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讲堂.隋唐史话
15959700000061

第61章 变文和词

唐代的变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什么叫变文呢?原来,和尚在讲经说法时,为了吸引听众,便把佛经里的故事通俗地讲唱出来。讲唱人一面说一面唱,一面加表演动作。讲唱依据话本,话本的文体是散文和韵文相参。这种话本就叫变文。

这种变文从听讲的对象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叫俗讲,听讲的对象是未出家的人;一种叫“僧讲”,听讲的对象是出家人。由于听讲的对象不同,所以“俗讲”就更通俗,而且不断有所更新,以讲唱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

就内容而言,唐代的变文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演绎佛教故事的,如《维摩经变文》、《降魔变文》、《破魔变文》等;另一种是演绎非佛教故事的。这一种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人物传记等。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就属于这一类。

到了唐代中期和晚期,随着佛教的盛行,变文也风行于世。

变文对唐以后的文学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影响,宋元以后的平话、词话、白话小说、弹词等都和唐代变文有些关系。

这样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学,从前很少记载。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了两万多卷藏书,其中就有很多变文抄本和少量刻本。近人把这些变文编为《敦煌变文集》(上、下),对研究这些俗讲文学很有帮助。

唐朝通俗文学的另一种文体是民间词,主要是敦煌曲子词。词就是配合曲调来唱的一种诗体,也就是歌词。当时流行很多乐曲,如《菩萨蛮》、《哀江南》、《念奴娇》等等,因为乐曲的调不同,唱词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都具有不同格式。和律诗相比,词的基本特点就是长短句相参。

唐朝的词产生于初唐或盛唐,它是从民间词发展演变来的。敦煌发现的民间词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描写边区战地生活的,也有反映战士与亲人离别之情的。如:

“十四十五从军征,手执长枪。低头泪悔吃粮,步步近刀枪。昨夜马惊辔断,惆怅无人遮拦。”

——失调名

《风归云》: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拟塞雁行。孤眠鸾帐里,往(枉)劳魂梦,夜夜飞扬,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那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

还有些颂扬边防军的词,如《菩萨蛮》:

“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

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这首词反映被吐蕃隔绝的将士,希望重返中原,表现了边军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广大妇女不满自己被压迫的处境,唱出了内心的不平。如两首《望江南》:

“莫攀我,攀我大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这)人折去(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银(云),照见负心人。”

这两首词用比兴的手法,或者触景生情,或者借物寄意,表现了心灵深处受到创伤的妇女的悲哀愤激之情,她们向压迫自己的封建势力提出控诉。

敦煌民间词的题材比较广泛,除了上述内容外,还有一些描写封建官吏、商人、渔夫等各类人物的作品。

安史之乱以后,封建文人受民间词的影响,有些人开始填词。最早填词的是张志和、戴叙伦、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戴叙伦的《调笑令》: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月明,月明,胡笳一声愁绝。”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别离,别离,河汉虽路绝!”

两首《调笑令》描写的都是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战士的思乡愁绪,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悲咽苍凉的情调。另一方面,从这两首词的严格的声律,韵位富于变化,以及句调更为长短不齐方面看来,既反映了诗要讲究声律的精神,又表现出词的特征。

唐代宗大历以后,词在继续发展,当时填词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温庭筠和韦庄。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正卿,太原初(今山西太原)人。出身于没落贵族之家,屡应试不第,后终官国子助教。温庭筠精于音律,“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文采绚丽,具有浓厚的唯美主义倾向,艺术成就超过晚唐任何词人。他的词流传后世的有60余首。他的词上承南朝宫体诗的诗风,下为花间派词人开了道路,多数是描写妇女的服饰、容貌和情意。如《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沈屏所画之景。金明灭:屏山之金碧山水,因日久剥落表现出或明或暗。,鬓云鬓云:唐代妇女挽鬓作环如云状。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蝞,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襦:短衣。,双双金鹧鸪。金鹧鸪:用金线绣鹧鸪鸟于短衣上。”

温庭筠也写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和妇女思念征夫之词。如:

“碛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玉连环,金镞箭,年年征战。画楼离恨锦屏空,杏花红。”

《蕃女怨》

“梳洗罢,独依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断肠白苹洲。”

《忆江南》

前首词写的是征人的艰苦战斗生活,后一首写妇女盼望自己亲人归来的一片痴情。词里反映她楼前经过的船皆非自己亲人所乘之船,所看到的仅仅是斜阳映照着滔滔不断的流水,使她忧愁得似乎肝肠已断!

这两首词清新朴素,明朗生动,作者在创造词的意境方面表现了杰出的才华。词到了温庭筠的手里完全定型,而且成为文人创作的一种主要形式。他的词直接影响了五代,为花间词奠定了基础。

另一位花间词人是韦庄(836—910?),他曾任前蜀王建宰相。韦庄的词的风格和温庭筠不同,他主要是通过离情别恨的爱情题材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他的几首《菩萨蛮》,正是他身世之感的代表作。其中一首写道: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合:应当,应该。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碧于天:绿得胜过天色。,画船听雨眠。垆边垆边:摆酒坛处。人似月,皓腕皓腕:手腕白如雪。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伤。!”

这首词表现作者的生活闲适。他睡在画舫里听雨声,船在碧绿的水中荡漾。那酒垆边白皙美貌的少女,引起他无限的回忆。这一切,都使他不愿意回到自己家乡。

韦庄还有一些词,写出自己对爱情生活中的离愁别恨的回忆。具有真挚感情。如《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这两首《女冠子》都是作者追念其宠姬之词,前者是追忆临别情景;后一首是梦中相见。两首词在构思布局上别具匠心,语言通俗而生动,没有任何雕琢,和温庭筠的作品显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