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15

第15章 “无知”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出生年月不详(约公元前469—399年),自称是神话时代能工巧匠戴达劳斯的后代,从小学习几何、音乐和雕刻技艺,成年后专心研究哲学,曾三次参军作战,担任过雅典公民大会陪审官。他没有留下著作,其行为和学说主要靠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记述。他的学说主要包括心灵转向说、灵魂不灭论、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助产术和辩证法以及伦理学说,尽管他学识渊博,但他仍说:我一无所知。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其蔑视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判处死刑。毛泽东盛赞其哲学的伟大功绩。

【毛泽东评点苏格拉底】

作为第一个同唯物论斗争而提倡了观念论的道德论与认识论的代表——苏格拉底,其积极意义是提起了从来没有被提到过的道德论与认识论,把哲学引进了社会与思维两个领域,在道德论上提起了知识与行为关系的辩证法,在认识论上提起普遍与个别关系的辩证法,这些是他的大功绩。

——摘自《读李达著〈社会学大纲〉一书的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227—330页。

剥削阶级当着还能代表群众的时候,能够说出若干真理,如孔子、苏格拉底,资产阶级,这样看法才是历史的看法。

——摘自《关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见《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84页。

【苏格拉底小传】

公元前399年晚春的一个黄昏,被雅典法庭判了死刑的苏格拉底临刑前已经同朋友们谈了一天的话,所剩时间无几了。朋友们开始考虑如何处理后事,苏格拉底仍颜色不改,不失风度地表达他的意见:“随你们的便好了,只要你们抬得动我,不让我滑掉在地上就行。你们要埋的不过是我的身体,爱怎么埋就怎么埋吧。”说完他就走进另一间房子去洗澡,出来时,妻子带着年幼的儿子来与他作最后的诀别。在狱吏行刑之前,母子四人就被打发走了。狱吏终于走进昏暗的牢房,递上了那杯致命的毒药,苏格拉底接过杯子,洒了一点在地上作为对神的献祭,昂起头来一口气喝了下去。身边的朋友想到就要失去这样一位父亲般的伟大人物都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大彻大悟的苏格拉底仍是如此的平静,他安详地说:“朋友们,你们怎么能这样,我之所以不让女人呆在这里,就是害怕如此喧嚣。我一向对你们说,人应当平静地了结他的一生。”一股凉气开始从他的脚底往上漫延,凉气通过的地方也就没了知觉。一旦凉气到达心窝,人也就去了。狱吏帮他躺下,在他那颇具特色的脸上蒙上一块布。凉气渐渐到达腹部,那带有某种神秘命运感的死亡就要如期而至,然而他突然把布揭开,有如思想起什么大事般对朋友克里多说了他一生最后一句话:“克里多呀,我还欠阿斯莱庇尤斯一只公鸡,你别忘了帮我送一下。”(按古希腊习俗,某人在被医生治好一场病后,应当送医生一只公鸡答谢。苏格拉底大概是在受审前不久看过病,未及送礼即被判刑。)就这样,被称为哲学之父的苏格拉底,又轻轻动弹了一下自己的身体,安然地死去了。当人们揭开他的脸时,发现他的眼睛还是睁着的。多么庄严的场面!苏格拉底的形象如此充满魅力,他俨然是某种圣人和殉道者,让我们不禁想起耶稣基督受难时的种种表现。

苏格拉底也许是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苏格拉底生于雅典,但出生年月不详,相拉图在《申辨篇》中提到他受审时已70岁了,因而可以推测出他大概出生在公元前470年或469年,其父是个手艺不错的石匠或雕刻家,所以苏格拉底总是骄傲地称自己是神话时代的能工巧匠戴达劳斯的后代。母亲在接生方面很有专长,但不一定是个职业的产妇。苏格拉底从父亲那儿得到启蒙教育,学到一些几何学与音乐知识,还学到一手不错的雕刻技艺。著名作家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那时的雅典卫城里还陈列有苏格拉底的雕塑作品。苏格拉底成年后专心研究哲学,成为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

据说苏格拉底长得很丑,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嘴巴奇大无比而且特厚,而他又常常说到真善美的话题,这使得其学生也不禁向他提问,你如何说明你自己的美呢?这位哲学家充满自嘲而又有哲理地回答:实用的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向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侧目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的鼻子则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嗅出气味;至于那大嘴巴,厚嘴唇,无疑能使自己的吻比一般人来得更有力,更丰润而且接触面更大。他惟一觉得方便的就是他的大肚皮。他一年四季总是穿着一件不换的大褂子,光着脚满街与人辩论。他身体很好,在北方严寒中打仗时也穿着那件单衣,赤脚在冰面上行走自如。据说他很少喝酒,而一旦喝起来,谁也不是他的对手。如果他想到什么难解的问题,有时他也会连续一二十小时站着思想,发呆。据说他的性情“极为和蔼可亲”,待人特别宽容。苏格拉底结婚很晚,可能在47~48岁时才结婚,他的夫人脾气很火爆,时常爱发火,甚至引起他的弟子的不满。有一回,他挨了妻子一顿痛骂,正待出门规避,妻子又从窗口倒下一盆水,把他浇成个落汤鸡,他却一笑置之,说道:“我早知道,雷霆之后必有甘霖。”从这种小事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豁达的胸怀。

苏格拉底从事哲学的研究,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透过柏拉图的著作表达的。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后来也成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曾撰写过几本《对话录》,以类似戏剧对白的形式来讨论哲学。由于柏拉图在书中是透过苏格拉底之口来阐明自己的哲学,因此我们无法确定对话录中苏格拉底说的话是否确是苏格拉底本人说的,就像我们无法确定当年的耶稣是否讲过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上记载的话一样。不过,苏格拉底谈话的真伪其实不那么重要。因为近2500年来对西方思想家产生启发作用的,事实上是柏拉图描绘出来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灵转向说。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家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理论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能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追求于自己,要研究自我。古希腊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才被明显地区别开来。

2.灵魂不灭论。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但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苏格拉底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3.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的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

4.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他是这样解决矛盾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他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如他母亲所干的工作那样)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和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格拉底回答问题的这种方式,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5.伦理学说。伦理学说是苏格拉底最关心的领域。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的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正因为苏格拉底哲学思想是这样的丰富,所以他死后很快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甚至连一些在学说上与之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同时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但苏格拉底最钟情的是他的“道德”观为基础的伦理思想体系。据说,有一次,他在街头游说,走过一个市场,看到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他吃惊地说:“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他用不着,因为他有智慧,而智慧是自足的,苏格拉底说得简明扼要。“一无所需最像神”,在他看来,人生的智慧就在于自觉限制对于外物的需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所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注定不为雅典所容。后来,苏格拉底被控以蔑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在法庭上,他表达了他特有的蔑视:“死的时辰就要到了,我将赴死,你们还活下去,谁的下场会好一些,只有神才知道。”当时在场的一位名叫阿波罗多的朋友伤心地说:“可是苏格拉底,看到你这样不公正地被处死,真让我们不能忍受。”苏格拉底拍拍他的脑袋,微笑着说:“亲爱的阿波罗多,难道你希望看到我公正地被处死,而不是不公正地被处死吗?”舍身成仁,从容就义,苏格拉底就是这样始终以微笑面对死亡,去英勇实践着至死不渝的崇高道德信条和使命。

【作者点评】

苏格拉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与人谈话时看来并无意要指导别人,事实上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很想从那些与他谈话的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他并不像传统的学校教师那般讲课,而是与别人进行讨论。在刚开始讨论时,仿佛他一无所知,通常在讨论过程中,他会设法使他的对手承认自己理论上的错误。最后,到了理屈词穷之际,他们也不得不认清是非与对错。苏格拉底曾这样形容自己:“雅典就像一匹钝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

苏格拉底之所以不断地像牛蝇般叮他的同胞,并不是想折磨他们,而是他内心有某种声音让他非如此做不可。他总是说他的心中有“神明指引”。举例说:他不愿伙同众人将他人判处死罪,也不愿打政敌的小报告,这终于使他丧失性命。在他被判死刑时,有五百名陪审团员投票,他只是以微弱的票数之差被定罪,他大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或至少可以同意离开雅典,借以免于一死,然而,如果他这样做,他就不是苏格拉底了。问题在于他重视良心与真理,更甚于自己的生命,他坚信他过去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国家的福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在他青少年求学时的笔记《讲堂录》中提到苏格拉底:“吾观古之君子,有杀身亡家而不悔者矣。圣贤求世实有如此,如孔子(在陈匡),耶稣(磔死十字架),苏格拉底(以故毒死)。”青年毛泽东把舍小家为国家,杀身亡家为天下的孔子、耶稣、苏格拉底等人作为自己的楷模。

毛泽东肯定了苏格拉底的道德论和认识论的积极意义,说他也有部分真理,也指出了他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他的观念论是错误的,这些评价都是公允和客观的。但认为他是“奴隶主的圣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智者”,即博学或聪明的人,苏格拉底称自己为“哲学家”,他所谓的哲学家就是那些领悟到自己有很多事情并不知道并因此而感到苦恼的人。就这方面而言,他们还是比那些自称博学但实际上非常无知的人更聪明。苏格拉底曾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请记住这句话吧!因为很难有人承认自己无知,即使哲学家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是,当众说这句话很危险的,可能会使你丧命。最具颠覆性的人就是那些提出问题的人,而回答问题则比较不危险,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比一千个答案要更具爆炸性。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