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26

第26章 普鲁士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

1780年6月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出生在普鲁士马格德堡附近的一个小贵族家庭,12岁参加普军步兵团当士官生,曾任少尉,柏林军官学校学员,普鲁士亲王奥古斯特的副官。普法战争后,他积极参加军事改革。法俄战争中,他担任俄军要职,参与博罗迪诺会战和斯摩林斯克会战,大败拿破仑军队。1815年后,他相继担任普军布尔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莱茵军团参谋长,1818年晋升为少将、普军军校校长,着手研究军事理论,并出版了不朽的军事著作《战争论》,论述了军事五要素,即精神要素、物资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统一要素,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毛泽东称其“集中兵力问题讲得好”。

【毛泽东评点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的作战指挥实践不多,但集中兵力问题讲得好。拿破仑用兵重要的一条也是集中兵力。我们以少胜多也是在战术上集中比敌人多五倍到十倍的兵力。当然,这里也有个政治问题。我们是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援。凡是非正义战争就不得不分兵把口。

——见陈晋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535页。

化若同志:

你写战略,应找些必要的参考书看看,如黄埔的战略讲义,日本人的论内外线(在莫主任处),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全体性战争论》,蒋百里的《国防论》,苏联的野战条令等,其他可能找到的战略书,报纸上发表的抗战以来论战争的文章,通讯亦须搜集研究。先就延安城有的搜集(商借)来看。

——见陈晋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531—532页。

蒙哥马利:那很好。我读过你关于军事的著作,写得很好。毛泽东:我不觉得有什么好。我是从你们那儿学来的。你学过克劳塞维茨,我也学过。他说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

——摘自毛泽东《同蒙哥马利元帅谈国际形势》,见《毛泽东外交文选》第425页。

【克劳塞维茨小传】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UonClausecvitz,公元1780年—1831年),是19世纪普鲁士王国的军事理论家,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的奠基人。

1780年6月,克劳塞维茨出生于普鲁士王国马格德堡(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附近布尔格镇的一个小贵族家庭。当时的普鲁士王国是欧洲强国之一,普王腓特烈二世亲自统帅军队,发动侵略战争。12岁那年,克劳塞维茨就在波茨坦一个步兵团当士官生。1793年,普鲁士军队同法国军队作战时,他参加围攻美因茨城,第一次体验了战争生活。这一年的7月1日,他刚满13岁。从这时起,战争便留在他的意识的中心,他的思想始终围绕着战争的问题活动着。1795年,由于出色的表现,他被升为少尉。1801年,克劳塞维茨又被送到柏林军官学校学习。该校校长普鲁士将军盖哈特·香霍斯特是一位著名的、有远见的军事家,他致力于军事制度的改革。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和以后的活动受这位老师的影响很大。1803年,克劳塞维茨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由于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得香霍斯特的赏识,被推荐为路易·斐迪南的兄弟——普鲁士亲王奥古斯特的副官。

克劳塞维茨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近代欧洲大变革、大动荡时代。拿破仑篡夺了政权宣布法国为帝国,并连年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其主要目的是掠夺欧洲财富和土地,抢占殖民地。1806年10月14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克劳塞维茨怀着炽烈的爱国主义热忱,率领普军进行英勇抵抗,但是仍以失败告终。克劳塞维茨被法军俘虏。1807年10月,他被释放。由于他亲自参加了这次普法战争,从中他目睹到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认识到普鲁士的军事制度有改革的必要。从1808年起,他积极参加香霍斯特主持的军事改革工作。他们提出的军事改革方案还包括一系列社会改革的要求,如废除农奴制、废除贵族在军队中的特权、从士兵中选拔军官、军士不论出身高低一律平等等等。

1812年4月,拿破仑又发动了大规模侵俄战争,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不计前嫌与拿破仑结成同盟。对此,克劳塞维茨义愤填膺,他离开普鲁士前往俄国参加反抗拿破仑的战争,在俄军中担任要职,参加了俄国大败拿破仑军队的博罗迪诺会战和斯摩棱斯克会战,从中总结了向本国腹地退却,疲惫敌人、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最后战胜敌人的经验。1813年3月,克劳塞维茨回到柏林,于次年重返普鲁士军队。1815年,他担任了布吕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后又任莱茵军团参谋长。由于处于有职无权的逆境中,他便开始从事战争理论的研究,总结对拿破仑战争的经验。

1818年,克劳塞维茨被任命为普军军校的校长,晋升为少将,时年38岁。在担任校长的12年中,克劳塞维茨才有充分的时间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领域中。他认真总结了亲身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了130多个战例,批判地阅读了当时各种军事理论文献,独创了完整的军事理论,写下了不朽的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这本书是在克劳塞维茨死后,由其妻玛丽·冯·克劳塞维茨整理出版的《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中的前三卷。它是一部使克劳塞维茨获得世界声誉的军事著作,但它又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却仍受到各国军事界的重视,被译成多种文字,发行于全球。

《战争论》全书分三卷,共八篇,即《论战争的性质》、《论战争理论》、《战略概论》、《战斗》、《军队》、《防御》、《进攻》、《战斗计划》等共124章。第一篇第一章《什么是战争》是全书惟一已经完成的一章。在这一章里,克劳塞维茨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战争的本质。他认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一切战争都可看作是政治行为。“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克劳塞维茨认为,只有从这种观点出发,才有可能不致同全部战史发生矛盾,才有可能对它有深刻的理解,因而这是研究战争和战争理论所必须的主要观点。在第二章《战争中的目的和手段》中,克劳塞维茨写道:“战争的政治目的本来就不包含在战争领域内。因为战争既然是迫使双方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它所追求的就必然始终是而且只能是打垮敌人……所以说,消灭敌人军队始终是达到战争目的的手段。……总之,在战争所能追求的目的中,消灭敌人军队永远是最高的目的。”他强调,消灭敌人军队是战争的最高目的,并对战争的目的作了“战争行为目的(即军事上的目标)”和“战争的政治目的(即通过战争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的区分。

在第二篇中,克劳塞维茨系统地阐述了战争理论问题,同时批驳了当时的军事理论家标洛、约米尼、卡尔大公等人给战争所作的种种死板规定。他认为,军事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是根本行不通的。他写道:“建立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能够不必从头整理材料和从头开始研究,而可以利用已经整理好和研究好的成果。理论应该培养未来的指挥官的智力,或者更正确地说,应该指导他们自修,而不应该陪着他们上战场,这正像一位高明的教师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智力而不是一辈子拉着他走一样。”他又说:“如果理论能够探讨构成战争的各个部分,能够比较清楚地区别初看起来好像混淆不清的东西,能够全面说明手段的特性,能够指出手段可能产生的效果,能够明确目的的性质,能够不断批判地阐明战争中的一切问题,那么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主要任务。”据此,可以看出,克劳塞维茨主张理论应该是一种考察,而不是死板的规定。这种考察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探讨,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确切的认识。

在论述战略理论时,克劳塞维茨提出了夺取战争胜利的五种战略要素,即: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统一要素。他认为,在军事行动中,这些要素都是比较重要的,并且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够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针对当时的军事理论忽视精神因素这一缺点,克劳塞维茨特别强调在战争中不能排斥精神因素。他指出,所谓精神力量是指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和民族精神,它和物质力量所起的作用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不能将两者分开。尤其在那个时代,精神力量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物质力量主要是指投入战斗的军队的数量。他强调数量上的优势不论在战术上还是在战略上都是最普遍的致胜因素。因此,必须在决定性的地点投入尽可能多的军队进行战斗。但他又阐述,数量上的优势并非取得胜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绝不能因为兵力比敌人少就放弃战争,因为在战争中任何兵力对比都是可能的。

在第六篇和第七篇中,克劳塞维茨辩证地论述了防御和进攻的关系。他认为防御和进攻是战争中所不可轻视的。不能一味地搞消极的防御对策,也不能盲目地去进攻,应根据现实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对策。他又说,从防御转为进攻,或从进攻转为防御,是由一些因素的增加和另一些因素的减少,即由量到质的转变,通过一系列的危机而形成的。他认为,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人们在防御中取得胜利,就可以造成对自己比较有利的兵力对比,但只把防御取得的胜利用于抵御而根本不反攻是十分荒谬的。另外,克劳塞维茨又讨论了民众武装问题。他说:“一般说来,民众战争应该看作是战争要素在我们这个时代突破了过去人为的限制的结果,看作是我们称之为战争的整个发酵过程的扩大和加强。”善于应用民众战争这一手段的国家会比那些轻视民众战争的国家占有相对的优势。”

《战争论》这本书于1832年问世以来,已经再版二十次,广为流传,被推崇为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1858年1月7日,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说:“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列宁在反对第二国际社会沙文主义者的论争中,曾多次引用克劳塞维茨的一句名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毛泽东也高度评价说:“克劳塞维茨的作战指挥实践不多,但集中兵力问题讲得好。”

1818年—1830年,克劳塞维茨致力于《战争论》的写作,1830年8月,克劳塞维茨去布勒斯担任第二炮兵监察部总监,同年12月,调任格乃泽瑙军团参谋长,1831年11月6日,他因霍乱逝世。

【作者点评】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改革家,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从12岁起即投身封建行伍,度过了将近40年的戎马生涯。他原有的学历较浅,但他毕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从一名平凡的下级军官成为一名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尽管他置身于普鲁士王国封建统治阶级的营垒,但其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属于资产阶级行列,是普鲁士军事改革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向往德意志的统一,为振兴普鲁士参加了反对拿破仑侵略的解放斗争,并根据在战争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写下一部不朽的巨著《战争论》,该书提出了关于战争的独特的精辟见解和正确的军事原则。他不写那些人人都知道的、谈论过千百遍的、并已为大家接受的泛泛的东西,而是把自己对战争问题经过多年思考所获得的东西,把自己同许多了解战争的人物交往中和从自己许多经验中获得的、明确了的东西献给读者。因此,对于这部经典著作,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也汲取了这本书里面正确的军事理论,并将之运用到了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

然而,克劳塞维茨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其辩证法是不彻底的,对战争的认识也未能摆脱唯心主义窠臼。比如他在回答“什么是战争”这一问题时,把战争看作“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他提出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核心理论命题,虽然同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战争与政治的提法在总的方面是一致的,但其中有些概念的内涵则有所不同。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政治是国家人格化了的智慧,是“整个社会的一切利益的代表”。是这一政府与那一政府之间的外交关系。他不懂得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看不到产生战争的基础是经济利益的冲突,战争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因而他无法揭示战争的本质,更不能明确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阶级实质。所以毛泽东对待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采取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态度。

在今天看来,克劳塞维茨的某些论点已经过时,但《战争论》一书仍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军事名著,克劳塞维茨也不失为一位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马天芳)