平气和能化解一切矛盾。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是心平气和的去化解,还是怒火冲天的去对待,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境是否宁静。有的人心境宁静,愠而不怒,冷静处事,往往化干戈为玉帛;而有的人缺乏宁静的心境,往往“怒而兴师”,结果使矛盾激化,导致失败。

人生的旅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面对挫折与苦难时,如果想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就需要有一种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一般人非常看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因此就很难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只能在情天恨海中随波逐流。而修炼人则能把名利情色看得很淡,也能做到宽容忍让,其胸襟和气度自然远在一般人之上。宁静致远则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它不是通过外界的环境或外力来改变自身的心灵状态,而是用内心的宁静来丰富自身的想像力。在红尘浊世中通过修养自己的心灵使其达到平淡祥和的境界,就如蚌之含砂,在孤独与痛苦中孕育着璀璨的明珠。因此,一个人在最宁静时刻的思维,就是他的灵魂升华后最珍贵的思想结晶。

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淡泊明志”,可使人品味人生,领略人生,顿悟人生;“宁静致远”,让人潜心修炼,心如静水,胸襟开阔,天人合一,达到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有人出了个问题给两位画家,题目是“安静”,要他们各画一张表达同一主题的画。

第一位画家画了一个湖,湖面十分平静,好似一面镜子,另外还画了些远山和湖边的花草,让它们倒影在水中。

第二位画家则画了奔流直泻的瀑布,瀑布旁边有一棵小树,树上的一条小枝上安有一个鸟巢,鸟巢里有一只小鸟,小鸟正在恬静地酣睡。

人们自然说第二位画家画得高明,因为它才真正理解了安静的含义;而第一位画家所画的湖面,静虽静矣,不过是一池死水罢了。

世界是运动的,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有激烈的动才能衬托出真正的静;人生是跟时间永不停息的赛跑,只有通过名利之舟、滚滚红尘,才能看到安静自然、心如止水的高尚境界。

匆忙的一生中,有人醉心于功名利禄,有人迷恋于灯红酒自如,也许最终拥有了高官厚禄,也许最终物欲得到了满足,但心灵的寂寞和空虚是无法用物质来弥补的。失去了那份淡泊与宁静,又怎能绽放出最灿烂舒心的笑容?

宁静可以使人的心灵变得更为广阔,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去容纳思想的自由翱翔,为人生的奋斗积累力量。

真正的宁静,属于内心充满力量的人,任何时候,任何恶劣的环境中,他只会彻底地反省自己,不会把别人当成意识型态及个人利害方面的敌人。一个内心充满力量的人,也极少滋生别人打败自己的仇怨。

心灵的宁静,能与宇宙时空中无穷无尽的能量连接在一起,潜移默化地使人的灵魂升华,会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变得永远充满神秘色彩。为了放淡自己的各种欲望,我习惯在孤灯夜静的书案前,头靠着松软的椅背,轻轻地合上疲惫的眼睛,闭目养神,忘记自己,忘记世上困扰人的一切。在宁静中,我的生命变得犹如满天的轻风细雨那样悠长、清澈、温和,缓缓的逍遥于宇宙时空之中……

一个人要想消除心灵的烦恼,宁静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珍爱生命,就必须修心养性。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长存世间,所以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一种境界。

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上,心灵当似不动的高山,安贫乐道;不能像水中的杂草,随波逐流。居住在闹市,在嘈杂的环境之中,不必关闭门窗,任它潮起潮落,风来浪涌,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没有什么能改变心中的宁静。身在红尘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云之上。

绿,却很少有人宠辱不惊,去留人生的烦恼来自于非分的欲望,种种诱惑使人心中的明月蒙尘。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两句话包含了极其高深的修心养性之道。修养心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值得用一生去琢磨。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对愈发激烈的竞争,面对各种各样的利欲诱惑,要做到“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确实不那么容易。

实践证明,一个人如果心浮气躁、利欲熏心,就很难成就大的事业,更不可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希望大家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千万不要盲目地“跟着感觉走”。

“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倘若只是一味孤高自许,却没有植根现实的理想,也不过是消极的逃避现实。倘若只是一味封闭自守,懒于交流,更是愚人的做法。

“淡泊明志”,志在修身,进而济世;“宁静致远”,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淡泊”与“宁静”并非空洞的华丽辞藻,并非书生的自命不凡,它需要真正高尚而淳朴、丰富而博爱的心灵。

“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理想目标的,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古人说过的话,是无法更改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八个字,我们今天也不能更改它,如同当年诸葛亮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注入了新的内涵一样。今天,我们同样可以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具有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力。

静心课七

用远大目光来看待问题,从而弄清楚问题的大小。想象你自己乘坐飞碟环绕地球飞行,卫星不断将你想要的任何地方的图片发送到控制台的屏幕上。这些图片中,有纽约大街上像蚂蚁一样川流不息的上班族,冰岛的海岸上正在起航的渔船,大西洋中欢快潜游着的海豚,排成队形飞过非洲荒凉平原的野鹅。当你调整焦距,近距离观察这些生物的活动时,便会意识到,每个个体生物都是生命网络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处于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再想想你的问题,相比之下看上去是不是渺小许多?是不是也没那么难以忍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