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者必知的100个人生哲理
15867100000011

第11章 知人善用——让人才为你冲锋陷阵(1)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占有人才的多少直接影响你在竞争中的成败。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识人、用人,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并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激励他们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是领导成功与否的关键。

1.不以个人好恶弃人

在《三国演义》里有两个人是东吴孙权很不喜欢的。一个是张昭,一个是虞翻。

张昭性情刚硬,常常倚老卖老,当众与孙权抗争,“辞气壮厉,义形于色”,使孙权下不了台。所以一段时间孙权没有要他上朝。

虞翻自恃有才,狂放不羁,屡次对孙权无礼。孙权最后把他流放到交州。

蜀国有使者来,当朝夸耀蜀国的功德,当时群臣之中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出来与他抗议争辩的。于是孙权感叹地说:“如果张公在这里,这人即使不屈服也会感到垂头丧气,哪里还能自我夸耀呢?”第二天他就派人慰问张昭,并亲自请张昭入朝。

孙权曾派将士往辽东作战,因海风袭击,损失巨大。他很后悔这一决策,于是在命令中说:“古时赵简子称,诸君之唯唯诺诺,不如周舍的有话直说。虞翻忠厚正直,善于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是我国的周舍。如果他在这里,就一定能说服我取消这次出征。”他督问交州并指示说,虞翻如果还活着,就让他坐船回都城;如果已经故世,就送丧回他家,让他的儿子为官。

孙权虽然不喜欢这两个人,并不因此而抹杀他们的优点。在能发挥其长处的时候,他立即记起他们,并把他们放到适当的位置上。

人生悟语:

我们不喜欢甚至讨厌冒犯了我们的人,这也很正常。但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这人就不是好人或一无是处等等,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影响对人评价的公正。

2.有多大肚量成多大事

袁绍进攻曹操时,令陈琳写了三篇檄文。陈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臭骂一顿,而且骂到曹操的父亲、祖父的头上。曹操当时很恼怒,气得全身冒火。不久,袁绍失败,陈琳也落到了曹操的手里。一般人会认为,曹操这下不杀陈琳就难解心头之恨了,然而,曹操并没有这样做。他慕陈琳的才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抛弃前嫌,委以重任,这使陈琳很感动,后来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

周瑜是个将才,可是他没有大将应有的度量。周瑜聪明过人,才智超群,然而,妒嫉心极重,容不得超过自己的人。他对诸葛亮一直耿耿于怀,几次欲害之,均不得逞。赤壁之战,周瑜损兵马,费钱粮,却叫诸葛亮图了个现成,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进裂”。后来,周瑜用美人计,骗刘备去东吴成亲,被诸葛亮将计就计,最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又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进裂”。最后,周瑜用“假途灭虢”之计,想谋取荆州,被诸葛亮识破,四路兵马围攻周瑜,并写信规劝他,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可见周瑜度量之小。

人生悟语:

古人云: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中可撑船。一个人的气量有多大,他的事业就能做多大,事实也证明:事业越成功的人,也就越有宽容之心,宽容犹如春天,可使万物生长,成就一片阳春景象。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心里能容之量,这样才会有人与你共享,为你效劳,你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孙吴诸葛谨,字子瑜,琅邪阳都人。生于174年,卒于241年,诸葛亮的兄长。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为其所用;其兄诸葛谨,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诸葛谨受到重用,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暗谗中伤其明保孙吴、暗通刘备,为其弟诸葛亮所用。一时间,谣言四起,满城风雨。孙吴名将陆逊善明是非,他听说后非常震惊,当即上表保奏,声明诸葛谨心胸坦荡,忠心事吴,根本没有不忠不孝之事,恳请孙权不要听信谗言,应该消除对他的疑虑。孙权说道:“子瑜与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义的事不做,不合道义的话不说。刘备从前派诸葛亮来东吴的时候,我曾对子瑜说过:‘你与孔明是亲兄弟,而且弟弟应随兄长,在道理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你为什么不把他留下来呢?如果你要孔明留下来,他不敢违其兄意,我也会写信劝说刘备,刘备也不会不答应。’当时子瑜回答我说:‘我的弟弟诸葛亮已投靠刘备,应该效忠刘备;我在你手下做事,应该效忠于你。这种归属决定了君臣之分,从道义上说,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会留在东吴,如同我不会到蜀汉去是一个道理。’这些话,足以显示出他的高贵品格,哪能出现像所流传的那种事呢?子瑜是不会负我的,我也决不会负子瑜。前不久,我曾看到那些文辞虚妄的奏章,当场便封起来派人交给子瑜,并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子瑜,很快就得到了他的回信,他在信中论述了天下君臣大节自有一定名分的道理,使我很受感动。可以说,我和子瑜已是情投意合,同时又是相知有素的朋友,决不是外面那些流言蜚语所能挑拨得了的。我知道你和他是好朋友,也是对我的一片真情实意。这样,我就把你的奏表封好,像过去一样,也交给子瑜去看,也好让他知道你的一片良苦用心。”

人生悟语:

常言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之前要看准,确认其无误,便不再去疑。这样,即为自己减轻了负担,又给他人留下了发挥才能的空间,使他人受到了得用和尊重。

4.信任人才能得力于人

摩根托付给手下职员的工作,涉及金额多达几千万美元之巨。摩根之所以能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不怎么看重钱,而是因为他手下职员接受过良好的训练,他充分相信他们完全能够担负起这种责任。

有一次,在某一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对方律师询问摩根关于1901年他购买北太平洋公司1500万美元的股票的有关情况。

“那些股票一共值多少?”

“我完全不知道。”摩根答道。

“那么,你们公司一共从中赚了多少钱?”

“我不知道。”

“你是赚了100万还是赚了1000万呢?”那位律师还是紧迫不舍地继续问道。

“我已经告诉过你,我不知道!对于此事,我没有过问过详细的情形。我只说了一句‘买来吧’。斯蒂尔才知道详细的情形,这件事是他具体经办的。他可以告诉你有关的详细情况。”

这个故事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虽然摩根不知道详情,但是有斯蒂尔知道。摩根说的那些话,表明他在金融场上已经是身经百战了,这是他一生办理事业成熟的结果。许多年前,他从做一个小职员开始他一生的事业的时候,他就对各种工作的细节做过不倦的考察。现在他可以选择一些有才干且细心的人来做这些复杂的事,再也不必事必躬亲了。

人生悟语:

对于你的职员,如果你想让他们承担起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最巧妙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的绝对信任。让他们感觉自己似乎是你的一部分,你可以放心让他们去独当一面,你信任他们正如信任你自己一样。

5.知人善用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在香港曾传为美谈。

如果说,创业之初需要忠心耿耿、同甘共苦。随着事业扩展,单凭这些便很不够了。

这时候,十分需要青年人的闯劲。

霍建宁、周年茂、洪小莲是李嘉诚最得力的助手。

霍建宁是一个专业管理人才,是长实管理层的一个后起之秀,他毕业于香港大学,后赴美深造,1979年回港后即到李嘉城旗下,李嘉诚十分欣赏他,1985年任命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又升为董事副经理。

那时,霍建宁才35岁。

传媒称他是一个“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长实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卷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策划或参与抉择。

这些项目,动辄涉及数十亿资金,亏与盈都在于最终决策。

从李嘉诚如此器重他,则可知霍建宁是一个有非凡才能的人。

霍建宁的年薪和董事袍金以及非经常性收入如优惠股票等,年收入在1000万港元以上。人们说霍氏的点子“物有所值”,他是香港食脑族(靠智慧吃饭)中的大富翁。

李嘉诚还要霍建宁培育他的儿子李泽楷。

与霍建宁任同等高职的少壮派,有一位叫周年茂的青年才俊。

周年茂的父亲是长江的元勋周千和。

周年茂还在读书时,李嘉诚就十分看重他,把他作为长实的骨干培养,送他去英国专修法律。

周年茂回港即进长实,李嘉诚指定他为公司的发言人。

两年后的1983年即被选为长实董事,1985年后与其父周千和一道被擢升为董事副总经理。

周年茂任此要职的年龄比霍建宁还小,才30出头。

周年茂肩负的责任比盛颂声还大。他不负众望,得到公司上下“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好评。

长实参与政府官地的拍卖,原本由李嘉诚一手包揽。现在同行和记者常能见着的长实代表,是一张文质彬彬的年轻面孔——周年茂。

只是金额巨大的项目,“李超人”才亲自出马。

周年茂外貌像书生,却有大将风范,临阵不乱。该竞该弃,都能较好地把握分寸,令李嘉诚感到放心。

长江的地产发展有周年茂,财务策划有霍建宁,楼宇销售则有女将洪小莲。

洪小莲年龄也不算大,她全面负责楼宇销售时,还不到40岁。

洪小莲在60年代末期,长江上市时,就跟随李嘉诚任其秘书,后来又任长实董事。

洪小莲是长实出名的“靓女”,人长得靓,风度好,待人热情,在地产界,在中环各公司,提起洪小莲,无人不晓。

长江总部,是个超级商业帝国。每年为长江系工作与服务的人,数以万计。

资产市值高峰期2000多亿港元,业务往来跨越大半个地球。大小事务,千头万绪,往往都要到洪小莲这里汇总。

跟洪小莲交往过的记者说她:“洪小莲是个有魄力,有才干的女强人。”

使用年轻人,使长实锐意进取,富于活力。年轻人精力旺盛,工作效率高。像洪小莲,她的工作颇似长实的总理,不但事无巨细、千头万绪都到她这里汇总,而且她还是个彻底的务实派。面试一名信差、会议所需的饮料、境外客户下榻的酒店房间,她都要一竿子插到底。

人生悟语:

商场上说:“指挥千人不如指挥百人,指挥百人不如指挥十人,指挥十人不如指挥一人。”对于一些有才干的人能够不拘一格委以重任,这是成大事者的典型特征。

6.不计前嫌用人才

苏威是隋初著名的宰相,他在任职期间多有惠政,为世人所称道,但是当初隋高祖杨坚发现和使用苏威这个人,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苏威很早就有才名,但是一直没被朝廷重用。杨坚在做北周丞相时,高大将军曾屡次推荐苏威,陈述苏威的才能。杨坚把苏威召来后,引到卧室内交谈,两个人谈得很投机。后来苏威听说杨坚要废周立隋,自己要称帝,就逃回到家里,闭门不出。高大将军要追他回来,杨坚说:“他现在不想参与我的事,先让他去吧。”

杨坚即皇帝位后,苏威又出来辅佐他,杨坚不计前嫌,授苏威为太子少保,追赠苏威的父亲为邳国公,让苏威承继父爵,不久又让苏威兼任纳言、民部上书两职。苏威上书推辞,杨坚下诏说:“大船承载重,骏马奔驰远。你兼有多人的才能,不要推辞,多干事情吧。”由此可见杨坚对苏威的信任。

苏威曾主张减免赋税,杨坚听从了他的主张,这一政策深为百姓喜欢,因此苏威也更受杨坚的宠信。杨坚让苏威与高大将军一起参掌朝政,苏威见宫中帘幔的钩子都是用银子作的,就主张换用其他材料,要节俭从事,受到杨坚的赞赏。有一次,杨坚对一个人发怒,要杀那个人,苏威进谏,杨坚非但不听,反而更加生气。过了一会儿,杨坚的怒气消了,对他的进谏表示感谢,并说:“你能做到这样,我确实没看错人。”

当时的治书侍御史梁毗因为苏威身兼五职,并没有举荐其他人的意思,就上书弹劾苏威。杨坚对他说:“苏威虽然身兼五职,但始终孜孜不倦,志向远大。而且职务有空缺时才能推举别人,现在苏威很称职,你为什么要弹劾他引荐别人呢?”有一次,杨坚还对朝臣说:“苏威遇不到我,就不能实行他的主张;我得不到苏威,就不能行大道。杨素舌辩之才当世无双,至于斟酌古今,审时度势,帮助我治理国家方面,他却比不上苏威。”

开皇十二年(592年),苏威和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结为朋党,任用私人。于是杨坚免去了苏威的官职。

后来有一次议事的时候,杨坚又想起了苏威,他对群臣说:“有些人总是说苏威假装清廉,实际上家中金玉很多,这是虚妄之言。苏威这个人,只不过性情有点乖戾,把握不住世事的要害,过于追求名利,别人服从自己就很高兴,违逆自己就很生气,这是他最大的毛病。别的倒没什么。”群臣们也都同意,于是杨坚又重新起用了苏威,苏威果然不负众望,对隋朝忠心耿耿,竭尽职守,一直到死。

人生悟语:

有过则罚,没过则用,成大事者知人善用,不计前嫌,才能把人才放在适合的位置为自己谋利益。

7.交朋友一定要有所选择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的活动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但光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控制着朝政的是慈禧太后。光绪帝想借助变法来扩大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慈禧太后为首的落后势力。作为慈禧太后,她当然感觉出自己的权力受到的威胁,所以对维新变法横加干涉。于是,这场变法运动实际上又变成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在这场争斗中,光绪帝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因为用人权和兵权均掌握在慈禧的手中。为此光绪帝忧心忡忡,有一次他写信给维新派人士杨锐:“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们要想办法搭救。”维新派因此都很着急。

正在这时,荣禄手下的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来到北京。袁世凯在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中,明确表态支持维新变法活动。所以康有为曾经向光绪帝推荐过袁世凯,说他是个了解洋务又主张变法的新派军人,如果能把他拉过来,那么荣禄(也就是慈禧太后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会小多了。光绪帝也认为变法要想成功,非有军人的支持不可,于是在北京召见了袁世凯,封给他侍郎的官衔,旨在拉拢袁世凯,为自己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