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01

第1章 一代宗师

千古哲人——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约公元前394年出生于爱琴海北部的斯塔吉拉城,其父系马其顿国王的宫廷医师。17岁时,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政治学、戏剧、诗歌、物理、医学、历史学、逻辑学、天文学、伦理学、生物学,曾师承柏拉图。20年后,他离开雅典开始了12年的漫游生活,其间,他收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为学生,并改编了荷马史诗。50岁后,他重返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度过了他生命中辉煌的12年,对逻辑学、生物学、政治学等学科进行独立研究,写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论灵魂》、《工具论》、《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等172本书,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毛泽东称其“是一位大学者”,比苏格拉底、柏拉图水平高。

【毛泽东评点亚里士多德】

无产阶级要翻身,劳苦群众要有知识分子,任何一个阶级都要有为它那个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奴隶主有为奴隶主服务的知识分子,就是奴隶主的圣人,比如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我们中国的奴隶主也有为他们服务的知识分子,周公旦就是奴隶主的圣人。

——摘自《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口头政治报告》,见《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42页。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大学者,比前二人的水平高(前二人:指苏格拉底,柏拉图),他对于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有研究,批评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创立了形式逻辑。欧州在中世纪时,对亚里士多德是很崇拜的。在比较近代的德国,康德的老师就是亚里士多德。

——见《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695页。

【亚里士多德小传】

亚里土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在中世纪欧州基督教会中,有和《圣经》同等的权威。他对欧州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黑格尔说:“假如一个人真想从事哲学工作,那就没有什么比讲述亚里斯多德这件事更值得去做了。”

亚里士多德,按古希腊纪年法,他出生于第99届奥林比亚的第一年,即公元前384年。他的出生地斯塔吉拉城位于爱琴海北部卡尔西茜西半岛东岸,现名斯塔夫罗斯。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宫廷医师。作为一个以医务为祖业的家族子弟,亚里士多德曾学习过医学、解剖学等,并经受医务的基本训练,丰富的基础知识,严格的实践训练,使亚里士多德自幼养成了专注务实的品格,树立起尊重经验的作风。

年满17岁,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这时的阿加德米正处于人才济济、思想活跃的高峰时期。在阿加德米的教室里,持各种不同的观点的人展开辩论,人们各执己见,相互影响。青年亚里士多德,恰逢这个时候来到阿加德米,这是他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如饥似渴地学习政治学、戏剧、诗歌、物理、医学、历史学、逻辑学、天文学、伦理学、自然史、修辞学、生物学,一个人竟能向这么多门学科敞开心智的大门,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亚里斯多德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对于亚里士多德优秀的表现,柏拉图曾幽默地指出:这个学园由两部分组成,其余所有的学生仅仅构成了学园的身体,亚里士多德则是它的脑袋。

亚里斯多德在柏拉图学园待了20年,他先是当学生,后来做教师,他的博学多才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极大尊敬,使他成为阿加德米的核心。到柏拉图谢世时,亚里土多德才37岁。他期待着被选为柏拉图的继承人,出任学园校长,但这一愿望落空了。学园理事们以“外国人”为由忽视了他的天才,另选了一位雅典的本地人。挫折引起的愤怒,促使他离开雅典。另有一种说法是:亚里士多德虽然迫于形势不得不离开雅典,但在阿加德米的院籍似乎还保留着,当第二任院长去世,亚里士多德还是被公举为园长继任人,由于这时亚里士多德已远在斯塔吉拉故乡,或者他另有打算,没有去雅典就职。

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后,度过他12年的漫游时期。他到达的第一个地方,是小亚细亚地区的阿它尔纽斯城,是接受赫尔米亚斯邀请到这里来的,此人是他原先的同学,已成了统治小亚细亚大片领地的贵族。赫尔米亚斯对柏拉图的理想——哲学家为王或者王者成为哲学家很为向往。当他自身手握权柄专制一方的时候,就邀请亚里士多德来作他的顾问。在这里,亚里斯多德和赫尔米亚斯的养女茜亚丝结婚,并生下一个女儿。亚里士多德在小亚细亚大陆停留的时间并不很长,因为赫尔米亚斯触怒了波斯国王,波斯人大举入侵,囚禁了他,并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随后的几年,亚里士多德移居累斯博斯岛,对这一带的自然生物特别是海生动物进行了广泛考察,为他那些卷帙浩繁的动物学著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342年,马其顾的王子亚历山大——历史上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已年满13岁,到了受教育的年龄,国王菲利普物色到了亚里士多德,请他来做未来帝国建立者的导师。亚里士多德为了让这位未来君王向英雄学习,他改编了部分荷马史诗,并编了《君主》、《亚历山大或海外殖民》等政治课教材,教育计划实施了三年多,直至亚历山大成年,亚里士多德便离开了马其顿宫廷,回到了斯塔吉拉故乡。公元前335年,年仅21岁的青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统一了整个希腊。已届五十不惑之年的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结束了12年的壮年漫游生活。

在雅典,亚里士多德创办了一所能够与柏拉图学园媲美的学园——吕克昂,这所学园因位于祭祀阿波罗·吕克昂的小森林中而得名。吕克昂是一位保护羊群免遭狼群伤害的牧人。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活动多在运动场里的散步区——“智慧的小径”进行,边走边讨论问题,因此亚里斯多德的哲学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吕克昂树立了一个和柏拉图学园大不相同的学风,它更注重实际,研究问题更注重提出疑难问题,注重多方面收集材料,尝试和探索,在哲学及古代知识的许多部门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吕克昂学园,亚里士多德又度过了12年,这12年,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他总结了泰利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成果,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对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进行了独立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古籍记载,亚里士多德写了170本书,只有47本保存至今,其中哲学方面的主要有:《物理学》、《形而上学》、《论灵魂》、《工具论》、《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等。

在哲学探索中,亚里斯多德真正贯彻了他自己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充分体现了他哲学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是“实体”,也即探明什么东西是存在的基础、变化的主体和认识的对象。在这个问题上,他毫不含糊地批判了自己的老师——柏拉图以“理念”为事物的“实体”的观点,指出柏拉图的理念论把实体看成不是个别具体的事物,而是某种在它们之外独立存在的“理念”或“共相”是根本错误的:它割裂和颠倒了一般概念与个别事物的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普遍概念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存在。例如,柏拉图认为,世间是先有马的“理型”,然后才有感官世界里所有的马匹,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马的“理型”是我们人类在看到若干匹马后形成的概念,因此,马的“理型”或“形式”本身是先验不存在的,所谓马的“理型”、“形式”乃是指所有马匹都共有的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具体的事物才是最实在的,它们是“所有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和主体”,因而是“第一性实体”,而概念则是从“第一性实体”中派生出来的,是“第二实体”。

在讨论构成实体的原因时,亚里士多德又提出“四因论”,即任何事物须有四种原因方能成立。其一,任何事物的存在,首先得有物质材料,这叫“质料因”;其二,能够成为一个事物,总得有一定的形式,这叫做“形式因”;其三,质料获得其形式,还需要一种力量来推动,这叫“动力因”;其四,事物之所以成为这样一种事物,还有它追求的目的,这叫“目的因”。例如:建造房屋的砖瓦木料是质料因,房屋的设计图是形式因,建筑师是动力因,房屋的用途是目的因。

后三者可以合而为一:“形式”既是质料由可能性转向现实性的推动者,是质料的“动力因”,又是质料所追求的东西,因此它又是“目的因”。这样一来,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主要就是质料和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层层质料、形式互相隶属的等级系统,其最底层是纯粹的质料,它是不定形的,被动的,最高层则是纯粹的形式,它是万物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个不动的推动者,因而亚里斯多德把它称为“第一推动力”。

亚里士多德在自然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思想是他的运动观。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没有什么在事物之外的运动”,“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运动是没有的”。亚里士多德还把运动看成事物形成的过程,他认为事物不可能从绝对不存在的东西中产生,必须有一个能够变成这一事物的东西存在。他把这种能够变成为一事物的东西,叫做“潜在”,把已经变成的东西叫做“现实”,而这种“潜在”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过程就是运动。亚里士多德还在欧州哲学史上第一个区分运动形态并对其分类。他说:‘潜在’有多少种,运动和变化就有多少种。”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有六种形态:属于本质方面变化的有产生,消灭;属于量方面变化的有增加、减少;属于性质方面变化的有改变;属于空间方面变化的有位移。亚里斯多德在当时自然科学条件下,对运动能够作出这样的分类,特别是提出运动不仅有数量方面的不同,而且还有质方面的差异,这是难能可贵的,它体现了辨证法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基础,感觉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他把人的心灵比作“蜡块”,感觉则是事物在这个蜡块上留下的印痕。他还看到,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经验上,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的水平。但亚里土多德未能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立场坚持到底,他一方面承认人们可以认识客观世界,但有时又认为理性思想的对象存在于心灵之中,从而得出:“思维者和被思维者是同一”的错误结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典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他创立了传统的形式逻辑,同时也探讨了辨证逻辑。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了逻辑思维的三个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确定了判断的定义及分类;制定了三段论式的规则和格式。他研究了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特别着重研究了演绎推理。亚里士多德把逻辑学看作是正确思维的科学,是人们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的工具。

在社会政治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动物”,城邦是由家庭集合发展起来的共同体,国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目的是美好地生活。人不是神,如果没有这样的政治共同体,人就会堕落得比社会动物还坏。而政体的优势不在政体本身,而在于统治者是以谋取私利为目的,还是以谋取公共福利为目的。亚里士多德还重视法治,认为法律须和国家的形式相一致。亚里士多德在伦理观上主张“中庸之道”。他把人的行为分成“过渡”、“不足”、“适中”三种状态,认为“过渡”,“不足”是恶行的特征,都不好,只有中道“适度”才是美德,只要人人都把“中道”作为生活和行为的准则,不去做过分极端的事情,那么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思想是十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称他是古代希腊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具有最博学头脑的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哲学又是充满矛盾的哲学,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常常从他的著作中汲取许多有价值的养料,而反动的思想家也常利用他的某些思想来为反动势力效劳。但不管怎么说,在亚里士多德逃离了与苏格拉底相似的命运,最后于六十三岁病死在母亲所遗下的老屋的时候,人们却永远记念他,把他看作是理智和知识的化身,一代宗师,千古哲人。

【作者点评】

被毛泽东称为“大学者”的人物是不多的,毛泽东对亚里士多德大加赞赏,并认为他的学问比苏格拉底,柏拉图都要高,一方面说明亚里士多德确实是个大学问家,他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另一方面毛泽东褒扬亚里士多德,贬抑苏格拉底、柏拉图,还因为前者在哲学两个派别的划类上基本上是归于唯物主义派别,而后者却归于唯心主义派别,毛泽东在哲学旗帜、哲学阵营的分野上的爱憎是十分鲜明的。

人们常说,希腊人尊敬智慧,正如印度人尊敬神圣、意大利人尊敬艺术、美国人尊敬商业一样。希腊的英雄不是圣者、艺术家、商人,而是哲学家,柏拉图的阿卡德米亚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都建在希腊雅典,德谟克里特高龄寿终,整个城邦为他举行国葬,但相反的例子是,希腊迫害哲学家,也不在别的民族之下。雅典人处死了本邦仅有的两名哲学家,其中有伟大的苏格拉底;判处外邦的阿那克萨戈拉和亚里士多德的死刑,迫使他们逃亡,赫拉克里特差不多饿死在爱菲斯郊外的荒山中。这是不是应验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一个国家一个政体的好坏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其统治者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公众谋利益。

威震欧亚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少年时曾师事亚里士多德,登基后仍尽力支持其学术研究,他曾给亚里士多德写信:“我宁愿在优美的学问方面胜过他人,而不愿在权力统治方面胜过他人。”据说,亚历山大大帝曾与苦行主义的哲学家第欧根尼邂逅,后者躺在一个大木桶里晒太阳。亚力山大问:“我能为你效劳吗?”答曰:“不要挡住我的太阳。”大帝当时叹道:“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便愿意是第欧根尼。”一问一答,充满幽默和智慧,亚历山大不愧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两千多年过去了,试问今日有哪个亚历山大会师事亚里士多德呢?这不能不是历史的悲哀。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