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我给你装一盏电灯
人们说祸不单行,福不双临,这句话有时还真准。现在包家自己的事情已经够倒楣的了,不想这时下面他管理的电工安装组,又出了问题。而且是出了个大问题,那个安装组长汪士元,被当地的公安局抓走了。据说是为了那个小学老师的北京女知识青年。事情发生后汪士元被一下子送到县检察院去了。这事情,后来悄悄地让全厂的人都知道了,影响极坏。事情发生时,包家良正被厂党委书记难看着批评着呢,书记认为这也是包家良这个人只抓业务不问好政治的结果。“看你管的这些电工,都做了些什么?”事发后庞书记瞪着他对他这样说。
这事情也叫真叫冤枉。这段时期他天天忙于奔进奔出修外线,搞安装,确实不知道。其他事情他管不过来,或者说没有好好去管。对于汪士元,他在这之前也曾看到过一点蛛丝马迹。但当时认为,那只不过是他对那个老师有点好感而已。可怎么也想不到他会做出这么出格的事情来?
在当时中央正在对下乡知识青年落实政策,打击祸害知识青年的歪风邪气的时候。他正好犯在高压线上,怎么会不倒楣?
原来。在那次包家良,在变电所里寻不到他的时候,他与那个北京来的女老师已经纠缠上了。
但这事情是怎么开头的呢?
据后来知道,汪士元夫妻俩调到这时来之后,他们带来一个女儿来,听说还有一个儿子,没带在身在家乡护养。那个女儿已经念小学一年级了,她从别的一所小学里转过来,他们调到这里后,顺便也把那个八岁的女儿一块带来就在这里的大队小学让她继续上小学。
这个大队小学,原来有一个老师,是邻村的一个回乡知青。当时在大队小学教书的,没有多小正规老师,大部分是代课教师。松林湾村这个大队教师,也是一个代课教师。代课教师,像当地社员一样都是拿工分的,没有按月发工资的。所以一般在那里当代课教师的,都是过过渡的,如果在别行业别地方能找到工作,就放弃去干别的工作了。当时这个老师,在邻县的一个社办厂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就到那里当工人去了,辞职了。
洽好,这时候大队里来了一个北京来这里投亲的二十一岁高中毕业的女知识青年。在这里亲戚家插队落户。不想来到亲戚家里没几天,正遇上大队小学唯一的一名老师走了。大队想到了那位女知青,于是就叫那个刚从北京来的女知青来代课。
这是个典型的北方姑娘,她个子高大,身体长得非常结实,脸孔白里透红。两只大眼睛水汪汪的是那么的天真无邪。讲着一口标准的北京话。她初来乍到,叫她来给大队小学当老师。感到大队对她这样重视,她决心要好好地教孩子们。所以她一来到,除了星期天,从星期一到星期六,兢兢兢业业教书,一天到晚在学校里。这所小学没有像样的校舍,学生倒不少,学校有一到四年级四个班级,也设语文、数学、常识等课程,还有体育和音乐,她一个人全包了。一个班上课,一个班就自己复习。这就叫复式班。只有上体育课和音乐课时,全体都一起上。只有一个老师的小学只能这样上课。因为想再找一个教师没地方去找。可是她并不以为苦,除了上课,就是批改作业,星期日还到学生家里去访问,非常敬业。
在一个礼拜天的上午,她来到住在浅水湾家属宿舍的汪士元家里,当时汪士元夫妻很意外很高兴地接待了她。
“哦,老师,你好,你好,难得你来,快进来坐!快进来坐!”当时于师傅和汪士元把她热情地迎进屋里来说。
“我们也是刚从外地调过来的,我女儿也刚刚从县城小县学校转过来,我孩子在这里不熟悉还请老师多多关照她。”确实,在这偏僻地地方,带着孩子来,也只有到这所小学来读书了,没有别的学校可去。
那年轻的女老师高兴地点点头说,“我会的,我会的。请你们放心!她是你们工人的女儿,我更应该好好地教她。”她和那孩子并排坐在一起,一手还抱着那八岁大的女孩子,感到很亲切。夫妇俩看老师对他们的孩子那么好,对她老师说了许多感谢的话,于师傅还客气地请她喝了一杯糖茶。当他们称赞老师普通话怎么说得这么好,一口标准的北京话时,那女老师高兴地说:“我正是从北京来的。我是刚来这里投亲的。我的一个远房姑姑嫁在这里。我听说浙江山明水秀是外鱼米之乡,浙江还有鲁迅和茅矛盾等有名的文学家,所以我就挑选到家乡来这里来插队了。于是他们也告诉她,她们也是刚调到这里浙江机械厂来的。这前他们在省安装队里到处流浪等等,有了共同语言。这位北京来的女老师姓沈,一时沈老师访问过后他们一直送到门前,叫她以后有空再来走走。
汪士元个子不大,其貌不扬,大概结婚较早,老婆比他还大一岁,他老婆于师傅,已经徐娘半老了。但他还正风流倜傥,喜欢年轻姑娘,从此对这位长得又丰满又漂亮的年轻女老师见过后就再也忘记不掉了。
第二天汪士元就亲自把女儿送到学校去。过去是他老婆送的,他懒得送,现在他送孩子积极起来。他老婆感到这是好事,也很高兴。
他除了每天早上送他女儿到学校她以外,有时没有事,在学校门前路过也常去学校去看看。表面上是去看望他的女儿,实际上是想看看这位年轻漂亮的北京女老师。
一天他把女儿送到学校后,他东看西瞧地看了一会学校的的教室,那教室实在是大队的一个放农具杂物的聚藏室,现在把杂物农具放到附近的一个破庙里去了。外面再用草披盖一下,就变成了小学的校舍,所谓小学全校也就这么一个牛棚教室。这时汪士元这么看看那么瞧瞧,发现那破烂的教室还只有一盏电灯,周边的同学书都看不大清书面上的字,想着自己的女儿也在这个课堂里上课,他就主动提出来:“沈老师,你们教室灯光线太暗了,以后我有机会来给你们教室再装一盏电灯。”沈老师听了忙说不用,不用,你们自己工作忙忙的,我需要装时我会向大队说的。可过了几天他真的拿了一卷导线和一只螺口灯头和灯泡来到学校,给她们的教室里加装了一盏很亮的大电灯泡,实际上他这灯具和材料都是从厂里的工地上偷出来的。但当时小沈老师也不知道他的真情,反正千过万谢地谢他,说,“你对我们学校真关心,你们工人阶级就是大公无私,叫我们以后不知怎么感谢你?”汪士元也高兴地说:“不用谢,不用谢。以后你有什么困难尽管对我讲,我能帮助你的,我一定帮助你!”
从学校他又想到她住的宿舍里。有一次他问沈老师,“沈老师,你住在什么地方?你家里的电灯呀什么的有什么困难要我帮助吗?需要我帮助的你只管说,我一定帮你解决。”
沈老师说:“没有什么困难,没有什么。谢谢你!汪师傅,谢谢你!”
她不想多叫人家帮助。自己能克服过去就算了。她感到,她到农村来插队,不用赤脚度手日晒雨淋去田里劳动,让她在小学里教书,这已经很好了,比起北京的大批知青都在内蒙古插队,她能来到这山明水秀的南方,这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了。农村里的学校自然不能和城里的学校比。
可汪士元却很主动很关心她工作和住宿的地方,后来听他听他女儿说,她们老师住在学校旁边的一舍破庙里。这个庙他过去也曾见到过,是在学校后面的一个山角落里。那一天礼拜天家里没有事,他于是就到她住的那个小破庙里去看她。
他到那里一看,这是一座已经没有菩萨的空庙,十分凄凉,里面摆着杂七杂八诸如稻桶,箩簟等一些农具,庙里左右还有两间厢房,那北京来的女老师就住在左侧的一间厢房里。见室内阴暗潮湿,里面只有一张也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的旧的高低床,也没有电灯,就靠一个没有玻璃窗的小窗的余光来照明,她的床边的一张小桌子上放着一盏罩着玻璃罩的煤油灯。他向她提出来,你这里应该装一盏日光灯才好。沈老师说:“我在宿舍里也不大看书,没有关系的。”汪士元说:“不行,宿舍里连一盏电灯都没有,这也太艰苦了,我有空一定来给你装一盏。”沈老师说“不用,不用,这多麻烦!真正需装灯时我会给大队讲的。”
汪士元说,你给大队讲麻烦死了,还要打报报告,还要叫大队去买材料,我看这里的大队也很穷,还不一定有钱能给你去买材料。我给你顺便装一下,用不了多少小材料的。可女老师说,我目前真的不需,说不定我以后搬到别地方去住也不一定,这里住着太偏僻了。真的你不用为我操心。
没有想到第二天傍晚,他竟悄悄地又来到她住的小庙,还背了一只工具包,拿来了一整套日光灯灯具。那条长长的的灯管还用报纸包包塞塞,似乎是为了不让人家看出来。沈老师见状,忙阻止地对他说:“汪师傅,我说过不用不用的,没有电灯我有小火油灯。夜里我还有手电筒。你不用装的,这破庙里还没有进过电线,这太麻烦了,汪师傅你不要装了。”
汪士元说。我材料都带来了,一定要装。你不用管,一切都包在我身上,我也不要你去买,你放心好了。
于是他不管她再三阻拦。当末就积极行动起来,一会儿爬高一会儿挖低,一会儿布线,一会儿停在双人床上装日光灯灯具。又装启辉器又装镇流器,爬高落下,忙了老半天终天把灯具给安装好了。
第二天他傍晚又来了,他又背了一只工具袋,他带来了一红一绿两卷塑料铜心线,还在什么地方找来一把十二档的小木梯,又经过爬高摸低的半天劳动,把电源线也从小学校的墙角里引进到破庙里,还在进线地方的门边给安装了一只闸刀开关,考虑得真是周到,真不亏是搞安装出身的,这会在这里他可充分发挥了他这个从安装队出来电工的作用。比在厂里工作时出色多了。
内外线拉好了,把闸刀开关的保险丝接上,把闸刀合上,日光灯启辉器闪了两下,忽的一下,阴暗的小庙变得雪亮。引得小沈老师也不由得惊呼起来。汪士元高兴地对小沈老师说:“怎么样?这下子你就可以看书了吧?你随便在什么地方看都行!”小沈老师也感激地说:“这真得好好谢谢你呀!我这里也有电灯了,真好。这功夫就算你帮我忙了,你用了那么多材料,我得要给你一些钱吧,总共你用了多少电线?还有日光灯管等材料都是你买的,总共要多少钱,你从直讲,我给你。我从家里来时带来一些钱的。汪士元忙说不用不用,我们工厂在这里,我们好几个子弟也在你们学样读书,装个电灯支援当地学校这是应该的。”
可是沈老师说,“这样你为我出了劳力,还要赔钱,我太说不过去了!”
汪士元说:“这一点点小事算什么。没有用多小材料。以后还有什么要装的,你只管找对我讲好了。或者带信告诉我女儿,我有空会来的。”
因天晚了,他大概也累了,就收拾工具背上电工工具袋告别沈老师回去了。沈老师还站在门前目送他一段路。他走了几步就挥手叫她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