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折不扣地执行
15869700000011

第11章 任何时候都别企望“空手套白狼”——能力是你不折不扣执行的保证(1)

单位只会为你的“使用价值”买单

衡量你执行力高低的关键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你拥有的知识能产生多大的“使用价值”。

很多职场中的人都有这样的毛病:老觉得自己应该拿更多的钱,却很少去想自己到底值不值那个价。

大多数老总是十分精明的,他们都希望拥有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优秀员工。

如果你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富有成效,为公司创造比你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那么,总有一天,老总会重视你,提拔你,给你相应的回报。

可惜的是,在现实的工作中,有很多员工虽兢兢业业地工作,但是他们做的事情都是没有任何经济意义的,最后的结果是被老总“炒鱿鱼”。

一个经济学的博士生,在学术界非常有名,曾经被很多个大公司争相聘请,每家公司给他开出的待遇都很高。可是奇怪的是,这个博士生无论在哪家公司都呆不长,总是不到几个月就被辞退了。

他很苦恼,不知道为什么,就找到老师问:

“为什么我到哪家公司都干不长呢?我可是一个对工作很认真的人啊。”

他的老师帮他分析了原因,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别人争相邀请他,是因为看中了他的学历。可真到了工作中才发现,他的学问只是书本上的东西,根本就不实用。

而他呢,也经常死抱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不肯撒手,用知识分子那一套纸上谈兵的方法去工作。当老板看到他迟迟不能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的时候,等待他的也只能是辞退了。

听完老师的分析,他沉思了良久,才感慨地说: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博士生,便觉执行能力比别人都强。”

每一个员工都必须明白:老总不是慈善家,他也做不了慈善家。他只会为你的使用价值买单。或许你有研究生、博士生的头衔,或许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如果你的学识只有百分之十对公司有用,公司就只会对这百分之十买单。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那是你自己的事,没有哪个老总那么傻,会一起买下来。亏本的买卖谁也不会做,换了你是老总,你同样也不会买单。

换句话说,只有你在执行中为单位创造了财富,单位才会给你相应的财富。

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你的重要程度都不是由你的价值来决定,而是由你的使用价值来决定的。

公司之所以雇用你,是看中了你能为它创造利润,你的才华可以作为平添你个人魅力的资本,只有当你将才华用来为公司创造效益的时候,才能得到公司的重视。

我有一位姓刘的朋友,他的公司最近由于要加大市场开拓的力度,新招聘了6名业务员。他每天看到他们早早出门,下班按时回来;在公司也很努力地给这个那个客户打电话,好像颇为勤奋,但是奇怪的是他们一直都没什么业绩。

刘总找他们谈过多次,也一直没成效。他知道这样下去对公司发展不利,但又觉得他们在公司的2个多月工作的确很努力。因此,这几个业务员对他来说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舍。

但是最后,这位刘总还是把那几个业务员辞退了。他对我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

“我不是慈善家,我的公司也不是慈善机构,他们不能为公司带来价值和利润,我也再不能去为他们提供价值地实现了,只能请他们离开!”

老总不是慈善家,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任何企业的存在与发展,都要以赢利为前提。

所谓“在商言商”,如果生意不能做大,公司就要面临破产的危险,老总还拿什么来雇用员工、给员工以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呢?

中国著名的IT企业联想集团的老总柳传志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很沉重地讲述了联想刚刚成立时的故事,那时候联想只有几十万元的资产,而且还由于过于轻信别人,被骗走了一大半。

骗他们的人是某个部门的干部,那笔钱已经没有了追回的希望。所以当时的联想很穷,公司随时都有可能倒闭。

联想的员工都是很有热情和干劲的,但是当时企业就那么一点点资金,如果只有一腔热情,而没有利润,那公司仍然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所有的员工都只能另谋出路。

对于那些工作很努力、但是没有出业绩的员工,柳传志虽然心里也很不舍,但最后还是只能请他们离开,因为他不是慈善家,他的公司也不是慈善机构!公司不能发展,员工最终也是都要离开的。

这看似很残酷,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是以赢利为第一目的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老总就会解雇那些没有业绩的员工,然后吸收新的员工进来。

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生存发展,所以,那些不能执行和创造效益的人将永远被摈弃在就业大门之外,而努力工作并能创造效益的人,才会被公司长期留用,并且被提拔。

对抗知识折旧

无论你今天的知识有多么的渊博,执行能力有多么的强,如果不注意学习,同样很快就会被淘汰。

学习能力是一个优秀员工必备的素质。

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远比执行能力更为重要。一个现时有执行能力的人,哪怕他是博士、硕士,还是高级工程师,如果不注重学习,也会落后,变成一个“能力平平”的人;而一个暂时执行能力不是很强的人,只要坚持学习,善于学习,一定会成为一个才能出众的人。因此,会学习的人是最有前途的人,也是最有希望成为优秀员工的人。

现在很多企业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员工的学习能力。在工作中不怕不懂,就怕不学习。

苏宁在公司做人事工作已经近10年了,从文员到人事助理,再到人事经理,可以说她是一人独揽人事大权,公司的人事工作全部是她一个人说了算,薪水也很高。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为了与国际大公司接轨,公司新聘请了一位HR总监,是留洋的MBA,接着公司又招聘了一位新的人事主管,她成了这位新主管的手下。

苏宁不甘心这样沦为人后,她认真地反思了这些年自己的职业经历和工作状况。最后终于找到问题的关键:自己虽然有一定的执行力,各项任务完成得也还不错,但是因为自己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从而造成知识折旧、才能折价。找到了症结,苏宁开始参加各种培训班,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来读,而且一有机会便向一些专家请教。苏宁的这种学习能力很快奏效了,处理各种问题变得得心应手,自己的思路也拓宽了很多。她的这些进步公司也都看在眼里,在年终总结会上,苏宁被评为公司的“最爱学习员工”,第二年,苏宁被提升为人事主管。

像苏宁这样的员工,相信在不少企业中都可以找到,她所拥有的除了经验和一些已经陈旧的专业知识外,在执行中再也没有任何竞争力可言。企业要发展,需要掌握最新专业知识的人才,如果忽视了提升自己专业知识与能力这一点,势必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有人来顶替自己就成了早晚的事。

美国职业专家指出,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执行能力再强,若不学习,无需5年就会变成低能儿!人才处于不断折旧中,而学习是防止人才折旧的最好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出现新知识新技能,需要我们不断“充电”、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升自己的执行力,让自己有更多的升职机会。

有人说:“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其实不是你不明白,也不全是世界变化快,最重要的是在该改变的时候改变得不够快!现在培训界最常用的两三个词就是:Change(改变)和Improve(改善)。很多人之所以能让自己的执行力日胜一日,使自己在职业之途上节节攀升,就是因为他们在改善之前做了一些改变!

那你还等什么?

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的人一定是人才

会说话好办事。语言能力是你执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员工在执行工作任务中,免不了要和别人打交道,而语言能力的高下,许多时候会影响你执行的效果。

有些人在执行工作任务时不善于表达,一遇到陌生人或其他需要独自发表观点的场合,例如在大会上发言,与陌生人交谈,与上司交谈时,他们就非常紧张,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给别人的印象是非常不好的,别人会认为你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

小张大学毕业,在单位工作勤勤恳恳,业绩不错,上级也十分欣赏他这种踏实耐劳的精神。但他是一个非常害羞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一次报告会,他的上级有事,就让小张代他参加,一方面是替他,另一方面也是想给小张一个在公司其他领导面前表现的机会,为以后提拔他做准备。结果在报告会上,小张的表现非常糟糕,他的声音打颤,说话也结结巴巴,急的头上直冒汗。上级知道结果后很生气,对他的执行能力很失望。

试想,如果小张在报告会上表现良好,那就该是另外一幅景象:不仅给全公司的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为他的上级争光,如此一来对他的提升也会随之而来。但很多事情是不能做假设的,一场糟糕的演讲成了他前进道路上的转折点,他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那么,你自己的情况如何?你在和别人交往时会紧张不安吗?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吗?你的语言通顺流畅吗?如果你在这些问题上不能做出肯定的回答,那你就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了。

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简要介绍几种:

1.朗读

在没事的时候,你就可以拿起各种书籍大声地朗读。通过朗读来加强自己的语感,就像我们说英语读得多才会说得好一样,汉语也是同样的道理。朗读时,完整的句子一定要读完整,使整篇文章尽可能顺畅、流利,这样在说话时才可能有相同的感觉。

2.参加各种演讲比赛

有很多人虽然平时与别人说话都挺好,但只要一到台上,或是当着领导的面,就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是紧张的表现,通过参加各种演讲比赛:一是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这种比赛本身无关紧要,不要有紧张情绪,当你找到在台上讲话的感觉,以后在各种正式场合就可以很好地表达,再也不会出现紧张、怯场的情况。

3.多和身边的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