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理解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是男人的母亲与男人的妻子的一种关系,是 一种特殊的家庭关系。它既不像夫妻那样有亲密的姻缘关 系,又不像母子那样有稳定的血缘纽带。它实际上是一种 通过儿子、丈夫这个特定的双重角色发生的间接“血缘——亲缘”关系。从本质上看,婆媳关系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是有时不得不在一起生活的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人之间的关系。婆媳关系同其他直接的家庭关系比较,天然的“内聚力”——“爱”明显地降低,在客观上导致了婆媳关系的特殊性。
2.为什么说婆媳关系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心理关系?
从儿媳妇的角度来分析。像我们在婚姻中对对方抱有过高期望一样,媳妇对婆婆的过高期望也会影响曰后的关系处理。其中包括媳妇期望很快能与婆婆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这种期望来源于恋爱期间与未来婆婆的亲密关系。殊不知恋爱时期表现出来的婆媳的亲密是双方为赢得对方的好感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只是为了努力促进恋爱关系向婚姻关系转化,和实实在在的关系还有很大的距离。
有一对恋爱的男女,每次女方去男方家时,婆婆总是做许多好菜来招待她,逢年过节时,总是送给她一个大大的红包。她也表现得彬彬有礼,每次到男方家都带礼物给未来的婆婆,并抢着干家务活。可是,婚后婆媳俩都很失望,热情的婆婆不再为其沏茶倒水,而逗人喜爱的儿媳妇也是坐着等吃,不再干家务活。另外,儿媳妇期望能从婆婆那里得到一种新的母女关系,还期望婆婆为婚后的生活承担更多的义务。婆媳之间的矛盾很多是因为觉得对方该做而没做的事引起的。儿媳妇常常觉得婆婆在家应承揽家务,添置大件东西时婆婆该给予经济资助,该侍候“月子”、该带孩子、该给孩子做棉衣、该……婆婆会由于种种原因完不成这些“义务”;而儿媳妇认为所有的这些事情又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便会有很多的不满和怨气。
从婆婆的角度考虑。有人把婆媳之间的矛盾说成是“两个女人争一个男人”的矛盾是颇有道理的,虽然多数母亲尽量去接受新媳妇,但内心深处总有儿子被夺去的强烈感觉,对儿子和儿媳妇,通过情爱结合在一起这一事也抱有嫉妒情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有的母亲在潜意识里觉得儿子被儿媳迷住后,开始变心,要把母亲拋弃,所谓“娶了媳妇忘了娘”,婆婆内心不免有些失落感。那种独占的感觉、拥有的感觉都消失了。再者,女人经历了婆媳两种角色,想到她当儿媳妇时受过婆婆的气,因而产生一种报复心理,有朝一日,当她熬成婆婆之后,要把这种怨气出在儿媳妇身上,因而造成婆媳不和。媳妇与家人相处不和,还有原因,如媳妇与小姑、小叔或妯娌之间发生冲突,也会引起婆婆的不悦,怪罪于儿媳妇。抱有这种潜意识的母亲,对儿媳妇往往怀有仇视、嫉妒心理,这也可以说是做母亲的一种本能。无论是多么有修养的母亲,在这一点上都无一例外。对于一些自身的婚姻状况不理想的母亲更是如此,她们把爱全部倾注在儿子身上,把儿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一旦儿子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母亲们就开始坐立不安了。她们害怕那些年轻漂亮的竞争对手把儿子从身边抢走。即便儿子成家以后,有些母亲还有事没事地去儿子家串门或不停地给儿子打电话,询问并试图继续插手儿子的生活起居。婆婆把儿媳妇视为天敌,甚至采取种种手段想把儿媳妇赶走。另外,做儿媳的则十分在意丈夫与婆婆之间的纽带关系。这种纽带越是牢固,做儿媳的便越是强烈地渴望切断它,以使丈夫的心思都能集中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这一方面缘于妻子的独占欲,另一方面也跟妻子的面子有关。因为做妻子的总是认为对丈夫来说自己应该是最重要的人。
3.我国古代的婆媳是什么角色?
在古代中国,由于封建皇帝及贵族的世袭模式,以及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及土地等不动产在经济生活中的决定作用,从而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保证了祖先、长辈具有崇高的尊严;同时,由于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地位,女子自从进了婆家门之后很少再有选择的余地。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决定了媳妇进入婆家之后只能服服帖帖地听从长辈(主要是婆婆)的指示。婆婆在媳妇面前拥有绝对的权威,媳妇只能看着婆婆的脸色度曰,特别是新媳妇初到婆家生活,尽管处处小心谨慎,还免不了被婆婆数落一番。“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俗话,活灵活现地描述了从“媳妇”到“婆婆”这个艰苦历程所受的煎熬和付出的泪水。一个“熬”字和盘托出了事情的真谛。然而,做媳妇的熬到做婆婆时,又用同样的方式、手段对待媳妇,一代传一代。
旧式儿媳大都在不谙世事的年龄嫁到婆家,她们在婆婆的指导下努力学习,积极地适应婆家的家务事和生活习惯。在最初的日子里,她们不断受到婆婆的训斥和压迫,但越是这样,年轻的儿媳就越是希望能早曰熟悉婆家的情况,掌握各方面的技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所以对婆婆的挑剔总是抱忍让的态度。对年轻的儿媳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多如牛毛,而且当她认识到所谓的婚姻不只意味着个人之间的关系,还要包括家庭之间的关系,只要现在加以忍耐,今后一定会在家里取得稳固的地位时,她们便会对未来寄予莫大的希望。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生活与生产活动的多样性,往往使得年轻人具有更高的经济地位,同时又由于当代社会所有人之间的平等意识,包括男人与女人、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平等意识,再加上婚姻的自由,使得原来的那种主导与服从的婆媳关系彻底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而使婆媳关系变为平等的但有时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的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从本质上看,这种关系与同宿舍的室友、同一球队的队员的关系没有什么不同。
4.我国现代的婆媳是什么角色?
现在,由于男女接受同等的教育,妇女不再专门在家做主妇,而是与男子一样,参与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在生活上自食其力,不再靠丈夫养活,甚至有不少妇女,赚的钱比男人还多,妇女的地位无论在家庭里或社会上都在不断地改变和提高。随着社会的变革,婆婆的地位与媳妇的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媳妇不再看婆婆的脸色度曰,反过来是婆婆要看媳妇的脸色行事。有不少媳妇将婆婆当作工人一样使唤,媳妇要婆婆料理家务,照顾孙子,才有两顿温饱,稍不合心意,媳妇就变了脸色,说这样做得不对,那样做得不够。婆婆若为自己辩护,就有遭受皮肉之苦、甚至被赶出家门的可能。特别是现在的青年人,在结婚之前就提出婚后要与婆婆分开住,所以有些老年人虽然儿孙满堂,却是无家可归。
另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现在女性结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出嫁到一个大家族,而只是同某一男人生活在一起。不过人们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扭转过来,很多婆婆都是从以前当儿媳时一步步地熬过来的,如今她们虽不要求自己的儿媳也经历那种不愉快的事情,但还是希望儿媳表现得规矩本分,像个做儿媳的样子,特别是在大家庭或地方上的旧式家族中,这种想法更为根深蒂固。
与此同时,随着家庭中孩子数量越来越少,母亲花在抚育孩子方面的精力比以前增多,以至于很多孩子觉得做父母的须无所不包。这样一来,这些孩子结婚后,很自然地对自己的妻子也会提出过多要求,希望她们能像自己母亲一样照顾自己,凡事依着自己。然而当今的女性已不同于她的前一代,她们自我意识强烈,凡事都有自己的主见,并且坚持自已的生活,不愿意事事都围绕着丈夫转。这种夫妇意识上的分歧,又成了新时期婆媳关系问题的一个诱导因素。
附:国外婆媳角色
在国外,婆媳关系一样引人注目。据日本厚生省调查,日本夫妇愿意生女孩,“重女轻男”。据家庭问题专家分析,年轻夫妇早早地就为自己的“老年时代”做准备了。不难想像,在父母与女儿一起生活的家庭里,不可能出现婆媳难处的尴尬,而且由儿媳照顾总不如自己亲生女儿那么周到、方便。此外,在日益国际化的社会中,儿子有可能去国外,而女儿则可让丈夫“单身赴任”,而自己仍留守在家中照顾年迈的父母。
婆媳矛盾一向被认为具有东方特色,很久以来在西方国家被忽视。但近些年来,在西欧和北美的许多国家中,婆媳矛盾也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最新的社会调查显示,30%的德国人斤始把婆媳矛盾视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成为与就业和子女教育同样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1/8的离婚案是婆媳矛盾不可调和导致的。
美国是一个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因此两代人之间缺少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父母抚养子女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子女对父母却没有回报的义务。美国人崇尚个人人格和自尊,一旦女子结婚,即成“一家之主”,就要在家里行使“女主人”的权利。儿媳妇进门,即便是老人也要退居二线,这也许是婆媳关系不和的主要原因。有的媳妇抱怨婆婆住在家里管得太多,甚至产生了与丈夫离婚的念头,足见婆媳相处不好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意大利的罗马,法院现已有针对性地颁布了一项“婆婆法令”,进一步定义“婚姻中的不忠实行为”,指出:“不忠实不仅指婚外性行为,也包括任何有损婚姻双方互相信任的行为,例如纵容他人对家庭内部事务横加干涉。”她们表示:如果丈夫在婆婆无休止地干涉家庭事务时不予以制止的话,妻子有权要求与他分居。
5.封建礼教对女性有哪些道德要求?
对女性道德规范要求是“三从四德”、“忠孝柔顺”。“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以“德”为首。妇女处于道德阶梯的最下层,其媳妇更是下层中的“奴隶”,必须承担忠、孝、从的多方道德义务。不但要奉敬公婆,还要对丈夫忠贞服从,对外界的诱惑侵暴或“守身如玉”或“玉碎完节”。尤其是“柔顺”要求得更是详尽具体。从原则上要做到服从、克制、尽职。具体的要谦恭让人、自我压缩、自轻自贱,以夫为天,绝对服从,不可言语过头,冒犯丈夫,不可恣纵情态,不能争论是非曲直,不然引起丈夫杵挞,也是咎由自取。更重要的是要“屈从”,不但要委曲求全于丈夫,作为媳妇还须屈从公婆,特别是要屈从婆婆:婆婆对的固然要听,婆婆说的不对的也要听从。甚至要求屈从讨好小叔与小姑,以求在公婆前美言自己,落个“恭顺之名”、“和谐之德”的美名。
《礼记》中规定,迎娶媳妇的次曰,天不亮,新人梳理完毕,在丈夫的引导下去拜见公婆,新妇手握竹器,内盛枣、栗、干肉之类的礼物献给公婆。礼物各有象征意义。“枣”是取早起,“栗”取战栗自警自正的意思,“干肉”象征自己的任务是备好炊餐。也就是说,新媳妇就从此开始夙兴夜寐,终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侍奉公婆丈夫。拜见公婆时,新媳妇还要向公婆献上一头小猪,以“明顺也”。天亮,公婆招待过新媳妇用饭,然后再行“著代”礼,这是婆婆把家务事交代给儿媳料理的礼仪,此后家中一切“丝麻布帛”、“委积盖藏”的家庭杂务便由新媳妇担当,成为家庭奴仆或“奴隶总管”。
6.封建礼教对媳妇的曰常礼节 有哪些要求?
《礼记·内则》对媳妇的起居饮食,言谈举止都作了非常 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旨在把一个活脱脱的人,一个有血有肉 有情感的人,驯服成没有思想,没有个性,没有权利,使用起 来得心应手的工具。一个媳妇首先要有忍辱负重,百般顺 从的性情。每天要早于公婆起床,准备好早餐,侍奉床前。 早晚要向公婆、姑舅道安。态度上要毕恭毕敬,语言要轻声 细语,走路要踮脚。在公婆面前不能有打嗝、打喷嚏、打呵 欠、吐痰等不恭行为。更不能斜视和表露不满的情绪。从 天不亮起床到夜半三更入寝,只能围着锅台转,或坐在纺车 旁,或到田间耕作,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时间。虽然整曰 劳碌服侍家人,但没有一点自主的权利和经济上的积蓄。 不准藏私货,不许私自向他人借贷,也不许将自己的财物送 给别人。就连媳妇在娘家得到的赐赠,也要交给婆婆,婆婆 允许媳妇留着,才能收藏备用。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就没有 基本生存的能力,就没有独立的人格。正因为如此,婆婆就 有权决定媳妇的弃留。如果婆婆看着媳妇不顺眼,或认为 媳妇不孝不淑,即使夫妻感情很好,儿子也要遵从母亲的意 愿而休弃妻子。
7.封建礼教塑造出的理想媳妇是什么形象?
首先要面带温婉,说话轻声细语,走路轻巧且不能斜视;在家人面前要矜持而守礼节,不能随便伸懒腰,不能抓痒痒,不能打喷嚏、打哈欠等,凉了也不敢加衣服,整日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对待公婆更是十分恭敬,每天要比公婆起得早,问安道万福,一曰三餐亲自料理,侍座同吃。对公婆说话时表情要婉顺,声音要低,言语要少。对姑舅、叔妹也要细心照料,不敢怠慢。对丈夫更是尽心尽职,温顺体贴,对丈夫的教训不能有不恭之意,更不能和丈夫高声争吵。在料理家务方面则是烧火做饭,缝补浆洗,织布种地样样都得会,件件得做,每天天不亮到夜半三更不停地劳碌耕作,不能有怨言,也没有地方诉说。
案例1
小红自进了婆家的大门后,公婆、小姑、子女、鸡鸭牲畜,缝缝补补以及那架历史悠久的纺车,就成了她的全部。从少女时代就一只手牵着,一只手摇着,把少女摇成了白发的老妪,把挺直的腰杆摇成了佝偻。家人在那一声高一声低的纺车声中入眠,又在这纺车声中醒来。一盏昏黄疲惫的青油灯,照着佝偻着的一团影子,忽长忽短。常常还要接受婆婆监视的眼光、唠叨和抱怨。“怎么,才3个?”“我年轻的时候,一夜要纺它7个纺锤子哪!”“这不是刚起来哪,才二更哩。”多少委屈,多少辛酸,她总是默默地忍着,尽管往肚子里装。冬天纺麻,夏天纺棉。满屋子的棉绒,飞满了一头一脸。冬天纺麻,更是一屋子青臭,她的双手总是黑污污的,用衣袖子擦眼睛。就这样积劳成疾,34岁就离开了人世。她一年到头种麻、种棉、养蚕缫丝,整年与纺车为伍,却从未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临入殓时还是穿着那套洗得发了白,磨得发光的蓝褂裤。小姑看了心酸,当场脱下奶奶遗留下来的团花缎子夹袄,放进棺材,一起下了葬。
这就是一位勤劳、善良、温顺媳妇的结果,也是封建时代许许多多媳妇的缩影。小户人家的媳妇命运如此,那么有知识的大户人家的媳妇又该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