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职场半世蹉跎人生路
16010200000178

第178章 :178、到新厂报到

178、到新厂报到

到家里后访亲问友转眼一礼拜过去了。十月十八日,家良带了简单的行李就从雪梅的陈村卫生院出发,乘车来到新厂上班。

这个厂离雪梅工作的陈村只有十五公里路,家良多年出门,这对从几千里之外的外省工作过的人来说,就像在家门口一样。乘汽车不到二十分钟就到了,家里有点事情,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回来。实现了十年来与雪梅调在一起的愿望。今日家良去上班心里是那么的轻松愉快。

由于长期在闽南工作,在那里看着那些不熟悉的南国风情,听着那些半懂不懂的闽南话,是那么的别扭和不习惯。如今乘上汽车,望着自小见惯了的家乡乡村的风貌,听着上下汽车的家乡的父老乡亲说着熟悉的家乡话,感到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习惯,那么的舒心。感到回到家乡真好!长久在异乡异地举目无亲,今日总算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了。

上午九点光景,他来到厂里,向那位熟悉的陈秘书报了到。陈秘书对他说先熟悉熟悉这里的情况,过两天和领导研究一下才能分配他的工作。反正总会分配在电气工作的范围内的。接着,他在隔壁叫来行政科长姓姜的科长,说这位是从福建庙调来的师傅,请你给他安排一下宿舍吧。这是一个五十几岁的瘦瘦的本地人,后来知道他还是个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革命。他听说家良是从福建调来的,很高兴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呵,福建来的,那么远路调过来不容易!师傅尊姓?家在那里?”家良简单地告诉了他,

“好,好,调过来好!我们厂里像你这样的老师傅太少了,真希望多来几个呢。”行政科长便热情地领他到集体宿舍去安置住的地方。

虽然离家只有十五公里路了,那时候那里公交车一天只有一班,除了礼拜天,每天上下班如果都回家还是很不方便的,每天起早步行来去也太辛苦了,早晨上班时间也来不及,还得住在厂里的集体宿舍里。

行政科长带他来到半山坡上的十几幢两层楼的集体宿舍处,带他到最前面最向阳的山坡上的一幢楼房一楼一间房屋前,打开门一看,里面只有几张双人床,还没有住过人。姜科长说,你现在先一个人住着吧,过几天还会有人来,到时候再进来人就安排在你这间宿舍了。家良说好的,人多些住房着热闹一点。他想,反正他是在星期一到星期五住住的,礼拜六晚上他就回去了。再说这里是自己家乡,又是新单位,条件差点就差点这没有什么,怎么安排都可以。

姜科长走了后,他就打开铺盖铺设起床铺来。

这是一间朝东的十几米大的长方形的房间,和当时一般的集体宿舍一样,水泥地板,石灰刷过的雪白墙壁。房间里摆着三张上下两层的双人床。家良就铺在最里面的一张双人床上的下铺。清理一下,就把被包放到低铺上去。然后把一只放着牙刷牙膏和洗脸盆放到对面暂时没有人的床上去。打开铺盖后在自己的铺位躺一下又坐起来看看,觉得清清爽爽的蛮落位的,门前可以看到到上下宿舍楼工人。远处是影影糊糊的像淡墨画似的象山港。这里是没有他在鹭江甘蔗化工厂时住的三楼上面的集体宿舍好。但是它在遥远的闽南,这里房间虽差却是自己的家乡,走一个钟头就可以见到雪梅了。所以住在这简陋的宿舍里,也感到是那么的温馨和舒心。

简单的整理了一下,看看已经是中午了,他就到草棚食堂去吃饭。他拿了从老厂带来的两只搪瓷碗和一双筷子来到草棚食堂时,又见到了上午碰到过的那个有点面熟的人。

还在他刚才报到时,在走朗廊上他见一个人好像在那里见到过,好面熟,家良看看他,他也看看家良,现在他又见到了他。在排队买饭时那人又愕愕地看了他好一会,互相一问,原来还是当年在海军训练团里一起学习无线电的老战友呢!他也是报务员,原来和家良还是一个中队的。在毕业分配时,他去福州观察段,他去了鹭江海军后司令部的通讯连。后来家良调到鹭岛炮团指挥排当报务员时常到虎头山去玩。也曾碰到过他。当包家良五八年在鹭江复员时他也在第二年复员到家乡的海门的一艘船上当了报务员。这回得知家乡办起了一个大型机械厂,他也就从海门港务局调到这里来工作了。

回到家乡工作,又与十几年没见面了的老战友们相会,自是分外高兴,于是这两天就由老战友老曾带他到厂里的各个车间的厂房去参观。老曾向他介绍了厂里的各种情况。在他带领和介绍下,家良就知道了这个厂的建厂经过大概情况。

原来这是个省属企业,计划投资2000多万,1000多工人的一个中型造船厂,(对外说是机器厂)。自70年开始筹建的,目前还暗筹建阶段,现在工厂已经有了400多个工人,绝大部分是复员军人,只有少数从老厂调来的老工人。党团员占三分之一,还有一些是从农场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现在工人大部份还在城里一家船厂培训。目前留在厂里的,大都是搞基建的。因是县团级单位,厂里领导有三个团级干部的军代表。筹建的主要负责人是一个特殊时期前某县的一个县委书记,一个省交通局局长,都是十四级以上的老干部。家良听了十分兴奋。没有想到他调来的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工厂!他从轻工业厂转到重工业工厂来了。

老战友老曾陪家良到全厂走了一周足足花费了三个小时,原来这个厂区是海边相联的两个大山岙,厂区连山有五平方公里大,老曾带着家良从海边临时办公室一处一处的沿山绕道走到最里边,只见已经造起了高大的翻沙车间,锻工车间,木模车间,机修车间,放样车间,船体车间、轮机车间,小五金仓库,大五金仓库,电站,乙炔站等一大批厂房。厂房都是由东海建筑工地公司来造的。码头由省里港务安装公司安装。这个厂比他在鹭江的老厂大得多。家良看了感到自己从外地调来能来到这样的一个大工厂工作很是幸运。

可是同时他也感到,来到这个新厂,好虽好,可是压力也很大。这许多已经造起来的几十个新车间,和还没有待造的许多新车间,将要安装好几千上万台的机器设备,这些设备是都要用电的,全厂各个车间各个区域的的高低压线路,外线、内线、动力、照明、强电、弱电,得要花多大的精力和功夫才能安装好呢!又听说调来的电工,至今数他技术等级最高的了。可是他的技术也才三级,据说按他的工龄马上又可以升一级了,也不过四级工。一个准四级工,将要让他应付这么繁重这么复杂的电气工作(人家把他从老远路的福建调来,总不可能让他单纯做一个电工吧?)不说做领导,最起码也得在技术上指导指导吧?表面上他算是一个老电工,可是在老厂技术已经慌废了好几年,在特殊时期中到政治办公室帮助整理大字报,后来当工宣队,他已经两三年没做电工了。虽然在来之前,他在化纤车间。帮助指导了一下车间机电设备的安装。但那是一个小小车间,而这里是个大厂。一个三级电工如何能胜任和适应这繁重的而复杂的电气技术工作呢?他发起愁来,可是现在已经来了,担挡得起担挡不起,都要充强好汉来适应了。

第三天,秘书陪他到直属连去报到,说电工都在直属连,你就到直属连里去吧。先让他去见直属连的连长,指导员、副连长。直属连的连长是个四十几岁的从部队复员的的一个军队的真正的连级干部。副连长是个余姚人,也是在部队里当了多年兵的复员军人。当连长陪他到电工班住的宿舍去报到时,见那个班长个子不高,也是个本地藉的退伍军人。班里现有七八个人,副班长和其组员也大都是复退军人。

班长向他介绍,当前的工作,主要是轮流在电站值班发电和在工地拉临时线和到新造的集体宿舍装电灯,致于基建和安装暂时还不用去管它。基建已经包给市里的建筑公司。设备安装是否请安装公司来还是自己安装,还没有定。

起先,家良听说轮流值班发电,有点担忧,说他在单位从没有发过电。他原先在鹭江甘蔗化工厂的动力车间,发电是用气轮机带动一台二千千瓦发电机发电的,有专门配电工,他在厂里是搞电气修理的,对配电不是很熟悉,感到发电是一门技术很复杂的工作,弄不好会把发电机配电屏扛掉的,还是让他拉拉临时线吧。但是副班长却热情友好又固执地对他说:“我们发电机是两台小型柴油发电机,200多千瓦一台。不是火力发电站,技术不复杂的。等一会我教你一下你就会了,你不用担心。发电工作一定要担任,包师傅,班里因为人手少,发电日夜三班每个人都要轮流担当的。一学就会,开柴油机另有别人担当,我们不用管的。我们只要把电压调整好,把油开关推推上就行了。

于是下午家良就跟着那位副班长去到发电间,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发电间。副班长带他来到轰轰地响的发电间小配屏前叫他如何和柴没机工配合,起动发电机。如何调整无功功率,如何调整有功功率,如何合油开关把电送出去,如何停电,果然还算简单。家良操作一下就会了,因为他毕竟当过维修电工,过去也在车间里操作过大型电动机的起动和停车。电机运行基本方法他是懂的。第二天他就开始单独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