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诺未门
1613700000020

第20章 2教育要趁早,轻松应对“潜力递减法则”

第三章2教育要趁早,轻松应对“潜力递减法则”

很多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自己会长大,家长只需耐心等待就行了。殊不知,就是在这样的等待中,家长错过了对孩子的最佳培育期,本来孩子具备的潜能是100度,最后即使教育再出色,他也只能具备80度的能力。

“孩子还小,着什么急!”(就是在“不着急”心理的支配下,家长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期,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看孩子这股聪明劲,哪需要你操心啊!放心吧,长大一定有出息!”(言外之意,只要静静地等着,孩子自己就可以优秀起来。)

“哪有那么复杂啊!我小时候照样没人管,还不是长得好好的?!”(意思是教育可有可无。)

很多家长都存在这样的想法,事实证明,这样只会误了孩子!

一位犹太拉比说:“人刚生下来没什么两样,但因为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就算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假如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才决定于禀赋的多少。”

这也就是说,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天赋再高,如果没有经受适合的教育,那么他也很可能变成平凡的人。

很多人在意识深处并不觉得孩子具备学习能力,认为教育对于幼小的孩子显得为时过早,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很多犹太教育家告诉我们,婴幼儿具备非同寻常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比常人认为的要高得多,也复杂得多。婴儿时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家们还指出,婴儿具有辨别母亲面孔和声音的能力,婴儿的这种记忆能力,是既原始又极为高级的智能,而不正确的早期教育却偏偏无视这些卓越的能力,从而使孩子极为珍贵的能力被白白浪费。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有潜能的,但教育方式不同,儿童潜能的发挥也不同。犹太教育学家约瑟伯约说:一棵树,如果按照它理想的状态生长到30米高,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棵树具有长到30米高的可能性。同样的道理,一个儿童,如果按照理想状态成长,能够长成一个具有100度能力的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儿童具备100度的能力。

这其实也告诉我们,如果教育得法,一个生下来禀赋只有50的一般孩子,若教育得当,也会优于生下来禀赋为100但得不到有效教育的孩子。教育的意义也就在于使孩子的潜在能力达到最高,并得以充分发挥。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的能力,就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此并不重视。

同时,一位犹太老教育家还指出:人的潜能并不是恒定的、永存的,而是呈现一个潜能递减的规律。他说:“儿童虽然具备潜能,但这种潜能是呈现递减法则的。初生婴儿具有的潜能是100度,如果父母这时不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开发和利用他的潜能,而是等到孩子5岁时才让他接受教育,这时,即使是最为出色的教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即使教育再好,这孩子也只能达到60度的能力。以此类推,孩子的教育越晚,对孩子的开发价值就越低。”

教育不能错过,因为成长不会反方向进行,孩子更不可能等到父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才长大,家长必须及早意识到问题,然后及时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家长最需要做的。

温馨小贴士

教育要趁早!这意味着你必须努力去理解你的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索的动力。这种理解就如同你理解和满足孩子身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一样。

但是如何进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重点是什么,这需要家长弄明白。

自《哈佛女孩刘亦婷》之后,《卡尔威特教育全书》等一系列的教育书籍涌现在中国家长的面前,几乎掀起一场教育风暴。如今,早期教育已经摆在中国家长的日程上。谈到早期教育,就不得不提及日本的早期教育理论者木村久一和他的《早期教育与天才》。

木村久一在书中列举了五个典型的例子,他们都是通过早期教育而走上天才之路的孩子。这些人成为家长心目中的天才典范,很多教育家也将这些事例作为自己的论据来证明早教的必要性。但是后来,一名中国学者在他的博客中披露,木村久一所列举的好几位神童与他本人同时代,因而木村并没有真正看到他们后来的发展情况,作者只是根据他们在童年时代的天才表现,就想当然将他们划入成功人士之列,而事实却是,他们中有很多人后来过的既不光彩照人,也算不上有什么突出贡献,有的不堪重负,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看到这个,家长也许就糊涂了:到底有没有精英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听谁的?

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孩子智商上的开发。衍生出来的这种注重智力培养的教育,本质就是将已经存在的知识,在孩子幼儿时期就灌输给他们。

幼儿时期的大脑还在不断发育完善当中,对新的知识的刺激比较敏感,也就更能显得“神速”,从而造就了一个个教育“神话”。另外,我们也不否认存在智力上超群的孩子,对语言、数字有非凡的学习能力。但是后来那些神童的暗淡人生,正好证明了我们在这本书中强调的“早期教育”的观念,即不仅是在智力上的开发,更是在情感上的培养、呵护,以及对学习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塑造。

贝多芬童年受到父亲的严厉教育,成年后在生活中他是个脾气古怪的人,不合群,出言不逊,常常惹人生气。在很早的时候,他的听力就已经在退化,他感到害怕,同时又不愿意告诉任何人。贝多芬的一生,仿佛就是将上帝的意志转化成了音乐来启迪世人,他不曾收获到安稳、平和温暖的生活。不管贝多芬是否想要过这种凡人的幸福生活,至少他对卡尔的教育说明他是想要得到爱、也想要付出爱的。但是他没有能够很好地表达,他粗暴、独断、专横,而后又痛苦,这一切错在哪里?这样的悲剧,从他的父亲酒后残酷的皮鞭下,就已经开始酝酿了。

年少时期没有爱的浇灌,感情上没有细心的呵护和真诚的交流,贝多芬的早期教育是失败的,这让他的一生都在孤独中度过。所有正在进行早期教育或是预备开始的父母们,请一定记住,早期教育的重点并不在智力,而是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