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有时比“完美”更重要
“完美主义”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一个毛病,许多时候它都会导致你效率低下,出现执行困难。
我们说,当你执行某项工作任务时,要力求完美,这是一种值得赞誉的工作态度。但是,凡事有度,过之,则好事会变成坏事。
请看案例:
某出版社计划出版一本大型统计资料集,由于总编特别重视数据部分的视觉设计效果,所以,除了编辑人员之外,另外还找来了两位设计人员参与编辑工作。
总编认为,所要出版的是新的资料集,所以就算内容繁琐也无所谓,只要能在几个月内完成还是非常不错的。但设计人员为求完美,要求总编给10个月的制作时间。
然而,一年后,书稿才完成了一半多,却出现了夭折的危机,因为,已经有别的出版社将出版发行同类书稿。此时就算继续完成似乎也没什么意义了,结果,所投下的金钱、人力和物力都将付诸东流……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在执行工作任务时,效率是决定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许多人总是认为事情要做到满分才是高效率的表现,但事实上刚好相反。有时候太专注于一个“点”,往往会牺牲掉整个“面”。
时间就是一切。完美主义的人常因过度在意无法达到百分之百,而使得不完美的部分反而愈来愈多。在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里,你做的计划和工作就像跨栏一样,你当然不应该碰倒栅栏,但即便少碰倒一个栅栏也不会有额外的加分。同理,如果你所做的计划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过很多栅栏,那么你花费太多精力在第一个栅栏上,就会精疲力尽,而没有多余的力气完成剩下的部分,同时,你的速度也会减慢。然而,最好的跨栏选手会仅以细微的差距跳过栅栏。
是的,“完美主义”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跟“洁癖”一样,明明很干净了,却仍然觉得脏。有些人是因为钻牛角尖、神经质等个性使然,而无法摆脱完美主义的束缚,有些人虽然自己能力很强,却不懂得工作方法。假如你处理一件很小的工作,也像处理卢浮宫的收藏品一般谨慎,你注定只有失败。而失败将使你的自信心与名誉受损。
上企业管理课程时,经常需要分组做报告。罗克这组有一个完美主义的信徒兼“工作狂”的成员,从此大家便展开了痛苦的合作过程!
他们组做的东西,他几乎从没有满意过,总要带回家去“加工”一番。开始,大家都对他这种态度颇不理解,每个人对他的评价都是:“他以为他是天才还是超人?”久而久之,大家对于自己所写的部分,已经处“变”不惊了;还有些人干脆连写都不想写,全都丢给那个“工作狂”去做。
直到要开始准备口头报告时,大家才发现有点不对劲,怎么我们的报告还没写完呢?问那个“工作狂”,他说:“我觉得第一部分还不够好,还需要做一些修改。”全组人员一听到他还徘徊在“第一部分”的时候,吓得当场一致决定下课后一起完成这份报告。虽然按时完成了,却是5个人熬了三天三夜才赶出来的。人怎样且不去谈,由于赶工的结果,报告质量当然无法保证。回想起来,那真是少见的“团结”而令人“感动”的场面。但谁也不想被视为典型人物!
无论是哪种情形,在追求完美时都需要谨记:效率比完美更重要!案例中的罗克这组后来得出一个结论:假设不巧遇上“工作狂”,一定要耐心地将他从工作的困境中解救出来。这既是作为同事的一种体谅,也是公司的需要。因为这种类型的人,一旦打开了心窗,多数是值得信赖、责任心很强的高效能人士。
以下提高工作效率的妙计,是卓越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或能对职场中的领导和员工们有所帮助或启迪:
√用标准工作量来衡量工作。
√当下属的工作量增加或超出标准时,适时地奖励他们。
√工作量落后时,鼓励他们,启发他们。
√当某人工作量未达到标准,你的鼓励又不生效时,迅速采取惩戒的行动。
√防范惰性和不守纪律风气的发生与蔓延。
√预先把该分配的工作计划周详,以使全体人员安于所事,才不致发生劳逸不均的失调情形。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征求下属提高效率的意见,给建议者以应得的荣誉。
√培养对技能的荣誉感。
√让大家打成一片,合作愉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工作没有计划性,执行就无可能性。缺乏计划,等于计划着失败。
畅销书《如何掌控你的时间与生活》一书的作者拉金说过,“一个人做事缺乏计划,就等于计划着失败。有些人每天早上预定好一天的工作,然后照此实行,他们是有效地利用时间的人。而那些平时毫无计划,靠遇事现打主意过日子的人,只有‘混乱’二字。”一个人要提高自己做事的目的性,就要养成善于规划的好习惯。
励志大师卡耐基认为,计划并不是对个人的一种束缚与管制,必须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并不是由计划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必须面临的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高效执行,就要养成事前做好计划的习惯。下面这个故事或许能让我们悟出点什么。
在一次晚会上,12岁的婷婷成了众人关注的明星。因为她被幸运女神连续拥抱了6次——那本是一次儿童游戏,看哪一位小朋友能够把皮球投到几米外标有“幸运女神”的篮筐中,每一次投中都有一份小礼品。而婷婷连续6次将皮球投入了那个篮筐,最终除了6份小奖品,她还得到了晚会临时决定颁发给她的一份特殊礼物。
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婷婷今天能够这样幸运。而答案却要追溯到1年以前,在当年的新年晚会上,婷婷也参与了同样的游戏,但是她几次努力都没有被幸运女神拥抱过。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她希望自己在第二年的晚会上被幸运女神多拥抱几次,于是她便开始了练习,在家里摆上小篮筐,有空就将皮球投向篮筐。
现在知道了吧,婷婷不是那一天被幸运女神拥抱了6次,而是在1年的时间里,她被自己的努力拥抱了很多次。而在晚会上,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仅此而已。如果真有什么幸运女神的话,拥抱婷婷的就是她自己。
这样的经历或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但是却是所有人都可以想象的。当你赶到火车站或者飞机场,而你所要搭乘的火车、飞机已经离去的时候,不是因为你奔跑的速度赶不上火车和飞机,一定是因为你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早点儿出发。
到底需要提前多少时间出发呢?或者说在执行中,到底需要提前多少时间做准备呢?以及把准备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说它是艺术,是因为很难找到这样一个规律、一种标准,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应该准备什么、准备到什么程度。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在执行时必须有计划,而且做计划是有规律可循的。
把握提前量。既然是计划就不能等到事情开始之后再来做,必须提前,必须提前掌握一些信息,试验一些方法,并与操作者进行沟通……把握提前量,还要根据事情的复杂程度,越复杂的事情、耗时越长的项目就越需要提前做好计划。
参考以往的经验。工作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某种意义上的重复。所以,当作新计划的时候,即便不能够参考完整的以往的项目经验,但是至少可以把本次项目中的很多内容拆分成和以前类似的工作,以便于更有效地参考过去的经验。
在计划中,不仅要有针对目标的描述,更要有针对方法的描述。因为,如果一个计划仅仅说要到哪里,却不说花多少时间到、怎么到,那这个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就会被拖延,就会很难应对突发的变化。只有在事前围绕方法有了更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才能解决相当一部分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才不至于因一些小问题而打乱原有的计划。
一份很好的计划还必须明确指出哪里是重点和关键。如果像记流水账一样写计划,那么对于执行者而言就是灾难。因为他们不能在看到计划后,真正完成充分的准备,因为看不到重点,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在哪里提高他们的熟练度,在哪里给予更多的注意。当然,因为准备不充分、操作不准确,所以在那些没有被突出的关键环节上就往往会出现问题,导致计划不能够被顺利实施。
在计划中,还要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未知”。因为,计划并不是报告,它是事前的而不是事后的。对于未来,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未知的,当然,我们不能说让计划中的所有要素都成为未知,而是说有一些小的问题或一些具体的信息完全可以在计划被实施的过程中逐步进行完善。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操作者本身也可以在执行一个计划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伴随他能力的提高,那些曾经的未知就将不再构成他工作中的困难了。
总之,没有计划的工作是盲目的,没有科学依据的,不遵守客观规律的计划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有没有良好的职业习惯,首先看他执行工作时有没有计划。
化零为整,合理利用零碎时间
俗话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个高效执行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将零碎时间有机运用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人。
一个高效执行的人总是善于将零碎的时间有机地运用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短期内也许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但经年累月,将会有惊人的成效。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世界上真不知有多少可以建功立业的人,只因为把难得的时间轻轻放过而默默无闻。”
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和出色的钢琴家艾里斯顿善于利用零散时间的方法和体会颇值得借鉴。他写道:
“当时我大约只有14岁,年幼疏忽,对于爱德华先生那天告诉我的一个真理,未加注意,但后来回想起来真是至理名言,从那以后我就得到了不可限量的益处。
爱德华是我的钢琴教师。有一天,他给我教课的时候,忽然问我:每天要练习多少时间钢琴?我说大约每天三四个小时。
你每次练习,时间都很长吗?是不是有个把钟头的时间?”
“我想这样才好。”
“不,不要这样!”他说,“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的空闲的。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以前,或在午饭以后,或在工作的休息余闲,五分钟、五分钟地去练习。把小的练习时间分散在一天里面,如此则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当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时候,我想兼从事创作。可是上课,看卷子,开会等事情把我白天、晚上的时间完全占满了。差不多有两个年头我不曾动笔,我的借口是没有时间。后来才想起了爱德华先生告诉我的话。到了下一个星期,我就把他的话实验起来。只要有五分钟左右的空闲时间我就坐下来写作一百字或短短的几行。
出乎意料之外,在那个星期的终了,我竟积有相当的多稿子准备做修改。
后来我用同样积少成多的方法,创作长篇小说。我的教授工作虽一天繁重一天,但是每天仍有许多可资利用的短短余闲。我同时还练习钢琴,发现每天小小的间歇时间,足够我从事创作与弹琴两项工作。
艾里斯顿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中有很多零散的时间是大可利用的,如果你能化零为整,那么你的工作将会更加轻松,执行会更有效率。
所谓零碎时间,是指不构成连续的时间或一个事务与另一个事务衔接时的空余时间。这样的时间往往被人们毫不在乎地忽略过去。零碎时间虽短,但倘若一日、一月、一年地不断积累起来,其总和将是相当可观的。凡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几乎都是能有效地利用零碎时间的人。
富兰克林在有效利用零碎时间方面堪称楷模,“我把整段时间称为‘整匹布’,把点滴时间称为‘零星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整料不够就尽量把零星的用起来,天天二三十分钟,加起来,就能由短变长,派上大用场。”这是成功者的秘诀,也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好方法。
爱因斯坦曾组织过享有盛名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例会,他总是愿意同与会者手捧茶杯,开怀畅饮,边喝茶,边谈话。爱因斯坦就是利用这种闲暇时间,交流自己的思想,把这些看似平常的时间利用起来。后来他的某些理想主张,科学创见,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这种饮茶之余的时间里。
爱因斯坦并没有因为这是闲暇时间而休息,而是在休闲时工作,在工作中休闲饮茶,这是很好的结合。现在,茶杯和茶壶已渐渐地成为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独特设备”,以纪念爱因斯坦的利用闲暇时间的创举。鼓励科学家利用闲余时间,创造更大的成就,在饮茶时沟通学术思想,交流科学成果。这种“闲不住”的人们可以在闲暇时间里积极开创自己的“第二职业”。
英国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年轻的时候,除了写作小说,还要承担全家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烤面包、做菜、洗衣服等。她在厨房做饭的时候,每次都随身携带铅笔和纸张,一有空隙,就立刻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思想写下来,然后再继续做饭。
著名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装饰品,那就是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小纸条。杰克·伦敦非常偏爱这些纸条,几乎和它们形影不离。这些小纸条上面写满各种各样的文字:有美妙的词汇,有生动的比喻,有五花八门的资料。杰克·伦敦从来都不愿让时间白白地从他眼皮底下溜过去。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他一边穿衣,一边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刮脸时,镜子上的小纸条为他提供了方便;在踱步、休息时,他可以到处找到启动创作灵感的语汇和资料。不仅在家里是这样,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也不轻易放过闲暇的一分一秒。出门时,他早已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随时都可以掏出来看一看,想一想。
闲暇对于智者来说是思考,对于享受者来说是养尊,对于愚者来说是虚度。要合理利用好零碎时间,我们需要做好下面几点:
1.提高执行速度
动作的快慢决定着需耗用的时间长短。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闲着无事的老大爷,为了给远方的孙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花上一天的时间。老大爷买明信片时用了两个小时,找老花镜用了两个小时,找地址用了一个小时,写明信片用了两个小时,投寄明信片用了一个小时。换一个动作迅捷的人,那么几分钟的时间便能办好这位老大爷一天所做的事。
2.利用“边角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