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静生活
15828200000035

第35章 静行训练——做一位“节约型个人”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安泰的巨灵神,只要他的脚跟不离开大地,他就力大无穷;而一旦他的脚不踩地,立即就变成大草包。安泰最后即死于脚跟离地。

庄周先生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常人之息于喉,真人之息于踵。”从字面上讲,常人用喉咙呼吸,真人用脚跟呼吸。庄子的真实用意应当是在于:人要常常立定脚跟。“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林彪是黄埔毕业生,他当年在黄埔军校的誓词中就有一句话叫“立定脚跟”。

所谓行容安重,也就是一个人脚跟咬地的走路姿势。按曾国藩的说法,行容安重乃进德之门。他当年在家书中婆婆妈妈地教导曾纪泽的进德之门是两条:一条是说话要和缓,一条是走路要安重。《麻衣神相》亦说“行步沉重荣贵”,并明确地指出走路时“脚跟不至者,贫而夭”。

为着养成行走安重的习惯,你每天上下班时或每天进行锻炼时,可有意识地安重行走;或是找定一个行容安重的偶像——比如牛,走路时就学牛,《麻衣神相》说“牛行巨富”。

良好的步态,应该是自如、轻盈、矫健、敏捷。那么,良好的步态怎样形成呢?

第一,要掌握好适当的速度。

走路,是节奏美的体现。我们知道,客观事物的反复或相似的等时空出现,就可以获得节奏。人的双脚一前一后的反复出现,就可以给人以节奏的美感。走路时,速度不可太快或太慢(散步除外),太快,就形成“碎步”.这种步子会使全身出现摇摆,尤其以女性更为显著。身体的前后摆动太大,或周身肌肉的抖动太大,都会使人的空间视觉形象失去平衡;太慢也不好,那会使你全身肌肉出现松驰,从而失去生活的节奏与力度,给人一种疏懒与精神不振的感觉,更谈不上和谐美感。

第二,要注意重心的稳定。

走路时,应微微收腹。收腹与挺胸的动作是自然连在一起的,只有当人体的重心略微向前靠,使其正好落在脊柱的前方,才能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前进感。走路时,应抬头挺胸,千万不要向前搭拉着脑袋,也不要向后仰。上半身应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要左右摇摆。手的摆动幅度也应与速度相宜,如果头前倾或后仰,身体左右摆动过大,手的摆动幅度过大等,就可能造成“重心位移”,走路的姿态变成摇摇摆摆,很不稳定。

第三,步态要轻。

走路的轻巧,一是结人以敏捷,二是给人以轻松的感觉。轻巧当然要依靠全身动作的协调。获得轻巧感,走路时需用腰力,同时,走路时脚与腿的使用十分重要,干万不要用大腿迈步而要用小腿迈步。即走路时大腿指起的幅度不宜太大,如果幅度太大,就会造成上半身向后倾斜,加大了全身的摆动,让人觉得“很吃力”,小腿迈步则显得很轻盈。

走路时,切莫让脚跟先触地成全脚落地,而应该是放脚掌先落地,然后脚后跟触地。从美学的角度讲,前脚掌先触地,能减少全身的摆动与颠簸,给人一种轻巧感。

最后,走路时不要扭动臀部(不是指自然扭动,而是人为的扭动),尤其是女性。

因为臀部向左右过大的扭,与走路的前进感恰恰构成了心理上的“异向差”,从而肢解了人体走路时的和谐美感。因此,多余的、矫揉造作的动作,都会形响步态的优美。

一个人的良好站态、行态、坐态,是人的自然形体在空间的形象显现。如果我们把一个人出现频率很高的形体动作“筛选”出来,那么,这些具有连续性与稳定性的动作,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人的风度。

姿势修炼的总体精神是在于存神,在于凝聚能量,在于劲气内敛。从相反的角度也可以说,姿势修炼的总体精神是在于节约精神,用而今比较时髦的话说,姿势修炼就是要做一位“节约型个人”。话说至此,我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人,既懒且惰,登峰造极,舍我其谁,衣来懒伸手,饭来懒张口,最后饿死在床上,但见他死时四肢也懒得伸直,不亦奇乎!这家伙一定是懒鬼——做鬼也懒!

果不其然,他在地狱里面做鬼也懒,阎王老爷惊堂木一拍,下令罚懒鬼变猫,懒鬼懒声懒气地说:“小的愿从大王之命,人间猫一回,唯诚望猫毛要全黑而猫鼻要太白,谢大王合作!”

阎王老爷大惑不解,懒鬼又懒声懒气地说:“大王有所不知,小的猫在黑暗之中,猫身一团黑,猫鼻一块白,被老鼠误作为糕点,挺身而上,这不是他送鼠肉入我猫口吗?不知道节省吾猫多少气力也!”

我们如能够在平常的生活中像这只猫一样节约精神,那肯定是一位有道之士,而且轻松取得现实生活的成功。当然,不要学这只猫的懒惰,凝聚能量是为了发而中节,而不是猫在那儿等鼠。

静心课二十七

躲进“绿色房问”。每个电视台的制作间里几乎都有一处“绿色房间”。这是一间安静的房间,演员们能够在其中暂时避开拍摄布景中聚光灯的照射。当你处境艰难之时,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正在布景中拍戏的电视演员。一旦压力大到无法承受,便一头钻进“绿色房间”,享受你作为演员的特权。在这个安静的精神角落中,你能够暂时将脑中所有的想法一扫而空。等到恢复镇定后,再回到拍摄布景,继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