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折不扣地执行
15869700000019

第19章 速度是制胜的利器——赢在立即不折不扣地执行(1)

领悟上司意图要快而准

执行要快,正确领悟上司的意图是前提,否则,就有可能南辕北辙。

作为员工,你需要经常接受任务,汇报工作,与老板沟通。老板说话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或简单或详、或快或慢、或直或曲,千差万别。有时,他说了,就认为你懂了。而事实上,你听到的与老板头脑中想的总是有一定差距,这就全靠你认真领会了。把老板的意图快速领会了,把握准确了,才能很好地执行。如果你一知半解,懵着去干,不是不周全,就是把事情弄拧了,后果可想而知。

在一个部门里,工作效率能否提高,工作目标能否完成,就在于领导与员工的默契配合。悟性高的员工往往能成为这个团队中的骨干,并能带动其他员工。

一名员工要有一定的悟性,能较快理解领导的意图,默契的感觉很重要。因为老板的时间是宝贵的,他不得不处理方方面面的事情,所以员工自己如能又快又准地领会老板的意图去执行任务,对老板而言简直是再好不过了。

但在工作中,有些员工不能正确领会上司的真实意图,甚至误解老板的真实意图,有时还会做出南辕北辙的事来。

总经理让助理就全年的工作写份总结报告,并且嘱咐说“越详细越好”。助理调查情况就花了三个星期时间,把一年的工作事无巨细都写了出来。总经理看了洋洋万字的报告,十分不满。原来总经理的意思是希望总结得详细一些,可是助理不理解详细是指产品质量及生产方面,而在事务上“详细”写,甚至连总经理开了几次会,副总经理出了几趟差,厂里搞了几次请客吃饭都写得清清楚楚。总经理面对这份报告,无可奈何,只好自己重写了一遍。

助理对于总经理的意图,实际上并没有心领神会,而只限于机械地简单地理解执行。看来,心领神会并不容易。

一个好员工应该充分理解上司的意图,根据工作中同上司发生关系的任何一个细节来揣摩、判断上司心里想的是什么,下一步可能有什么行动。

忠实地执行上司的意图,对上司下达的指令,一定要认真聆听,并用笔记录下来,以充分领会消化,对不清楚的地方切不可主观臆测,更不能随意改变上司的指示,上司之所以是上司,是由于他们在本行业内有丰富的经验和才智,下属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将上司的意图变成事实。要多想一想,上司为什么这样做,只有准确地体现了上司的意图,才能去贯彻执行,才能与上司的意图合拍。

在执行中,要想又快又准地领悟上司意图,就必须注意锤炼“悟性”。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居于何种地位,你都会感觉到“悟性”对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成长具有的巨大作用。

优秀员工与平庸员工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备灵活的理解、应对能力。在执行任务时,能够深入地理解工作内容和上级的指示,能从老板的讲话中发掘出更深层的东西,具有“闻一多十”或者“举一反三”的能力。

简单地说,“举一反三”就是要求我们能够“猜透别人的心”。小谭是一名优秀的日化用品销售人员,这天,领导给他2万元活动经费,让他组织一次大型降价促销活动,领导甚至明确指示,为了打开这个市场,小谭可以将部分日产品大幅降价,只求销量,不求利润。

小谭拿到到经费后,脑筋立刻转开了:公司从去年以来,就实行严格的效益成本考核,很显然,公司拨的这2万元活动经费,肯定要从市场上挣回来,如果完全按照领导意思,只降价求销量而不计较利润,那么最后倒霉的肯定是自己。

为此,小谭决定将部分产品按大幅降价,而对其他大部分产品实行保值销售(本来这部分产品按公司冲账价算,也可以大幅降价,但小谭将这些产品保持原来价格);同时与经销商协商好,活动期间卖出的所有商品一律不再返利,这样极大地降低了损失,活动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一个好员工一定要从老板的话中套出话来,即其“言犹未尽”的意思。

优秀的员工能听出老板所说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只要老板一个眼神或一个暗示,就能正确理解其中的深义。

领会老板的意图,读懂老板对于一个下属来说尤为重要。老板比较喜欢“机灵、悟性好、一点就通”的下属,有重要的工作也会交给他们去做,所以他们也就有获得重用的机会。如果老板总抱怨你“不机灵,翻来覆去交代多少遍都不明白”,那你还会得到老板重用吗?

一个执行得力的员工会善于察言观色,领会老板的潜台词。要正确领悟老板的意图,就要经常揣摩上司的心思,多注意上司处理事情的思路,并试着推测一下,你就能慢慢理解上司的意图了。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更应探究其深层涵义。比如上司说天气真冷,他可能不是仅想告诉你天气状况,而是请你打开空调。只有平时多注意观察揣摩,在关键时刻你才能领会上司的暗示,与上司默契合作。做一个有心人,才能给老板留下善于执行的好印象。

执行慢半拍,“煮熟的鸭子也会飞”

绝不拖延地去执行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是卓越员工必备的执行素质之一。

很多时候,我发现,影响员工执行不力的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做事总是慢半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拖延。

一个企业,当管理者制定了制度或作出了决策时,影响这些制度或决策实施的,往往是员工长期以来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拖延的恶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企业的考核制度是规定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提交工作报表。但是拖延的恶习让很多员工拖到下个月,结果直接影响了领导对于每个人工作进展的判断,不能很快制定出新的工作计划,导致了企业的整体工作安排向后延长,直接耽误了企业的发展。这就是拖延带来的负面影响。

决不拖延地去落实制度的每一项工作细节,决不拖延上级布置的每一个工作任务,是卓越员工必须具备的执行素质之一。

2002年,受莫斯科一家运营商的邀请,华为的几名员工来到了莫斯科,他们要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在莫斯科开通华为第一个3G海外试验局。

当时受邀请的并不只是华为一家,第一家被邀请是一家比华为实力更强的公司,也就是说,华为的员工是受邀前去调试的第二批技术人员。

这样一来,他们就和第一批技术人员形成了一种“一对一”的竞争关系。

由于实力不如人家,开始时莫斯科运营商对他们并不是很重视,不仅没有给他们提供核心网机房,甚至不同意他们使用运营商内部的运输网。

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对他们开展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华为的员工因此压力很大,他们一直在思考怎样做得更好,以赢得运营商的信任。

恰好这时候,第一批技术人员由于调试速度太慢影响了后续工作的跟进,因此引起了运营商的不满。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运营商决定将华为的设备作为后备。

华为的几位员工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工作中,最终向运营商完美地演示了他们的3G业务。

看完演示之后,运营商禁不住竖起了大拇指,立刻决定将华为的3G设备从备用升级为主用。

就这样,对手的失误和执行时的慢半拍为华为赢得了机会。

在这里,华为的做法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而更让我们反思的是:在竞争中输给华为的那家公司,前期也做了许多工作,仅仅是由于工作中的拖延,导致被华为抓住了机会、赢得了项目,于是,前面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这不正是“执行慢半拍,‘煮熟的鸭子也会飞’”的生动写照吗?

因此,在执行中,我们必须立即行动,决不拖延。

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一月,这个季度该达到的进度要等到下一个季度……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如果你总是不能坚定及时地执行计划,完成上司布置的任务,或者虽然完成了,但时间上却慢半拍,你又凭什么指望获得上司的赏识,获得加薪晋升呢?而对于企业而言,拖延必然会影响制度的有效落实和战略目标的达成。

决不拖延,今天该做的事一定要在今天完成,这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执行!

如果你有遇事拖延的习惯,不妨做一个自我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写下你拖延的一件事情。既然有拖延的习惯,那你拖延的事情肯定不止一件,你不妨先写下自我认为最重要的那件事情。

第二步,自我反问一下,假如继续拖延下去,不采取行动,会对你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你拖延的是上司布置的任务,拖延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给上司留下坏印象,降职,甚至被辞退。

第三步,想一下,假如是你现在采取行动,完成这件事情,会对你有什么好处。这和第二步正好相反,这些好处会为你所采取的行动增加动力。

你千万别认为这样做没有什么效果。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拖延时都认真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我们从很多被降职或被辞退的人那里看到的后悔神情就可以知道这一点:早知道会被辞职或辞退,就决不会拖延执行了。

富兰克林曾经提到过一种被称作“切香肠的技巧”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拖延的发生。所谓切香肠的技巧,就是不要一次性吃完整条香肠,而是把它切成小片,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品尝。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你的工作上:先把工作分成几个小部分,分别详列在纸上,然后把每一部分再细分为几个步骤,使得每一个步骤都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之内完成。

总之,无论如何,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你必须采取行动,不要把事情留到明天。

聪明人雷厉风行,糊涂蛋事后懊悔

聪明人与糊涂蛋的一大区别是,前者总是说:“我现在就去执行,马上开始”;而后者却爱说:“我真后悔那天没有立即执行。”

曾在一本幼儿读物上见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6岁的王安外出玩耍,发现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他决定带回家喂养。走到家门口,他忽然想起未经妈妈允许,便把小麻雀放在门后,进屋请求妈妈。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妈妈答应了。但是,当王安兴奋地跑到门后,这时小麻雀已不见了,看到的是一只意犹未尽的黑猫。王安后悔极了。

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当老板给了你某项工作后,你必须抓住工作的实质,当机立断,立即执行。凡事必须先行动起来,因为一旦进入行动状态后,人们就来不及多想,就等于逼上梁山,背水一战,只有一条路走到黑,这样反而容易成功。

有一位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在探寻成功人士的精神世界,他发现了两种本质的力量:一种是在严格而缜密的逻辑思维引导下艰苦工作;另一种是,在突发、热烈的灵感激励下立即行动。

当可能改变命运的灵感在世俗生活中喷发时,绝大多数人习惯于将它窒息,而后又回到原来的生活常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照常做什么。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内在的冲动是人类潜意识通向客观世界的直达快车。

威廉·詹姆斯说:灵感的每一次闪烁和启示,都让它像气体一样溜掉而毫无踪迹,这比丧失机遇还要糟糕,因为它在无形中阻断了激情喷发的正常渠道。如此一来,人类将无法聚起一股坚定而快速应变的力量以对付生活的突变。

沃尔特B·皮特金在好莱坞时,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支持者向他提出了一项大胆的建设性方案。在场的人全被吸引住了,它显然值得考虑,不过他们可以先考虑,然后讨论,最后再决定如何去做。但是,当其他人正在琢磨这个方案时,皮特金却立即开始向华尔街拍电报,电文热烈地陈述了这个方案。当然,拍这么长的电报所费不菲,但它表达了皮特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