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南怀瑾大师的解脱智慧
15839200000024

第24章 只问耕耕不问收获

大师解脱智慧

南怀谨说: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耕不问收获。好好地努力,生活总可以过得去,发财不一定。只要努力求学问,有真学问不怕没有前途、没有位置,不怕埋没。

大师智慧串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生长在农村,在刚刚懂事的时候,就学会了跟大人一起下地干农活。孩子一天天长大,会干的农活一天天多起来,后来啊,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便白天去上学,放学后和节假日照样干农活,耕地、锄草、播种、收获样样无一不会。他读书和种田一样认真,学过的每一个字就像在田里播下的一粒粒种子牢牢记在心里,写作业就像锄草,一题不漏,端端正正;背课文就像耕地,滚瓜烂熟。他的地种得好,书也读得非常好。因为他把种地的方法都用在如何读书上。再后来啊,这个农民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这时他已经是一个种田能手了,但他却从此不能再种田了,而要去城里上大学。

在上大学的时候,他常常想起种地的事,想着每年把地翻熟,一粒粒播上种子,春天长出一根根嫩绿的幼苗,秋天收获一石石粮食,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如此丰盈,那是何等的喜悦啊!于是他常常闷闷不乐,望着书本发呆。实在烦闷得不行,他就努力去读书,然后再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如此一天又一天。有一天他翻着自己写的一本本读书笔记,突然闪现一个念头,读书、思考、写作和种田的道理不是一样吗,这就像耕地、播种、锄草、收获,他顿悟了。

于是他不再烦恼,便把自己的心思和精力放在读书、思考和写作上,当他在啃着一大本一大本的书籍的时候,就像在田里翻耕着大块大块的土地,书中的智慧就像泥土的芳香使他陶醉,读熟了的书就像耕熟了的地一样使他惬意。他完全把耕田的经验放在做学问上,他知道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有好的收成。

中国也有句古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其实对于一个真正的谋道者来说,耕耘本身就是收获。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享受耕耘的过程。

有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士说:“我今年32岁了,是一个四岁女孩的母亲,1999年硕士毕业于某重点大学。现在和丈夫都在上海一家大型集团公司工作,他在做技术管理工作,我在做产品开发工作,如果大家都维持现状的话,按目前行业的状况,应该是过上了小康水平的生活。在房价还不贵的时候买了房,按揭还款的压力不是很大,现在的房子已经是天价了,也有私家车,而且没有贷款,马上我自己的专利就出来了,估计下一步晋升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好多人还在羡慕我,但我为什么还在困惑?”

是啊,有房有车,有晋升,没有人会说她不幸福,她自己也不可能说自己不幸福,可为什么还要困惑?为什么不那么快乐呢?

她后面所说的道出了原委:“也许人过三十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的确是一种悲哀,也许,把现在的工作状态延续下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我真的迷惘了。但我真的能感觉到,自己的内心还有一种激情存在,虽然这激情好像没有前几年强烈了,我也正是害怕哪一天真的什么想法也没有了!”

一位著名的作家谈到他早年的辛勤工作时,也有类似的想法,他说:“当我回顾那段艰难却令人难忘的岁月时,内心却充满喜悦。当我的口袋里没有一分钱,在一个没有炉火的小屋里专心写作时,我感到无比快乐。比我现在坐在舒适体面的会客厅里感觉到的快乐,要大得多。”

他们的想法都在证明一个道理:快乐不在冲顶,而在于攀登。也就是说快乐在于过程,不在于结果。

云南有一个古城,气候宜人,土地富饶,物产丰富,人们生活悠闲,节奏慢悠悠的。有一个英国绅士看到这里的人们生活悠闲,就问一个老太太,夫人,你们这里的人生活节奏为什么是慢悠悠的?老太太说,先生,你说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英国绅士想了想说,是死亡。老太太说,既然是死亡,你忙什么?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是啊,人生的最终结果就是归于死亡,人生的过程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珍惜和拥有的财富。人生如此,做任何事情也都是这样,懂得享受过程才会获得真正的祥和与快乐。

有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每天都会到固定的地方钓鱼,每次一大早便出了门,夕阳下伴随着他回来的依旧是那一只空空的竹篓。但他回来以前,却还是一脸灿烂的笑容,向每个邻居讲述他所闻所见的趣事。人们惊讶,为什么他付出一天的等待和付出,没有一点收获,却还是满脸笑容。他告诉人们,鱼不咬我的钩是它懂事,而我已经钓到了我的“大鱼”——一天的快乐。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对于钓鱼的人来说,钓鱼就是他的快乐,至于收获并不是那么重要。

泰戈尔的诗句“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就是生活中快乐的全部。时间如水,寂静的流过,也寂静的延续,正如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来来往往的路人,留不下名字却能留下回忆。

还记得在《中国青年》里读到过一篇文章:“蚕吐丝变成茧,然后蛹化成蛾,这是生命的蜕变还是生命的延续?都不是,那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宝马车、洋房别墅的梦想也慢慢地变了,一瓶啤酒,半斤花生,也能让人满足。或许,梦想也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关键是,这个梦想的过程是快乐的。

过程的精彩才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不少成功者常会满足地想,好不容易获得成功,终于可以安心了。可是,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就再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也会失去向目标努力的乐趣。

可是,也有生活方式或思想与他全然不同的人。他们达到一个目标后,又接着设定下一个新目标,再度接受挑战,完成这个目标。过去的梦想实现后,又抱着新的梦想,向更大、更能专心投入的目标努力迈进。

他们对生活、工作和获得成功永远能感受到相同的喜悦,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精力充沛、日新月异地昂首向前,不论在任何时刻都不会丧失热忱和创造力。

对他们来说,“目标都已达到”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他们无时无刻都在为自己新的目标奋斗不懈。

1991年,他20岁,已是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的高材生了,再待一年,就可以拿到学位。但令人惊讶的是,他退学了。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哈佛大学,而不是复旦。这样离去,似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为了签证,他在国内等了4年。

在美国,他向哈佛大学申请了两次,两次没有进入大学,第三年第三次申请如果失败,几乎可以让他的美梦破灭,但他成功了。

哈佛梦他做了10多年。1998年,即将获得哈佛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时,他又做出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放弃博士学位跟着一位同学回国了。

同学的名字叫张朝阳,这个在IT界创造中国神话的人。他和张朝阳一起白手起家,最后成为搜狐网站的中坚分子。1999年,在他即将升为搜狐第一副总裁的时候,他又做出一个决定,离开搜狐。他对别人的解释是:他不是给别人打工的人,帮别人成为英雄不是他的梦想。

他创办了“e龙网”。当“e龙网”破土而出,取得6000万资金支持时,他做出一个更令人费解的决定,离开e龙不干了。

看看他这13年遇上的每一个机会,抓住任何一个,他都会功成名就。假如,这样的机会能恩宠我们,我们定会感谢上苍对自己的垂青。

但是,一个人,他却浅尝辄止,在到达巅峰的时刻,突然收手,飘然离去。

在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里,他显然不是我们眼中的英雄,相反,他具备一个失败者的特征。但是他不承认,他说人生在于不断追求,这个过程应该是快乐的、自我的,是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来衡量的。功成名就不是快乐,也不是一个人的终极价值。他是一个为了拼搏而存在的人,他更像战场上的战士,当把敌人打翻在地时,他转身而去,把战利品留给了别人。他要的也许就是那种冲锋陷阵的感觉。

名利场就像百年来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我们记住的往往是那些攀上巅峰的人,而那些到达巅峰却满意地转身下山的人,我们再也记不起他们的名字。

他就是这样一位攀登者,他所做的不是为了冲顶,而是为了享受攀登的纯粹快乐。

他的名字叫张黎刚,一个和张朝阳一样优秀的男人。他说——天下惟有一种英雄,那就是人性的英雄。

一位成功者这样说:“我的人生已没有什么乐趣可言。我不必再像过去那样辛劳工作,也不再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美国有位著名的企业家,是几家著名大公司的董事长,他的事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他年方35岁,就已在竞争激烈的商界赢得极高的地位。到了40岁,他对一切已感到厌倦,在他45岁时便宣称自己已经完成了一切,他的全盛时代结束了。

他这样感叹道:“今后,我所能做的只是设法保住自己的地位,不被别人取代。现在想来,努力奋斗寻求发展的时代,要愉快得多。那是我人生中的黄金时期,现在再也领略不到那种乐趣了。”

永远能感受到快乐的人,是对追求新目标保持兴趣、永远在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